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3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面果然是戒备森严,说五步一岗十步一哨亦不为过。不过朱由检一看便知,这些人只是普通的官军,因为缺乏最基本的训练,连站都站不直溜,身上也只有佩刀,并无火器。

    朱由检顿时放下心来,快步走进议事厅,见这里早有一大票身着官服的官员恭候了。三边总督洪承畴也赫然在列,不过也只是坐在侧座上。主位有两名官员长身而立,其中一人年近半百,瘦小枯干,脸上挂着高深莫测的笑容;另一人不过三十岁左右,生得儒雅俊朗,却是满身傲气,对厅中诸官不屑一顾。

    见朱由检来到,诸官皆起身肃立,那年长官员高声喝道:“秦王朱由检接旨!”

    朱由检也只好双膝跪倒,对那人手上捧的圣旨行三跪九叩之礼,口中高呼道:“臣朱由检,恭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年长官员脸上露出了一个不易察觉的笑容,徐徐展开圣旨,朗声读道:“奉天承运,皇帝敕曰:五弟,你小子行呀!朕大婚这许多年,虽然也有几个子女,但不幸都早夭。这两年后宫再无生养,朕闲时也觉得凄凉。你成婚刚一年,就有了千金,可见你比朕有能耐!不过只有一个女儿还不够,你还得多多地生,再生上十几个儿女,朕才高兴!朕已给宗人府传旨,五弟的妃子,俸禄比照宫中皇妃发放;侧妃包玉怜特封为德妃,赏银一万两;朱媺娖封为长平公主,赏银五千两。”

    朱由检听到此处,心里猛地咯噔了一下。当然这道圣旨必是出自天启皇帝朱由校之口无疑,他一如既往地对自己关爱有加,这些都让朱由检十分感动。毕竟骨肉至亲,朱由校虽然是个昏君,但在兄弟情份上却真是没得说。估计魏忠贤和他的对食客氏没少在朱由校跟前进谗言,但朱由校到底不为所动,可见自己在他心中的份量!

    但末尾一句“封朱媺娖为长平公主”,却让朱由检的心猛地一缩。看过金庸老先生的《碧血剑》和《鹿鼎记》的都知道,长平公主即是《碧血剑》的“阿九”,也是《鹿鼎记》中的“独臂神尼”。她自幼体弱多病,占卜的结果是不宜在深宫中养大,因此得以随意出入宫禁,品尝人间百味。

    不过在李自成攻陷京师时,崇祯为了不让后宫受辱,强令包括周皇后在内的妃嫔自尽,又对长平公主惨呼一声:“汝何故生我家!”便挥剑斩向自己的亲生女儿。

    也许是父女天性使然,崇祯难下毒手,这一剑只是斩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后来长平公主出家为尼,法号“九难”。为报吴三桂的卖国之仇,她偷了吴三桂与陈圆圆的孩子阿珂(其实是李自成与陈圆圆所生),引出后面一系列曲折离奇的故事来。

    当然后面这些,只是金庸老先生的演绎了。不过崇祯一剑斩断长平公主左臂,却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人间惨剧。朱由检一直在刻意改变历史,连女儿的名字都是自己起的,没想到历史还是有强大的惯性,天启居然又把“长平公主”这个封号强加给了小媺娖!

    朱由检深知,历史上的崇祯也一定是深爱着自己的皇后和女儿的。之所以要迫她们自杀,甚至是亲手将她们杀死,只是为了不让她们遭受更大的屈辱。这是怎样的哀痛?如果这一幕又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自己该如何抉择,能否忍心对自己最亲爱的人挥出那一剑?

    正神思恍惚之际,又听那年长官员徐徐念道:“五弟的奏折朕看了。这些年虽然朕也赐给你不少东西,但还没有一样是五弟主动要的。既然五弟求朕一次,朕当然要诏准。着秦王朱由检奉旨与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同知戚显宗之女戚美凤成婚,封戚美凤为令妃,赐白银一万两,织金二匹,妆缎二匹,闪缎二匹,云缎二匹,纱八匹,绫八匹,貂皮二十张,由戚显宗亲自护送至秦王府完婚。五弟还有什么心愿,也尽管奏来,朕一概诏准。钦此!”

    朱由检这次是真真正正地感动了。有了天启的圣旨,戚美凤嫁入王府终于不存在任何障碍了,他们这对有情人马上就可以团聚在一起,今后永不分离,朱由检怎能不欣喜若狂?因此他结结实实地冲着圣旨猛磕了一顿响头,声音哽咽地高呼道:“臣朱由检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万岁!”

    宣旨已毕,朱由检起身恭恭敬敬地接过圣旨。这时双方的身份马上就颠倒了,议事厅内的所有官员,包括传旨的年长者和那位年轻气盛的陌生官员,都给朱由检跪下行礼道:“秦王殿下千岁,千千岁!”

    朱由检心中真有些好笑,暗想这传旨本来只是皇帝下达谕令,领旨者遵旨照办也就是了,何必整出这一套繁文缛节,看着跟演戏似的。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与前世接到个红头文件,立刻组织深夜学习一样,其实都是表面文章而已。

    见礼已毕,众人分宾主落座。朱由检自然坐了主位,旁边是镇守太监李钦,下垂首才是三边总督洪承畴。

    这时洪承畴才有机会说话道:“殿下,臣来为你介绍。这位传旨的大人,乃是礼部右侍郎温体仁温大人;这位大人更是名满天下,乃是万历四十一年的殿试状元、周延儒周大人。他原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此行是奉旨出任延绥巡抚,接替孙传庭孙大人的缺的。”

    “王爷明鉴,”李钦皮笑肉不笑地插话道,“二位大人此来一为传旨,二也是另有公干。因为与王爷稍微有些关系,还是提前说明了好。”

    “哦?”朱由检一边心念电转,一边笑着应付道,“本王只是藩王,二位大人公干,与本王何干?”

    李钦狞笑一声道:“温大人是奉了圣旨,专门来彻查秦兵谎报战功、以他人假冒贼酋高迎祥,并杀良冒功之大罪的!”

第629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自己一手带出来的秦兵,居然会谎报战绩、杀良冒功?李定国费尽千辛万苦抓到的闯王高迎祥,居然是个冒牌货?这怎么可能!

    朱由检不禁又惊又怒,差点当场就要揪住李钦的脖领子大声质问。不过他很快就冷静下来,心想一来秦兵不可能有这样的劣迹,这必是有人栽赃陷害;二来在名义上秦兵和自己可没有任何关系,万不可让外人看出破绽来。

    于是他故作诧异地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与本王又有何关系?”

    这时那位新任延绥巡抚周延儒起身对朱由检行了个礼,悠然说道:“殿下,此次陕西大捷的捷报奏至京师,朝野上下自是一片振奋,均认为是多年来官军与流贼作战之最大胜绩。如所奏属实,有功将士应重重奖赏。”

    “不过,”周延儒顿了一顿,“当贼酋高迎祥递解到河南境内时,被投降的流贼认出并非高迎祥本人。消息一出,满朝大哗。又有籍贯为陕西的多名官员上奏章,称孙巡抚所谓‘大捷’纯属子虚乌有,倒是有数个村子被全村尽屠,首级被割下冒功。京师远在千里之外,对此事真伪难辨。因此特派臣接替孙大人出任延绥巡抚,温大人则押解着假高迎祥返回西安,主持此事的调查。因为孙大人出身殿下藩邸,又曾在泾阳任知县,朝廷怕殿下面上不好看,特着温大人与臣先向殿下禀告。”

    朱由检听罢目视洪承畴,心想此次陕西作战的最高指挥官是他这个三边总督,怎么听周延儒言下之意,倒是将矛头完全指向孙传庭?如果陕西大捷真是造假,洪承畴岂不也要吃不了兜着走?

    洪承畴果然冷着脸道:“陕西大捷千真万确,高迎祥被俘也绝无差错,本官让降将高杰等一一辨认过,皆说是本人无疑。如果到了河南境内变成了冒牌的,也只可能是押送的路上出了差错,被人调包了罢!至于所说杀良冒功等事,有何真凭实据?将士们在前方浴血奋战,朝中却有人嫉贤妒能,背后捅刀,岂不让人寒心!本官推荐孙传庭补陕西巡抚之缺,朝廷如何没有任命,只让周大人接任延绥巡抚?这不等于把孙传庭撤职了么?”

    “总督大人,你急什么!”李钦突然阴阳怪气地接下话茬道,“重犯高迎祥是咱家派东厂番子专程押往京师的,照大人所说,是咱家调包,把钦犯放跑的了?”

    洪承畴冷哼一声,并未作答。看得出他和李钦的关系并不好,涉及如此重大之事,两人更是公开撕破脸皮了。

    这时刚刚那位传旨的温体仁嘿嘿一笑道:“洪总督,李公公,二位何必做那一时意气之争。朝廷并不认为陕西大捷全为作假,只是想彻查高迎祥是否真正被擒,以及是否有杀良冒功等事。总督大人与李公公均在西安坐镇,下面或许有人瞒着二位大人捣鬼,也未可知。学生已经派人去固原请孙巡抚来西安,孙大人也必有折辩,学生只将此间情形如实禀告给朝廷,也就可以交差了。至于朝廷如何处置,我们做臣下的,恭候圣断即可。”

    周延儒却道:“此事自是由温大人主持,但学生身为新任延绥巡抚,也当尽微薄之力,深入察查,搜寻蛛丝马迹。如果落实秦兵真有杀良冒功之事,学生必请旨严惩不怠,杀一儆百;若纯属子虚乌有,学生也当深究那造谣之人,看是谁在幕后主使,究竟有何居心!”

    这两个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温体仁是在和稀泥,周延儒却一张嘴就把洪承畴和李钦都得罪了,议事厅中的气氛极为尴尬。

    朱由检心念电转,暗想秦兵的将领,自己是最了解的。孙传庭为人光明磊落,是典型的忧国忧民的士大夫;解勇是淳朴的农民出身,又一直跟随孙传庭作战;李来亨虽然人小鬼大,但最听自己的话,杀良冒功的事他是做不出来的;郝永忠虽然出身流贼,自加入秦兵后却最是严于律己;李定国就更不可能,他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还用得着杀良冒功么?

    因此说秦兵杀良冒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能性是有人眼红他们立下了如此大功,故意栽赃陷害。不过老人家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虽然这些将领做不出这样的事,但这一年来秦兵募兵不少,这些新兵会不会像老兵一样军纪严明,朱由检也不敢确保。

    因此他倒不反对朝廷调查此事。如果真的查实有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发生,即使朝廷不严惩,朱由检也会亲自处置。如果就是有人栽赃陷害,想借此打击秦兵将士,那朱由检也一定会全力保护自己的爱将,不让他们蒙受不白之冤。

    当然,朱由检可不会让温体仁和周延儒主导调查。他们怎么查是他们的事,朱由检先要自查一番。万一这两人不能秉公调查,朱由检有的是办法让他们靠边站,反正秦兵的军权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

    想到这里,朱由检微微一笑道:“二位大人尽管细查,本王虽然认识孙大人,但事关朝廷法度,本王岂敢有所偏袒。”

    这个话题说到这个份上,就进行不下去了。洪承畴这时对朱由检一拱手道:“臣还有一事相求,望殿下恩准。此次陕西大捷,全赖将士用命,因此臣想重赏有功将士,抚恤阵亡官兵。但朝廷在辽东连年用兵,已是捉襟见肘,正常粮饷尚且发不出来,这笔赏银就更是没有了。臣斗胆请殿下怜恤将士,稍为接济一二。”

    朱由检心中暗笑,原来洪承畴竟是伸手向自己要钱了。自己在西安的茶馆中就听说洪承畴刮地三尺,如今竟刮到了自己头上。

    不过转念一想,这可是个让自己名正言顺去军中调查的好机会。于是朱由检哈哈一笑道:“将士们保本王安宁,本王也不会亏待他们。这样,本王拿出白银十万两劳军。但是本王也有个小小的条件:在王府实在太闷得慌,想借这个机会出去走走散散心。只要让本王亲至军中劳军,十万两银子总督大人立刻领走!”

第630章 朝局之争() 
一听说朱由检要掏银子劳军,议事厅内紧张的气氛登时缓和下来。不单是洪承畴,就连李钦也猛拍朱由检的马屁,二人一唱一和,那默契程度好像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一般。

    对朱由检提出要亲自去劳军的要求,洪承畴也满口应承。温体仁也笑道:“如此正好,臣等去军中调查,有殿下坐镇,更显公正。”只有周延儒不置可否。

    既然做为当事人的孙传庭还没到,调查自然无法展开。朱由检也不愿意在镇守太监府多待,便起身告辞。李钦倒也没苦留,朱由检顺顺当当出了府门,一直悬着的心这才放回肚里,暗想因为有天启这顶保护伞,魏忠贤毕竟没有胆量公开对自己下手。

    刚走没多远,洪承畴从后面匆匆赶来,再三邀请朱由检到总督府,他要略备薄酒,答谢朱由检的劳军之情。朱由检本不想去,可见洪承畴似乎另有话对自己讲,心想看情形洪承畴并非阉党中人,也没有害自己的动机,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