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5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也很赞同这个布置,因为这几支人马兵力合计已达到四万多,是清军的两倍。而且这几员大将都是能征善战之辈,阿敏想各个击破可没那么容易。他只补充了一条,那就是让曹文诏率领剩余的关宁铁骑一同出战,等此间作战一结束,就立即赶赴京师与卢象升会合南下。

    这些军事部署还算顺利,因为通过京师保卫战一役,所有大臣都领略了朱由检的军事指挥水平,他们自己则对军事一窍不通,想反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议完军事,就轮到第二件大事,也就是善后。此次清军入关,攻破焚毁府县数十座,上百万百姓被迫撤退,流离失所。现在清军退走了,如何让难民返乡、如何赈济百姓,乃至重建家园,自然变成了非常紧迫的大问题。

    朱由检首先表态:这次放弃府县、撤退百姓的决策是朝廷做出的,更准确一点说是自己做出的,所以朝廷和自己对此事责无旁贷,必须赔偿老百姓的一切损失。

    在具体安排上,首先,安排百姓在官军的保护下,有秩序地返回各自的家乡。像永平等地,现在尚未收复,从那撤出来的百姓,朝廷要继续负责食宿,直到局势彻底平定。

    第二,返乡的所有花销由户部银库和内帑银对半分担对老百姓家中损失的一切财物,要由当地官员和户部专员联合检视登记,日后一一补偿因战乱而死亡的,每人抚恤银五十两,全从内帑银出。

    第三,要组织百姓抓紧秋收。虽然庄稼让鞑子毁了不少,但还剩下很多,能收多少收多少,多收一点,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一点。收获完毕后,百姓可以自行播种,也可以免费领取朝廷提供的种子,这些种子全由朱由检的皇庄提供。从现在开始,遭受兵灾的府县,所有赋役全免三年。

    第四,也是一件急需解决的事,那就是清军在多地纵火焚城、焚村,大量的房屋被毁,老百姓没有住的地方。

    朱由检的对策是,现在通惠河已经竣工,京师扩建工程也不再是十万火急了,可以只留下蒙古俘虏继续筑城,其余十万名工匠几人或几十人一组,和难民一起返乡,要确保每个村子都有工匠。

    这些工匠的工作只有一个,就是帮助老百姓盖房子。如果工程量就完全由工匠动手如果工程量较大,则以工匠为骨干,雇佣当地百姓一起干。这其中产生的一切费用,由户部和内帑对半分担,朱由检责成工部尚书徐光启专门负责此事。

    而遵化、蓟州以及喜峰口等关隘的重建,则由官军负责。这几乎就是新建了,兵部要先拿出设计方案,具体施工则由京师三大营淘汰下来、但还在军籍的几万人去做。

    听完朱由检的计划,几乎所有大臣都皱紧了眉头。这次东林系大臣还没说话,户部尚书王在晋首先迟疑着道:“陛下,难民数量至少在百万以上,按照陛下方才所说,就算一人花费十两银子,也至少需要上千万两银子。户部虽有国债银,但按计划应先拨付各地官军欠饷,实在无力承受这么多额外负担啊”

    朱由检也沉痛地点点头道:“王尚书所言不无道理。但是这些银子一定要花,因为百姓的性命是无法用银子来衡量的。当初动员老百姓撤离时,朕已经向他们做了保证,如今怎能食言?各位尽管放心去做,实在不够,还有朕的内帑银兜底,朕就是把紫禁城拆了卖掉,也绝不让老百姓忍饥挨冻!”

    众臣听了也都感动不已。会议直到黄昏时分才散,大臣们鱼贯退出,朱由检刚疲惫地伸了个懒腰,想回后宫松泛一下,忽见温体仁又折了回来,神秘地奏道:“臣有一策,可解今日朝会上之事!”

第1093章 言官外放() 
    朱由检也正为言官掣肘而烦恼,见温体仁能摸透自己的心思,自是大喜道:“先生何以教朕?”

    温体仁忙谦恭地奏道:“陛下,御史制度古已有之,汉代已有御史台,一直沿袭到元,职责均为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我朝洪武年间,御史台更名为都察院,在都御史之下又分设江西、浙江、福建、四川、陕西、云南、河南、广西、广东、山西、山东、湖广、贵州十三道御史,代天子巡按全国,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御史官品虽低,但不受地方节制,并允其风闻奏事,即使所奏为虚亦不得治罪,因此权力极大,颇能左右廷议。”

    这温体仁并不急于说出自己的主意,而是先给朱由检科普了一下御史制度,最后才道:“太祖皇帝设立都察院,原只为监察官员,惩治贪弊,而非越俎代庖,干预地方行政。可后来御史权力越来越大,肆意参劾而不受制,岂止地方,即内阁与六部也深涉其中。更有结党营私、与地方官员沆瀣一气者,如阉党中就有不少是御史。

    “如今陛下君临天下,万象更新,这些御史不但不配合,反而处处指摘陛下之新政,且一人发难,群起而继之,又在朝堂之外广布舆论,使士绅对陛下颇有怨言。如果说陛下是翻山越岭的旅人,那么这些人就恰似阻路的荆棘,若不大刀阔斧砍伐一番,必刺人手足,为害不轻!”

    这番话说得危言耸听、杀气腾腾,朱由检也听得冷汗直冒道:“先生之意,是要朕杀几个御史立威么?”

    “那倒不是。”温体仁忙赔笑道,“我朝祖制,御史不会因参奏而获罪,陛下想立威,只恐师出无名。”

    “那该当如何?祖制!”

    朱由检简直恨透了“祖制”二字,心想就因为因循守旧,中国才会渐渐落后,从世界第一大国、强国,变成人尽可欺的东亚病夫!可是在这个时代,因循守旧的势力又是如此强大,皇帝不遵祖制,他的谕令就会失去合法性,大臣们就可以和他对着干,最后往往还得是皇帝妥协温体仁不愧是聪明绝顶之人,立即垂首奏道:“臣有一策,可既不违祖制,又使御史无法掣肘陛下。”

    “快讲!”朱由检迫不及待地道。

    “陛下明鉴,这十三道御史在设立之初,可就是让他们巡按全国各地的。”温体仁微微一笑道,“可如今京师都察院一百一十名御史,再加上南京都察院三十名御史,有几个是在巡视呢?”

    朱由检听了先是一愣,半晌才似有所悟地道:“哦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要把他们撒出去?”

    “正是!”温体仁忙肃容奏道,“只要陛下圣意已决,臣明日即上奏章,言祖制不可废,十三道御史必须巡按全国,所奏之事必须为巡视行程中所探访、查察而得之事,如无事可奏,或所奏避重就轻,反而对朝政妄加评议,则说明此御史不称职,应予撤换,乃至治罪!”

    朱由检反复品味着温体仁的话,心想这招可太损了。在交通和信息传递并不方便快捷的情况下,把所有御史全撒出去,等于就是把他们赶出了京师,赶出了大明帝国的权力中心。如此一来,言官们不但上奏章的难度大大增加,消息也会变得闭塞,比如你在云南、广东巡视,京师发生什么事,等你知道并且写出参奏、递到朝廷,事情早尘埃落定、板上钉钉了。

    再联想到御史多是东林党人,温体仁这一手的目的也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这等于就是把他的政敌给发配出去了。没了这些言官的帮助,东林党的势力就会大大减弱,温体仁再和周延儒联手,说不定真能寻机会扳倒以钱龙锡为首的东林系阁臣,把票拟大权揽入自己手中。

    朱由检不禁陷入沉思之中。这几个月下来,他已经摸清了温体仁的套路。此人于国事没有半分真知灼见,却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玩弄权术、勾心斗角上,是个典型的小人。但是,现在能帮助自己的,恰恰是这种小人,而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几乎全站在自己的对立面!用温体仁之策,则可能会扶植一个权臣可不用温体仁之策,现在这一关就不好过!

    因此朱由检思忖再三,终于下定决心,故意轻描淡写地道:“先生身为阁臣,自可议论一切朝政。”

    温体仁何等聪明,立刻明白朱由检这是采纳了自己的建议,谢恩之后喜滋滋地退下了。

    第二天的朝会上,果然有吏部文选司郎中谢升、翰林院学士许瑚二人不约而同地上疏,内容就是温体仁说的十三道御史应外放。不用问,这两人肯定都得到了温体仁的授意。

    而包括都察院御史在内的所有官员,本来都地琢磨着怎么能让皇帝改弦更张,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根本没想到有人会对他们来这么一手,一时间全都惊呆了,竟然不知该怎么回答。

    而温体仁不愧是老奸巨猾,主意明明是他出的,他却不置一词。倒是周延儒年轻气盛,立即向朱由检表示赞同谢、许二人的意见,并大声疾呼道:“自万历年间以来,地方吏治日益败坏,正该厉行刷新。且不论其他,户部全国在册耕地七百万顷,五军都督府在册耕地四百万顷,按官定税率,无论如何不该缺粮,且平均税率仅为三十税一,百姓负担极轻,为何年年欠征且民不聊生?难道科道官员不该深入地方详查,据实奏明陛下么?”

    周延儒所说又是一篇大文章,也是朱由检极想做的一件事。今天终于有阁臣在朝会之上正面提出,朱由检也就顺势问道:“对呀,钱粮乃国家生死之大事,怎可有如此大的糊涂账?科道官员可有奏章?”

    这等于是搞了个突然袭击,当然没有一个人能答得上来。朱由检也就顺坡下驴,当即让内阁拟旨,不但把京师都察院的一百一十名御史全部派到地方上去巡视,还把南京都察院的三十名御史,以及吏、户、工三科给事中全都派了出去。还嫌不够,又派了一些相对清闲的官,合计达到五百人,每人负责巡视一府或数县,限半年时间,将所巡之地各种应参劾之事,尤其是涉及赋税钱粮的,具折详奏。

    看罢票拟,朱由检当廷用玺,并微微一笑道:“让这么多官员奔波劳碌,朕心中亦不忍。这样吧,朕以身作则,亲自去通州巡视!”

第1094章 重建通州() 
    当天下午,朱由检的銮驾就抵达通州。

    如今的通州早已不复当年盛景,完全是一副被战火蹂躏之后的惨状。经历了李来亨和清军两次放火以后,城内的所有建筑物已经尽数焚毁,城外的大片农田也被清军纵火泄愤,举目眺望,四面八方都是一片焦黑。

    而从京师到通州的官道上,大批扶老携幼的难民望着满目疮痍的家园,自是悲从中来,不少人都放声痛哭。农民赖以生存者,一是屋,二是田。如今这两样都没了,虽然保住一条命,可又怎么能生存下去?

    朱由检在通州西城门处下了龙辇,望着被烧得黑乎乎的城门洞子,心情同样十分沉重。做为京师保卫战中的关键一环,通州是他下令主动放弃、让给清军的,因此通州百姓损失如此惨重,他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当难民们发现当今天子竟然亲至通州来看望他们时,这些老百姓还是发自内心地感激不已,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齐声山呼万岁。这呼喊绝对是发自内心的,因为这些老百姓虽然多数目不识丁,但最基本、最朴素的道理还是懂的:没有万岁爷派官军抵抗鞑子,没有万岁爷安排他们撤退到京师、并给他们安排食宿,他们根本活不到今天!

    朱由检也很激动,眼含热泪对百姓高呼道:“诸位父老!我们的家园被鞑子破坏了,但是我们人还在!朕今天来通州,就是帮助大家重建家园的,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们的日子肯定会比过去更好!而且朕向你们保证,绝不会让鞑子再打过来!”

    这几句话并不是单纯的安慰,京师保卫战尚未结束时,朱由检已经对京畿地区的战后重建有了一个总体构想。

    就拿通州来说,此次清军在京师城下铩羽而归,只要不是傻子,应该已经充分认识到,凭他们现有的实力,是绝对不可能攻破京师的。因此,即使清军再次入寇,也会避开京师,转而抢掠其他防御薄弱的地区。

    从大明的角度来说,随着从葡萄牙持续进口先进火器,以及京师军工厂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不但京师会更加坚不可摧,而且明军也有能力把防线向外扩展。通州既是京师的东大门,又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本身又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自然是最优先要加强防务的地方,所以通州城是非重建不可。

    但是,朱由检并不打算简单地原址重建。他抵达通州后并未进城,而是在西城门外设下行辕,只让新任通州知州顾炎武率领下属官员、衙役及一部分通州卫官军入城。

    顾炎武原来的官职是中书舍人,虽然官品不高,但已进入内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