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5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方面,明朝也很倒霉,正好赶上“小冰河”时期,粮食大量减产,旱灾蝗灾不断,鼠疫、天花等恶性传染病肆虐。这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明朝就是想不亡也难!

    而朱由检要做的是改变历史,那就必须先破后立。政治、军事都是依存于经济的,所以最重要的改革就是经济改革,否则一切改革都是空中楼阁。而现阶段经济改革的中心,自然是土地改革了。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道理也很简单,在这个时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依存于土地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或者土地的产出不足以维持生存,那他们就只剩两条路,一是饿死,二是造反。

    而大明现在的土地状况,已经到了极度危险、非改不可的地步,因为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大部分土地已经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朱由检在陕西做藩王时,已对这种状况有了直观的认识登基以后,每天批阅各地奏章,发现其他地方的情况更加触目惊心。正如顾炎武在一篇奏章中所提到的:“吴民之中,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而地主对佃户当然是想尽办法剥削,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地租。与田赋相比,地租可就太高了,最低者也在五成以上,最多的甚至达到成。年景好的时候,佃户还勉强可以糊口一旦年景不好,佃户连饭都吃不上,惟有去逃荒,或者干脆“不讲理”地去“吃大户”,流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朱由检之所以选择皇庄和投献问题做为改革的第一步,自然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现在不是二十世纪,用“打土豪分田地”的方法解决土地问题显然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毕竟这个帝国的绝大多数资源还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要想挽救中华民族眼见的灭顶之灾,还得依靠他们,让这些资源能够顺利地整合运用。如果自己真那么干了,这个皇帝一天也做不成,后面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了。

    而且朱由检的思路并不是简单地给农民土地。因为即使分给农民土地,他还是个农民,仍然得土里刨食。而现在工业时代即将来临,这么做早晚还是得被历史所抛弃。

    而地主兼并土地,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但是在客观上,却制造出了一大批无法依附土地生存的劳动力。有了这些劳动力,规模化的工业才成为可能。否则,人人都有田可种,吃喝不愁,那谁还去工厂做工呢?

    换句话说,土地就像一条锁链,把农民牢牢地锁住。而朱由检现在要做的,正是打碎这条锁链!

第1099章 活动板房() 
    清查皇庄的同时,通州的重建工作也一直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没了土地纠纷,各处安置点都顺利地开始运行。除了一小部分富户在城中自行重建外,原来就在通州城居住的百姓,多数安置到城门外的四个安置点。然后再在从京师到通州的官道旁,每八里设一个安置点,每个点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基本上就把通州的十万人口暂时安置了。

    既是安置点,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现盖房子肯定是来不及的,而且通州城外的四个安置点只是临时居住,也不可能盖成永久性的房舍。

    过去逃荒的难民,一般是自己搭窝棚,说白了就是用几根木头搭个架子,上面铺些枯草,这就算是个窝了。虽然搭起来很容易,但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只能遮阳,挡小风也凑合,可是一旦刮大风或是下雨,窝棚就完全没有作用了。而且时值深秋,天气越来越冷,窝棚的御寒性能太差,还不防火,朱由检自然不会采取这种手段安置难民。

    另外一种就是帐篷。帐篷最早是游牧民族发明的,后来在军队中也开始采用,主要材质是木条、帆布和毛毡。它的优点是轻便、挡风、挡雪,缺点则是防雨性能较差,并且也不防火。对于草原上的民族来说,帐篷不防雨无所谓,因为大草原上本来就干燥少雨但对于华北平原来说,现在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下上半天雨,帆布就全湿透漏水了。

    但是有帐篷总比没有强。早在京师保卫战之时,朱由检就命兵部和工部大量采购帐篷,一时间还在京师之内掀起了一股赶制帐篷的热潮。现在单是在通州,就发放了五千顶帐篷,平均分配于八个安置点中。每顶帐篷可容纳二十多人睡觉,理论上已经可以满足全部难民的需要。

    除了帐篷以外,还有一件新鲜玩意第一次在这个时代亮相了,那就是活动板房。

    在前世,活动板房可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凡是建筑工地都能看到。它以轻钢为骨架,以夹芯板为围护材料,各构件之间用螺栓或铆钉连接,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组装和拆卸,并可实现临时建筑的通用标准化。

    与同为临时居所的帐篷相比,活动板房有几个重要的优势。首先它的保温和防雨性能非常突出,不次于永久建筑。而帐篷就差多了,尤其是防雨这一点,比如说在多雨的江南地区,蒙古人的帐篷就几乎无用武之地,甚至连用茅草搭成的窝棚都不如,因为布还吸水。

    第二,活动板房的耐用程度大大超过帐篷。帐篷的主要材料是帆布,用尖锐的东西一划就破,在风吹日晒中磨损也比较快,顶多用上两三年,布料就糟了。而活动板房则不同,只要不用大锤砸,板材的漆面平时注意维护一下,用个十年八年一点问题也没有。

    第三,活动办法的防火性能较强,这一点在大量人口聚居的安置点尤为重要。在历史上,难民安置点发生火灾屡见不鲜,造成的伤亡甚至比灾难本身更大。因为无论是窝棚还是帐篷,都是沾火就着,火势极易蔓延。而活动板房就不同了,材料本身就防火,搭建也非常整齐,火势想快速蔓延几乎不可能。

    朱由检做为穿越之人,当然要尽可能地把现代的先进事物引进到这个时代中。太高科技的东西当然不成,但像活动板房这种东西,在技术上并不难做到,古人只是没有想到而已。

    最早他是在兵工厂对孙元龙等人提出活动板房的概念的,目的也是用于军事。孙元龙等人立即按照朱由检的描述进行试制,很快就制成了。本来活动板房的搭建与普通住房就大同小异,都要遵循建房的力学结构。对于古代的能工巧匠来说,用钢做梁根本就不是问题。

    惟有用于围护的板材,在现代是用保温材料与水泥制成的复合板。但这个时代还没有这些东西,工匠们便用木板外钉铁片代替。虽然与现代的板材相比性能差了些,但还是可以使用的。

    因此兵工厂早就开始批量生产活动板房的零件,尤其是京师保卫战结束后,朱由检更是命令孙元龙划出一半人手赶制活动板房。从京师到通州的官道上,每天都是车水马龙,一套活动板房的材料送到以后,就由工匠当场组装。

    别说是难民,就是那些见过些世面的官吏,眼见着一幢崭新的房屋,在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内,就如同变戏法一样出现在眼前,也全都惊愕地张大了嘴巴,终于忍不住大声喝彩起来!

    但是相对于帐篷,活动板房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朱由检并未把他们随意分发给难民,而是用作了办公场所和工人宿舍。

    所谓的工人,其实就是朱由检从难民中新招募的,过去都是通州城的普通百姓。这些人早就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土地,或是在城中做点小买卖,或是为达官贵人服务,或是靠在大运河上卖苦力为生。现在通州城烧了个精光,他们赖以为生的环境不复存在了,如果单纯靠救济,则肯定会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如果撒手不管,那就肯定会饿死人。

    但是朱由检可不会为这种事发愁,他正好借用这个机会,从难民中大量招募工人。这可不比在秦王庄时,那时候是从有地的农户中招人,想招到人,就必须出比较高的薪水。现在则不然,难民哪还有选择的余地,只要给工钱,甚至只要让他们吃饱饭,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应征。

    短短三天时间,通州的八个安置点就招募了两万工人。待遇是包一日三餐,每月工钱五百文,也就是半两银子。即使是这么低的待遇,报名处都挤破了头,不少因为身体太差而被刷下来的人忍不住眼泪汪汪,围在附近不肯离开。直到顾炎武亲口向他们保证,当不上工人的,以及所有妇女老幼,官府都会妥善安置,保证他们不至于饿肚子,众人这才半信半疑地各自散去。

    当天深夜,疲惫不堪的顾炎武向朱由检汇报了招工情况后,略有些担心地问道:“一下子招募这么多工人,陛下要作何用处呢?”

    朱由检则胸有成竹地笑道:“这个简单,要想富,先修路!”

第1100章 新式公路() 
    朱由检所说的修路,可不是把现有的官道维护一下这么简单。他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在保持现有官道畅通的同时,一条从京师直至山海关的全新公路破土动工了。

    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道路,一直是朱由检穿越以来的梦想。原因也很简单:这个时代的道路太简陋了。乡间小路就不用说了,即使是承担着连结全国各地重任的官道,也无一例外是土路。而土路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耐磨损性差,尤其怕雨,时间稍长就会变得坑洼不平。

    就拿京师至通州的官道来说,自从洪武年间筑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屡经修葺,但随着车辆的碾压和雨水的冲刷,路面已经严重下沉,猛一看恰似一道壕沟。晴天时,车辆尚能循着深深的车辙缓缓通行一旦下雨,干脆就变成了一条河,只能等积水蒸发渗漏掉之后才能恢复通行,其效能之低下可想而知。

    其他地方的官道差些还好说,可是京师至山海关的官道,担负着向辽东地区运输粮饷物资的重任,路面太差,已经对抗击满清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比如从京师向山海关增兵,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仅为五百多里,沿途又多是平原,按理说骑兵两三天就可抵达,步兵每天日行五十里,十天也该到了。

    可是大军行动不光是人和马,更重要的是粮草辎重,这些东西自然是要用车拉的。如此破旧的官道上,辎重车辆每天能走二十里就不错了,像几年前朱由检代天子出征,几万大军抵达山海关之后足足二十天,辎重车辆才姗姗来迟,结果宁远之战早打完了,那些辎重根本没起到作用。

    这还仅是五百多里,如果从江南甚至岭南来北方,路途两三千里,运输大宗物资更得走上好几个月。而在运输的途中,负责运输的人也是要吃饭的,等粮食运到目的地,往往都吃了小一半了。

    而且这个时代可没有汽车,除了京杭大运河外,基本上全靠畜力。骡马拉着车,木质车轮在深深的车辙中骨碌着前进,只要想想就知道,速度根本不可能快。即便是空车,车夫还得控制着点牲口前进的速度,否则一旦撒起欢来拼命跑,跑不了多远,车就颠散架了。

    所以朱由检早就想重修京师至山海关的官道。现在京师保卫战已经结束,阿敏的镶白旗也早在他的算计之内,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彻底解决,短期内满清军队不可能再次入关,正是修路的好时机。之所以招募这么多工人,就是要充分发挥人多的优势,把这条路赶工修完,尽快投入使用。

    但是这次朱由检不打算修类似在泾阳县搞的砖石甬路了,他要修的是沥青公路!

    在修路之前,朱由检还安排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由工部牵头,在京师外城东南角紧挨通惠河的地方,开办一座炼钢厂和一座炼焦厂,由工部尚书徐光启亲自主持。现在炼钢厂还未动工建设,但炼焦厂已经开始投产。

    这个时代当然是土法炼焦,简单说就是在用土坯垒成的炼焦炉内堆放大量煤粉,然后借助边墙上的点火孔人工点火,靠煤自行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把煤炼成焦炭。焦炭是冶铁要用到的重要燃料,它比木炭发热量更高,没有焦炭,炉温达不到足够的高度,冶炼出来的生铁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而在炼焦的过程中,还会得到一项副产品,那就是煤焦油。煤焦油俗称煤膏,是在焦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黑褐色粘稠状液体。过去工匠炼焦,对煤焦油都是当作废弃物扔掉,不但浪费,还污染了环境。

    但是朱由检却凭借常识知道,对煤焦油进行蒸馏,就可以得到煤焦油沥青。至于煤焦油的其他用途,朱由检并不了解,但仅能得到沥青这一条,就足以让他建一个工厂了,因为沥青可是现代铺设公路的重要材料!

    其实现代铺路用的主要是石油沥青,而煤焦油沥青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而且不耐高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