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6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仔细研究了这三个人的履历。他们原来的官职分别是太常寺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和户部右侍郎,均为正三品文官。内阁推荐王家祯任河南巡抚,范景文任河南布政使,玄默任河南按察使,理由是三人品级相同,而王家祯入仕最早,范景文次之,玄默又次之,说白了就是论资排辈。

    再深入研究,朱由检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三人都不是东林系官员。稍微一想他就明白了:东林党认为京官比地方官员更容易左右朝政,言官比实官更有话语权。而且河南又刚经历过兵灾,此时上任肯定得面临一个烂摊子,不但短期内出不了政绩,搞不好还会捅娄子,严重影响仕途,所以只推荐非东林系的官员,借此排除异己,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不过这反倒让朱由检来了兴趣,想看看这三个人是为什么不招东林党待见的。这一看不要紧,朱由检喜出望外:他们正是自己想用的人!

    先说王家祯,他曾经出任过甘肃巡抚,地方从政经验丰富。其时毗邻甘肃的青海蒙古部落松山部酋长银定、歹成屡屡犯边,当地边军畏敌如虎,王家祯一介书生,却能提刀上马身先士卒,并设计三胜银、歹,斩首五百余级,极有胆略。

    再说玄默,性情耿直,铁面无私。初授推官,后官至吏科给事中,审案无数,参劾官员亦能明察其过。

    最让朱由检看重的是范景文。他也是以推官开始仕途,历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郎中。魏忠贤权势滔天、大肆任用奸佞小人时,范景文一封请求朝廷广开仕路的奏疏使他名扬天下。其中有这么几句:“天地人材,当为天地惜之。朝廷名器,当为朝廷守之。天下万世是非公论,当与天地万世共之!”

    朱由检看罢击节叫好,在一瞬间已经做出了决定:让范景文当河南巡抚!

第1266章 新任知府() 
    当朱由检的御批返回京师,内阁惊奇地发现,虽然皇帝批准了河南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的推荐人选,但职务却做了少许调整:范景文任巡抚,王家祯任布政使,玄默任按察使。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大摇其头,认为皇帝不懂官场成规,乱点鸳鸯谱。因为王家祯本来就做过甘肃巡抚,现在反做回布政使,虽然官品没变,实际上却有贬官的意味。而且各地官场一般都是资格最老者任巡抚,像朱由检这样安排,很容易引起地方官员不和。

    但这还不是重点。朱由检的御批明确指出:河南刚历战火,百废待兴,各种事务多如牛毛,因此只宜专任,不可兼职。具体地说,河南巡抚就是河南省的主官,后面那一长串头衔都去掉了。

    东林党没能识破朱由检的“诡计”。范景文本来就是他们不喜欢的人物,头衔越少权力越少,他们当然求之不得,因此也就没有阻挠朱由检的决定。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朱由检这一手又打破了“祖制”:自范景文起,巡抚不再是朝廷临时派驻地方的京官,明确了地方官员的身份。与之相应,权力和责任也会发生变化,出了事往下推、自己拍屁股走人这一招就不好使了。而且以后朱由检会调整越来越多的官职,有了这个先例,后面就好说了。

    之所以让范景文当巡抚这个“一把手”,朱由检主要是看重他爱才惜才、勇于担当这个特点。在不久之后,河南会出现大量的新官职和新官员,朱由检不想让朝臣认为这些新职位都是自己搞出来的,到时候就需要范景文去和廷臣打擂台。

    而王家祯有出任地方主官的经验,玄默擅长审案,也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不二人选。这对王家祯也算是一个考验,如果他真的因为论资排辈而不好好配合范景文,朱由检自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的政治生命也就随时有可能终结。

    当然,从京师接到御批,再到三位官员抵达开封赴任,至少也得有七八天的时间,朱由检可不会在这里干等着。他一道圣旨,把归德府的推官阎尔梅急调到开封,让他出任开封府知府。理由也很冠冕堂皇:阎尔梅虽然只是正七品推官,但忠于朝廷不肯附逆,被曹文诏解救出来以后,又临危受命,暂时负责归德府的防务,其间还击退过一次小规模的流贼袭扰,表现卓异。而开封百废待兴,尤其缺少地方官员,等京师委派未免耽搁时日,所以破格任命阎尔梅为知府,吏部手续容后再补。

    阎尔梅骑快马抵达开封后,朱由检不顾夜深亲自接见。阎尔梅当然深感圣恩,因为他在年初时还只是个穷秀才,先是赶上恩科,因为策论做得好,考中了进士如今又被破格提拔为从四品知府,很多官员入仕十几年也未必熬得到从四品,他却连一年都没用。

    “知道朕为什么要用你么?”朱由检微笑道,“因为朕听曹文诏说了,你胆子大,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但是又能坚持原则。你觉得为官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启奏陛下,臣以为为官之道,不外上报君恩,下安黎庶,舍此无他!”阎尔梅激动地大声答道。

    “好,朕就要你这一句话!”朱由检也兴奋地频频点头道,“如今开封百废待兴,正是大刀阔斧除旧布新的好时机。来来来,朕有一些想法,今夜咱们以茶代酒,边饮边谈”

    其实朱由检早就想重用阎尔梅这样的恩科进士,因为他们年龄既轻,又与官场没什么瓜葛,一旦被自己提拔任用,会比那些原有的官员更坚决地拥护自己的政策和主张。阎尔梅果然没有让他失望,经过一夜的面授机宜,他第二天清晨即升座府衙大堂,循着朱由检的思路,开始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改革。

    开衙办事,第一件事当然是接见僚属。府衙和县衙在机构设置上差不多,除了知府这个主官以外,还有同知一人,正五品,职责类似于县丞通判一人,正六品,职责类似于主簿,并兼管刑讼推官一人,正七品,负责具体审理案件经历一人,正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均为知府辅官照磨、检校、司狱各一人,均为从九品。除了这几个人是朝廷命官以外,其他人就全是“吏”了,包括六房书吏、衙役等等,加起来足有一百多号人,却都不在编制之内。

    新任知府升堂,开封府衙的各色官吏当然都得来点卯。但是同知、通判等官员已经投降了叛军,城破之际也跟着洪承畴的败兵一起跑了剩下的小官和胥吏有不少在官军攻城时被炮弹误伤,也有逃亡者,总之朝廷命官一个也没有了,胥吏也只到了一半。

    阎尔梅在让众人自己报名之后,先是态度和缓地道:“本府先向你们透个底。因为官军与叛军在河南大战,百姓死伤甚重,民生凋敝,所以圣上已经决定,免除河南各府三年徭役,不日圣旨即下。你们在衙门里呢,按理说都算是服徭役的,如果有不愿意留在衙门里的,现在就提出来,本府一律批准。”

    他连问三遍,却没有一个应声的。其实这也必然的,因为虽然名义上这些胥吏是在服徭役,可实际上,衙门里或多或少都会给他们一些薪水,银子自然是从衙门的“小金库”里出。不但有薪水可拿,他们还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大捞外快,那可就没数了,是薪水的好几百倍都有可能,因此谁也不肯舍弃职位。

    阎尔梅见状心中暗笑,外表上却是严肃地道:“既如此,你们是自愿留下来了。本府有言在先,地方衙门积弊甚多,尤以私设金库为甚。如今圣上正驻陛开封,你们大概也有耳闻,今上明察秋毫,眼里不揉沙子。与其等着圣上稽查金库,倒不如主动上报,撤销的为好。你们说是不是?”

    众人一听知府老爷把皇帝搬了出来,谁不害怕,只得连连点头称是。阎尔梅便趁势道:“既如此,户房先把府衙的账本呈上来,私库清点之后立即上缴。从今往后,谁也不要指望衙门能补贴你们薪水了。至于本府,月俸只有二十一石,也雇不起你们这许多人,这可如何是好?”

第1267章 招募胥吏() 
    当搞明白这位新任的知府大老爷是一毛不拔,真的不打算给他们一文钱薪水之后,开封府的胥吏们可不干了。心想别说本朝,就是从有官府那一天算起,衙门里的人哪有白干活不拿钱的?朝廷不出,官员就得出,否则赋税谁来收,治安谁来管?

    即使是本朝最着名的清官、嘉靖朝的海瑞“海青天”,迂腐到了真的两袖清风,无论是火耗还是“踢斛淋尖”所得都分文不取,但是衙门里胥吏每月的薪水他还是得出。以至于做知县时,还得让老婆在县衙后院内自己种青菜,连老母做寿买了二斤猪肉都成了大新闻。

    可是这位阎知府不知是怎么想的,竟连几百上千年约定俗成的规矩都不守了。六房的书吏头目偷着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吏房的头目率先站出来深施一礼,狡黠而又略带威胁地道:“太尊,小人家里人口多,上有老下有都得小人供养。过去衙门里虽然薪水微薄,日子还能对付着过。若按太尊所说,小人却是不能留下了,还不如去街头卖菜,至少还能糊口。”

    他这么一带头,有不少书吏和衙役也纷纷跟着起哄,表示不给钱就不干了。这招叫以退为进,他们心想就算你知府老爷官威大,也不能耍光棍自己催粮、自己打板子吧?不还得用我们这些人么?可能无非就是不想从自己兜里往外掏银子而已,这还不简单。许是这位阎老爷刚当知府,还不清楚里面的门道,等以后慢慢透给他就行了,大家闷声发大财,皆大欢喜岂不是好?

    可没想到的是,阎尔梅当即朗声说道:“很好!凡是刚才说要离开衙门的,本府一律批准,你们现在可以退出府衙,各回各家了!”

    这下众人不禁大眼瞪小眼,全傻了。但是转念一想,这位新太尊可能是个二百五,还不知道缺了我们不行,等实际一办事就知道了,早晚还得把我们请回来。因此几房书吏头目带头,大几十人呼啦啦退出堂外,转眼间大堂上就变得冷冷清清。

    不过胥吏也不能一概而论,其中毕竟也有忠厚老实的,还剩下十来个书吏和衙役没走。阎尔梅问他们怎么不走,他们犹豫着说也想走,又觉得太尊刚来,他们就撂挑子显得不地道,至少也得把手头的工作交割清楚了再说。

    阎尔梅哈哈大笑道:“好,本府就是要用你们这样尽心尽责的人!都不要走了,今上圣明,就连一个普通百姓,都不忍心让他饿着,还要想方设法解决他的生计问题,难道反而会亏待你们这些直接为朝廷办事的么?刚才本府所说,只是故意试探而已,没想到那么多人禁不住试,让本府三言两语就给说走了。你们也不要着急,这不是还没到发薪水的日子么?先好生做事,日后圣上必有恩旨,本府奉旨行事,绝不会亏待你们的。”

    阎尔梅这番话等于给众人吃了个定心丸,众人这才转忧为喜,心中感叹如今世道真是变了,过去老实人总是吃亏,这回还真的就没吃亏。

    接下来阎尔梅立即吩咐众人做两件事:首先封存所有的账册,派专人看管,没有知府的同意,任何人不得借调翻阅然后全体上街贴告示,告示的内容有三条:一,皇恩浩荡,免除开封百姓三年徭役二,在开封府衙外开设粥厂三,府衙招募胥吏,老少、出身不限,有意者速来,考核通过立即录用,当天上岗!

    告示一贴出去,全城百姓都轰动了。要知道在叛军占领开封期间,没有一户百姓家中没有遭到洗劫,明面上能看到的值钱东西几乎都被抢光了,连房子都扒了用来守城,粮食更是几乎没剩下一粒。如果不是官军攻破开封,恐怕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饿死人的情况。

    而现在开封府的告示,及时地稳定住了老百姓的情绪。免除徭役当然是大好事,但最重要的是有了官办粥厂,就不至于饿死了。但是很多人还是担心粥厂规模有限,轮不到自己吃就没了,所以纷纷赶来府衙看个究竟。

    至于对府衙招募胥吏,百姓们更多地还是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因为多少年以来,公门里都是那些人,他们在城里都算是有势力的,普通老百姓去和他们抢饭碗,能成么?

    告示贴出去不到半个时辰,府衙外已是人山人海。其中也有一些是地痞流氓,故意在人群里推来挤去、大呼小叫,想制造混乱,乘机哄抢粮食。

    不过他们这点伎俩今天算是用错了地方。朱由检已命令第一师暂时负责维持城中秩序,这些官军虽然让他们现在就上战场可能还不行,但是对付地痞流氓已经足够了。一队队官军在府衙周围戒备森严,发现捣乱的立即揪出来,不一会儿就揪出十几个地痞,绳捆索绑掷于地上,当然也少不了一顿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