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7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是朝鲜自己的选择,皮岛上的明军自然用不着为他们襙心。黄龙发现清军从铁山南下后,乘胜又向鸭绿江口附近派出几艘战舰,送五百名士卒登陆。满清万没料到皮岛在被攻打的时候,还有余力派兵骚扰,完全没加防备,又被明军端掉一个寨子,人口全部掳走,寨子一把火烧个精光。而且见好就收,打了就跑,皇太极接报之后盛怒之下,又开始流鼻血,整整三天才算止住。

    至于毛文龙和石春虎,需要立即返回京师向皇帝复命。渤海西部海冰太多,现在还不能通航,黄龙便让李允浩的护航编队把二人即四百多部下连人带马先带到登州,再走陆路回京师。恰好这两天海况转好,黄龙便让李允浩在那些俘虏的朝鲜战舰中,挑选状况还算不错的返回登州改装,然后请旨分配。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些战舰会充实到北海舰队中,剩下的小船就归东江镇所有了。

    李允浩挑选出十五艘比较大的战舰,其中就包括那艘龟船,载上毛文龙、石春虎等人,以及那些朝鲜俘虏,汇同返回登州的商船,浩浩荡荡地上路了。皮岛到登州仅有二百海里,就算朝鲜船慢,走了两天多也就到了。不管是毛文龙还是李允浩的部下,都立了大功,一路上欢声笑语,自不待言。

    离登州还有四十海里,舰队即被在登州外海夹岛上了望的水军发现,很快北海舰队即派出战舰迎接。如果来的是敌舰,那自然就是拦截了。毛文龙对登州并不陌生,这些措施可是以往没有的,心中不禁暗赞。

    看到来迎接的战舰后,毛文龙更加吃惊。只见这艘战舰体量远远超过“皮岛号”,“威海号”就更不用提了。他不禁问李允浩:“这艘战舰怕是有一千二三百料吧?”

    李允浩对毛文龙素无好感,但是朝鲜已经背明,毛文龙屠城在两国交战中屡见不鲜,也不能算错,因此在大面上还得过得去。此时只得冷冷地道:“毛将军眼力不错。不过我们北洋舰队并不以料为衡量战舰大小的单位,而是用更为精确的排水量。这艘定远号是从葡萄牙进口的战列舰,排水量为五百吨。”

    “圣上好大手笔!”毛文龙啧啧称赞道,“有此一艘战舰,朝鲜水师那些小船根本不够看的。对了,这艘船为什么不去皮岛护航呢?”

    “因为倭寇最近越来越猖狂。”李允浩面色一寒道,“郑提督奉诏乘旗舰安娜公主号离港了,定远号就不能再离开,得随时准备迎击倭寇。”

    毛文龙和石春虎对倭寇并不了解,见李允浩对此不欲多谈,也就没再追问。须臾舰队已经抵达登州港,早有人给登莱巡抚孙元化报信,孙元化和登州卫都指挥使戚显宗等人齐至码头迎接。双方见了面简单一聊,孙元化才知道毛文龙和李允浩分别立下奇功,黄龙又在皮岛重挫清军,更是大喜过望,一面急命人向京师飞鸽传书报捷,一面在巡抚府设宴款待有功将士。

    毛文龙有几年没来过登州了,这一路走来,发现登州变化不到处都在施工。孙元化颇为兴奋地向他介绍,登州正在新建一座船厂、一座军工厂,为此还要从外地调来大批工匠,因此还要建造很多配套房舍。另外,北海舰队规模也要扩大,虽然母港定在山海关,但因为冬季海冰的因素,舰队多半停泊在登州,水兵自然也多从登州招募。

    正说话间,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头子匆匆走过来,只简单对孙元化施了个礼,便如同打雷般吼起来了。而孙元化居然不生气,笑吟吟地和老头子交谈了几句。

    当队伍再次行进,毛文龙不禁皱眉问道:“巡抚大人,刚才那老头子是何许人也?”

    “他叫孙元龙,是个火器专家,刚从京师过来支援登州建军工厂的。”孙元化笑道,“毛将军可勿要误会,本官与他非亲非故,只是名字相近而已。”

    毛文龙嘴上不说,却觉得孙元化为人既无城府又无官威,对他能不能胜任巡抚这么大的官职,感到颇为怀疑。

    到巡抚府后立即开宴,因为是庆功酒,众人也喝得颇为痛快,就连不善饮酒的孙元化也多喝了几杯,显得醉态可鞠。只有戚显宗稍坐了一会儿便离席告辞,去安排防务事宜了。

    席间毛文龙问起袁可立,这才知道袁可立刚刚在南京殉国。毛文龙听罢当即掉了眼泪,一方面袁可立确实是他的大恩人,另一方面,没了这个靠山,他以后在朝廷里就更不好混了。在诏狱住了几个月,毛文龙越发意识到“朝中有人好做官”这个道理,因此停了一会儿,便向孙元化打听如今的朝局,看看自己应该抱谁的大腿。

    孙元化本来还很高兴,说到这个话题,突然收敛笑容,意味深长地看了毛文龙一眼道:“我们为人臣者,做好分内之事总不会吃亏的。你问朝局,如今内阁震动,有些人惴惴不安,但本官相信圣上自有圣断,我等又何必劳神呢!”

第1333章 怒斥废后() 
    京师的这场官场大震动来得十分蹊跷。正月初一,郊天大礼刚刚结束,皇城警卫团指挥使燕凌就以“丁忧”为名辞官回籍,立即获得皇帝批准。紧接着逍遥伯周奎上奏,言自己于社稷并无尺寸之功,只因外戚之身份获封正一品左都督,心中颇感不安,请求免去官职,仅保留爵位。亦获朱由检批准。

    二人的突然去职,引起了对政治一向敏感的朝臣的高度关注。周奎为皇后之父,燕凌为皇后之义兄,一向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二人辞官虽是主动提出,又焉知不是迫于皇帝的压力?难道说皇后已经失宠,崇祯是要为废后做准备了?

    正月初二,已经怀孕的梅剑经过旅途跋涉,终于回到京师,当日即被张太后懿旨封为梅妃。因为她只知姓田,未有大名,张太后特赐名田秀梅。朱由检盛排銮仪,亲自至永定门外把梅妃接入宫中,感动得梅妃泪水涟涟。而皇后蕊儿始终未曾露面。

    至此群臣更认定皇后宠幸新人,已经动了废后的心思。正月初三,年还没过完,两道奏疏便由内阁转呈养心殿。一道是阁臣李标所奏,言皇后端淑恭良,母仪天下,从未犯有过失,皇帝万不可贪恋女色冷落皇后,甚至动废后的心思。

    另一道则是新任礼部右侍郎王应熊所奏,说民间尚且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皇室宗祧更是社稷至重之事。皇后自嫁入王府起,至今已三年有余,然一直未有身孕。为社稷万世永固计,恳请皇帝另立皇后。

    说起来这两道奏折都是在揣摩皇帝的心思,也都认为朱由检可能会废后,但态度却截然不同。李标是东林领袖,当年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员集团在万历朝“争国本”历尽艰险,却最终大获全胜,迫得皇帝不得不向大臣低头,这也是东林党最大的政治资本。如果崇祯又想重走他爷爷的老路,东林党也必然会再来一次“争国本”,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王应熊则反其道而行之。这道奏折虽然是他上的,幕后却是周延儒与温体仁在指使。他们这一派知道凭借自身的力量,难以与势力庞大的东林党斗,所以专事媚上,企图借用皇权打压东林党,最终目的是自己上位。如果皇帝确实想废后,那他们就又顺了皇帝的心意,必将更受重用。

    孰料朱由检览奏大怒,破例立即召开朝会,令李标和王应熊出班跪倒,劈头盖脸骂道:“你们是用哪只耳朵听说朕要废后的?皇后与朕是结发夫妻,数年来生死与共,感情之深厚不是尔等可以胡乱猜测的!更何况老百姓都知道糟糠之妻不下堂的道理,难道朕会不知?尔等捕风捉影,妄议废后,着实可恨!”

    王应熊这才知道马匹拍到了马蹄子上,早吓得浑身体如筛糠,连连叩头,却连一句整话也说不出来。李标却不肯轻信,倔强地道:“可是昨日梅妃回宫册封,如此重要之礼,为何不见皇后出席?逍遥伯与燕凌又为何同时辞官?圣上如此举措,不由臣等不猜测啊!”

    朱由检当即把脸一沉道:“李标,你昏聩!皇后病了,隆冬时节,有病不该静养么?至于周奎与燕凌,他们是朕之臣,并非皇后之臣。难道你们以为你们自己有党,皇后便也有党么?”

    这帽子扣得可太大了,李标吓得浑身一激灵,也赶紧磕头请罪。其实自从嘉靖朝开始,官员集团中党争愈演愈烈,万历、天启年间尤甚,浙党、楚党、齐党乃至东林党,都是公开的秘密。但是这层窗户纸谁也不敢捅破了,今天朱由检一句话点出来,谁不心中惴惴?

    朱由检咆哮一通后,面色稍稍缓和道:“李标、王应熊妄议废后,本应重处。念在出于忠君之心,朕又刚刚改元,不欲剧行降罪于廷臣。着李标罚俸三月,王应熊罚俸六月,各具折请罪!”

    二人赶紧唯唯而退,心中暗自庆幸没有因此而丢官。群臣也面面相觑,暗道天威难测。尤其是周延儒和温体仁,更是吓得满身冷汗。

    可是后面朱由检说的话,就更让群臣惊讶:“既然李标提到燕凌辞官,朕也正好说说此事。过去皇城内宿卫由武骧、腾骧四卫负责,朕即位后,因阉党谋逆,情由特殊,改为皇城警卫团。现阉党已除,朕欲恢复旧制,重建四卫。另外,京师外城扩建,五城兵马司的职权范围也要改一改。”

    众人这才明白,燕凌辞官和皇后并无关系,而是皇帝要重整京师卫戍格局了。而且朱由检早准备好了方案:

    一、皇城警卫团一分为四,仍按旧制命名。但职责有所调整,武骧左卫负责皇城内、紫禁城外东半边防务,武骧右卫负责西半边。大小官员进皇城,一律从东安门进、西安门出,通行时要接受检查,不得携带任何武器。至于承天门和地安门,则由两卫共同把守,非重大典仪不开。

    二、紫禁城内宿卫,南半边由腾骧左卫负责,包括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及迁至宫中的六部衙门。而乾清门以北,包括召开朝会的乾清宫以及所有后宫及神武门,全由腾骧右卫负责。

    三、这四卫定员各一千一百二十人,相当于一个标准的千户所。但长官不再是指挥使,而是降格为千户。但腾骧右卫不设千户,十名百户由皇帝直接统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四卫所有兵员,不再像过去那样从小当到老,然后由子孙世袭,而是改为从全国所有边军、卫所军及“新军”中择优选拔,入选时年龄不能超过二十岁,最多服役两年,便会调出四卫。武骧二卫及腾骧左卫的千户,以及腾骧右卫的百户由皇帝直接任命,只服从于皇命,不听其他任何官员调遣,同样最多任职两年。

    皇城之内即是皇帝家事,宿卫安排向由皇帝独断,群臣倒是没有插嘴的资格。当然也有脑筋转得快的大臣,对朱由检的安排不禁暗赞:此举既确保了宿卫军队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还提高了宿卫军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两年一轮换制度,让宿卫军队来不及互相熟悉,“变生肘腋”这种事,就很难发生了!

第1334章 重划城防() 
    如果说调整皇城四卫还是皇帝的家事,那么朱由检对五城兵马司的调整,则是对京师防务的一次重大改革。

    首先,就连“五城兵马司”这个名称都给改了,改成了“九门兵马司”。具体就是以内城九门为名,比如“正阳门兵马司”,就管辖以正阳门为中心,北至皇城,南至外城永定门的区域,其他八门以此类推。

    第二,过去的五城兵马司名义上先归兵部管辖,后归都察院,但实际上各司指挥使都是由勋臣担任,士卒也全是军户世袭。现在朱由检却规定:各司士兵定员与皇城四卫一样,均为一千一百二十人,全部从京师保卫战时组织起来的预备役中选拔。至于原来的五城兵马司士卒和预备役士卒,择优转为正式军户,其余恢复为民,并由朝廷安排生业。九门兵马司士卒服役三年,期满后亦如此转换身份。从此预备役亦成为定例,每年都要在京师百姓中征召。

    至于统属,改动就更大了。朱由检规定九门兵马司即不归兵部、也不归都察院管辖,而是每司由一名阁臣和一名勋臣共同掌管。二人各执一枚印信的左右两半,在本辖区之内的正常调动,须由二人合印方可生效如果是全城范围内的调动,则必须奉诏而行。

    第三,九门兵马司只配冷兵器,职责仅为维持辖区内治安,内、外城的城防则仍由京营负责。

    对具体负责城防的京营,朱由检亦做出重新部署。原来京营分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三大营,分别对应步军、马军和火器部队。现在三大营建制予以保留,但主力迁出城外,部署于京师四周数十里处另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