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征天下-第8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

    原来此时的皇太极,已经气得脸色青紫,刚猛吸了一口气,突然鼻血如同箭一般喷射出来!

第1542章 山雨欲来() 
    崇祯元年春,明军以三千步兵出山海关外五十里扎营,诱清军来攻。清军出动了四旗大军,最后皇太极还亲自出马,前后历时十天,折损兵力将近二万,睿亲王豪格还被气得吐血,差点一命呜呼。却不料上了明军的大当,居然连明军的一兵一卒都没留下。

    原来明军数月之前就开始从山海关内秘密挖掘一条地道,这条地道长达五十里,明军扎营的地方就选在地道的出口。为了确保绝不泄密,挖地道的工人只要下去,就暂时不允许返回地面,吃喝全从山海关这边送下去,直到整场战役打完,才与撤退的明军一起返回山海关。

    那三千明军则是由刚刚在扬州之战中大显身手的京营五军营参将刘全忠率领,配置了极其强大的火力,尤其是鲁密铳和手榴弹,几乎把京营的库存都搬空了。他们以车阵为依托,靠着内外两道防御与敌军耐心周旋。

    此前之所以明军开炮、开枪的次数越来越少,是因为早就掐算好了撤退的时间,提前把一部分兵力和武器装备运回山海关了,比如大部分射炮。只有威远炮和大车这样的大家伙,地道里无法运输,索性也就不要了,反正清军缴获了也没用。

    撤退完以后,明军就在地道里多处点燃炸药,把地道炸塌。虽然这个浩大的工程寿命如此短暂,但与取得的辉煌战果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清军栽了这个大跟头,皇太极一气之下又鼻血长流,三天三夜不止,几度因失血过多而昏迷。苏醒之后,极度愤怒之下,便要领兵强攻山海关。亏得多尔衮等人苦苦相劝,说数千明军仅凭一百多辆大车便可死守十日,那山海关有重城之固,又有数万边军驻守,实在强攻不得。皇太极气过了之后,头脑还是很清醒的,只得班师回沈阳。

    孰料这一路之上也不安生,明军不是一直有一艘战舰在骚扰清军么?现在不是一艘了,而是又增加了三艘,沿着辽西走廊一路北上,有事没事就向清军开上几炮。清军对此实在是无可奈何,只得舍了海边的平坦大道,至少远离海岸三里行军。只是这样一来,行军的度未免大受影响,粮草消耗成倍增加,士气更加低落。

    足足半个月以后,皇太极的“圣驾”才返回沈阳。上次入关作战,虽然损失也不小,但抢掠所得也很多,明朝京畿地区被洗劫一空,还借机囚禁了莽古尔泰和阿敏这两个政敌,对皇太极来说,总体上来说还算是一场大胜。

    但这场山海关外之战,就实在无法掩饰失败了,除去汉军旗不算,光是满清八旗就伤亡一千多,多是被鲁密铳狙击或是被战舰炮击身亡的。而战利品呢?零,彻底的零!自满清立国、尤其是皇太极称帝以来,他可以说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这场战役是第一次失败,没想到败得如此窝囊!

    不过与军事上的失败相比,皇太极面临的政治上的危机,才是让他更加警惕的。现在他有两个重要的囚徒:阿敏和莽古尔泰。其中阿敏还好些,他的镶白旗刚刚全军覆没,只剩下些孤儿寡妇阿敏下狱后,皇太极干脆把镶白旗旗主之位分给褚英之子杜度。自从努尔哈赤诛杀长子褚英之后,褚英一系便已失势,现在突然得到镶白旗旗主之位,杜度自然对皇太极感激涕零。反观阿敏,连他的亲弟弟济尔哈朗都背叛他,其他人更不会帮他,在牢中只是混吃等死而已。

    可莽古尔泰却不一样。他身为努尔哈赤第五子,本身就比阿敏地位高一些,又战功赫赫,正蓝旗下各牛录旗人都对这个主子很忠心。更关键的是,他还有一个好弟弟德格类。

    德格类是努尔哈赤第十子,与莽古尔泰是同母所生,关系十分密切。他生性宽厚,没有任何野心,虽然皇太极囚禁莽古尔泰后,把正蓝旗旗主之位转给德格类,德格类却一直在为莽古尔泰进言,希望皇太极能宽恕莽古尔泰。

    如果皇太极能一直打胜仗,地位越来越稳固,他也就不用理会德格类了。但这次在山海关外吃了败仗,满清贵族阶层人心浮动,不少人都对皇太极暗中有怨言,说当年太祖皇帝如何如何,现在又如何如何,当今圣上不能容人,把阿敏和莽古尔泰这样的“四大贝勒”和战场悍将都囚禁了,以至于人心不齐,才会遭到失败。

    皇太极听到这种议论之后勃然大怒,很想干脆杀掉阿敏和莽古尔泰,永绝后患。但二人已在狱中,下狱的时候都没有杀,现在有没有新的罪名,如何杀得?尤其是德格类,只要来见皇太极,没有别的事,就是跪着为他哥哥求情,求皇太极念在手足之情和莽古尔泰战功累累,对莽古尔泰从轻落,还经常当着其他人的面,搞得皇太极很是被动。

    更让皇太极气恼的是,莽古尔泰和德格类的姐姐、努尔哈赤的大公主莽古济也专程从开原赶来,在朝堂之上为莽古尔泰求情。莽古济是努尔哈赤的爱女,在满清贵族中地位甚高,年龄又比皇太极大,所以皇太极在表面上也不得不对她很尊重。

    这位莽古济公主性情刚烈,说话很冲,与其说是求情,倒不如说是数落皇太极的不是,要求他必须放了莽古尔泰。此时的皇太极是真的动了杀机,但他也不愧是一代枭雄,竟假作感动,同意把莽古尔泰放出来,但仍要闭门思过。这招就叫做“欲擒故纵”,实则皇太极在暗中加强了对莽古济、莽古尔泰、德格类三姐弟的监视,沈阳城内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但不管满清内部再怎么折腾,饭总是要吃的。去年在关内抢掠的粮食没带回来多少,满人本身又不事稼穑,虽有辽东汉人供养,但辽东苦寒之地,庄稼一年只能收一季,根本不够吃的。

    所以别看明清大战打得轰轰烈烈,走私粮食的交易却从未中断过。就在皇太极的“圣驾”返回沈阳的前一天,一支看似寻常的走私商队已经抢先进了沈阳城

第1543章 蒙古倒爷() 
    晚春四月,杨柳吐絮,沈阳这座辽东重镇、满清“帝都”,也沉浸在春风的吹拂中,浑不知一场惊天大变即将拉开序幕。

    与中原的很多城市一样,沈阳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早在春秋时期,燕国就曾在此地建城开拓。唐代改称沈洲,蒙元时期又重建土城,因在沈水之北,遂改称“沈阳”。明太祖驱逐蒙元、收复辽东后,在沈阳设“沈阳中卫”,筑城屯兵,是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

    不过随着建州女真的崛起和大明的衰落,明军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屡战屡败,大片疆土落入满清之手。沈阳本来在辽东诸城中并不算是最大的,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起初也是想定都在城池更大的辽阳。所以当他决定定都沈阳时,满清贵族都很诧异。

    对此努尔哈赤解释说:“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但其实他真正担心的是,辽阳距当时明军重兵驻守的广宁很近,努尔哈赤虽然屡胜明军,但对明朝这个庞然大物还是很忌惮的。

    不过如今的沈阳,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大汗”苦心经营,已与过去大不相同。除了在沈阳城内建起规模宏大的“皇宫”外,皇太极还听从范文程之言,在沈阳原来的城墙外围,又筑起一道长达三十余里圆形土墙,称为“关墙”。

    这道关墙不但起到防御作用,还大大拓展了沈阳城的面积,使沈阳过辽阳,成为辽东地区最大的城池。内城南有德胜门、天佑门,东有抚近门、内治门,西有怀远门、外攘门,北有福胜门、地载门。外关亦有八门,与之一一对应,称为“关门”。

    八门八关构成了沈阳城的基本格局。外关主要为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士卒的住所,另外还住着一部分被满清奴役统治、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的汉人。八门之内的内城,则主要是满清“皇族”的居住地,以及满人信奉的许多喇嘛庙。沈阳最繁华的街市四平街也在内城,就在“皇宫”北面不远。

    这条四平街是沈阳最热闹的去处,几乎可与中原大城的街市相比。满人过去以渔猎为生,经济非常落后。虽然在军事上崛起了,但生产力一时半会儿可上不去,汉人那种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辛勤劳作方式,他们既学不来,也不屑于学。

    占领辽东大片土地之后,满人当然主要是以奴役当地汉人的方式获取粮食。但地位上去了,也就水涨船高,满清对各种消费品的需求亦同时大增。但他们本身除了打仗以外,又什么也不会干,什么也造不出来,所以很自然地,满清也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对贸易非常重视。

    这条四平街,就是沈阳乃至整个“大清国”的贸易中心。来自天南海北、相貌各异、语言风俗各不相同的客商们,在四平街两边开满了大大小小的店铺,每天亦有大批行商在此兜售远道贩来的各色货物,亦从这里采购货品回去再卖,获取惊人的暴利。

    这些商人中,既有西边的蒙古人,也有北边的“野人女真”人,甚至还有东边的朝鲜人。经营的货品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马匹、羊毛、铁器、饰品、人参、鹿茸、熊胆、虫草…简直不一而足。

    但在所有商品中,只有两样是重中之重,也是利润最大的,那就是米和茶。这两样东西都是产自中原,而明朝和满清是仇敌,朝廷禁绝了一切贸易往来,这些商品是怎么运到沈阳的呢?

    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走私”二字。尽管走私是杀头大罪,但高昂的利润,仍然让许多无耻的汉人趋之若鹜,尤以晋商为最。就拿米来说,在江南产地收购,米价一石不到一两经运河运到北方城市,也不过两,即使因粮食匮乏而价格暴涨,最多涨到七八两也就到头了。

    可是在沈阳,一石江南米,可以卖到纹银二十两以上!为了赚取暴利,这些商人就昧着良心,把粮食卖给自己国家的敌人。敌人吃饱了以后,反过来再杀汉人、抢汉人,用抢来的银子继续向他们买米。对这些人来说,只要自己赚大钱就行,别人的死活,与他何干?反正满人有求于他们,抢谁杀谁也不会对他们动手的。

    不过自从皇太极“登基”以后,出于对汉人的不信任,对汉人行商的管理加强了很多。最厉害的一条就是汉人行商不准进沈阳城,只能在城外把米、茶等货物低价卖给蒙古人,再由蒙古人运进城来转卖。这等于是把利润从汉人行商那里砍掉一块,白送给蒙古人,算是对蒙古各部归顺满清的奖励。

    对此汉人行商当然不愿意,但这是满清的地盘,人家说了算,又能如何?好在这帮蒙古倒爷也不算太狠,一般还是会让汉人行商赚大头。其实这就是蒙古人的精明之处,若是真把汉人挤兑得不来了,他们也就赚不到银子了。反正转运一下也费不了多大的事,这种躺着赚钱的活,自是吸引了大量的蒙古人从事这种营生。

    这一天,又一支蒙古商队赶着十几辆马车,慢悠悠地向怀远关门走来。这支商队的头头哈斯巴根却早已在关门处等候,他已经在沈阳城住了一个多月,几乎天天与守城的正白旗士卒打交道,都混得很熟络了。

    “哈斯巴根,你这生意不错啊,隔个三两天便进一批货,银子都赚足了吧?”城门官用满语揶揄道,“来来来,例行公事,查查有无违禁物品,兵器什么的。”

    哈斯巴根忙递给城门官一小锭银子,用熟练的满语赔笑道:“我的老大人,您老高抬贵手,让弟兄们做做样子查查就算了,都是大米,来一回查一回,有什么好查的?这一袋米就是一石,一石就是二十多两银子,往地上一倒,再怎么拣也拣不全,银子却不是少了不少?还不如回头我请大人去城里的醉春楼,多找两个汉人姑娘…”

    那城门官却打着哈哈道:“少说废话,我和你老兄关系再好,不查是不行的。来呀,随便选三袋米,倒在地上仔细检查!”

第1544章 行动取消() 
    哈斯巴根好话说尽,也没能阻止检查。可是守门军随意抽了三袋大米倒在地上,摊开了仔细检查,也没现任何武器等夹带物品。城门官还不死心,亲自用佩刀在车上装的米袋上捅了几个窟窿,大米哗哗地流了出来,还是没有任何其他东西。他这才打个哈哈道:“行了,查完了,收起来吧!”

    哈斯巴根则苦着一张脸,与众手下费了半天劲,才把散落在地上的米收集起来。这些蒙古人大概是平时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