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闲臣风流-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旁边,严嵩笑了笑:“岁月不饶人啊,都老了。”就示意让书办将炉火拨旺些,给徐阁老盖上一件袄子。

第231章 京察开始() 
冬至节过后,难得的假期结束,大明朝京官们迎来了久违的京察。

    一大早,考评工作组就进驻行人司。

    这次行人司的京察来了六人,两个官,四个吏员。

    不用问,行人司行人们工作的好坏,考语怎么判都由这两个个官员说了算。可说,此二人掌握着大伙儿未来宦途的生杀大权。

    邹应龙自然在其中,另外一个官员看起来年纪很大,头发胡须都已花白,看他官服胸口上的补子绣着一只白鹇,却是五品官。

    到行人司之后,一行人就进了秦梁的判事厅说话,这一说就是一个上午。

    他们迟迟不开工,周楠心中着急,感觉自己就好象是一个等待判决的犯人,禁不住背着手在屋中来回转着圈儿。

    “周大人,你就别转了,这么转下去也不是办法。”郭书办将周楠新泡的茶水第一开泼掉,续了水:“要不属下帮你打听一下这些人都是什么来头,也好早做准备。”

    “早做准备,做什么准备?”周楠负气道:“邹应龙和我在延庆的梁子架得大了,他领了这个京察的差事,分明就是针对本官。罢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

    郭书办:“大人这不是坐以待毙吗,按照朝廷制度,像这种纠察风纪政务的差事得同时派遣两个官员,遇到要紧的事务,甚至得三人。而且,互相之间还不能有任何瓜葛牵扯,以防有人一手遮天携私报复。我想邹应龙也不敢明目张胆对大人你不利,要不,我去访访另外一个大人是什么来路?”

    周楠心中一动:“那就劳烦老郭你走一趟了。”

    郭书办应了一声,正要跑出去,周楠又叫住他:“老郭,帽子,帽子,你光着个秃顶出去,那是对上司的不敬啊!”

    看着他发亮的头皮,周楠大摇其头。这个老郭也是生对了时代,试想如果在我大清,估计会因为不结辫子的罪名被人给砍了吧?

    我大清对谢顶非常的不友好。

    老郭也是惨,他也是有功名的,按说在司里当职这么多年也应该得到官职了,就因为他有秃顶的毛病,到现在还是个吏员。可见要想做官,颜值太低也不行。

    周楠心中还抱着一丝幻想,希望和邹应龙一道来的那个老官员是海瑞这种清官,如此,姓邹做事也有顾虑。

    很快,他这个幻想就被彻底打碎了。

    又过的一会儿,郭书办就回来。他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大声嚷嚷:“糟糕了,糟糕了,周大人你的麻烦大了。”

    周楠:“怎么了?”

    郭书办:“和邹应龙一道过来的那个孙大人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根本就不管事。”

    原来,这个孙大人叫孙士约,乃是鸿胪寺右少卿,是这次行人司京察小组名义上的“组长。”

    事情是这样,按照明朝的考成制度。每六年一次的京察结果都要写在三本帐薄上。一本由本部院留底,一本送去六科,一本则交到内阁。按理,这三个部门都要派人的。

    不过,内阁相爷门日理万机,自然没空到基层。因此,通常情况下都是本部出一人,六科出一个人。

    行人司虽然属于科道系统,可上头还有个婆婆,那就是鸿胪寺。

    鸿胪寺在明清两朝是掌管朝会、筵席、祭祀赞相礼仪的机构,明朝前期行人司也归他管理。到中后期,行人司成为清流言官养望和升官的捷径之后,鸿胪寺对行人司只是指导、联络,没有管辖权。

    但名义上却还是行人司的上级机关,这次自然要派人过来。

    孙士约是从五品官,邹应龙是正七品,而且,孙大人是嘉靖九年入仕的老资格,自然做了这个工作组的组长。

    “这个孙士约大人当年是坏过事的。”郭书办说:“当年孙大人在礼部做主事,年纪又轻,前程看好。嘉靖十一年进士科考完,传胪大典的时候,诸进士皆集阙门。按制,进士们都要身着进士巾袍。可这日却是蹊跷,竟有百余人未着冠服。朝廷以礼部失于晓谕夺孙大人官俸一月。从此,孙士约前程尽毁,混了一辈子才混到一个少卿的官职。”

    “孙大人年事已高,听说过完年就要乞骸骨回乡养老。属下看了一下,这老头已然昏聩了,这次来咱们司估计也不太想管事。没有他制约,只怕邹应龙要为所欲为了。”

    听郭书办说完,周楠心中一沉。

    官场中人的做派他实在太清楚了,孙士约马上就要退休,这次来行人司京察是他最后一班岗,自然不想生事。自己只不是一个小小的行人,将来中不了进士也没有任何前程可言。而他邹应龙却是六科给事中,又是徐阁老的得意门生。在正常情况下,邹大人在任上历练个十来年,一省巡抚,封疆大吏有望。

    孙老头自然不会为自己这个小人物得罪邹应龙这个未来的权贵。

    没有上司的制约,邹应龙要把他周楠搓圆捏扁不要太容易。

    吃过午饭,孙士约和邹应龙招集行人司三十多个官员说话,本次京察正式开始。

    正如郭书办所说,孙士约果然已经昏聩了。他是浙江宁波府人,官话中着一口浓重的乡音,“各位大人,此番京察乃是这个这个哦恩”

    “首先”

    “其次”

    “最后”

    “本官的话说完了,不过,最后再补充两点。第一点”

    他的声音里带着痰音,说话又细声细气,罗嗦得令人发指。

    好半天才把话说完,一算时间,半个时辰过去,大家都站得腿酸,可惜孙老头究竟说了些什么,却没有人听明白。

    接下是行人们逐一上前见礼。

    周楠学历最低,资历最浅,自然排在最后。

    他硬着头皮上前,拱手施礼:“下官员周楠见过孙少卿、邹给事中。”

    不等孙士约说话,邹用龙率先将手一扶道:“周大人请起。”

    又转头对陪坐在一边的秦梁笑道:“秦司正,说起来,本官倒是和周大人有缘。上次周大人去延庆州学主祭,本官恰好在那里公干,想不到今日有遇到了。”

    秦梁笑道:“这不是巧了吗?”

    “是啊,真是巧了。”邹应龙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看着周楠,道:“周大人,你我虽然有旧,但这次京察却没有人情可讲,本官会秉公办事的,你也不要有任何顾虑。”

    不要有顾虑?我的顾虑大了,周楠心中叫苦,这厮既然说出这样的话来,那就是彻底和我撕破脸了。

    训话完毕,接下来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可说的,秦梁让大家各自去处置手头的事务,自己则和另外个个副司正配合孙、邹二人开始检查。

    这事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不外是将行人司的卷宗全部搬出来,让二人逐一查验。

    孙、邹二人指挥四个手下将每个行人今年所办公务按照路途远近,事情缓急,最后是什么时候完成的,是否有拖延懈怠登记造册,然后写下评语,登记造册。

    遇到有不明白的地方,他们还会将行人传进判事厅问话。

    这事很烦琐,也枯燥,没什么好看的。

    一切都有条不紊。

    周楠来行人司也就三月,统共才干了一件事,且顺利办成,倒不怕察。他关心的只是下一道程序中的访单,鬼知道同僚们会在上面乱写什么。

    行人们为了方便随时接受两位大人的咨询,却没有三取,都聚在大厅堂里喝茶。

    都是意气风发的清流行人,坐在一起自然要议论议论朝廷,臧否臧否人物。

    有人的一句话引起了周楠的注意。

    “诸君,昨夜西苑大火想必你没走看到了。”

    “火起于亥时人定,昨夜又是冬至,都没有睡,冲天烈火如何看不到。听说西苑都戒严了,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你们说会不会有”

    “申大人慎言,我大明朝天子圣明河清海晏,怎么会有乱臣贼子做乱,依我看来有就是一场普通的走水。说起来,大内之中住了那么多人,走水也是常事。就拿咱们京城来说,又有哪一年不烧几次房子。”

    “真如申大人所说的那样就好了。”申大人冷笑:“如果是走水,缘何还戒严?听说昨天晚上火头一起,西苑就封了宫禁,任何人都不许入内。内阁的袁炜袁阁老、吕本吕阁老赶过去,也不得其门而入,急得两位宰辅想打人。后来陛下传旨说没事,二老这才回家去了。就连内阁的阁老也进不去西苑,你们不觉得此事的蹊跷吗?难道你们忘记了当年宫女弑君的旧案了吗?”

    听申行人这么一说,众人神色都是凛然。

    半天,一个行人道:“多事之秋,现在又是京察,诸君做事慎重些。”

    周楠心中好笑,据他所知,嘉靖四十年可没有发生什么不得了的政治事件,这也就是一见普通的走水事故,这些家伙未免想多了。古代都是木制建筑,防火问题确实叫人头疼。

第232章 阿九好象有点不妙() 
这天下午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事发生,邹应龙等人不外是核对数字,数据出干部,一切都以数字说话。

    按照他们的工作进度,登记造册的事情还得搞一天,到后天才进入访单环节。

    到申时,周楠回到自己屋中,收拾东西准备下班。

    郭书办锃亮的脑袋又凑了过来,低声道:“大人,属下打听到两个消息对你非常不利。”

    周楠:“什么消息,你是耳报神吗?哈哈,老郭你消息如此灵通,要不去锦衣卫当差好了。我恰好认识里面的人,要不我推荐推荐?”

    “那感情好啊?”郭书办一喜,接着又顿足:“都什么时候,大人还在调侃属下。”

    “说吧,什么小道消息。”

    郭书办:“第一桩,行人你的帐薄上只有一件公务。当时邹应龙就恼了,说周行人来行人司当职都三个月了,怎么才做了一件事,这是怠政懒政。还有,听说周行人每天只来点个卯就走,当行人司什么地方?”

    周楠:“第二件呢?”

    郭书办说:“第二件就是,我听说司里有未能办完手头差事,或者拖延了日期的行人有的今天晚上会去邹应龙府上拜访求情,有人则去其他地方活动,看能不能寻个人情。如果结果是人人过关,邹应龙也不好交差,那时候大人岂不麻烦?大人,要不你也找找门路?”

    周楠心中一沉,是啊,自己有很高的几率被抓出来当典型,这事倒是不可不防。

    散衙之后,他拿着书本急冲冲地跑去见王世贞。王家的老仆却说,老爷有事这几日都不在,他吩咐下来叫周大人自己在家温习功课,暂时不用过来了。

    如果换成平时,没有严师约束,周楠估计会高兴得跳起来,可今天他过来是想问问王世贞是否能帮忙到邹应龙那里说说情。

    不肯死心,又问恩师去什么地方了,怎么才能找着。

    老仆回答说老爷去武清拜访一位故人,说是为太老爷的事情。

    他口中的太老爷就是王世贞的父亲前蓟辽总督王抒,王世贞去武清估计是为这件案子活动。

    没有了王世贞帮忙,周楠也没个奈何,闷闷地回到家中,不表。

    第二日,周楠索性破罐子破摔,去司里点了个卯就溜了号,跑去寻王若虚看他也没有法子。

    王若虚是吏部主事,品级虽低,权力却不小,说不定他会有些门路。

    却不想,吏部那边也在京察,老王为了应付这个差事,也有点焦头烂额。听周楠说明来意,苦笑一声表示爱莫名能助。又道,邹应龙是内阁次辅徐阶的门人,吏部和内阁一向不和,这事办不成。

    听他这么一说,周楠恍然大悟的同时又畅然若失。

    老王这话涉及到明朝上层权力机构之间的互相制约和监督,明朝中央机构又三大权力结构:内阁、科道和吏部。

    内阁决策,科道监督,吏部掌管人事。吏部尚书被人称之为天官,那是可以和内阁阁老、都察院都御使相抗衡的大姥。

    吏部和内阁互相牵制,通常是吏治任命的官员内阁不批,内阁要提拔的官员程序走到吏部这里却被天官给卡了,双方这么多年下来,积怨不小。这其中,也有皇帝有意放任和引导的缘故。

    见周楠精神不振,王若虚安慰了他几句,看时间已时午时,就请他到外面的酒楼中吃顿便饭。

    从古到今,作为子脚下随便扔出一块石头就能砸中一个有七品官的京城人士,对于政治都非常敏感。无论是贵胄大夫,还是贩夫走卒都热中谈论政治。

    京城人能侃,你随便在街上拉一个人,他他能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