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势-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功后,宣布内蒙古各盟与外蒙古合并,同时宣布独立。其中包括锡林郭勒盟的所有十个旗;哲里木盟十个旗中的七个旗;昭乌达盟十一个旗中地六个旗;乌兰察布盟六个旗中的五个旗;卓索图盟五个旗中地两个旗;伊克昭盟七旗中的五个旗。

    “来势汹汹啊!乌泰这小子,能量还不小,倒是我小看了他。”秦时竹笑了一声,“西部乌、伊两盟在历史上和东部诸盟并不和谐,这次也掺和进去?”

    “这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据葛主任传来的消息显示,他们是因为我们放垦的缘故。”左雨农向秦时竹解释了原委。

    在大规模放垦前,乌、伊两盟都已存在大片私垦土地,清廷确立大放蒙荒的政策后,在绥远组织了垦务总局,同时成立了东、西两个垦务公司,其中西路垦务公司专门承揽乌、伊两盟的土地放垦。伊克昭盟的放垦虽然有一些波折。总体仍比较顺利地,大约放垦土地38000多顷,加上清初以来陆续开垦的土地,伊克昭盟七旗共有耕地49000余顷。而乌兰察布盟反对开垦的态度十分坚决,但最终不得不放垦出来,总计约7300多顷。其中大部分为已垦熟的土地。这次大规模的放垦中,两盟一共放出约四万五千多公顷的土地。由于不论是原来垦熟的土地还是新垦的土地,所收取地押荒银除去放垦经费外,一半归清政府,一半归本旗。

    “这么说来在他们眼里倒是我的不对喽。”秦时竹有些生气,“不是规定岁租则全部或大部归旗所有吗?我们只不过把那些‘报效地’、‘万寿地’、‘祝福地’(在慈禧太后70岁寿辰时伊盟各旗王公所捐献的土地),从清政府手里收了过来,但比例不大呀。”

    “可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不仅这些不肯上缴政府,连已放垦出去的其它土地都要收回。说都是他们本旗的土地。断然不允许分割。在我看来他们大概还想再卖一次。”

    “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秦时竹冷笑一声,“我要让他们偷鸡不着蚀把米。这封情报是谁传递过来地,可靠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是那些王爷们的奴隶和下人,听说我们消灭了贡王,解放了奴隶,分了旗产给贫苦牧民,他们都感到十分羡慕,希望能同样处理他们的主子。有两三份情报都验证了这些,应该不会是假的。”左雨农告诉他,“陆都督已同时接到电报,他询问是否要成立一个联合机构,共同应付这次危机。”

    “好,天助我也。”秦时竹想了想,“此事涉及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恐怕陆都督一人处理起来有难度,咱们还得从长计议。立即发电给在洮南的孙烈臣和绥远的李春福,让他们俩做好准备,听候命令,另外,通知察哈尔留守的焦济世,要他提高警惕,毕竟他那里兵力最为薄弱,要防止乌泰狗急跳墙。”

    “那您时候去承德?”

    “明天视察完船舶学校就去。”秦时竹想了一下,“咱们修改一下日程安排,承德去后再去辽阳视察其它学校。”

    8月11日,夏海强到达了宁夏回部。由于给兰州方面的最后通牒时间已过,夏海强得到了秦时竹的命令,“可以使用武力,但必须打赢。”还额外给了他一个锦囊妙计。一路上,夏海强不断分析回部各个势力之间地矛盾和可以利用地地方。

    这次之所以秦时竹爽快地同意夏海强出兵,一方面确实是甘肃民风彪悍、地形恶劣,没有强硬的将领很容易被吃掉(以左宗棠之能耐。尚且在西征时无奈回部)。夏海强在能力上当然不能与左宗棠相提并论,但好歹也学了不少知识,长进很快,尤其练兵十分用心;其次是考虑到政局需要,察哈尔和别地省区相比,民政事务并不多而且有内蒙古民政长柳大年全权负责,夏海强抽身而出并无太大影响;其三。在中国近代史上,西北诸马纵横数十年。一直无人可挡,秦时竹打算在一开始就解决掉其中一些。这次进甘,表面上是和赵惟熙过不去,实际矛头却是马安良父子。

    行军之中,夏海强对那个锦囊妙计一直若有所思,突然转过头对参谋长马允承说:“允承啊,你也姓马。莫不是你也是回族马家的后代?”

    “师座,你又开玩笑了,我姓马不错,但我的的确确是汉人。”马允承不无揶揄地嘲笑他一句,“你看我经常吃猪肉,有我这样的回民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那倒也是。”夏海强倒有些不好意思,赶紧岔开话题,“西北回族。大都是姓马的,你可知道他们的来历?尤其是最有影响力地那几个。”

    “要说别的,我倒不太清楚,不过这几个嘛,提起来大名鼎鼎,我在迁安也呆了多年。多少有些了解。”马允承就慢慢地说了起来,“西北回族,由于民风和宗教不同,一贯以来和中原民族不和。同治二年(1863年),甘肃河州(今临夏县)人阿訇马占鳌会合马悟真等回民首领,造反起事,攻破河州,势力在甘肃迅速扩大。河州白藏乡人马海晏也参加了这场暴动,后来因作战勇敢,不久即成为马占鳌地左右手。

    当时左大帅(左宗棠)率湘军入甘肃镇压。在太子寺战役中。马占鳌先诱敌深入,后以‘黑虎掏心’战术。一举打败了清军三十个营,左大帅几乎要自杀。”说到这,马允承笑了笑,“也许就该他命好。本来得胜后,那些回民更加不得了,要求乘胜攻取清军设在安定(今定西县)的大营。这时马占鳌却主张投降,说:‘打了胜仗,比打败了投降好得多。’他的左右手马海晏也力赞其议,但大多数回民表示反对。这时,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河州韩家集阳洼山村人为他说话,支持降清。他就是马占鳌的同族侄女婿马千龄,看到有马海晏及马千龄等支持,马占鳌就定下决心降清受抚。左宗棠自然是大喜,对这三人是大加赏识,又是升官,又是赐金银。后来他们三被称为‘河州三马’。”

    “原来是那时发达起来的,怪不得。马安良是谁的儿子?”

    “马安良是马占鳌地儿子,本名马七五,安良这个名字还是左大帅取的呢。等又过了十余年他老爹一过世,位置就由马安良继任了;马海晏有两个儿子:一名马麒,另一叫马麟,两兄弟自幼随父军中,熟习军旅生活,等后来马安良、马海晏这支马队并入董福祥的甘军时,他们兄弟俩也在;马千龄倒是有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十分出众,一是次子马福禄,二十多岁就连中武举人、武进士,还有就是四子马福祥,从小随父兄习武学文,气度不凡,认识的人都说将来必成大器。”

    “那后来呢?”

    “甲午年后,河湟地区(今甘肃临夏及青海东部黄河、湟水流域)的回族又反。马海晏父子随清军参与了镇压。而马千龄父子也在家乡组织了民团安宁军,曾解救被围清军总兵汤彦和。由于触犯了众怒,马千龄家宅院被付之一炬,马千龄本人避走藏区,后来不知所踪,听说死在那里。他两个儿子马福禄、马福祥则率安宁军大部辗转到兰州,不久也归入了董福祥的甘军,马福禄任督带统领,马福祥任帮统。”马允承停了一会继续说下去,“再后来,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攻京师时,马海晏、马福禄等率河湟子弟守卫正阳门(今前门),与攻城之敌展开多日血战。后来马福禄乘雨夜率敢死队袭击敌军,在激战中身亡。同时战死者还有其族弟马福贵、马福全等百余人。

    再后来,老佛爷西狩西安时,马海晏父子及马安良、马福祥等率众护驾,马海晏病死。这时,老一辈的河州三马都死了(马占鳌、马海晏和马千龄)。马海晏的大儿子马麒由哨官提升接任了其父地旗官职务。在小一辈的马安良、马麒、马福祥等的护卫下,两宫总算有惊无险地逃到了西安。”

    “真当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你继续说,继续说。”夏海强听得津津有味,催促马允承继续往下讲。

    “与老一辈的惺惺相惜不同,他们新一辈的马家彼此间是不服气的。后来就比较清楚了,去年间,马福祥倡议组织甘肃省临时议会,推举李镜清为议长,马福祥、王之佐等30余人为议员”

    “以后地事情我就知道了,不就是秦州和兰州争谁是正统嘛!”

    “正统之争非同小可,赵惟熙就任甘肃都督后有袁世凯支持,又在省城兰州掌握大权,对秦州起义军恨之入骨,主张武力进攻。马福祥与李镜清等则力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后来以马福祥为兰州方面代表,与秦州军政府方面谈判,秦州取消独立,甘肃政令归于统一。但由于大帅插手,黄钺又担任了秦州民政长,等于政权还是牢牢掌握在咱们自己人的手中。”

    “原来如此,难怪赵惟熙行事荒唐,原来是这个道道。”夏海强一拍大腿,“我明白了,赵惟熙为了对付议会和秦州方面,特别是对抗马福祥自己又没能耐,就把马安良当枪使用,而马安良呢也心甘情愿地给他利用。”

    “也不能这么说。”马允承摇摇头,“马安良自己出任了甘肃提督,包围议会,胁迫议长,固然有被唆使的成分,但他也希望赶走议会势力。等办完了事,他把赵惟熙一脚踢开,他就是甘肃的土皇帝了。”

    “这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夏海强有些挠头,“虽如此,但我可以肯定马安良不会束手就擒,必定会挣扎一番。你有高见?”

    “师座,您可真难为我了,我哪有高见呢?论打仗,您是行家里手,马安良这点人马绝对只有甘拜下风的份。”

    。。。

【第056章】 锦囊妙计() 
第056章锦囊妙计

    一听马允承不肯出主意,夏海强急了,掏出一张纸条:“这次大帅点名要我出征,是要给我压担子,怕我办不好差事,还特意给了我一个锦囊妙计,只是我还没想明白,所以让你帮我参谋参谋,你是参谋长嘛。”

    纸条很简单,九个字——“拉一个,看一个,吃一个。”

    夏海强哭丧着脸,对马允承说:“我看了好些时候啦,还是不明白这里面的道理。拉一个好理解,不就是马福祥嘛,吃一个也好办,是吃赵惟熙,可这看一个,却不好看,马安良摆明了和赵惟熙是同一条线上的蚂蚱,他怎么会这么老实?”

    马允承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大帅高明,高明!”

    “高明?”

    “师座,你弄错了,看一个不是让你看马安良,而是看另外一马――马麒。他刚刚做上西宁镇总兵(在青海)一职,已抛开了依靠多年的马安良,另树一帜啦。”

    “西宁镇总兵?”夏海强翻着白眼,“我怎么不知道?”

    “前两天不是发电报过来传递最新消息吗?怎么,师座没看见?”马允承纳闷了。

    晕!夏海强顿时傻了,这封电报他是看见过的,当时还不解其意,认为都要开战了,还把各地的任免情况发过来告诉自己,简直是多此一举,现在看来,恰恰是自己疏忽了。

    “好。好!这下我明白了。拉就是拉马福祥,看就是看马麒兄弟,打就是打马安良。”夏海强用马鞭轻拍马允承的肩,“你不错,这个参谋长做得挺不错。”

    两人正在嘻嘻哈哈之间,前方地侦察骑兵卷起满天飞扬的尘土,飞快地前来报告。

    “报告长官。我们在侦察时,遇到了宁夏府回族。听说大军来到,他们的总兵大人亲自出外迎接,这是随同而来的回族使者。”

    使者在马上欠了欠身,颇有礼貌地对夏海强说:“听说两位大人率领大军到此,我家总兵特地出城迎接。”

    “你家总兵是谁?”

    “现任宁夏镇总兵马福祥!”

    夏海强和马允承对视了一眼,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夏海强大手一挥。对使者说:“谢谢你家总兵的盛情,你告诉他我随后就来。”

    “那我赶紧回去覆命了。”

    “我还正想找个人去疏通关系,想不到马福祥居然如此殷切。”夏海强哈哈大笑,“拉一个看来是有把握了。”

    “师座,话虽如此,不可大意,还是要命令各团做好战斗准备。咱们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你说得不错,命令各团向中间靠拢。放慢脚步,骑兵扩大侦察面,特别要注意有没有埋伏。”

    马福祥率领昭武军站在城外,他的侄子马鸿宾和儿子马鸿逵分列左右。对于这次任务,昭武军高层是颇有一番争论地,大致可分为三派:

    一派主张和夏海强部合兵。理由是马安良欺人太甚,借着甘肃提督这块牌子,对宁夏压迫日甚一日,现在正好趁机推倒他,完事后,论功行赏,自然能扩大在甘肃的势力;

    另一派是骑墙派,认为马安良兵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