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势-第6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师担任。主攻方向是戈理查以北地区,下旬转至沿海一带。进攻没有取得重大战果,但威胁到当时为奥地利所占有的重要城市的里雅斯特,使奥匈惶惶不安。一月十八日,意军在伊崇佐河开始了第十一次进攻,共投入五十一个师,从普列佐到威尼斯湾全线展开,主攻方向是伊崇河中游东岸的高原地带。'看小说上'十九日,意军强行渡河,推荐十公里左右。由于军队消耗太大,进攻于二十九日停止。

    意军的不断进攻使伊崇河左岸的奥匈军队忙于应付,损失不小,渴望德军增援。德军派出七个师,开到伊崇佐河战线北翼,与奥匈军队八个师,共同组成第十四集团军,配备了强大的炮兵,打算集中力量向卡波雷托猛攻,粉碎意军新的攻势。

    一月二十三日深夜,德奥第十四集团军开始用毒气炮弹和大炮猛轰,迅速摧毁了意军的防御工事和交通联络。拂晓,步兵开始冲锋,很快突破了意军阵地。意军丧失伊崇佐河东岸阵地和所有重炮,企图坚守西岸,但立足未稳,又被德奥军队的进攻所突破,只好仓皇退却。德奥军队当日拿下卡波雷托,继续向强推进。二十八日,意军放弃重要铁路枢纽乌迪内,退向塔里亚蒙托河。意军败兵无主,难民叫苦连天,混乱异常。士兵极为愤懑,高呼“打倒战争”、“打倒军官”,向西逃窜。

    意大利的失败使英法震惊。为了给意大利打气,英法相继发出了支援的保证,福煦到达意大利,并开始调遣援军。卡波雷托的败北和人民对战争的不满加速了意大利政府的倒台。二月二十六日,博泽利政府辞职,奥兰多上台组阁。意军企图固守塔里亚蒙托河,被德奥军队的进攻所突破,继续西退。这期间,由于德奥方面缺乏机动部队和修复桥梁的器材,同时由于意军当局残酷镇压后退士兵,迫使他们且战且退,德奥军队推进的速度才慢了下来。三月九日,意军全部渡过皮牙韦河,决定利用宽阔的河面和部分河面有山岭掩蔽的有利条件,建立一条稳固的防线。它把这条防线的守军和败兵连同后方赶来的刚入伍的新兵集结起来,组成了一百万人的队伍网游之诡影盗贼。英法军队六个师也进入皮牙韦河中游一带设防。三月底,德奥军队的进攻最终停止。

    卡波雷托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二百五十万人。德奥在战役开始时,只打算粉碎意军所准备的进攻;由于它们在突破点集结了优势兵力,进行出其不意的进攻,首战告捷后又能不失时机地趁胜追击,因而取得了意外的大胜。意军被俘三十三万五千人,伤亡十三万人,损失了大量火炮、机枪和其它军事物资,使战线西移一百公里。

    对于欧战的情势,中国一贯是保持了密切的关注度。虽然与俄国交恶,但因为中国继续履行与英法的武器和物资合同,甚至还加大了供应量,使得英法并不将中国看做是与协约国对立的敌人。至于中俄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来说是双方旧日恩怨的继续,还没有人天真的认为这是中国要向协约国发起挑战。毫无疑问,日本的相关挑唆可耻地破产了。

    对中国在外交上表现出来的强硬立场,英法多半也有些理解甚至同情。因为俄国已经签署了条约,革命不但毁了俄国原本的局面,也造就了秩序的混乱。英法吧西线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俄国的无能。倘若不是俄国爆发内乱,则德国不会趁虚而入,倘若不是因为东线面临危机,则英法根本不会再西线发起攻势,也不会再仓促之中遭到如此大的损失。

    现在,德国不但在西线还是东线,都取得了瞩目的胜利,让凡尔登战役之后原本信心高涨的英法热情一下子又降低到了冰点。

    事实上,对于俄国新政权,由于有布尔什维克在里面,英法也不是那么放心,中国方面卡着战略物资不给,英法也没有半点催促的意思——俄国局面还不明朗,倘若是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或者临时政府单独与德国媾和,则现在输送得越多,将来面临的问题也越多。(免费小说)

    在逐鹿计划第四阶段行动目标更改后,除了西线大军源源不断地开进中亚外,东线、中线的部队陆续集结。而为了掩护部队的战略调度,中国方面高调地发动了收回俄租界、租借地的运动。

    在相继收回胶州湾租借地,4个日租界之后,国内舆论认为,全面收回各国的租界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这个当中,免不了要利用各种机会和时机进行收回。俄国爆发革命之后,已经有敏锐的舆论认识到了这一点,公开在报界鼓吹要收回俄租界,等到俄国新政府拒绝履行已经达成的协议,拒绝就有关问题再进行谈判之后,人民日报公开发表评论员文章,建议政府拒绝承认俄国新政府,拒绝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同时拒绝归还俄国原先承揽发行的一亿元特别国债。

    这一点的文章是有暗示意味的,既然连俄国都不予承认,则俄国在中国建立的有关租界、租借地自然属于非法性质。等到1917年,秦时竹在元旦总统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要收回俄国相关权利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于此同时,国内对俄国的革命的同情迅速减弱。原本俄国革命爆发、沙皇帝制被推翻的时候,国内绝大多数媒体都是表示欢迎和赞同的。人们认为,中俄在革命问题上具有类似的特点,沙皇作为**君主,作为俄国贫困落后的根源,不但要为本国民众负责,而且要向国外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负责。因此对俄国新政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随即而来的俄国新政府不承认沙皇时代的条约,甚至不愿意声明放弃在华侵略权益,则大大激怒了舆论界。

    回想辛亥革命,即便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最为深恶痛绝,依然表示承认前清时节和各国签订的条约一律有效,承认各国在华利益不会因为革命丧失或者动摇。俄国新政府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的事实,只能说明俄国人并未真正实现革命,或者说,只是对内革命,换个法子继续对外侵略罢了。

    在这种背景下,鼓吹对俄强硬,甚至提出利用俄国时局动荡的机会收回被攫取的权益,竟然隐约有了极高的呼声和人气。秦时竹原本只是希望为逐鹿行动制造人气,推动名气凝聚,没想到形势比预料得发展还要快。

    俄国在中国有2处租界,1处租借地,原来被俄国租借而走的旅顺大连则转移到了日本人手里。所以,俄国在1917的时候还剩下天津和汉口俄租界,中东铁路(北段)附属地重生左唯。随着大本营一声令下,天津、武汉的军警一起开进俄国租界,俄国租界内的军警虽然有心反抗,但面对几乎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时,反抗无疑是不明智的。与汉口和天津相比,中东铁路附属地的情况更复杂一些,除了铁路沿线以外,还有海拉尔、哈尔滨这样的城市控制在俄国人手中。

    但是,在东北,国防军拥有更为强大的力量,而且,在道义上俄国的立场也立交不住——除了中俄最近达成的协议,在前次中东路冲突时,中俄也达成了协议,亦即一旦日本从南满铁路撤军并放弃铁路附属地时,俄国也将照此办理。

    俄国人原先认为,这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故而也乐得顺水推舟,显示自己的大度。万万没有想到,一场中日冲突下来,日本不仅失去了4个租界,而且铁路附属地亦不为日本所有,俄国的照此办理原来不过是一句空话,现在却变成了现实。而且是不得不履行的事实。

    等到了1月7日,在完全履行这个问题上,已经没有疑问了。中国外交部以罕见的,公开的24小时哀的美敦书形式,敦促俄国履行条约义务,否则,中国就要动用武力强行收回。在这个问题上,英法的心情是苦涩的,但是没有能力阻止中国人的行动。

    随着俄国租界的收回,由辛丑条约建立起来的对华奴役、侵略体系逐渐瓦解,中国方面对天津城方圆30里不得驻军的规定早已经搁置一边,直挺挺地就把军队开了进去,不要说军队,连铁甲车都赫然在列。

    大军面前,俄国人无法选择抵抗,只有束手就擒。在哈尔滨这个俄国苦心经营多年的地方,李杜的部队遇到了一些麻烦,但是,著名的辽阳守卫战英雄连6个师团的日军都不放在眼里,怎么会惧怕附属地里的那些虾兵蟹将?

    1月15日,俄国在华权益被全部接管。3日后,外交部长陆征祥宣布,全面废除俄国在华治外法权,俄国在华财产,包括债券部分,被全面冻结,用作俄国履行条约的保证。

    当然,俄国是不可能注意到这些细节的,俄国正在巨大暴烈事件的边缘

    在苏维埃与临时政府共存的时刻里,布尔什维克掌握了部分权利,但是,并不是当权的主流派。主流派是两大左派(布尔什维克是极左派)中的主流派——社会革命党传统上本是以搞“革命恐怖主义”推进“人民**”起家的极左党,但这时它的主流已经在斯托雷平时代发生了“社会民主党化”,只有其坚持原教旨民粹主义的支派,即所谓“左派社会革命党”还带有“人民**”色彩,也被认为是布尔什维克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社会民主党本是传统的“革命宪政”主张者,但孟什维克仍然持有普列汉诺夫以后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正统的革命宪政理念,而布尔什维克尽管已经在“超民粹主义化”的路上走得很远,但仍然保留有社会民主党传统的“革命宪政”话语。为了消弭布尔什维克的巨大影响,临时政府在内外加强后,终于打算对布尔什维克动手,通缉列宁是开头,封闭工人之路报则是扩大。

    此时,俄国政坛上的斗争焦点主要对外关系上的“和平”与经济上的“土地”,前者指废除斯托雷平时代的改革,恢复农村公社;后者指退出世界大战,虽然临时政府向英法保证将继续战争,但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克伦斯基政府的缓兵之计。

    由于列宁的坚持,尽管中央委员会中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卢那察尔斯基、李可夫等不少人反对,布尔什维克党还是决定武装起义。4月11日晚间,列宁亲自领导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并于次日凌晨两点占领之,所有的内阁成员悉数就擒,唯独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逃亡美国使馆,躲过了一劫。

    根据我们熟知的历史——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而且在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所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这个事件的高度概括。

    但实际上,根据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诸位读者可以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沈志华先生及其夫人编译的相关苏联解体后秘密档案),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未发生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在人群的冲击之下很快就投降了三国钉子户txt全集。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他们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而阿芙乐尔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被临时任命的阿芙乐尔号的政委别雷舍夫仅仅向冬宫打了几发空弹(没有弹头)。甚至起义当晚,圣彼得堡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宣布成立“工农临时政府”。要求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并要求排除自由主义少数派宪政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尽管布尔什维克的强制夺权行为引起各党派的反感,但由于对宪政规则的长期追求,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大多数左派政党选择接受了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的要求。起义成功当天夜间,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苏维埃。并于次日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同时为体现工兵特质,在新的立宪会议选举中取缔了宪政民主党,并将选区划分为后方区和前线区。

    列宁一直认为,选举时谁执政,谁来召开立宪会议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原本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在临时政府占据优势的时候,布尔什维克是一贯反对立宪会议的,因为他确信布尔什维克得不到掌权的机会。现在,布尔什维克已经是临时政府的掌权派了,甚至在苏维埃也成了主流派,显然,他相信在自己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加上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工作,“革命宪政”会批准他所做的一切。

    然而事态发展出乎他的意料,就在布尔什维克掌权的条件下,选举按期进行,布尔什维克只获得23。9的选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