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势-第6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骨干军官被抽调出来进行新部队的组建,他们留下的空缺,则由经过严格训练的后备军和军官轮换填补。这样一来,短期内一线骨干部队的战斗力可能会略微下降,但整个国防军的实力便大大提升了。特别是,兵力有了阶梯式的增长,再也不用为抽调兵力而犯愁了——当然,这几年也亏得财政收支极其富裕,支撑了如此高额的军费开支。

    葛洪义微微一笑:“总统的说法很有道理。为了这次远东之战,布尔什维克也是拿出了老大的家当,我们今后如何与布尔什维克相处,很大程度便系于这次作战。'看小说上'因此,只能打好,不能打糟。不过,虽然布琼尼本人不足为虑,不过他手下还是不容小觑,包括军政委伏罗希洛夫、炮兵主任库利克、师长铁木辛哥、罗科索夫斯基、团长朱可夫等都不是省油的灯,诸位要提起精神应付。”

    其他众人倒是平淡,穿越组便惊呼起来,便连一贯沉稳如周羽,也站起来发言,要求中路应对谨慎,部署周密——只要对二战稍有了解,便能明白铁木辛哥、罗科索夫斯基、朱可夫等人的可怕,现在居然都在同一个集团军,着实有点唬人重生之毒妃。

    看着秦时竹如此郑重其事,陆尚荣又说要亲临一线,众人便收起了轻视之心,开始了认真应对。

    “从目前的战场态势来看,敌我双方兵力大致相等,互有优势。我方的优势在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休整时间较长,士气高昂;敌人的优势在于,布尔什维克挟本国战事胜利态势而来,该集团军实战经验丰富,而且骑兵较多,拥有较强的机动能力”蒋方震分析了彼此的态势之后,说道,“这场战事有三个较为关键的地方。免费第一个是时间,目前已快要进入夏季,正是交战的好机会,西伯利亚夏、秋季时间不长,到了10月就会有大降温,满打满算,整个战役维持期在5个月以内,这5个月,如果布尔什维克能够挡住我军的进攻,则冬季到来之后,我们继续进攻便无能为力,反过来,如果布尔什维克不是仅仅以巩固鄂木斯克附近区域为作战目标,而是试图冲击我军现有防线,则5个月内如果不能取得成功,便难以继续立足;第二个是后勤。以鄂木斯克为中心的作战区域,面积广袤、人烟稀少,没有充分的后勤保障,企图依kao就地征发,是绝不可能的,粮食、衣物、弹药各类补给品都需要依托后勤系统,甚至于鄂木斯克连充足的军械维护和伤员医疗都无法满足,这就充分说明了后勤对于战事成败的制约作用,敌我双方面临的困难几乎是一样的,唯一我军占有优势的是,由于夺取前沿阵地已近3年。积累了大量的补给品,后勤哪怕断绝,支撑5个月的作战也是可以的,反观红军,一路征战,后路并没有完全巩固,也可以充分可kao的后勤体系,这一点是远不如我军的,也是这场战役我军能取得重大胜利的基本前提;第三个是交通,在西伯利亚区域作战,铁路是交通的核心命脉,一头连着后勤、一头连着运兵,此次交战,红军有较大的骑兵部队,机动力强于我方,亦即我军对铁路的依赖更甚于红军,要堤防对方对铁路的破坏,当然,我军在前线构筑了机场,维系着飞行编队,在旷野上大有可为,另外还有成建制的战车部队和装甲火力,能够有能力巩固交通线”

    蒋方震的分析引起了激烈讨论,这次战役,究竟是进攻为主还是防御为主,究竟以地盘为主还是以杀伤为主,究竟以速战速决为主还是以稳妥扎实为主,都引来了较为热烈的讨论。

    在进攻还是防御的问题上,观点交锋就很厉害。从欧战的实践和前几次战事的情况来看,防御明显比进攻要容易,特别是拥有火力优势的一方如果依托据点稳固防御,则进攻方基本无望取得胜利,但是,红军此次前来,已经消灭了鄂木斯克政权,击破了国防军和红军之间的脆弱平衡,一味防御。只能让对手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原来鄂木斯克政权遗留的物资、人员,也容易使征战时期较长的红军获得充分的休息,相反,如果主动进攻,趁布尔什维克立足未稳之际发动猛攻,则不但可以取得战役成效,而且有助于改变中俄之间的根本形势对比。

    在地盘还是杀伤的问题上,争议也比较集中。当然,这也是一个银币的两个面——将人员都杀伤了,则地盘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捞取,将地盘都占领完了,必然会取得重大的杀伤成果,唯一的区别在于,如果强调杀伤,打歼灭战,就要调集优势兵力,在时间上便会有所拖延,容易影响整体战略进程,如果强调地盘,则很可能在进攻过程中只能将当面敌人击溃而无法彻底消灭。

    在速战速决还是积极稳妥的问题上,关键点取决于前面两个方面,战略决定战术,战役决定战斗,这才是战争的真谛。

    秦时竹最后总结道:“这场战事,是我们与布尔什维克的直接较量,也是欧战结束后,形势发生重要变化的关键一战。从逐鹿计划发动以来,我们在北方屯兵数十万,就是为了筹备这个关键战役。在战略决心上,逐鹿计划的原则是清晰的,那就是收回北方国土,打造较为有利的国防环境——这一点,我们与协约国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我们没有置布尔什维克政权于死地的必要,更没有为协约国当马前卒、为他们火中取栗的必要。不过,现在阶段目标有所重合,不妨碍我们以此为资本,问协约国要点好处”

    秦时竹这话一说,所有人都笑了!!你正在阅读;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我们纠正!“

    。。。

【第069章】 北方战争(44)() 
协约国在鄂木斯克政权崩溃以后。{纯文字更新超快小说}为了消灭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又打起了中日两家的主意,希望能够他们充当代理人对付布尔什维克。

    日本本来就是协约国成员,正愁cha不上脚,自然点头允诺,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中国的态度。

    英美深知,日本势力在亚洲大陆的扩张,特别是在远东的扩张,与中国是有内在冲突的,干涉俄国革命的过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中国的点头和参与,日本是无法直接发挥作用的。但是,在中日两国之间很难存在沟通和协调,彼此都以对方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提防都来不及,怎么会并肩作战呢?

    当然,日本因为在辽东一战中大大吃了亏,甚至经济都面临崩溃的危险,现在不能拿中国怎么样,但日本毕竟是明治维新就发展起来。国力深厚、潜力巨大,还是在中国之上,因此,要想中国全身心地对付布尔什维克而不顾身后日本的势力也是不可能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单是海参崴,原本日本海军就是要予以争夺的,要不是国防军在旅大边境和朝鲜边境陈兵10万,形成泰山压顶之势,日本恐怕早就寻衅而之所以中国拿下西伯利亚中、东两段后不再大步前进,也是因为背后陆军师团的牵制。

    在东亚格局上,英美认为,中日相互牵制是最好的局面,一来可以让其他国家有介入的机会,二来可以拖住日本对外扩张的脚步,使之不再咄咄逼人。这个方针大体总是正确的,因为确实发挥了这样的效力,在中国通过革命崛起之后,更是严格地遵循这个逻辑。'看小说上'中日辽东之战,某种意义上也是这样的逻辑推演。但是,这个牵制也不见得毫无坏处,起码在对付布尔什维克的问题上,中日的这种牵制便阻碍了双方的行动。

    朱尔典不止一次地抱怨,不应该让可恶的日本人牵扯进来——日本每增加1个师团,则中国人就会减少3万针对布尔什维克的军队。按照他的想法,大不列颠既然无法通过直接cha手鄂木斯克政权达到消灭布尔什维克的目的,就应该以利益为诱饵,吸引中国直接投入兵力。——“任何想让中日两国并肩作战。一同对付布尔什维克的念头都是愚蠢的”

    但是,伦敦和白金汉宫听不到他的这个意见,或者说即便听见了,也装作不知道。英国政府有一批亲日派,当然,没有亲华派——所谓的亲华派,实际上都是亲日派按照自己的好恶安cha上去的和表姐同居的日子。而那些议员,只会听从那些“一旦中国坐大,局面将不可收拾”的蛊惑之言,一心想着让日本来牵制其间。没错,日本确实发挥了牵制效果,但这种牵制反过来也损害了鄂木斯克政权的稳固。

    朱尔典知道,国会里有些人在害怕这样一种可怕的场景——一旦中国强盛起来,印度就会发生危险,日本虽然看上去更加富有侵略性,但因为还有美国,不至于会蹦跶到哪里去。在他看来,这种想法大错而特错——不拉拢中国,怎么能吸引日本的目光?给中国的好处越多,牵制日本才越有本钱。可是,这些话说什么都没用。免费

    不幸的万幸在于。布尔什维克没能和中国形成妥协,在拿下鄂木斯克之后,军队的进攻方向直接指向了中国,这个时候,协约国阵营是一片窃喜,英美两国的驻日大使,都接到了本国的训令——必须用最明确无误的态度警告日本,不能在中国与布尔什维克作战的时候有任何愚蠢的行为。

    这就够了!起码,在鄂木斯克政权倒下之后,东线还有对付布尔什维克的尖刀。西线的波兰战役之后,再找合适的代理人已经殊为不易了,现在的局面哪能不珍惜?

    而秦时竹所谓的好处,便是希望利用协约国这个心态,一方面确保自己有较为稳固的后方——虽然指望日本不捣乱是不可能的,但是日本只要不太出格,后路就安定了;另一方面捞取一些政治经济上的好处,秦时竹知道,以朱尔典为首的一批人,很想打一场列强出钱出枪,中国出人的代理战争,这中国不会也不屑于去做,但在前期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他不介意去博得一丝好处,哪怕弄个烟雾弹也行,吓唬下布尔什维克就好。

    第二天,战事讨论到了深入的阶段,围绕着具体战术安排,达成了近乎一致的意见,秦时竹最后总结道:“在进攻还是防御的问题上。我的意思是攻势防御,亦即带有主动出击意味的战略防御。红军这次投入战役的人马,骑兵占了很高的比例,这种机动力高于我们的情况,使得再次强调防守第一的方针有些难以执行。毕竟,西伯利亚沃土千里,处处都有战机,我们分兵设防,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倘若不分兵,又会有被敌人切断交通,分割开来的危险,所以,既要防御,又不能消极防御,而要带着进攻态势趋执行战略防御——这次战役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垮布尔什维克,而是为了给他们一点教训。免费第二,至于杀伤还是地盘,我认为两者都要并重,但是,也不必全歼,或者说要推进多少,只要能够达到目标。将来能够将鄂木斯克以东与中亚串联起来,我们的战略目的就达到了。布尔什维克不好打,特别是眼前的这支红军更不好打;第三,在时间问题上,我们是占有优势的一方,但是也不能太过放松和谨慎,一旦让布尔什维克在鄂木斯克立足阵脚,这情况就不好玩了,将来我们不得不面对兵容更甚、危机更严重的局面,那北线几十万大军倒真的会被捆绑住手脚。”

    就在国防军大本营深入探讨的时候,布琼尼所部也在进行战术研究。在拿下鄂木斯克,消灭了这个一直与布尔什维克敌对的政权之后,情况并没有缓解,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消灭国内敌对政权后,国内民众已经失去了赖以支撑的代理人政府,所有外国干涉军的行为,都可以视为对俄国的侵略,可以鼓起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但即便这样,还是有大批民众开始逃亡,尤其又以通过西伯利亚铁路逃亡中国居多。高尔察克虽然在军事上毫无作为,但在政权临终的时候,还是率兵丝丝顶住红军的冲击,让大量的民众通过西伯利亚铁路东逃,进入中国境内。

    虽然鄂木斯克政权与中国政权关系一般,但面对蜂拥而至的白俄,大本营经过商量,决定接纳这批人员,唯一不同的是,必须要解除武装,然后在中国方面的押解下以难民身份入境,到指定地点居住,在此期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但生命和财产还是安全的。免费

    至于指定居住的地方,则是哈尔滨专门划出的区域,在这一点上面,中国政府的举动博得了协约国一致的赞同,认为发挥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于暂时限制自由,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逃难到别的国家,自然要接受别国的约束,更何况还有反谍、反布尔什维克渗透的意义,更是轻易马虎不得。

    事实上,流亡中国的白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