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霸主-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简易的小型浮动码头,和浮桥一样,搭配浮力箱,是非常容易拖拽还有安装的。

    只要第一批次的登陆部队成功控制沙滩,那么随后工兵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建立起小型浮动码头。

    按照登陆计划,在当天午,德国的坦克部队可以岸——百十辆坦克会横扫附近的英国部队,并且把战线推到远离海岸线的地方。

    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灵魂,对登陆作战即便不了解,却也不会如同二战时期的将领那样陌生。

    看过了美国登陆艇的李乐,可以轻易的描绘出步兵专用的登陆艇来——经过德国工程师的努力,实现起来其实并不难。

    这种小型登陆艇的出现,让德国登陆部队的效率成倍的提高,也让士兵有了直接冲击滩头的可能性。

    唯一的制约是,这些新式设备无法大规模的生产——因为德国大量的港口设施,现在都在拼了命的建造潜艇,以及几艘大型的战斗舰艇。装备数量的制约,依旧是困扰着德国的头号难题。

    :

463我们的时间估计不多了() 
新式装备无法大规模的建造和使用,这严重制约了德国登陆部队的规模——解决办法也有,是混用各种型号的船只。

    《海狮计划》务实的采取了折的办法,在第一批登陆的时候,使用旧型号的船只吸引敌军火力,然后用新的登陆艇冲击岸。

    一方面弥补了登陆艇数量的不足,一方面也算是一种减小伤亡的勇敢尝试。

    原本这种小型船只,德国还没有合适的发动机可以提供。不过经过交换,拿到了美国战斗机和战舰数据的日本雪送炭,在半个月前终于把柴油机技术运到了德国。

    别看日本在二战的时候坦克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世界主流,可日本却是在世界范围内最先使用柴油机装备坦克的国家之一。

    而且日本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在登陆艇以及小艇使用的小型柴油机以及汽油机,都是非常有自己的经验和技术积累的。

    拿到了这些技术积累,德国工程师选了一种最便宜的解决方案,保证了德国登陆艇最核心的性能——造价便宜,易于生产。

    同时,为了安抚苏联,也为了物尽其用,李乐再一次通过西伯利亚铁路,从日本采购了一大批的救生衣。

    甚至为了赶时间,这批救生衣竟然大部分是日本的存货——德国登陆部队拿到的三分之一的救生衣,面都是写着日的舶来。

    改进不仅仅在大型的装备,德军在登陆英国的各种坦克加装了炮塔的自卫机枪,还在机枪前面加装了防盾掩护使用机枪的车长还有装填手。

    安装这种东西一方面是加强登陆部队滩头的防空火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对付堑壕的英国步兵反坦克手。

    基尔的码头,几名工人正在用最古老的办法,焊接一艘小艇。最近德国为了筹备登陆船只,基本处于无所不用其极的状态。

    如说德国差不多把法国的民用船只都征集了起来,统计造册随时准备调用。同时意大利也在帮忙生产冲锋舟,用火车通过法国运往西线。

    不少港口内,民用船只生产工人都在加班加点的生产小型船只,大部分都是简单的冲锋舟型号。

    而拿到了图纸,可以生产前方开门的专用登陆艇的船坞,都被军方监控保护起来了。因方面是要隐匿登陆装备数量,一方面是要对登陆艇的设计保密。

    大量的船只使用的都是民用级别的钢板,有些甚至都没有像样的防锈处理。这样做目的一个是为了快速建造,一个是为了节约军用资源。

    德国可不美国那么财大气粗,能够建造大量的非作战装备。大量的辅助装备消耗资源不说,也耽误着德国主力装备的生产。

    在1940年的12月,德国登陆舰艇的生产,完全是在不耽误军方任何生产进度,不占用军方任何生产物资的前提下,在缓慢的进行着。

    “这种东西大概只能用20天……”看着自己焊接的冲锋舟,敲打着并不厚实的钢板,一个工人对自己的同事评价道。

    “面给我们的指标,是这么建造的……听说我们生产的船,都是有特殊作用的,大部分当天要沉掉。”另一个工人正在焊接这个冲锋舟的特殊部件,对自己的同事回答道。

    和普通的冲锋舟不一样,他们生产的这种冲锋舟两侧是有支架的,而且相较舟体本身,这些支架看去却要厚实一些。

    实际这些特制的冲锋舟也是有特殊作用的,它们要在当天伴随第一批登陆部队岸,尽可能的搁浅在沙滩。

    这些冲锋舟的发动机都是可以拆卸的,以便回收利用降低使用成本。而它们的重要作用,是要配合浮动码头使用的。

    工兵会将这些冲锋舟坐沉在沙滩附近,然后再让浮动码头固定在这些坐沉的冲锋舟。紧接着向浮动码头的浮箱内注水,可以让浮动码头搁浅在多个冲锋舟。

    配合岸的固定装置,这样可以让浮动码头更稳,可以停靠后续的船只——主要是快速固定,节省固定码头的时间。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特殊用途的冲锋舟大部分不会反复利用,也没有重复使用的价值和必要了。

    对于这些登陆英国建造的小体积登陆船只,德国高层也是反复论证探讨过的。在登陆英国成功之后,这些船只也不会报废失去作用。

    一旦英国战败,这些船只可以被送到地海去,负责沿海运输补给,以及在进攻苏联的时候,用于黑海方向的物资运输工作。

    另外,一部分船只依旧还可以负责往来英国本土和德国之间,负责两地的物资调度和交通工作。

    所以这些船只不会被浪费,甚至有可能数量远远不够,还要再追加许多。能够事先算计到这个地步,足见德国高层苦日子过的多么的悲催。

    纵观整个二战,德国从未浪费过任何一个可能使用的装备。从捷克到法国,缴获的武器装备全部都被用在了战争,半点儿也没有浪费。

    虽然这多少造成了后勤补给的压力,可也足见德国武器装备的紧缺程度。在德国高层眼,似乎没有浪费装备这个选项。

    “看来这一次还真的是要登陆英国了。”一边忙活着手里的工作,工厂里的工人嘴却不会闲着。

    常年在船厂里工作,亲手建造的船只不下三十艘,他闭着眼睛也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另一个工人也不遑多让,他也是一名老船工了,动作麻利的将已经完成了一大半的部件焊接到相应的位置,聊天的时间里工作片刻也没有耽搁。

    可能德国最宝贵的,是这些经验丰富的熟练工人吧。正是有了这些工人,才让德国在一战独战群雄,才让德国在二战的时候横扫欧洲,才让战后的德国又一次站起来,成为经济领域的巨人。

    而不远处,一艘已经完工的冲锋舟旁边,检测人员正在忙碌着,要保证这些装备可堪一用,至少在需要它们沉没之前保证不沉没,这绝对是最重要的事情。

    本着严谨的态度,让德国工人建造如此劣质的东西,已经是一种折磨了,所以质量超过预期,似乎也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

    美国,白宫。马歇尔脸色微白,对罗斯福介绍了德国刚刚登陆了浙西岛的事情:“总统先生,德国人的登陆能力,我们早先估计的要强很多,而且德国人这一次明显没有用尽全力。”

    “没有用尽全力?”罗斯福觉得这个说法值得注意,低声重复了一句之后,看向了马歇尔。

    马歇尔点了点头,开口回答道:“德军既没有使用伞兵,也没有动用坦克……所以我认为德国人也在试探,正在通过一次次尝试,检验自己的登陆能力。”

    虽然只是听说,但是德国在地海确实实施了一次规模不大的登陆作战,那次作战时间更早,同样显得更加幼稚。

    在克里特岛作战,德国登陆作战的实际情况记录并不详尽,大部分资料也都是推测和道听途说。

    毕竟在当时,迎战德国登陆部队的是希腊守军,而这些部队当时大部分都投降了。所以传回到英国本土的情报很少,美国人知道的也不详细。

    可是,这依旧可以判定,德国人已经执行了两次登陆作战了,他们的登陆作战经验,可以说相当的丰富了。

    “德国人在克里特,在泽西岛,都尝试了登陆作战……他们在有意识的积累经验,这是非常可怕的。”马歇尔看着罗斯福的眼睛,又补充了这么一句。

    “这个情况很危险,这说明德国人早在一个月前,已经动了登陆英国的心思了。”罗斯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口对马歇尔说道。

    一个月前?如果德国人真的在一个月前才决心和英国人不死不休,那6月的时候,德国的那位希特勒元首,怎么会突然对与英国的和谈失去兴趣?

    而在最近的两个月内,连接触频繁的纳粹高官,对汉密尔顿公爵还有其他的人提出的和平承诺都开始视而不见了。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从6月开始,德国高层在希特勒的影响下,已经对与英国称兄道弟失去了兴趣。他们没有耐心再继续谈下去了,他们想要用拳头来解决问题。

    6月?马歇尔突然在脑海闪过了一个不相干的事件——通过在法国的关系,美国已经知道在6月的时候,元首遇到了一次差一点儿成功了的刺杀行动。

    “难道说,是因为英国人派出了刺客,所以才让希特勒彻底痛恨了英国?”在心纠结了这么句之后,连马歇尔自己都觉得这种想法荒谬的很。

    “想办法,尽量想办法,找理由,把我们能筹集到的物资和人员,送到英国本土去”罗斯福给出了指示:“英国人剩下的时间,估计不多了。”

    :

464沃尔半岛() 
“隆美尔占领了加沙,虽然因为补给不足停了下来,可现在已经让苏联方面非常不满了。……”最高统帅部的会议室里,勃劳希契劝说李乐在东地区停止进攻。

    在攻击英国之前,任何触怒苏联的行为,都是非常不理智的。这是德国高层之间早心照不宣的事情,大家也在处理这间事情的时候小心翼翼。

    “他已经停下来了,不是么?”李乐对隆美尔在北非的进攻并不在意,他知道如果苏联准备好了,那不论隆美尔身在何处,斯大林早打过来了。

    现在苏联还没有最好准备,这是李乐坚信的事情。苏联会不会主动进攻德国李乐并不能确定,可是苏联想进攻德国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已经延伸到了加沙,他已经没有获得更多补给的可能性了……”勃劳希契对李乐说道:“如果他继续进攻,等待非洲军团的是覆灭的下场了。”

    “我知道所以他也自然知道越过沙漠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不过现在我们应该想一些办法,给英国人课了。”李乐对勃劳希契说道。

    虽然在沙特阿拉伯,有无数富饶的区域盛产石油,可是这些地方在二战之前都是没有开发的。

    与利亚不同,这些地区虽然盛产石油,可是距离德国还有意大利都实在是太远了。开发这里得不偿失,也实在不是能够在战争完成的。

    最好的办法是用条约等形式控制部分区域,然后等到条件允许的时候进行开发,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回收成本,为之后的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考虑到这些之后,李乐认为现在让隆美尔耗时费力的进攻沙特阿拉伯地区,依旧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所以,思来想去,李乐认为控制苏伊士运河,获得一个稳定的到红海的出海口,是不错的情况了。

    另一个好处李乐想都没有想到——德国非洲军团突入东地区,一下子摧垮了自由法国的部分殖民地的抵抗信心。包括法属索马里在内的许多法国前殖民地,都公开宣布支持维希法国,站在了维希法国这边。

    即便是这种支持非常不值钱,并且也非常的不可靠。可是这种支持确实在国际舆论为轴心国制造了“大势”。

    一连两三个殖民地重新投靠维希法国,英国支持的自由法国戴高乐流亡政权,一下子损失了相当多的声望。

    而且不仅仅是声望的问题,还有法国殖民地内的一些海军战舰,也都在名义成为了随时威胁英国运输线的可怕存在。

    即便是没有太多的大型战舰,可即使是一些驱逐舰和巡洋舰,也毕竟从朋友变成了敌人——名义的立不能安抚英国脆弱的心灵,丘吉尔已经把这些船只都视为打击的目标了。

    “维希法国最近还真是忙碌啊……索马里还有约旦等地区,都已经宣布承认维希政府的合法性了。”李乐提起这件事情,脸挂着笑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