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霸主-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消息是,德国在这方面明显是有技术储备的,42年的时候德军就开始为4号坦克装备了75毫米口径长身管火炮。

    而李乐只是把这种改进,提前了一年多一些而已。对于德国工程师们这群技术宅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

    于是,4号坦克将在半年内装备上威力更大的75毫米口径长身管火炮,执行反坦克任务。

    有了这种改进型坦克的陆军,也将在41年的时候,拥有一种短时间内还算够用的真正坦克。

    精锐的德国装甲部队,在入侵苏联之后,遇到T…34这个死敌的时候,再也不用采取撞击这样鲁莽的办法来阻止对方前进了。

    “简单的改进已经应用了,虽然削减了一些细节,不过生产速度的提升,让我们装备了更多的坦克,这是一个好消息。”勃劳希契对现在的状况很满意。

    他还从来没有如此快速的得到坦克的补充,一个月之内,他就多拿到了4号坦克,听说随后他还可以拿到更多。

    戈林这方面就郁闷了,因为这是一个他学不来的提高产能的绝招。

    你愿意买一辆减了配的汽车,因为它勉强还能开在路上;可你愿意买一辆减了配的飞机,并且开着它飞到8000米高的天上去么?

    短期内,4号坦克还是原来的那个模样,并没和历史上有什么不同。它只是装甲更厚了一些,内部更精简了一些而已。

    不过,未来的4号坦克就被魔改到了一个让人很期待的程度,它采用了更宽的履带以适应复杂的路况。

    使用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甚至有计划采用更好用的柴油机和后置变速箱。

    还改进了前部装甲,用上了时髦的倾斜前装甲,自身重量也提升到了30吨左右。

    它将装备一门75毫米口径长身管火炮,提供强大的火力,以便其对敌人的坦克拥有一定的火力优势。

    在李乐的努力下,这辆坦克可以说就是第三帝国版的T…34坦克了,只是在设计思路上还有性能重点上略有不同罢了。

    受到设计时代的局限,4号坦克即便经过无数改进,实际上还是有一些不足。不过现在看来,这些不足在40年还可以忍受,甚至在43年都还可以忍受。

    这段争取来的时间里,李乐已经让保时捷、克虏伯还有著名的MAN公司以及莱茵金属各自开发,拿出自己的5号通用战车生产计划来。

    这个计划可不是历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而是一款类似豹式坦克的中型通用坦克生产计划。

    计划里采用了实用而且威力足够的88毫米口径坦克炮,不过坦克的自重限制在了45吨,必须在倾斜装甲的基础上,保证坦克的防御能力。

    这个计划现在刚刚开始,保时捷公司那边还在偷工减料,希望可以用自己那个让后人诟病的保时捷虎式坦克来充数。

    克虏伯公司也没好到哪去,他们试图用减重的方式让自己的虎式坦克获得青睐。

    不过随后假元首李乐提出的条件,让两家老牌坦克设计公司有些凌乱。

    因为元首从MG…42机枪项目,以及简化生产4号坦克等改进计划里找到了灵感,食髓知味开始重视起生产环节来。

    元首大人要求新式坦克必须能够大量采购生产,年产量在条件成熟之后,不能低于每年4000辆。

    这个数值是克虏伯和保时捷不敢用虎式坦克去豪赌的,因为他们心知肚明,自己是无法生产那么多虎式坦克的。

    别说一年4000辆这样的天文数字,克虏伯公司觉得自己能够在一年之内生产1000辆虎式坦克,都只是一个梦想。

    历史上德国虎式坦克一共也只生产了1300多辆,还是好几年的总产量。所以说这么看起来,至少克虏伯公司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预期的5号坦克实际上重量和历史上的豹式坦克差不多,不过李乐的性能要求和虎式坦克差不多。

    如此要求并不是不能做到的事情,实际上斯大林2号坦克的纸面数据就达到了这个要求。虽然只是纸面数据,可至少主要性能上和虎式坦克不相上下了。

    即便大家都对斯大林2号坦克诟病不已,可是那是基于其和虎式坦克之间的比较和较量。

    如果把斯大林2号坦克与豹式坦克放在一起比较,那如何判断优劣就又是另外一个结论了。

    有人说两者之间的定位不同,一个是中型坦克一个是重型坦克。

    可两者消耗的钢铁总量却是一个级别的:豹式重量45吨,斯大林2号坦克重量是46吨。消耗差不多少的前提下,为什么不要更好的呢?

    ………

    一边写小说,一边用纸抽擦鼻涕,不知不觉,一包纸抽已经用光了。是纸抽,可不是面巾纸啊……

    龙灵怀疑自己要脱水了,如此辛苦,只为了诸位书友的推荐票和收藏打赏,打滚卖萌求支持啊!

第79章 79坦克的差距() 
从这里可以看出德军装甲部队点歪了科技树的严重:在坦克重量相同的时候,德军只能做差一个级别的坦克出来。

    虎式坦克56吨多,主要性能却和斯大林2号差不多少。而和斯大林2号坦克重量差不多少的豹式坦克,性能指标却不是重型坦克的。

    这造就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如果单纯比较双方一个级别的坦克,会发现德军的坦克碾压当时所有竞争对手。

    问题是,德军坦克严重浪费了自己的吨位,用这些重量换来了同级别坦克之间的不对称优势。

    换句话说,虎式坦克还有虎王这类庞然大物,在盟军的装甲序列里,是没有与之抗衡的同类型坦克装甲车辆的。

    苏联的重型坦克斯大林2号,是一种用来抗衡虎式坦克的武器,类似在豹式坦克上变态的强化了装甲防护和火炮威力。

    这么一看,也就不难总结出,为什么德国装甲部队在二战之中获得了那么惊人的战绩,取得了那样辉煌的战果了。

    因为他们一直是在打低自己一个级别的对手。

    等到盟军有了斯大林2号坦克这种级别的武器之后,德国人就在玩虎王之类的超级坦克了。

    可惜的是,这样的战术虽然可以给德军带来巨大的战术优势,在最恶劣的战况下,最大程度的保护宝贵的装甲兵部队。

    但是这种片面的增加单车作战能力的努力,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一种不划算的投资。

    因为有科学技术发展作为局限,所以单一武器系统的性能提升,并非是没有上限的。

    举个例子,如果现代军事武器发展中,想要让自己的导弹达到100米半径的误差,并不是什么难事。

    拥有100米半径误差的导弹因为技术成熟并且零件便宜,造价相对就非常低廉。

    而如果想要把误差降低到10米这个级别,就是军事强国的现役尖端武器的级别了,这个级别的武器造价就相当的昂贵了。

    再进一步,如果想要误差1米半径的导弹,能不能生产呢?应该是可以的!只不过成本和神舟飞船一个造价……

    同样的,让一辆坦克拥有很高的性能,是可以做到的事情,只不过为之付出的代价究竟值得不值得,就需要设计师们考虑了。

    比如说,增加一吨的装甲,是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不过为了这1吨的装甲,不得不配备更昂贵复杂的发动机,就有些让人肉疼了。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如果发动机马力强劲,不用配套的传动系统,岂不是暴殄天物?

    换了更好的发动机,更先进的传动系统,重量超标,车体和悬挂又要再增强一下。

    听起来这些都还不错,再继续向下考虑,这等于就是为了一吨装甲防护,付出了整整3吨甚至5吨的重量,值得么?

    另一方面,增加的重量还有新的发动机,会让油耗大幅增加,为了确保坦克的行程,就需要载更多的燃油。

    更多的燃油也就意味着更大的体积,坦克原本的体积够不用不够用呢?

    保护这些燃油是不是要更多的装甲,避免坦克一旦被击穿,产生殉爆毁掉整个坦克呢?

    经过这么一大圈的调整还有更改之后,一辆坦克比设计的时候增加了1吨的装甲防护,在确保均衡的前提下,似乎付出了成倍的代价。

    更大的体积,更复杂的动力系统……防护力量真的增加了多少尚不清楚,可付出的代价却已经一目了然了。

    昂贵的造价,虚高的重量,与整个战车似乎有些不相匹配的已经略显弱小的火力……这坦克真的有改进前大家希望的那么优秀么?

    很多人经过这么一番权衡之后,就要在这个评价上打一个问号了吧?

    举个例子,豹式坦克以重达45吨的重量,却只扛着一门75毫米口径火炮。

    同时代的苏联斯大林2号坦克46吨重,使用一门122毫米口径火炮。

    而使用85毫米口径火炮的T…34…85重量32吨,这是当时最经典的中型坦克。

    同一时代的英国改进型萤火虫坦克,是美国M4谢尔曼坦克的改进型,装备一门大威力的17磅火炮,重量33吨多。

    豹式坦克用10吨的重量换来了什么呢?换来了略高的防护能力!

    有人说这不是很值得么?4辆谢尔曼萤火虫,八成是打不过3辆豹式坦克的!

    历史上有战绩可以证明,德军3辆豹式坦克确实并不会被4辆甚至5辆谢尔曼打败。

    可是如果从另一方面考虑:在关键的战役,比如说库尔斯克会战之中,德军多投入了300辆性能不高的4号改进型,会不会改写历史呢?

    虽然在局部上,3辆反杀4辆坦克的战绩在德军内比比皆是,可这也同样造成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这个结果就是,德国陆军几乎打赢了他们所有的战斗,可是却输掉了这场战争!

    当德军把武器复杂并且强化起来之后,所有的压力在这个时候都被转嫁了,转嫁给了后勤部门还有生产环节。

    于是,后勤部门不堪重负,不得不忍受灾难一般的复杂补给;而后方的工厂同样也要忍受,那些复杂的武器占用走的庞大产能。

    德军用三年时间精雕细琢的1000辆虎式坦克,如果还取得不了战场上那些成功,那只能证明德国人比看起来的更愚蠢!

    同样的,德军忍受着最多一个月只能生产200多辆的悲催产量,拿到的豹式坦克当然比美国佬用的谢尔曼强很多了。

    要知道,谢尔曼在短短的3年之内生产了5万辆,平均每一个月超过1000辆……

    我们不能凭借这种差距来推算德国坦克与美国坦克之间的实际差距,但是却能从一个侧面看出问题。

    美国和苏联都有那种一个月能够生产数百辆甚至上千辆的的坦克,而德国的坦克却只能每一个月生产100辆或者200辆。

    这一方面是因为资源产能上的差距,而另一方面却与德国坦克设计复杂,制造环节繁多有直接的关系。

    李乐要改进的就是这个环节,他要让德国在提高自己产能的同时,简化坦克飞机等武器装备的生产环节。

    他不是单纯去学习对手,生产海量廉价战车的那种模式,因为那种模式并不适合德国,也并不需要学习。

    德国的精英坦克需要保护,同样在另一个方面,德国装甲部队的规模也的确需要快速扩充。

    李乐想的办法就是,提高产能生产简化版的3号突击炮以及4号改进型坦克。来充足德国陆军的装甲部队数量。

    在这个基础上,开发略微高级的5号坦克,选拔精英建立起不怕消耗的精锐装甲兵团来。

    在这个过程中,数量上的优势由大量的中型坦克来保持,并且将德国的装甲兵基数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

    在这些普通装甲兵里,选拔和培养真正的精英,来组建那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精锐坦克部队,这就是李乐的计划。

    李乐不是不需要虎式坦克这样的重型战车,而是希望虎式坦克简化结构,在确保战力或者说略微削弱一些战力的基础上,大幅改进生产工艺,让其变成可以量产的真正主战坦克。

    他需要的是那种可以大规模出现并且决定战役胜负的坦克,不是那种笨重并且稀少的战地救火队员。

    “4号现在的简单改进型,继续扩大生产。”李乐一边对勃劳希契吩咐道,一边开口说道:“不用在意资金,我们现在的资金非常充裕。”

    李乐说的一点儿都不错,德国已经找中立国还有国内的财团继续贷款,扩大了自己的战争机器生产。

    这些贷款之所以能够到位,主要是因为德国在利比亚发现石油的利好消息。

    虽然那里的油田现在还只是一个雏形,可并不妨碍一些风险投资公司在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