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道夫。希特勒的亲英反苏政策看来没有取得英国的友谊,反而让英法有机会拉拢苏联这台红色压路机来牵制德国了。

    不过斯大林显然不想和德国决裂,相比英法给出的东西——国际地位和承认——斯大林从苏德合作中得到的东西却更加实惠。所以柯伦泰夫人才会被从瑞典召回,现在出现在了赫斯曼面前。

    “路德维希,”柯伦泰夫人看着仿佛陷入沉思的赫斯曼,“6月份就会签约,现在留给你解决莱茵问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且法国的右Pai政府再过几天就会总辞,激进社会党的爱德华。赫里欧将会组阁。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斯大林倒是挺够朋友的,连最合适的下手机会都帮德国人找好了。奉行克列孟梭路线的大右Pai总理安德烈。塔尔迪厄因为拿大萧条无计可施,输掉了一场关键的选举,再过几天就要鞠躬走人了。而接班是“圣母”白里安的门徒爱德华。赫里欧。

    “白左圣母”嘛,当然是比较好欺负的,根本不可能因为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而打仗。况且现在德国已经武装起来,波兰又和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宣言,而《法德互不侵犯条约》又没有最后敲定。

    不过那些法国的“白左圣母”也不会对德国重新控制莱茵区无动于衷,他们一定会进一步和苏联走近,企图拼凑一个反对德国的同盟。

    而这种法苏持续靠拢的动作,对苏联的外交显然是非常有利的。

    ……

    “我们必须把军队派进莱茵区!”赫斯曼在得知法苏即将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后,立即搭乘飞机返回了柏林,下了飞机就驱车直达威廉街总理府。

    “趁着法苏尚未签订条约,我们可以毫无风险地控制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赫斯曼在紧急召开的秘密内阁会议上大声提出建议。“虽然进驻莱茵兰的行动不仅彻底撕毁了《凡尔赛条约》,而且还破坏了《洛迦诺最后协定书》,但是我相信英国和意大利绝对不会有所行动。”

    《洛迦诺最后协定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该公约要求德国须遵守《凡尔赛条约》中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由英国和意大利充当保证国。不过在签署该协定书后的几年中,德国和意大利的关系迅速改善。现在墨索里尼绝不会因为莱茵问题为法国人出头。

    而英国在不久前又在海军军备控制问题上从德国人那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多半也不会在眼下这个财政极度困难,英镑正大幅贬值——英国人终于扛不住,在1931年下半年放弃了金本位——的时候选择和德国动武。

    希特勒接过话题,压抑着兴奋,用尽可能平稳的语气说:“我们现在拥有多达90万人的陆军,还和波兰签署了《互不侵犯宣言》,一旦我们在莱茵兰的防御工事修筑完毕,中欧的国家就会明白,德国已经完全摆脱《凡尔赛条约》的制约,那么所有这些国家在外交上将会彻底转变态度,甚至他们的国内政治也会发生有利于德国的改变。”

    他显然也不愿意放弃机会,进驻莱茵区看起来毫无风险,而且还会提升他的威信。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因为经济问题的改善,政府的威信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所以希特勒正谋划着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和波罗的共和国的合并,然后再次举行大选——如果顺利的话,联合执政的纳粹党和祖国人民党(将会和波罗的德意志民族党合并)将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不仅可以掌握德意志帝国的议会,而且还能控制各邦议会。

    随后,纳粹党和祖国人民党就能修改《魏玛宪法》,大幅削弱各邦的自治权,将它们完全变成受德意志帝国政府控制的地方行政区。

    而在完成对地方的控制后,希特勒还计划在议会中通过《国家转型正义条例》,将会对1918年11月到1919年2月之间,德国发生的革命进行调查。实际上这是给社会民主党度身定做的法案。

    调查的结果当然是社会民主党因为存在大量违法和卖国行为而遭到取缔!

    在这个关键时刻,希特勒当然希望莱茵兰问题可以成为一个大幅加分的亮点。

    另外,德国收回莱茵兰全部主权还能大大提升国家社会主义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威信,这对国社主义国际输出国社价值观,用意识X态拉拢盟友非常有利。

    “施莱彻尔上将!”希特勒立即点了国防部长施莱彻尔的名。

    “总理阁下。”施莱彻尔点了下头。

    “我命令国防部立即制定进驻莱茵区,并且在莱茵区布置防御的计划。”希特勒顿了一下,“最好明天就拿出计划……然后我会立即请求总统阁下批准实行该计划。”

    这是一个没有兵权的希特勒……至少在兴登堡总统和鲁登道夫副总统去世前,他是没有任何机会染指军队的。

    “好的,总理先生。”施莱彻尔说,“国防军早就制定好了计划……在得到总统的命令后,我们将会在5月11日(这是法国左Pai政府上台的第二天)完成对莱茵兰地区的控制。”

    “很好!”希特勒显得非常满意,还有一点兴奋。“那么你们打算用多少军队去收回莱茵兰地区?”

    “总理先生,”赫斯曼接过了这个问题,军队进驻莱茵区的计划是他领衔制定的,按照施莱彻尔的部署,也将由他亲自负责执行。“我们会用19个步兵营和13个炮兵连,总共大约3万人去控制整个莱茵兰地区。”

    “什么?”希特勒仿佛一惊,“只用3万人?如果法国人也进军莱茵区,这些人够用吗?”

    “完全不够。”赫斯曼说,“但是爱德华。赫里欧绝对不敢这么干!因为他的选民不愿意打仗,而我们德国人却渴望一场报仇雪恨的战争!”(未完待续。)

第197章 各种不想打仗() 
1932年5月12日凌晨,法国总理府,马提尼翁宫内,灯火彻夜通明。会议室内,爱德华。赫里欧政府的要员和法国陆军的头头们济济一堂。雪茄烟和咖啡的味道混合在一起,浓郁到了呛人的地步。

    会议室的门突然被人推开,一阵清新的空气涌了进来,然后就是一个神色慌张的总理府秘书快步走到刚刚上台不到两天的法国总理爱德华。赫里欧身边,递上了一份电报抄件。

    肯定不是好消息!

    所有人都在心里这样想。现在法国仿佛陷入了孤立,没有一个朋友愿意替法国出头,还能指望什么好消息呢?

    “波兰人表示:莱茵兰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德国,所以反对德军进驻的理由并不充分……”爱德华。赫里欧用沙哑的声音念了个开头,就没有再读下去的**了。

    “自古以来”算啥道理?国际政治讲这套?国际法讲自古以来?完全胡闹嘛!国际公法的基础是条约,白纸黑字的条约!莱茵非军事区是《凡尔赛条约》和《洛迦安保条约》规定的,什么自古以来?这些波兰人太不像话了,完全忘记是谁把他们扶植起来的了。

    “总理先生,”爱德华。赫里欧的亲信,外交部长爱德华。达拉第这时说,“波兰人的态度无关紧要,和苏联的合作才是和平的保证。没有苏联,德国人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我们应该想办法进一步拉拢苏联,甚至可以让苏联成为国联的常任理事国。”

    “但是和德国打仗还是要靠波兰人!”和毕苏斯基关系密切的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陆军总监马克西姆。魏刚上将插话说,“波兰联邦在一个月内能把陆军的数量增加到300万,6个月内能再动员300万。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法国!”

    由于得到了右岸乌克兰和立陶宛,这个时空波兰的人口超过了法国,多达五千多万,是欧洲大陆上的第三人口大国。而且波兰联邦自复国之日起,就同时面对苏联和德国的压力。所以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动员体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动员起大量军队。

    另外,波兰国内民意(主要是波兰族)对战争的支持力度,也远超过法国。只要毕苏斯基一声令下,保管会有几百万热血青年走上战场。

    “波兰人毫无用处,”法国陆军部长,约瑟夫。保罗…邦库尔摇头说,“全欧洲都知道,列宁的遗嘱是一定要消灭白色波兰!只要波兰人对德国宣战,苏联一定会站在德国一边,怎么拉拢都没有用。那将是2。2亿人打5千万人,波兰人必败无疑……”

    怎么会是2。2亿打5千万呢?马克西姆。魏刚愣了又愣,不是还有4千万法国人呢,至少应该是2。2亿打9千万啊。

    法国陆军部长看着马克西姆。魏刚,苦笑道:“上将,我想你很清楚4千万法国人民是怎么看待战争的。”

    没有人想打仗!至少现在是没有几个法国人想上战场去和德国人拼命了……自从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厌战的情绪就在法国和英国蔓延,而且愈演愈烈。

    而这种情绪在法国政治上的反应,就是主张和平的“左Pai圣母”政党掌握法国的时间越来越长,而想教训德国人的“大右Pai”政党在台上的时间越来越短。

    在20年代的十年里,右Pai的民族集团前后掌权的时间加起来还有6年,看上去挺风光的。而到了30年代,属于右Pai的民主联盟(由民族集团改组)在台上的时间只有区区14个月。剩下的时间,都是由左Pai控制政权,不是左Yi联盟就是人民阵线——其实就是换个招牌,都是一群白左政党组成的。

    后来某些历史书上说什么右Pai搞绥靖,纵容德国反苏联云云的,其实都是睁眼说瞎话。整个30年代的法国政坛基本都是一群热爱和平的社会主义者在掌权。

    他们这些左Pai是既不想反对德国,也不愿意反对苏联。他们的对外政策,归根结底就一句话:真的不想打仗!

    而这样的对外政策,也是这些白左政党能够在30年代长期把持政权的原因——不想打仗的法国人投票选出了不想打仗的法国政府,然后就是“各种不想打仗的政策”轮番上场。

    所以法国人在30年代的拉拢苏联也好,绥靖德国也罢,还有花费巨款去修那条没用的马奇诺防线,其实都是为了不打仗而努力。

    而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人,在打仗问题上的选择和法国差不多。一样不愿意打仗,而且无论是左Pai工人党还是右Pai保守党,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基本一致,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丘吉尔了。不过在30年代初,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少影响力。

    “首相先生,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来电,询问我们对莱茵兰事件的态度。”

    唐宁街10号的会议室内,外交大臣约翰。西蒙刚刚通报了意大利的来电。

    墨索里尼现在挺“乖”的,他现在正谋划要入侵埃塞俄比亚,因而积极寻求英法的支持,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尽可能和英法保持一致。

    但是在外交上保持一致,并不意味着要派兵去和德国打仗。那可是打仗和神一样厉害的德国啊!意大利领袖要有这胆子,现在早撸起袖子入侵埃塞俄比亚了,那里还用得着看英法的脸色?

    “我们的态度?”

    可能是因为疲倦或是心情郁闷——因为首相当得很郁闷——麦克唐纳的脸色很难看,他只是哼哼了两声:“我们可没有那么多英镑让意大利人出兵对付德国,所以就不劳意大利人费心了。”

    “是的,财政的情况非常糟糕!”财政大臣内维尔。张伯伦赞成麦克唐纳的意见,“现在的财政状况根本不允许英国再陷入一场战争……那将会是大英帝国的末日。而且目前欧洲大陆上的情况,其实是符合大英帝国一贯实行的欧洲均势政策。”

    英国的工党是因为“进步”而反战。而保守党则是因为“保守”而反战的——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从来都是均势。而最近欧洲所发生的变化,在保守党看来正朝着实现均势而不是打破均势的方向发展。

    当然,英国的选民现在也都憎恨战争!因为上一次世界大战,他们虽然是胜利者,但是却没有见到任何“战争红利”,国家陷入了债务危机,而他们自己则越来越穷。

    张伯伦继续说:“德国现在的总理希特勒是明显的亲英派,他正在使德国远离苏联,这有利于让欧洲继续保持均势。我们没有理由去打击他。”

    相比德军开进莱茵兰,真正让内维尔。张伯伦担心的是苏德同盟。苏德的亲密关系是全欧洲有目共睹的,而这两个国家的日益强大也是人人都能感觉出来的。

    如果算上波罗的共和国,德国现在拥有7000万人口,在工业实力上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而苏联则有1。4亿到1。5亿人口,根据苏联政府的宣传,苏联现在是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已经超过了英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