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全信任临时政府!”

    “打倒米留可夫(外交部长,给列强的照会是以他的名义发出的)!”

    “米留可夫万岁!”

    “布尔什维克万岁!”

    “打倒列宁!”

    “列宁是德国皇帝的间谍!”

    “米留可夫是美国资本的走狗!”

    “你们这群卖国贼,你们拿了德国人的金马克!”

    “你们才是卖国贼,你们拿了美国人的美元!”

    玛丽亚宫广场上,两支游行队伍在一片口号和谩骂声中相遇了。一支是布尔什维克组织的“殉难者”;一支则是由立宪民主党**********率领的游行队伍,他们是由彼得堡的大学生、资产阶级和一部分拥护临时政府战争政策的军人组成(想打仗的军人也有,主要是军官和军校学生)——他们也是眼下临时政府能够动用且敢于动用的镇压力量。

    和布尔什维克组织的“殉难者”一样,临时政府的支持者们也携带着武器——非暴力的和平示威,在1917年的彼得堡是根本不存在的。所有的政治派别,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区别只是武力的强弱,而最后得胜的布尔什维克,则是因为争取到了最多的武装分子的支持。

    冲突很快在两支立场不同的示威队伍之间发生了,开始是用拳头、棍棒,进而使用枪支互相对射起来了!俄国临时政府所在地的门外,顿时变成了内战的战场!

    这几乎可以算是一场小规模内战了,彼得堡卫戍部队的士兵和军官学校的士官生还有一些现役军官都参加了交火。

    当彼得堡的内战开始的时候,赫斯曼乘坐的马车,已经离开了繁华喧闹而又非常危险的彼得堡市区。

    马车行在路上,弯来弯去,避开一些积水的大坑,在一条坑洼不平的柏油路上颠簸着前行。这条通往沙皇村的道路,大概自战争开始,就没有修缮过了。道路两边都是大片大片的荒芜土地,现在虽然是春播的时节,但是这些土地上面却看不到几个正在播种的农民。和赫斯曼的家乡东普鲁士一样,彼得堡周围的土地,也被大量抛荒!

    他们经过一些小村庄,看上去非常穷,比不上德国,尽是些草顶的圆木房子。大部分的房子都很有些年头了,一溜歪斜,仿佛快要倒塌。每个村子附近都有一座竖着十字架的教堂,这是最好最大的房子。教堂前面总有一块宽敞的平地,男男女女聚集在那里,并不是在祈祷,而是在开什么大会,隐约能够看到红旗飞舞。

    “怎么大部分土地都没有人耕种?”赫斯曼有些奇怪地发问。现在已经是五月份了,再不耕种就要误农时了。哪怕是在壮劳力缺乏的德国农村,现在一定也尽可能在播种了。而俄国动员比例远远低于德国,照理应该有足够的劳动力来种地才是啊。

    “这都要怪临时政府、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捷尔任斯基的语气中充满愤怒。“给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事情喊了几十年,从亚历山大二世的时代就开始嚷嚷了。现在他们掌握了权力,地主、富农和农民们都在等着他们兑现诺言。地主们在廉价抛售土地,富农们在低价收购土地,而农民们则不愿意在权属不明的土地上种地。而且,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还宣布了余粮征集制!”

    “余粮征集制?”克洛伊插话问。“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无偿征集农民手中的余粮……口粮和种粮之外的余粮!”

    “可彼得堡还是非常缺粮。”在维堡区的这些日子,买菜做饭都是克洛伊的差事,所以她知道彼得堡的供应有多紧张。

    “因为农民也有苏维埃!”赫斯曼代替捷尔任斯基回答,他的眉头拧了起来,“余粮征集制根本无法实行,但是却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俄罗斯的土地大量抛荒,也就意味着德国很难在未来从俄罗斯得到大量的农产品。赫斯曼心头浮出了几片阴云——如果俄罗斯拿不出足够多的粮食,自己就很难说服大总参谋部“轻饶”俄国,而过于苛刻的和平条件则会让布尔什维克的合法性出现问题……列宁将无法赢得十月革命后举行的立宪会议选举。到时候,俄国就将陷入一场残酷的内战。德国自然更加没有办法从俄国取得维持战争的资源,第二帝国的灭亡将不可避免!

    不过一场残酷的俄国内战对德国也有好的一面。赫斯曼坐在颠簸的马车上,心里面却想着怎么利用战后俄国的困难局面获利——其中有德国的利益,也有赫斯曼自己的利益!

    如果历史还沿着原来的轨迹发展,并没有出现重大改变。那么内战将会给俄国带去灾难性的结果,百业凋零,农村和城市都变成一片废墟。哪怕是列宁这样铁石心肠的革命者,也不得不在战后向困难低头,放弃直接过渡到GC主义的想法,而是推行起了类似中国改开的新经济政策。

    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虽然苏联的“改开”半途而废,在1929年就收场了。但是对于列宁和苏联人民的老朋友赫斯曼而言,九年时间已经可以做成很多事情了——谁能想象在中国改开之时,某个外国资本家和总设计师是哥们,这还有什么生意做不成?还有什么钱赚不到?

    当然,赫斯曼现在是个有理想的军国主义者!在苏联赚钱,然后去瑞士安度余生未免太无聊了,如果有机会他还是想当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家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尽可能的保存德国的战争潜力——主要是军事工业的实力,比如航空、造船、机械等等因为战败而遭受严重限制和打压的行业。

    据赫斯曼所知,在第二帝国时期,德国在重工业领域,特别是航空、造船和内燃机等行业,都是比较领先的。而到了希特勒上台的1933年,因为《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让德国无法光明正大发展空军、海军和装甲兵的德国,虽然在上述领域的某些方面还保持着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已经不能和第二帝国末期相比了。

    而同苏联展开合作,得到苏联红军的大量订单,恐怕是德国的航空、造船和内燃机等行业,在战后保持活力的唯一方法。想要工厂不能停、队伍不能散、成果不能丢当然得要有苏联这个大市场支撑了——当然,在输出技术给苏联的时候,也得多留几个心眼,把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都抓在手里面……

    ……

    就在赫斯曼暂时离开彼得堡,搬去风景宜人的沙皇村思考人生道路要怎么走的时候。在彼得堡城内,历史车轮还在滚滚向前。

    5月2日的“小规模内战”,让彼得堡城内除布尔什维克之外的各派都看到了内战真的有可能降临!

    与此同时,以美国大使弗朗西斯为首的盟国使团,又以“中断援助”为要挟,要求临时政府立即镇压布尔什维克的作乱,恢复彼得堡的秩序,并且尽快开始军事进攻(进攻德国)。

    迫于压力,临时政府只得下令彼得堡军区司令科尔尼洛夫——一个自视甚高,自以为是拿破仑的职业军人——调动军校生和部分忠于临时政府的部队(真的不是很多),携带大炮开进宫殿广场,驱散了闹事的布尔什维克。

    但仅仅是驱散,而不是血腥镇压。因为科尔尼洛夫控制的武装根本不可能摆平列宁的人马——不计算武装工人和水兵,布尔什维克现在已经控制了十几个团的卫戍部队。而且剩下的其他卫戍部队士兵,也大多对布尔什维克抱有好感。

    想要镇压,除非各方面联手行事!

    ——

    第四更奉上,罗罗再理直气壮地求推荐,求收藏。

第二十二章 他们都是聪明人() 
5月4日,玛丽亚宫内,到处都弥漫着一片山雨欲来之前的紧张压抑。人影来来往往,临时政府的官员,每个人都是神色凝重,不时停下脚步倾听——怒涛般的抗议声浪响彻彼得堡各条街道,也传到了玛丽亚宫内。

    玛丽亚宫外的广场,虽然被科尔尼洛夫的军队牢牢控制,但是在彼得堡市的大部分地区,布尔什维克却组织了更大规模的抗议!

    几十个地方苏维埃,也流水似的给彼得堡发电,反对临时政府的政策,全力支持彼得堡苏维埃(并不是布尔什维克,此时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还有许多的支持者)。同时,从前线也传来了类似内容的电报。

    在玛丽亚宫的会议室内,此时则是门窗紧闭,门口还有穿着军服的士官生站岗,任何人不经允许,都不得靠近!

    一场关系到俄罗斯前途命运的秘密会议,正召开到关键时刻!

    “先生们,不能再犹豫了,现在我们必须要坚决地、无情地镇压闹事者,把他们统统吊死在彼得堡的街头!我们必须要恢复秩序,特别是军队中的秩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履行沙皇政府对盟国的义务。将反对德意志帝国主义的战争进行到底!”

    一个身材瘦削,皮肤黝黑,但是却精力充沛,说起话来咄咄逼人的哥萨克将军此时正在会议室中喊打喊杀,他正是彼得堡军区司令科尔尼科夫中将。

    由于沙俄军队在二月革命中大多采取了革命或中立的立场,因此大部分的旧军官也都留任。但是他们的权力却大多被士兵委员会夺取,成了空头军官,只有少数例外。科尔尼科夫中将就是少数仍然掌握一定部队的俄军将领中的一个。

    而这些少数仍然拥有一定实权的俄军军官,则几乎都是好战分子,坚决反对和德国讲和——这也很好理解,这也是一种养寇自重嘛。只有战争继续,他们这些将军才能继续掌权甚至更上一层楼。科尔尼科夫中将当然也是这么想的,而且这位将军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不把俄国各地和军队中的“闹事者”统统消灭,恢复应有的秩序,战争是根本打不下去的。

    要打仗,就得有纪律!要恢复纪律,就得从彼得堡开始,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开刀,杀一儆百!

    可问题是,现在的“闹事者”并不只有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同样是“闹事者”,只是没有布尔什维克那么激进罢了。而且他们现在也没有预料到布尔什维克上台之后,他们会有什么样的下场。不过他们却晓得,如果让拥护沙皇的将军们得了势,他们这些好不容易才把权力夺到手的革命家,可就要被投入监狱或送去西伯利亚做苦役,搞不好还要上绞架!

    克伦斯基、普列汉诺夫、策烈铁里、齐赫泽这几位革命大佬不是教授就是博士,都聪明着呢,是不会被科尔尼科夫这个土头土脑的武夫给骗死的。

    “不行!中将,我想提醒您一下,布尔什维克也是彼得堡工兵代表苏维埃的一员!对他们的镇压就是对彼得堡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镇压!”

    普列汉诺夫首先表示反对,他虽然也主张对德作战,还反对列宁。但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毕竟是苏维埃的一员,而且还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一员(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都是这个党的分支)。对普列汉诺夫来说,列宁再不听话也是他的小弟,怎么能让你一个沙皇的将军捉去杀掉?

    策烈铁里和齐赫泽也是孟什维克,老大哥普列汉诺夫发了话,他们俩也不好反对。而且他们也不赞成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下狠手——他们是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头头,和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里面争斗是一回事。让外人带兵来杀布尔什维克是另一回事……科尔尼科夫中将今天可以杀列宁,明天就不能来杀他们?

    所以彼得堡工兵苏维埃的两个头头,随即也发表了和普列汉诺夫同样的观点。

    现在就轮到社会革命党的代表克伦斯基说话了。

    看着李沃夫公爵和米留可夫两位投过来的复杂目光,克伦斯基也摇了摇头——列宁是他的好基友啊,打小就玩在一起,而且有列宁同志闹事,才显得他克伦斯基的好嘛。要是没有列宁,克伦斯基就不值钱了!

    “先生们,将军,”克伦斯基微微一笑,露出了大律师特有的自信——讲道理他是不怕的。“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抗击德国以保卫革命胜利果实,还是打内战?”

    “当然是打德国佬!可是我们必须先安定内部,然后才能打败德国佬!”

    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科尔尼科夫中将也是知道的,但是他对安内的难度却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事儿不是杀一个列宁就万事大吉的,因为如今俄国国内的大乱,其实也不是列宁闹起来的,列宁不过是看到有机可乘,从国外回来投机一下。把他杀了,全俄七百多个苏维埃照样不听话。而且那些没有掉脑袋的革命家们,为了给脑袋上保险,十有七八得加倍努力抓枪杆子。俄国就是个军阀割据的局面,还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