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3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的海拔很高,冬天的气候非常寒冷,大雪会封锁山路,难以通行。是一个充当反革命基地的好地方。

    “那里可以修建飞机场吗?”德国的罗腾堡上校问。

    “不大容易,你们德国的武器装备不方便运到那里去。”金里奇上校说,“你们的飞机可以从伊朗起飞,把军火空投到阿富汗中部山区。”

    “邦德上校,”罗腾堡上校抽了两口烟,忽然问詹姆斯。邦德上校,“您看我们可以空投武器弹药吗?”

    “这个……”化名詹姆斯。邦德的瓦尔T。施伦堡想了又想,过来一会儿才反问,“那么我们英国的武器弹药能通过俾路支地区运进阿富汗吗?”

    俾路支地区也是个无法无天,只知道真主和部落,没有什么国家的地方。大约就是伊朗东南部、阿富汗南部和印度河流域以西那一块山大沟深的地方。总面积比阿富汗还要大,基本没有什么政府治理,实行的都是部落政治,英国人在100年前开始进入,现在有一定的基础。

    “我想是可以的,”金里奇上校回答说,“不过必须用一部分武器弹药作为报酬给那里的部落……当然,那个什么炸弹背心他们是不会要的。”

    “啊,金里奇上校,你提到炸弹背心我想起来了,我们得开办一些游击战争训练班。”

    詹姆斯。邦德这个时候突然提出了开班授徒的建议。他说:“我相信阿富汗肯定有不少愿意为了部落和真主而战斗的人,但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抵抗苏联红军这样的强大对手,需要我们教授他们更有效的战术和战斗技能。”

    YSL圣斗士当然也是需要进行训练的,虽然阿富汗的部落战士早就在严酷的环境中锻炼出了一身战斗技能。但是他们这回要面对的可不是一般的敌人,而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坚强的布尔什维克红色政权,而且还是慈父领袖斯大林领导的布尔什维克。

    早在红军开进阿富汗之前,斯大林已经认识到了阿富汗反动势力的危害性,并且命令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抽调一批年轻的精通乌兹别克语和塔吉克语布尔什维克干部,随同苏联红军一起进入阿富汗。

    他们的任务是帮助阿富汗人进步,首先当然是帮助阿富汗的乌兹别克族和塔吉克族进步了。

    在阿富汗北部乌兹别克族和塔吉克族聚居的地方,许多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现在已经匆匆建立起来了。大批长期遭受压迫的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贫下中农(贫下中牧)出身的青年,都已经被招募到这些学校当中,接受翻身做主的训练了。

    “斯大林同志,南亚局目前已经在阿富汗建立15座干部学校,有1100多名乌兹别克族和塔吉克族的进步青年正在接受培训……”

    克里姆林宫内,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正在向斯大林报告工作——这似乎有点颠倒了上下级关系,因为理论上苏联布尔什维克党是第三国际的支部,因此季米特洛夫应该是斯大林的上级才对。不过自从第三国际建立以来,“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就是个太上党的存在。

    所以斯大林这个第三国际支部的头头,是可以命令第三国际的老大去做事情的。而帮助阿富汗建立无产阶级****,就是斯大林交给第三国际的任务。

    而季米特洛夫在阿富汗采取的办法,则是开办革命干部学习,招募了很多大字不识得几个的乌兹别克族和塔吉克族的贫苦青年,让苏联的国内会说乌兹别克语和塔吉克语的干部去传授革命真理。

    “只有1100人?”斯大林吸着雕花烟斗,显出了不大满意的表情。“是不是有点少了?”

    “斯大林同志,”季米特洛夫两手一摊,“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老师啊,而且那些阿富汗青年大多没有受过教育,很难理解GC主义的真理……”

    “这和受教育有什么关系?”斯大林摆摆手,说,“只要那些人能帮我们去打击阿富汗的封建势力就行了,没有受过反动实力的教育更好!”

    “可是GC主义的道理……”季米特洛夫为难地说。

    “什么道理?”斯大林眉毛一横,“肯跟着党走,并且敢于和阿富汗的反动封建迷信势力作斗争才是硬道理!”

    斯大林自己就负责过苏联的民族工作,当然知道那些信真主的同胞不大好对付,也知道铲除封建迷信的重要性。

    斯大林又说:“告诉南亚局,别要求太高,那样会让我们脱离群众的。阿富汗当地干部的培训一定要加快,3个月内给我30000人!另外,阿富汗人民党、人民军和阿富汗人民共和国政府也要尽快组建起来,阿富汗党政军的领导人可以先让有苏联国籍的乌兹别克和塔吉克干部出任。”(未完待续。)

第481章 GC主义战士() 
“什么?2000人?这怎么可能?”

    在阿富汗西北的赫拉特城内,在一处原来是清真寺,现在挂上了阿富汗人民党赫拉特省第一干部学院牌子的建筑内。今年只有24岁,2年前大学毕业时才加入光荣、伟大、正确的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乌兹别克族青年干部拉希多夫同志,刚刚接到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赫拉特省第一干部学院必须在3个月内培养出2000名忠诚的GC主义战士!

    这可是忠诚的GC主义战士啊,得经过多少难关的考验和层层选拔才能出一个——拉希多夫同志就是这久经考验后才入党的,阿富汗赫拉特省这里怎么可能3个月就出2000个?GC主义战士如果可以这样培养,那么世界革命早就成功了。

    “怎么不可能?”阿富汗人民党总顾问谢洛夫狠狠瞪了阿富汗人民党赫拉特省委员会特别顾问拉希多夫一眼,严肃地指出,“这是斯大林同志的最高指示!斯大林同志要求我们3个月内拿出30000名GC主义战士!”

    这位谢洛夫就是原来的格鲁吉亚阿扎尔自治共和国第一书记兼巴统市W书记,全名叫叶菲莫夫。彼得罗维奇。谢洛夫。就是早年在俄国革命期间给赫斯曼当过马车夫的那位。

    在巴统大轰炸事件中他的表现不错,带领人民群众救火有功,因此得到了晋升,被派到乌兹别克苏维埃共和国当党的组织部长。本来以为可以在乌兹别克安安稳稳过几年舒服日子,没想到又摊上了解放阿富汗这档子事情。

    因为他是参加过八月革命的老干部,斗争经验比较丰富,所以就被乌兹别克党中Y推荐给了第三国际南亚局,现在官拜第三国际驻阿富汗人民党总顾问!

    这是个很大的官,实际上就是阿富汗人民党的“太上总书记”。要是干好了,将来回国至少能当个加盟共和国第一书记。所以谢洛夫同志熄灭多年的革命干劲,这段时间又鼓得足足的。

    “可是,可是……赫拉特省没有这么多进步青年啊。”拉希多夫同志还是不停摇头。

    他是谢洛夫的属下,虽然年轻,但是因为是乌兹别克族干部,能说乌兹别克语和塔吉克语,而且还稍微会几句波斯语(波斯语在阿富汗也比较流行),因此被谢洛夫提拔到了赫拉特省人民党委员会特别顾问兼赫拉特省第一干部学院院长的位子上。

    他虽然知道斯大林的指示是不会错的,但是他真不知道能上哪儿去找那么多进步青年,而且还要在3个月内把他们变成忠诚的GC主义战士。

    听到他的话,谢洛夫的火一下就上来了,沉着声音说:“怎么会没有进步青年呢?我一路上看到的阿富汗青年和少年,个个瞧着都很进步啊!这些就是进步青年啊!”

    “他们进步吗?”拉希多夫同志问。

    “怎么会不进步?”谢洛夫拍了拍桌子,“那些放羊的,做手工学徒的,做苦力的,还有讨饭的,个个都很穷,这就是进步知道吗?”

    “啊?穷就是进步?”拉希多夫同志愣了又愣。他是个非常年轻的干部,没有经历过残酷的国内战争时代。因此就不大明白“穷人盼造反”的革命真理。

    “那是当然的!”谢洛夫眼珠子一瞪,“我当年就很穷,很小就做童工养家,受尽了欺负,所以才参加革命的!我看阿富汗这里的人比我年轻时候还要穷,他们中一定有人想要反了这个世道。我们只要让他们知道跟党走的好处,他们就会变成进步青年的!拉希多夫同志,你懂了吗?”

    拉希多夫还是摇头,“总顾问同志,我们要怎么做?难道派内卫部队的同志去拉人?”

    谢洛夫居然点点头,“这个办法不错!我马上派人去抓……不,不是抓,是动员!赫拉特省要动员3000人!”

    “总顾问同志,不是说只要2000人吗?”拉希多夫不解第问,“为什么要动员3000人?”

    谢洛夫又瞪了拉希多夫一眼,解释道:“要淘汰掉1000人!要不然队伍不好带!”

    他掰着手指头说:“托洛茨基分子抓200个、英国间谍抓200个、伪社会主义分子(指国社)也是200个、宗教极端分子200、保皇派分子200,还有200个是混进革命队伍的落后分子……这1200人中700个劳动改造,300个最高保卫措施(枪毙),还有200个过一阵子恢复名誉(放回来继续做官)。这样就正好剩下2000个,都是忠诚的GC主义战士。”

    谢洛夫同志到底是老革命了,对怎么拉人头,怎么清理革命队伍的那一套路数都了然于心了。第三国际让他来当阿富汗人民党总顾问还真找对了人!

    而且谢洛夫这一代布尔什维克干部和历史上1979年苏联派到阿富汗的干部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谢洛夫这种人根本不在乎多杀点人!甚至不在乎把不听话的阿富汗人都杀光,如果他能够抓到他们的话……

    在布置好了动员和教育赫拉特省进步青年的工作之后,谢洛夫同志并没有马上离开。他以庆祝阿富汗人民党成立为名,邀请赫拉特省所有的部族首领和宗教领袖到赫拉特城吃饭。

    这当然是鸿门宴!凡是赴会的部族首领和宗教领袖,立即被扣为人质。凡是没有赴会的部族首领和宗教领袖,他们的部族和清真寺,在30天内都会被苏联红军荡平!

    而且这样的大规模镇压行动并不仅仅发生在赫拉特省,在巴德吉斯、法利亚布、朱兹詹、巴尔赫、昆都士和塔哈尔等地,以及南下包抄坎大哈的苏联红军所经过之处,都会遭遇一****规模镇压。同时,也会有很多进步青年被动员起来,参加训练,最后成为GC主义战士,或者被劳动改造,或者被枪毙……

    ……

    山连山,山叠山,山外还是山,而且大多是没有多少植被覆盖的荒山。只有在山和山之间,靠近潘杰希河的狭长地带,才有绿色的农田和炊烟袅袅的村庄。

    这里就是距离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约80公里(80公里是喀布尔到潘杰希谷地入口的距离)的潘杰希谷地,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被称为苏联人的“泪谷”的地方。而现在,这里将成为阿富汗王国政府迁出喀布尔后第一个临时驻地。同时也将是阿富汗人抵抗苏联入侵的大据点——虽然阿富汗反动派将用游击战对抗苏联红军,但这并不等于不需要一个巩固的反革命根据地。

    “三位上校,你们觉得那里怎么样?”一个穿着西式军服的阿富汗青年军官,用生硬的英语问骑在马背上的邦德、金里奇和罗腾堡等三人。

    这三位大特务今天是来潘杰希谷地查看地形,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修建机场跑道的。而和他们说话的人是阿富汗近卫军中的一名少校,姓马苏德。他是塔吉克族人,而他的家族是潘杰希谷地中的名门。

    “那里好像比较平坦,”邦德上校顺着马苏德所指的方向,看到的是一大片位于潘杰希河畔的平地。“这里叫什么名字?能起降飞机吗?”

    “帕斯马扎斯。”马苏德说,“这是整个潘杰希谷地最大的平地了,由南至北长约4。5公里。再往北走,两边的山就会越来越高,恐怕不适合飞机起落了。”

    “这里距离克什米尔有多远?”邦德上校又问。

    “大约110公里。”马苏德笑着说,“不过那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

    “如果要走着去,有路吗?”邦德接着问。

    “有的。”马苏德说,“不过不是一年四季都能走,冬天的时候大雪一封山,别说克什米尔,就是从喀布尔到这里都走不通了。”

    “去克什米尔是沿着河谷一直走吗?”邦德继续问。他已经意识到潘杰希谷地的重要性了,绵延150公里的山连山,这根本就是大部队的禁地,游击战的天堂。而且在150公里的潘杰希谷地周围,则是另外许多类似的谷地。

    “不是的,要翻山。”马苏德说,“沿着河谷一直走会通向另外的河谷,一直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