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年歌之五代-第2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朔三镇虽然对朝廷称臣,但各镇形同割据,有意将土地传给子孙。

    大历十年,成德军镇因讨伐魏博有功,朝廷派宦官马承倩慰劳李宝臣。李宝臣赠送宦官马承倩缣帛百匹,之后却被马承倩扔在路上。

    李宝臣感到羞辱,继而大怒,其手下的大将王武俊趁机道:“成德军立有战功尚且如此,一旦平定魏博,天子一纸诏书便能将您安置在京师,到时您就是一个平民百姓了。不如纵容田承嗣,以为资本。”李宝臣深以为然。

    大历十一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改任左仆射,又封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陇西郡王。

    大历十四年,唐德宗继位,任命李宝臣为司空兼太子太傅。当时李宝臣年纪已老,性格猜忌。他见担心儿子李惟岳愚昧懦弱,一旦继位,害怕部将不服,便诛杀了辛忠义、卢俶、许崇俊、定州刺史张南容、赵州刺史张彭老等二十几个大将,并抄没其家,使得诸将从此离心。

    唐德宗建中二年一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节镇待其临终后呈上李宝臣的遗表,表中请求让其子行军司马李惟岳代领成德军,成德三军也已经共同推举李惟岳为留后了。

    很快李惟岳也遣使上表请求承袭父位,对此朝廷的反应很果决,那就是不答应。

    既然大家都有这个意思,成德军镇先起了这个头,那大家一定要鼓励纵容才是,于是乎,魏博节度使田悦也上章保荐,请朝廷赐李惟岳旄节,然而朝廷仍然不答应。

    屡屡碰壁之后,心灰意冷的李惟岳遂与魏博节度使田悦、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等预谋起兵叛乱。

    这个时候的德宗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其下定决心要荡平藩镇割据的乱象,很快,朝廷就命卢龙节度使朱滔出兵讨伐,并派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一同出兵讨伐。

    (本章完)

第449章 反复的成德()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眼看朝廷大军压境,李惟岳的大将易州刺史张孝忠首先顶不住了,其以易州归降朝廷,唐德宗便任命张孝忠为成德军节度使,要他与朱滔联兵讨伐李惟岳。

    建中三年正月,朱滔、张孝忠在束鹿大破李惟岳。

    成德军大将、赵州刺史康日知又以赵州城归降。

    不久,契丹人成德军兵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李惟岳,将之缢死辕门外,并传首京师。

    随后定州刺史杨政义投降张孝忠,张孝忠于是占据易、定二州之地。

    拿下了河朔三镇最难啃的骨头——成德军镇之后,意气风发的唐德宗与其朝臣商议之后,将成德军辖下各州进行了分割。

    诏令张孝忠以定、易、沧三州为义武节度使。

    诏令王武俊以恒、冀二州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

    诏令康日知以深、赵二州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

    朝廷命令朱滔回镇幽州,朱滔可不想费了老大劲,最后却被告知是义务白玩,其请求朝廷奖励,至少让自己的幽州节镇能够得到深州,朝廷不答应,白玩了,这朱滔非常不爽,他从此开始怨恨朝廷,你不给我,我自己还不能够留下来吗?朱滔一生气,便直接驻兵留屯在深州。

    朱滔不满意,另外的一个人也非常不满意,那个人就是王武俊,王武俊认为自己诛杀李惟岳,功劳应该在康日知之上,却没能得到节度使的职位与赵定二州,心中也同样不满。

    两个失意的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同病相怜让两人决定,干一票大的,王武俊于是便与同样不满的朱滔联合反叛,并率兵救援被朝廷围困之下的魏博节度使田悦。

    当时,田悦在马燧、李抱真等人的征讨下,势力已经非常衰弱,这时得到王武俊、朱滔的帮助,立即大喜过望,魏博军镇也因为朝廷和成德旧将、幽州节镇之间的矛盾,而得以再次得到喘息的机会,渐渐恢复了元气。

    建中三年十一月,王武俊等人在魏州西郊祭天,自立为王。

    幽州节度使朱滔称冀王,与淄青节度使李纳称齐王、魏博节度使田悦称魏王、恒冀都团练观察使王武俊称赵王。王武俊并改恒州为真定府,设置左右内史等官职,大封百官。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唐德宗,根本无法接受四处叛乱的结果,他决定再次动用武力来镇压河朔的叛乱,既然上次就能轻而易举地干掉河朔第一强藩成德军镇,王风之下,谁敢不从,唐德宗决定这次动用自己的嫡系军队,一举攻破这些不臣之藩。

    很快,朝廷急命河东节度使马燧与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等率军讨伐。

    唐德宗建中四年六月,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派遣节度参谋贾林到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的军营去诈降。

    这个贾林非常有胆色,贾林见到王武俊后,平静地对王武俊说道:“我来此地是奉诏规劝,不是来投降的。”

    王武俊闻言色变,进问详情,贾林道:“天子深知您忠义为国,在您登坛称王之时,您还对左右说:‘我本就忠义,只是天子不察。’诸将也曾共同上表证明大夫的忠义之志。天子览表动容。对我说:‘先前处事有误,追悔莫及。朋友间有错尚可道歉,朕为四海之主,一点小事怎能耿耿于怀呢!”

    王武俊听完,感动地说道:“我是个胡人,为将尚且懂得安抚百姓,况且是天子?怎么会专以杀人来安定天下?如今山东叛军造反,百姓尽皆暴尸荒野,等到战胜他们时,即使战胜了又让谁来守卫呢?我很想归顺朝廷,但已与诸镇结盟,我们胡人性直,不愿做理亏的事。如果朝廷下旨赦诸镇之罪,我便带头响应,诸镇有不听命的,我肯定会奉诏予以讨伐。这样一来,我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朋友,不用五十天,河朔便能平定。”’王武俊就让贾林回去报告给李抱真,两人在暗中相结交了。

    十月,泾原兵变,唐德宗逃往奉天,朱泚被叛军拥立为帝。

    兴元元年正月初一,德宗在奉天下罪己诏,宣布大赦天下。

    成德节度使王武俊、魏博军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见赦令后,皆去王号,自请上表谢罪。惟有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自恃兵强财富,谋划称帝,建国号大楚,改元武成。

    赦令下达后,四方人心大悦,等到次年德宗返回长安后,昭义李抱真入朝对唐德宗说:“山东宣布赦书,士卒皆感泣,臣见人情如此,知贼不足为虑也!”

    此时,李抱真亲赴王武俊军营,劝降王武俊,王武俊遂聚集三军,宣布废除国号,被朝廷授为检校兵部尚书、统辖恒、冀、深、赵四州的成德节度使。

    唐德宗将恒州升格为大都督府,任命王武俊为长史,又加检校司徒,任命其子王士真为检校兵部尚书,德州刺史、德棣观察使,清河郡王。

    建中十七年,王武俊去世,其子王士真被任命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恒州大都督府长史,成德军节度使、恒冀深赵德棣等州观察使。检校尚书左仆射,王士真恬然守善,虽然自己自行设置文武官将自补属吏,地方贡赋虽然不上供而据为私有,但把贡赋取名为进奉皇帝的礼物的,也有数十万之多,比起幽州与魏博二镇,成德十分恭敬。

    元和四年三月,王士真病死,三军推举其子王承宗自称留后,朝廷想要等着发生变故,几个月没有赐予节钺。

    王承宗十分害怕,多次上表朝廷,到了八月,朝廷让京兆少尹裴武去成德传旨,王承宗十分恭敬,说道:“三军将士等的急,没有等候朝廷旨意就自己推举我做了留后,现在请求向朝廷献出德州、棣州二州,来表示我的诚心。”

    朝廷于是任命王承宗为云麾将军、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检校工部尚书、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成德军节度使、镇冀深赵等州观察等使,而后又任命德州刺史薛昌朝为检校右散骑常侍、德州刺史、御史大夫,保信军节度使、德棣观察使。

    不久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出来挑拨,王承宗又后悔了,就囚禁了薛昌朝。宪宗劝谕王承宗放薛昌朝还镇,王承宗拒不奉诏。

    (本章完)

第450章 成德往事一() 
    对于王承宗的桀骜不驯,唐宪宗的态度很明确,其决定不惯着这个小伙计,冲动的唐宪宗决定武力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王承宗。

    元和五年,唐宪宗派遣宦官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亲率河东军、义武军、卢龙军、横海军、魏博军、昭义军六镇十数万兵众讨伐王承宗,因为朝廷的低估,加之各个藩镇互相协调不动,使得六镇兵士在与成德军交战之中处处落于下风,整个讨伐大军最终无功而返。

    虽然王承宗最终击败了朝廷的联军,但整个成德军镇也是损失颇为惨重,庄稼颗粒无收,饥民哀鸿遍野,朝廷失败了,也无力继续征讨成德军,双方陷入了一个短暂的沉默状态,含元殿内,唐宪宗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大殿之内,他独自一人品尝着失败的苦果,虽然这次他失败了,但作为帝王,唐宪宗是不可能低头的,他在等待一个结果,一个从成德节镇传过来的结果,很快唐宪宗就等到了那个结果,那就是王承宗的求和降表,王承宗的使者到了长安,按照君臣仪节向唐宪宗递交了自罪降表,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朝廷此刻也需要这个台阶,于是唐宪宗和宰臣们商量之后,赦免了王承宗的罪过,把恒冀深赵德棣六州都交给他,正式承认了其成德节度使的地位。

    强扭的瓜不甜,既然大家都在演戏,自然互相继续着不信任的状态,双方都在私下暗自的蓄力着,准备着下一次的较量。

    很快,朝廷就找到了由头,那就是王承宗勾结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吴元济,沧州清池人。吴元济之父吴少阳为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也就是如今秦宗权的大本营。唐代宗、德宗以来,淮西镇勾结河北诸镇,有与朝廷离心之势,逐渐成为了唐廷心腹大患。

    宪宗元和九年,吴少阳死,吴元济匿不发丧,伪造少阳表,称病,请以元济为留后。朝廷不许。元济于是遣兵焚舞阳、叶县,攻掠鲁山、襄城、阳翟。宪宗发兵讨伐淮西叛军。时河北藩镇中,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都暗中与吴元济勾结,出面为之请赦。

    元和十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宪宗委任武元衡统领军队对淮西蔡州进行清剿。引起与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割据势力的恐惧,决定刺杀武元衡等主战派大臣,以救蔡州。李师道及其募僚认为:“天子专心一意地声讨蔡州的根由,在于有武元衡辅佐他,请让我秘密前去刺杀他。如果武元衡死了,其他宰相不敢主持讨伐蔡州的谋划,就会争着劝说天子停止用兵了。”

    李师道便遣人伪装盗贼,焚烧河阴粮食,企图破坏唐军的军需供应;又派刺客入京刺杀武元衡,砍伤裴度,企图打击主战派。

    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报晓晨鼓敲过,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启门户,出了自己在长安城靖良坊的府第车门,沿着宽一百步的道路左侧行进,赴大明宫上朝,刚出靖安坊东门,被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灯笼遇刺身亡,同时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样遇刺受伤。

    面对着京师内的恐怖气氛,宰相被杀,大臣们纷纷不敢前去大明宫内上朝,唐宪宗却丝毫不为动摇,其继续命以裴度继武元衡为宰相,主持讨伐淮西叛乱事宜。

    朝廷和叛军两方相持数年,直至元和十二年十月,唐邓节度使李愬在降将李祐导引下,于雪夜奇袭蔡州成功,破城俘元济。

    李愬每当得到淮西归降的士兵,一定要亲自领来询问淮西的底细,因此他对敌方的地形和兵力分布都了解清楚了。

    李愬谋取蔡州,问计于吴秀琳,吴秀琳以为欲攻取蔡州,非李祐不可。李愬设计生擒李祐,免其一死。当时,李准备掩袭蔡州,谋划更为隐秘。他单独叫来李祐和李忠义,屏退外人后才进行交谈,有时谈话一直延续到夜半,别人都不能够参与商议。众将担心李祐制造变故,往往规劝李愬,而李愬待李祐更为优厚。

    其他亲军士兵们却不高兴,各军每天都有文书声称李祐是淮西的内应,而且说是听敌方奸细讲的。李愬担心诽谤事先传到朝廷,自己来不及搭救李祐,便握着李祐的手哭泣着说:“难道是上天不愿意平定这伙贼人吗?为什么你我二人相互了解得如此深切,但就是不能够制服众人的议论呢?”

    因而,李愬对大家说:“既然诸位怀疑李祐,请大家让他到天子那里接受死刑吧!”于是,李愬给李祐加上枷锁,将他送往京城,事先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