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年歌之五代-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有了想法,那就要表达出来,上达天听,这样一来就需要有一位善文的幕僚来为自己起草奏表,向朝廷请求节鉞。

    庞勋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徐州城内的大才,温庭皓,这位温大人的哥哥温庭筠可是以文辞秀美著称,其本人又久随崔彦曾处理政务,这种文书草表自然挥毫即至。

    温庭皓被召进了府堂,头发花白的温庭皓此刻有些憔悴,他站在一旁听完了庞勋的命令之后,没有反对,而是平静地看着庞勋说道,这种事情是大事,我现在一下子写不出来,不如让我回到家好好斟酌润色一篇,明天拿来给您瞧瞧。

    也好,慢工出细活嘛。

    庞勋倒也不急晚上于一天半天的,他很痛快地答应了温庭皓的请求,放其归家了。

    温庭皓沿着府衙的道路走出了衙署,沿街的尸首横卧在墙根附近,一些还是昨日自己的僚属们,如今转眼已经阴阳相隔,不禁令人唏嘘。

    昨日城破自己与崔彦曾一起被俘,来不及顾看家人,也不知道家中的情况如何?想到自己的妻儿老母,温庭皓忍不住加快了脚步,小跑了起来。

    绕过前面的坊区,转弯进入了自己的坊内,叛军已经结束了暴乱,只是被战争和暴乱蹂躏过的坊市已是一片狼藉,砖瓦碎砾之间,幸存下的人们轻声啜泣着。

    温庭皓心里不禁一揪,他轻轻地推开门,门内坐着的几个人让其不由地放松了紧张的情绪,好在乱军之际,温庭皓所住的宅院偏僻破旧,没有引起兵卒们的注意,因此家中老少躲过了此劫。

    “好,你们没事就好。”温庭皓抱着家人,泪水不禁打湿了胸前的官袍,纵使被叛军抓获,自己的心也没有丝毫动移。

    此刻他在想,明天自己的那个举动,是否会给这个劫后余生的家庭带来灭顶之灾呢?

    (本章完)

第47章 徐州独立宣言() 
夜过得很快,天还未大亮,庞勋就已经派人来催温庭皓了。

    叛军的兵士们就等在门外,温庭皓整了整衣冠,不舍地看了眼妻小,跪下给母亲行礼,随后毅然地站起,转身出门。

    对不起,我的家人们,原谅我,在忠贞和从叛之间,我只能选择前者,哪怕其后果是血腥和死亡。

    一树寒林外,何人此地栽。

    春光先自暖,阳艳暗相催。

    晓觉霜添白,寒迷月借开。

    馀香低惹袖,堕蕊逐流杯。

    全唐诗中留有温庭皓的数篇诗文,犹以这首咏梅之诗著名,清香淡雅,孤傲奇芳,诗言志,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得出其坚贞孤傲的情操,因此也不难理解温庭皓此刻的决绝。

    庞勋看着面前这位头发斑白的老者,伸手向其索要奏表。

    “奏表我没有写。”温庭皓很从容地回答道。

    庞勋听了都觉得是不是自己耳朵听错了,没写,那你昨天说什么要回家写,你这是成心玩人的吧?

    “昨天之所以没有拒绝,是因为我想再见家人最后一面,昨夜一见,再无遗憾。今早我已与他们叙别,如今前来这里只为受死。”温庭皓看着庞勋,缓缓地说道,眼里面流露出一丝决绝和刚毅。

    下面的将官、官吏们都沉默了,在座的哪个愿意投降叛军,不过是胆怯畏死罢了,但此时平日里文弱的温庭皓却站了出来,慨然赴死,众人的心中暗自敬佩的同时多了一丝惭愧。

    庞勋上上下下地打量着温庭皓,好像第一次认识这个人,和以前印象中的文酸不同,原来这位温大人还有这么硬的风骨。

    原本的一腔怒火慢慢化为了些许的佩服,能够领着这群戍卒们走到现在,庞勋自然不是一介莽夫,他甚至动起了惜才的念头,毕竟现在还没有到和朝廷撕破脸皮的境地,如果朝廷能顺利任命自己为节度使,这种鲠介之士还是应该重用的。

    “哈哈,你这一介文弱书生,竟也敢不畏避死,不过对合我的脾气”庞勋舒缓了下身子,将身体靠向坐榻边,他解嘲地说道,“也罢,你且下去吧,我庞勋能夺下徐州,还能连个写草表的人也找不到吗?”

    庞勋说的很对,诺大的徐州怎么可能没有能写草表的人呢,他很快找到了一个文笔枪手,而这个人也用其实际行动证明了一点,人和人的确是不同的。

    这位被庞勋找来并被推为上宾的文士名叫周重,才略自负,平日总是自叹怀才不遇。

    自叹怀才不遇,是古代文人们的通病,甚至可以说这个情绪贯通古今中外,通常来说,怀有这种情绪的人群中,真正属于被埋没的人才概率应该在万分之一以下。

    在唐代,走科举道路不仕,你说考场太黑,中举靠关系,做官靠门第,是,这也是唐朝官场的一个现实。

    可没有关系,太草根,若真有才学的话,当时的另一条路也是可以走的,那就是投奔节度使帐下当幕僚,过几年再被节度使提名推荐进入仕途。

    真正的怀才者被命运捉弄造成了不遇的结果;而大多数庸人自叹怀才不遇,自叹是基于不遇的现状,而没有去认真想过,自己到底是否真的怀才。

    如今遇到了知音伯乐,周大才子怎么能不兴奋感激,他马上挥毫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奏表,请求朝廷授节钺给庞勋。

    如果说之前朝廷还在迟疑这件事该如何处理,这封奏表则给了朝廷一个坚定的信念,剿灭他,还想要节钺,啊呸,做梦去吧!我相信唐懿宗读到这封奏表时的表情一定是扭曲的,恨不得立时碾死庞勋等人。

    这篇坚定朝廷信念的奏表内容言辞犀利,挑衅性十足,奏表的添头,请战书的格式,一副不害死庞勋誓不罢休的样子,我都怀疑庞勋到底看过了没有,按理说庞勋也算半个文化人,把这种二百五的奏表发往京师,不应该啊。

    让我们大致看看这篇奏表里的内容,娱乐一下。开头就来了一句,我这个领兵的地方,那可是汉室兴王发迹的地方,这里指的就是刘邦的事迹,开篇点睛,皇上,我这里可是有龙气的,单这一句话就够他死一百次了。

    接下来往事重提,几年前的那次银刀驱赶温韬的事情,朝廷对银刀军杀戮过甚,造成了横冤无数。这是要为以前的事情翻案啊,要翻案那就要让朝廷承认是自己做错了,可能吗?还是早点洗洗睡吧。

    最后一段简直亮瞎人的眼。皇上我这里雄兵在握,四州之地掌控在手,都说成王成帝应该顺时乘势,时、势我现在都占全了,要么你给我个节钺,要么我去京师,坐坐你的椅子。

    这是确定要玩死庞勋的节奏,派去到京师送奏表的张琯,我在史书中再也没有发现他的丝毫痕迹,这位仁兄应该理所应当地被盛怒的朝廷咔嚓了吧?

    请职的草表被送出之后,庞勋便开始了耐心的等待,按照自己的推算,如今徐州的局势已然这样,实际的控制权已经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按照王尚书的例子,朝廷应该会发旌旗节钺了吧。

    庞勋这样想,附近的一些人们也是这样想的,好容易等来了一个权力大洗牌的时候,不赶紧攀附这个机遇,以后可就再难找了。庞勋现在最需要什么,那就是认同和声势,声势越大,呼声越高,朝廷的忌讳也就越深,动庞勋的可能就越小。

    于是乎,徐州境内,以及周边的光、蔡、淮、折、兗、郓、沂、密等州的闲汉、盗匪们纷纷来到了徐州城内,老百姓来这里混个前途,有前科的到这里也能洗白重新做人。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徐州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

    在这里要顺便提及的是,朱温以及他的二哥朱存此时已经是青壮之年,年轻人容易被革命点燃情绪,更容易被造反打上鸡血。

    种种后来的迹象表明他们之间,至少朱存或多或少地卷入了这次徐州境内的大变动,毕竟萧县就在徐州眼皮底下,无可避免。

    萧县的当权阶级如果不妥协,就有可能被打倒,而处于底层的人们就势必会顺势而起。

    刘崇家父被褫夺了权力,取而代之的庞勋派来的人,而朱氏兄弟们此刻面临着现实的抉择,是跟着刘崇一家倒霉,还是选择另一个有前途的主子投靠,以朱存的性格,他应该会选择投向庞勋派来的人,也正是这次亲身的经历和耳濡目染,而且很可能朱存还在这次变荡中还获得了好处,比如娶妻等等,使得他以及懵懂的弟弟朱温,都对造反有着一种莫名的投机好感,这也使得此两位兄弟其后来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转过头来说,庞勋独立的军事本钱既然攒够了,就要进行徐独的舆论准备了。

    于是庞勋等人开始派人散布谣言,说崔彦曾曾经要求朝廷将徐州境内军卒家属尽数剿灭罚没,而朝廷也恰恰同意了其的请求,伪造的诏书在一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面前,显得证据十足。而这么大的一场危机最终在庞勋等人及时回还的情况下,化解了,不得不说,这些桂州的戍卒们真是徐州人民的大救星啊。

    志得意满的庞勋看了看周围的几个州县,还有几个没有完全掌控在手中,特别是他想起来之前在泗州城所受的屈辱,一股恨意就袭了上来,泗州,你等着。

    (本章完)

第48章 友情() 
徐泗之地掌控四州,如今徐州在握,宿州已被自己打残,只剩下濠州和泗州尚未归附。

    一定要拿下他们。

    庞勋很快派出了三队人马,西面派出刘行及率领一千五百人前去濠州,中路派出一千人屯守宿州,居中策应,对于东路的泗州,庞勋记忆深刻,特意派出了大将李圆带领着两千精兵前去攻取。

    西路军很快到达了濠州,面对声势浩大的叛军,濠州刺史卢望回果断选择了投降,濠州毫无抵抗地沦陷了。

    宿州更不用说,本来就没官吏,梁丕过去只是简单地布防占领罢了。

    只有东路军,在泗州城下,李圆等人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晚唐时期,一场精彩绝伦的攻防战即将拉开帷幕。

    泗州,此时还是一片宁静,但城头之上,连日以来官军们紧锣密鼓的布防动作,还是让城中的人们感到了一丝不安。

    这几日,徐州军乱的消息,已经被沿江来往穿梭的商贾们传的沸沸扬扬,很多商船停泊在淮泗口处,不敢继续北上,大家都在观望事态发展,害怕贸然前行遭遇不测。

    泗州城中,刺史杜慆的府内此刻来了一个人,这人五十来岁身材却依然健硕,没有丝毫暮气之色。

    此刻他正坐在杜慆的书房之内与之轻声交谈着。

    “叛军势大,徐州城高池深尚难保全,何况泗州?再者泗州乃漕粮要冲,庞勋得到徐州之后必会挥兵前来,大人若再留此地,后果恐怕难以预料。”来人轻声地对杜慆说道,他是杜慆的密友,虽无功名在身,但相交厚在知心,因此谈话也没有太多避讳。

    以杜慆的家学渊源,世代官宦人家,家族的荣辱,自身的命运,早已和这个王朝绑在了一起,息息相关,作为一方大员,他是不可能选择弃城而逃的。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杜大人的身世,或许大家也就更加明白为什么杜慆会如此抉择。

    杜慆的爷爷杜佑曾任德、顺、宪三朝宰辅大员,乃朝廷重臣,家族受其余荫,子孙们也是仕途坦荡,朝廷对这个家族也算得上恩泽深厚。

    到了杜慆这一代出了三个牛人,一个就是杜慆的亲哥哥杜悰,这个我们曾经在讲南诏时曾简单提及过。这个哥们儿最牛的地方在于他娶了唐宪宗的闺女,论辈分是宣宗的连襟,如今皇帝的姨夫,官途自然坦荡,历任多地节度使和朝廷宰辅。

    另一个更加知名,他就是杜慆的表兄弟杜牧。这位杜牧大人我们就不用多说了,其大名无人不晓,晚唐时的小李杜之一,比较有意思的是李商隐和杜慆他们也是表兄弟的关系,唐代的门第真是缕不清啊!

    还有就是这位杜慆杜大人,他用最抗打击的姿态,使得泗州城硬是顶住了叛军日夜不停的攻击,使大唐的旗帜始终在泗州城头飘扬着,最终成为了庞勋等人的梦魇。

    此时杜慆长叹了一口气,说出了令人动容的一番话。

    明知不可违而为之,身在其位,死于其职,不得不说,作为一名公务人员,杜慆称得上是大唐好公务员!

    有时候古白话比现代白话更能震撼人心,在此,我恭谨地抄下杜慆的原话,也算是表达对这位杜大人的崇敬之意。

    “安平享其禄位,危难弃其城池,吾不为也。且人各有家,谁不爱之?我独求生,何以安众!誓与将士共死此城耳!”

    一个好的领导,在危难之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