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年歌之五代-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这无上的荣耀被赋予给了黄巢,他走到了含元殿跟前,身后黑压压的人群是长安城内大小官员们,巨大的广场承载着数以千计的官吏,他们各个低头垂手,噤声肃立着,给登基大典衬托出了一种极为神圣的气氛。

    黄巢的登基典礼很特别,不同于之前皇帝们的丝竹钟磬、一片喜庆,数百只随军的战鼓被摆放在含元殿廊庑之下,雷鸣般的鼓声咚咚震撼着人们的心头,也震碎了唐帝国最后的国运。

    含元殿前面是丹凤楼,黄巢登临楼上,抚着如玉般温滑的石栏,眼前的长安如同一张齐整的棋盘,铺设在自己的眼前,长安的百姓们在楼下延首向上望着新的天子,相隔甚远,其身影在高耸的楼阁之间隐现着,昨夜的杀戮只是涉及长安城的富户和豪强官吏们,对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太多影响,因此人们期待着这位新的皇帝能够给自己带来些许的改善。

    ????黄巢在丹凤楼上向人们宣读着赦书,新皇登基,大赦天下,革除唐命,改国号为大齐,年号更为金统,长安城的百姓们才习惯广明年号,就要再次改为金统了。

    ????有的时候人总是向上爬,但到了一定高度后,福祸也未可知。此刻三品以上的唐官全部列队在兴安门前摘掉官帽,新朝甫立,唐朝旧官三品以上者尽数贬斥为庶民,只保留基层办事官吏维持着帝国的正常运作。

    ????既然立了国,照惯例,有福同享,当年跟随自己一起血雨腥风中闯过来的兄弟们也应该一并升官了,以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兼侍中,崔璆、杨希古并同平章事,孟楷、盖洪为左右仆射、知左右军事,费传古为枢密使。以太常博士皮日休为翰林学士。

    ??????几位大佬们都有了相应位置,下面的小弟们自然也都纷纷擢升提拔,人太多不能一一言之,不过有三个人,需要特别提及一下,因为这时候他们都还是年轻的将领,担任着诸军游奕使这种基层将领工作,他们之间关系不错,而也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才使得当历史走到了他们跟前时,没有变幻出血腥的一幕。

    ???他们就是许建、张言和朱温,这三个好基友在后来的纷纭岁月中,最终形成了最强劲的铁三角,并一直持续到最后。

    热闹纷乱了一天,黄巢随着宫人们进入了内苑之中,在这里黄巢才真正地从人性上,感受到了皇帝的尊崇无上。

    先前唐帝离得匆忙,因此许多妃嫔和宫娥、宦官们都未来的及出奔,滞留在宫内的人们在这朝代更替的变换中,祈祷着自己未知的命运。

    黄巢接触过的宦官不多,当其看到一个男人竟能如此温顺柔和地将自己起居照顾的无微不至的时候,赞叹之余,其不得不承认宦官也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换了天,唐庭曾经呼风唤雨的宦官们也变得整日惶惶不可终日,作为唐帝国的依附,皇室已经抛却了他们,这些人只能拼命地巴结讨好新的主人,来换取自己生存的权利。

    黄巢惬意地将脚伸出,早有守候的小宦官爬过来将其靴子褪了下去,双手扶着其脚踝将其轻放至软榻之上。

    “如何?当皇后的滋味还不错吧。”黄巢看着斜坐在一旁的皇后曹氏,调笑着问道。

    曹氏随着黄巢入宫,其算是一个见惯杀伐的女人,场面上自然不会犯怵,但一想到自己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她就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顿时陡增在肩头,一颦一笑都感到不自然了起来,此刻黄巢问她,曹氏绷着的脸才泛出一丝笑意。

    “感觉还不如在外面,挺累。”曹氏实话实说。

    黄巢喜欢的就是她这种性格,“是啊,累,可干什么都会很累,当了皇帝才发现,登到最高处,高处不胜寒呐!满朝文武都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马虎不得啊!”

    黄巢将头枕在臂弯之间感慨道。

    “后宫里的那些人们今天我去看了,”曹氏转了个话题,“都是哭哭啼啼地怕的要命,依我看这些都是苦命人儿,唐朝皇帝抛弃了她们,咱们要再斩灭诛杀,这些人的怨气怕要冲天,于新朝不祥。”

    黄巢知道这是曹氏看不过自己过于杀戮,便点点头,“也罢,明儿寻个日子,将他们都放出宫吧。”

    宫烛暗灭,侍立在一旁的宦官们小心翼翼地关上了殿门,黄巢在疲惫中渡过了大明宫中的第一夜。

    此刻,东南的田令孜府邸中却是灯火通明,黄巢入宫之后,这里便赏赐给了尚让,作为大齐国的太尉,尚让掌管着齐国的大部分军权,负责对外的战争。

    前院里,前来迎贺自己的将官们络绎不绝,都是自己曾经的下属,来者都被留了下来,参加尚让的晚宴。

    酒意阑珊后,尚让托辞醉酒出了房门,一个人在后院散步。

    这些年,尚让随着黄巢南北行军,几次差点丢了性命,残酷的战争也使得其对新立的齐国分外珍惜。

    可如今大齐国虽然建立了,名义上已经革灭了唐国,但是唐帝还躲在遥远的蜀地,昭令着天下藩镇入京勤王,京畿四面的藩镇也都还未表达立场,中原的藩镇们回信也都未收到。

    大齐国如同一条细长的丝带,只有东西二都及其夹峙中的陕虢、同华数州,甚至比不上一个中型的节镇,势力实在是太窘迫了。

    希望黄王登基后,天下人也能绝了向唐之心,那样的话,大齐国才能真正地站稳脚。

    尚让倚坐在后园水潭边的亭中,潭水表面结了一层薄冰,满天繁星映射在其上面,泛出了一层柔和的光莹,夜色中,亭内许久传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

    (本章完)

第143章 周遭的藩镇们() 
随着黄巢的登基改元,一个崭新的王朝建立起来了,它向天下的藩镇宣告,现在你们可以有另外一个的选择。

    与以往征伐夺得天下不同,黄巢军对官军其实并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它更像是一场斩首行动,趁着关中的虚弱横剑直往,而一路上各藩镇的底线也确实令人大跌眼镜,在一群坑货们合力放水和默许下,黄巢顺风顺水地来到了长安,猛地一刀,砍下了唐庭这个巨人的头颅。

    就算黄巢建立了大齐国,然而其实际掌控的地方也相当有限,名分和招牌自己是立起来了,然而周边藩镇们的态度才是决定自己是否能够存活的关键。

    藩镇的独立性使得其有着很自由的话语权,想跟着哪位大哥混自己也做的了主。

    就像一群小弟们正围着大哥在玩耍,突然一个小孩儿闯了进来,把大哥按在地上揍了一顿,疼痛难忍的大哥看附近没人帮自己,寒心之下只好开溜,边跑还边喊着,你丫给我等着。

    这群小弟们看着闯进来的这位自称要当大哥的小孩儿,瞅着这位其实也不怎么地的大哥,大家将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拒绝吧,可怎么跟先前的大哥交代,确实是自己看着大哥挨揍,自己也没上去帮把手。

    接受吧,心里也难受,说实在的,这家伙还不如我呢!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藩镇开始分化,大家选择站队和阵营。

    中原藩镇中出奇一致地选择了归顺,忠武军周岌毕竟跟朝廷不熟,也能理解,但天平、徐泗、泰宁、淄青,这些东面的节度使依次投降,那可就带着打酱油的意思了,这些人恐怕都抱着先糊弄一番再说,只要不来找我麻烦,名分上跟谁不是跟?

    而京畿四周的藩镇也都很统一,敷坊、泾原、甚至凤翔也都选择了归降大齐,这些藩镇归降更多的是忽悠性质。

    黄巢的使者来了,拿出一个赦书,亲们来吧,签个字吧,签完你们就是我们的同志了。

    投降后,节镇内的官员更替、任命一概不需要变更,一如既往,这种名义上的归降,其实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任何保障和信用,然而看着拥有数量庞大军队的黄巢军,谁都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单个藩镇去抵抗,只能先委屈求全,暗地里再聚势准备反击。

    还有一种态度就是根本不鸟你,黄巢派出的使者刚踏入了河朔三镇,魏博的节度使韩简的反应很爽快,他二话不说,直接就把这个倒霉蛋给咔嚓祭刀了。

    就你黄巢还想当老大,老子对之前的老大都不放在眼里,还能归顺于你?洗洗睡吧。

    韩简这个人相当不简单,河南道的诸藩镇本来想用投降换来个平安,却没想到身边的这个韩简也有想法,他在观察和准备着,谁当天子不是当,他黄巢做得,我就做不得了吗?

    黄巢最为忌惮的其实是两个人,王重荣和诸葛爽,河中地势险要,与长安东北门户蒲坂隔河相对,时刻威胁着长安的安全,但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确实也比较特别,这位也是作乱上位的,知道朝廷也是一直隐忍自己,才答应自己做这个节度使的要求。

    王重荣接见了黄巢的使者,与之前预想的一样,王重荣答应的很痛快,相比唐庭,这个大哥应该是比较靠谱的,最起码应该能自己当成自己人吧。

    王重荣后来才发现,原来自己是真的想错了,黄巢那是根本不把自己当外人啊,伸手拿钱、要粮、要兵士们,要要要要要要,要你命三千啊!

    黄巢要面对的另一个难对付的是诸葛爽。

    诸葛爽率领着河东、代北的人马南下,他的势力也不比黄巢差太多,盘踞在河阳之地,随时都有可能给洛阳来一下子。

    怎么办,此刻诸葛爽带兵来到了长安西北处的栎阳,看着已经失陷了的长安城发呆。

    他的意思其实和李琢的想法很一致,那就是等黄巢攻击潼关时候在其背后来一下子,打的他找不着北。

    然而朝廷的表现也太水了,潼关天险竟然旦夕就被攻破,搞得诸葛爽领着众军最后日夜追赶才到了长安城外。

    如今皇帝也跑了,长安城已被黄巢占领,怎么办?长安城的唐旗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满城的白色旌旗。

    在进退两难的尴尬之境,诸葛爽遇到了前来防御自己的朱温,这是年轻的朱温第一次单独面对如此庞大的唐军,诸葛爽在代北抗击沙陀的事迹自己也有所耳闻。

    两军对垒,朱温策马出阵,对面的诸葛将军,可否临阵一谈,说罢当先几步,诸葛爽看着朱温洒脱的模样,不禁感到了一阵失落,自己确实老了,不复当年的驰勇无畏了。

    朱温看着失落的诸葛爽,策马近前,说道“长安已然失落,将军就算有再大的本事,恐怕也难以回天。”

    诸葛爽看着朱温,感觉到了其话里没有讥讽的意味,他点了点头,承认了这一点。

    “那么,温请为将军谋局,如何?”

    “且听你一谈!”诸葛爽突然来了点兴趣。

    “将军千里勤王,然则最终未能挽大厦忽倾,将军以为唐庭应该如何看此事?”

    “此事本将一力承担,再者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毕竟皇帝尚在,我等就誓死宁为唐臣,绝不屈膝。”诸葛爽说的很硬气,其实他和朱温曾经都在庞勋手下当过拆,最后才投奔朝廷,也不算第一次变节了。

    “既然将军不愿归附大齐,那么请回河阳去吧,请将军看着我王最后的一统。”朱温想起了小时候的情景,不一定每个认怂的人都都会信必须是输。

    “那待我王一统寰宇,届时将军再归附也不迟。”

    朱温退了一步,诸葛爽看着朱温,牢牢地将其记在心头。

    诸葛爽看着朱温,好吧,既然你说自己能搞定。那我就等着你吧,看看你黄巢军是否真的能统一天下,诸葛爽眯着眼睛看着朱温,他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哪里来的这么大的自信。

    河阳军调转方向,缓缓地向着关外的方向退却了,朱温立在马上,浑身的汗湿透了。

    风一吹过,全身冰凉至极。

    (本章完)

第144章 三个书生() 
在每个大时代变革的背景之下,总有无数的小人物被时代的浪潮所波及,他们无奈、困苦、压抑,却又顽强地挣扎着、适应着、寻觅着、生存着,其中的一些人还被浪潮所涌推着达到了之前难以希冀的高度。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诚然也。

    黄巢军迅速地占领了长安城,使得城内的人们来不及选择出逃便被堵在了里面,这一年正巧是朝廷一年一度的抡才大典举行之时,一些考试结束了的学子们尚未离京便被堵在了里面,出去不得。

    这些人或躲在京内的亲戚家中,或滞留在旅店馆驿之内,外面兵荒马乱,黄巢军又戒严京城严禁随便出入,这些人困在这座江山易主的长安城内,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

    黄巢不知道他们,达官贵人们更不屑理会这些白衣,这群小人物如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