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年歌之五代-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外,河道旁的羊角风灯被夜风吹得一摇一摆,晦明晦暗,沿着河道分布着同州军的营寨,靠近城墙根的那几个新起的帐篷里面住的就是阎宝的五百护卫军士们,此刻夜深人静,军汉们劳累了一天,都已经沉沉入睡。

    突然间一阵大乱,这几顶帐篷被人掀翻,周遭灯火通明,这五百护卫军睡梦中被如此粗暴地惊醒,自然是骂声连天,他们都是来疏浚河道的,所以没有带出武器,否则肯定要拔刀相向了,等他们赤裸着爬出帐篷之后,才发现周围已经站满了手持白刃的军士们,当首的军将大声宣读着:“有令,监军阎宝护卫意图谋反,现已查明,着立即就地正法。”

    “我们冤枉!”

    “我们要见监军大人!”

    “你们这是诬陷滥杀!”

    这些护卫们没有武器,只能无力地抗议着,愤怒地嘶吼着。

    为首的军将一摆手,“全部处斩!”

    这些护卫像牛羊一般被押着跪倒在了墙根处,沿着城墙跪出了老远,手持白刃的兵士从东到西一个接一个地砍杀这,刀斧入肉的声音顿涩而又令人恐惧,一声声,一个个头颅滚落,这些护卫们在极端恐惧中迎接着生命的终结。

    血腥的夜过去了,冯翊城迎来了一抹晨曦,城下的血还没有凝结,城头的旗帜已经不知道哪里去了。

    同州归降大唐了。

    (本章完)

第195章 舅甥之盟() 
王重荣接到朱温的降表虽然感到有些意外,但也同时觉得相当兴奋,黄巢建国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位齐国将领主动投降唐军的先例,朱温作为齐国重量级的将领,对大唐来讲,他的投诚有着相当大的意义。

    风向变了,连朱温这样级别的大将都选择了投降,便可见齐国现下的国运有多么的衰微了,其内部的人都不再对其看好,外面的人更是不敢再对其加注筹码了。

    一个顽强的政权往往不惧怕外部的敌对势力,反而最有可能因内部出现问题,而最终导致全面崩溃瓦解。

    随着朱温的叛降,同州之地随之归唐,长安东面的门户顿时大开,这使得一些先前还看好齐国的藩镇们顿时重新认清了形势,也使得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大齐国更加雪上加霜。

    王重荣看着木匣中同州监军的头颅,这血肉模糊的人头便是朱温的投名状,再看看桌案上放着的降表,里面也是言辞恳切,朱温深深懊悔自己这么多年迷途难归,在黄巢军中渴望归降却始终不得,如今终于得返朝廷,涕泪纵横等等,这些场面上的话,王重荣已经懒得看了,他需要得到一些实际的信息,那就是朱温的态度到底有多真诚。

    蒲津桥,木质的拱桥凌空飞渡,湍急的黄河水从桥下流过,两岸的堡寨此刻寨门洞开着,大量的河中军经过蒲津桥进入了同州境内,桥头恭敬地站立着一群人们,领头的便是原大齐同州节度使,朱温。

    朱温看着铠甲鲜亮的河中军,这些之前还与自己生死势不两立的敌人们,如今却成为了自己的袍泽兄弟,朱温情感上一时半会儿还真的适应不过来。

    王重荣策着一匹白色的骏马缓缓地靠近了这群人,他仔细地打量着这群人,特别是为首的朱温,这个人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局促感,倒是与自己曾见过的其他降将不同。

    “卑职朱温与所部将官见过招讨使大人!”朱温一见到王重荣近前,便率所部官兵一起躬身罗拜,地面顿时扬起一阵尘土。

    王重荣眯着眼,他没有下马,只是用手虚抬了一下,淡淡地说道:“朱将军不必多礼,汝能够敦从大义,迷途知返,尚且未晚,本镇自然会为你向朝廷禀报。”

    朱温再叩首称谢之后,便站起身来,直接走到了王重荣的马头前,王重荣的侍卫们捏紧了刀柄,防备着这个新降之将有什么越轨之举,朱温伸手牵起了王重荣的马缰,然后在一旁缓行着,王重荣再高傲也没有让投向自己的敌军高级将领牵马的道理,他的脸上表情顿时有些尴尬起来。

    “朱将军这是为何?这可太折煞本镇了。”王重荣劝阻道。

    “将军姓王与吾母本是同庚,温此番投唐全赖将军为吾转祸为福,再造之恩,岂是牵马所内报之?温不才,敢请以舅亲事之,自今日起同州上下尽数官兵全部听从舅父调遣,绝无二心。”朱温真诚地望着王重荣。

    王重荣自然知道朱温的算盘,想让自己为其在朝廷面前说好话,同时朱温刚投向大唐,在朝中可谓是毫无根基的小白,想找个大靠山又没有门径,只能先抱住一个算一个了,如今现成的王重荣在眼前,倘若其不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自己此番叛降没有任何好处,说不定还会被河中军算计猜疑,反而更加危险。

    王重荣沉吟了片刻,哈哈一笑,老夫年长几年,如此却是要舔颜承受了,王重荣也是作乱上位的,对他来说,多一个听话的小弟比巴结和忠心于朝廷大哥,那可是要重要的多。

    收了朱温这个小弟(外甥)之后,王重荣再不耽搁,赶紧派人去向王铎禀告,此时的长安正是陷入僵局之中,朱温的叛降给了朝廷无限的遐想,王铎欣喜若狂之下立即承制册封朱温为同华节度使,这两州之地都给你,同州你已经占有着,那么华州你就自己想办法吧,反正都是你的。

    朱温在河中跟着王重荣混着,其手下的首席谋士谢瞳此刻却被朝廷召往成都,他要代替朱温前去面圣,被长安的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地打击着,唐帝已经渐渐麻木了起来,如今冷不丁地出现了齐军大将叛降的消息,一下子把唐帝本来已经逐渐冷却的心再次磅礴起来。

    谢瞳拜别朱温,将军我会将同州军的最大诚意带给皇帝的,此番前去必然为同州军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请将军放心。

    朱温和众将官与其一一惜别,朱温和谢瞳都没有想到,这一别竟要再隔几经年,才能再次相见,再次相见时双方的身份已经如同天壤之别,再也不能像如今一般安然平淡地相处了。

    谢瞳出了潼关取道山南,当其经过商州之地时,想起朱温等人之前从邓州回来的样子,其忍不住唏嘘起来,向北望去,长安城的方向,谢瞳忍不住想到,长安的那位皇帝知道了朱温叛变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那肯定是暴怒至极了,黄巢此刻想把整个宫殿内的所有东西都砸个粉碎,恐怕也排解不了此刻自己的狂怒和郁闷,这个朱温,他他竟然也叛变了!为什么?为什么?黄巢想不出朱温要叛变的理由,自己将其外放自己经营同州,已经将其倚为朝廷的柱石,对其信任的无以复加了,他竟然还是叛变了。

    朱温如果抗不住河中军的袭击为什么不发军报告急?还有阎宝整天都在干什么,朱温有叛乱之心还没侦窥发现?真是死有余辜,黄巢绕着宫殿的四周不停地走动着,他在想长安如今的局势,同州不报,那么下一个要倒霉恐怕就是华州了,华州李详确实也是一个打仗的好料子,希望此番他能给朝廷争点儿气。

    黄巢寄托希望于李详,他哪里知道,此刻的李详也是很纠结,那就是投降不投降的问题,同州的朱温投降了,不用再担心大齐国保不住的问题了。

    李详时常暗自问自己,大齐国靠谱吗,看着缺粮少兵的齐国现状,朱温又给大家指明了一个更好的前途,因此华州的李详也开始积极准备起来了。

    他想学学朱温,拿华州搏出一个朝廷内的前程来,他不知道有的时候一件事,往往只能成功一次,第二次搞不好会输得很惨很惨,李详就是这个典型的倒霉蛋。

    (本章完)

第196章 李详的想法() 
既然朱温诚心相投,又公开表明心迹要唯王重荣马首是瞻,作为舅辈的王重荣自然不好再亏待朱温,王铎那边的同华节度使任命下达之后,王重荣就调拨数千人马与朱温一并协防同州,伺机进窥华州。

    看着朱温投降唐庭后不仅没有失势,活的反而更加滋润了,唐廷这边又是加封其为河中招讨副使、又是赐名全忠的,看得华州的李详眼红不已,其不安分的内心也开始蠢蠢欲动了。

    有想法是好的,可是好的想法也需要人配合才能实现啊,李详想投降,但其前提条件是华州的监军要同意或者被干掉,同意当然是不可能了,人家就是被皇帝派来干监视控制这一个专业行当的,怎么可能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另一个选择如今实施的难度那是相当的大,自从阎宝被朱温轻松秒杀之后,齐国的监军们对自己所属的部队将领们那可是相当的防备,一起去吃个饭吧,NO!一起去查看下城防,NO!就连一起去议个事都要前后拥护着,生怕被这帮兵将们给擒拿着,这已经超脱了一二把手的工作关系,完全是赤裸裸地敌对状态,你不信任我,我也不敢信任你,互相疑虑之下,齐国的军队效率更被拉下了一个台阶。

    纵使这样,也阻挡不了李详对投降急切的渴望,大齐国如今的国势明眼人看看就知道肯定是不成了,但如今还不至于轰然倒塌,只是在这艘大船还没有彻底倾没前,谁能提前上岸,才有存活下来的可能。

    秋风从关中平原卷起了阵阵黄沙,吹袭着京畿周边的藩镇城池们,长安城依旧在大齐国的掌控之中,然而华州城刺史府内,此刻正在秘密进行着一场商议,这场商议将决定着在座所有人的命运。

    李详一身细鳞软铠,正襟危坐在厅堂主位,周边的将校皆是其一手提拔之辈,他们被夤夜召入刺史府内,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李详环顾了下四周,这些人都是自己信得住的部属,大多跟自己从死人堆里滚出来的,过命的交情,此刻将要交代的大事,也将事关大家的身家性命。

    李详紧绷着脸,许久一言不发,其他将领更是大气也不敢多喘,整个厅堂之内鸦雀无声,人们都等待着李详的最终示下。

    许久,李详才摇了摇头,“列位,今夜让大家来只是为了给大家谋一条活路,”李详顿了下,然后继续说道,“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同州已经归降唐庭了,大齐国如今前途堪虞啊!”

    李详的话像一声炸雷轰得各位将领呆若木鸡,监军大人才和众位宣讲了朝廷的光明前途,各个藩镇正在勤王的途中等等,只要大家守过这个冬季,齐国大反攻的日子就要来临了。可转瞬自己的老领导李详就透露出齐国国运颓危的信息,让人们的心理顿时疑虑之时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大人的意思是?”左边的军司马与李详最是熟悉,他提着胆子问道。

    “本官不想死,更不想陪着大齐国完蛋,在座的哪个不是我李详的生死弟兄,我李详怎能忍心看着各位临死而不救呢?”李详看着诸位将领,有些哽咽的说着。

    “李大毛,你可是在广州城下替我挡了一箭,我不敢忘!”

    “王有宽,你在浙东时自己趟着水,却将马匹让予本将,本将不敢忘!”

    李详一个人一个人地说着,对自己与其的事情交往,如数家珍,凡是被提到的人,都是眼圈一红,自己与将军确实是生死一体,如今将军决定要归降大唐,自己确实也不好说什么,再说现下的局势,也不得不让人离心,齐国看似雄壮,其实就剩下了个长安花架子,一时半会儿倒不下去,不代表一直都能昌盛久安。

    “将军不要说了,吾等听从将军便是,弟兄们什么时候不都是以将军马首是瞻的嘛,将军,您就下令吧!”厅内的将校们一起说道。

    李详点了点头,低声说道:“本将决定帅本州之地归降大唐,你们各自归本职,明日之时,吾会邀请监军前来衙府一叙,届时城防兵围攻府外监军护军,李四毛你等率领五百校刀手埋伏在亭廊旁侧,听吾摔杯为号,杯碎之后,立即将监军拿下,其他所有人等,立地格杀勿论!”李详咬着牙狠声说道,厅内的人背脊感到了一阵发冷,大家一起起身领命。

    又谈了很久,李详亲送各位出府,夜色昏暗,各个将领们骑上马匹施施离去,只剩下李详还站在府门口。

    明天的布局是否有纰漏?外面的兵力够不够?刀斧手埋伏在亭廊假山后面还是池塘芦苇丛中?许多许多的问题让李详想着想着呆住了。

    “将军,夜深了。”身边的小校提醒道,李详这才从沉思中拔了出来,望着茫茫的夜色,华州城如同一个沉睡着的巨人,恬静而又处处潜伏着杀机。

    李详转过身去,他需要休息,明天要应对的事情还很多,只要将监军拿下,那么华州城内其他非自己嫡系的将领们不足为惧,刺史府的门缓缓地关闭了,门口一片静寂,只剩下门口的灯笼在风中无声地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