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矮矬重生-第1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当中,最高兴的肯定是李天霸了,要是一路上没有奚利伟,李天霸甚至都想过在半路上逃了。

    高兴了一阵之后,大家也都各自回去睡了。

第198章 群臣帐中议事() 
公元四二八年十二月冬,漠北无限荒凉地界上刮着凌冽的寒风,天气异常阴沉,地处高原地带,空气稀薄和寒冷,每吸一口气就好像喝了一口的冰水一般,呼出的水汽恨不得马上就能结冻成冰。

    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快要凝固一般,起压低地让人感到窒息透不过气来。

    广袤的河套平原周边的山峦,驻扎着大魏的军队。

    贺兰山脉,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正是藏兵扎营的好地方。

    军队征战的这些年,在漠北的山区周围开垦了许多的田地,现在这个时刻都种上了小黑麦。

    小黑麦,一种能适应各种生态地里环境和气候的农作物,若不是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粮食的作物的存在的话,征战多年的将士早就因为粮食的匮乏而倒在漠北的草原上了。

    士兵们喘着大口粗气,使劲吮吸着本来就很稀薄的空气。

    与此同时,北魏皇帝大营内,正展开着一场激烈的军事会议。

    令人颇为感到震惊的是,此次会议的参与者,除了各前线征战的统帅以外,竟然还多了许多的老臣。

    原来是大魏皇帝拓跋焘亲自下令将朝中几个老臣带到这漠北地区参加重要会议的。

    那些老臣各个面色惨白,很显然对于这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原十分地不适应,有两个看着都几乎要晕厥过去了。

    但是为了国家社稷,这些大臣都是强忍着剧烈的难受,坚持赶来参与国家的重大军事行动的研究探讨会议。

    这些老臣可不像那些忙于种麦子的士兵,没有战事的时候随意地相互聊天休息,他们此次前来是负有重大使命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想阻止魏帝再在漠北用兵。

    面对群臣的激昂,魏帝坐在营帐的中间,一言不发。

    群臣见陛下这样严肃的表情,也是有所收敛,渐渐从激烈的讨论中慢慢平复下来,一时间营帐之内的气氛非常安静,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群臣之所以会反对攻打柔然,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原来就在今年年初,魏帝帅军攻克南匈奴所建立的大夏国都城统万城,擒获了大夏国皇帝赫连昌,与南方的军事敌对部落关系极为紧张,信任的大夏国皇帝赫连定也是蠢蠢欲动。

    如果此时仍然不停止漠北的军事行动,恐怕南北夹击,会让此时的北魏王朝处于万劫不复之地。

    “陛下,南有剽悍匈奴蠢蠢欲动,北有游牧柔然游击难攻,恐对我大魏不利!”

    “陛下,我朝将士连年征战,士卒已经疲惫不堪!”

    “陛下,南方宋国近几年韬光养晦,已经实力大增,已经觊觎中原,对我大魏虎视眈眈,如果再对北方用兵,恐怕……”

    老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上前奏报。

    此时魏帝已是显得有些不悦。

    然而,又不知识哪个不识趣的,竟然将保太后的话带了过来,这保太后是拓跋焘的乳母,魏帝对她是十分地敬重。

    “陛下,老臣在宫中听得太后示下,太后亦不赞成继续北征用兵还请陛下三思!”

    “住口!”魏帝拓跋焘勃然大怒,“你们这些老顽固,朕让你们过来,不是要朕撤兵的!”

    面对火冒三丈的魏帝,老臣们全部禁声不语。

    这些老臣有大部分都是跟随先帝打江山的,也就是拓跋焘的爷爷拓跋珪,是鲜卑一族开国的功臣。

    鲜卑一族早前是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在拓跋珪重兴代国(一个被先秦灭亡的国家)之后,便当即称帝改了年号为魏。

    在吞并了燕国以后,国家政权结构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地域也从之前的北方不断向中原地区移动,不断改革土地制度,积极与汉族融合,导致最后整个国家从原先的游牧业转变为汉人的农业,但是鲜卑一族的人仍旧改不掉以前的旧习惯。

    所以这些老臣,他们的思维固化,安于生计,只想着天天放牧,和同为游牧民族的柔然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若是仍然和北方的各民族发动战争的话,不仅所有的游牧男丁都会被征召入伍,荒废主业,更有可能将先帝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给南方虎视眈眈的其他邻国。

    但是这些老臣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如今的北魏已经不是停留在以前的游牧时代了,随着太祖拓跋珪以下三代君王的不断开拓,种种有利于民的措施大量颁布,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激励着普天下的各种民族的人们。

    大量从其他国家的农民抛弃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大魏都城附近的荒凉之地休养生息,大魏帝国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为增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魏征战的粮食匮乏,完全是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补给线路。

    这些年的农业发展,足可以为国家的征战做强有力的后盾。

    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的时候,发动战争就直接割了农民们的韭菜,所以一旦有战争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本来欣欣向荣的国家,也会变得到处都是饿殍。

    魏帝大怒之后,群臣禁声,魏帝也觉得刚才自己有些失态,明明是自己要求老臣们过来议事,现在又不听他们的意见。

    嫌弃老臣迂腐,又觉得年纪轻轻的臣子靠不住,魏帝心中也是陷入矛盾的状态。

    “朕还有一事没有与大臣们商议,就在前不久,大夏国赫连定已派来使递交书信,上有和谈之意!”魏帝语气有所缓和。

    群臣听到魏帝这一关键性的信息,顿时大惊。

    若没有了大夏国这个巨大的威胁所在,那陛下岂不是真的要继续加大兵力抗击柔然!

    其实不管有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老臣们都不愿意打仗的,因为打仗自己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朝廷不但要缩减俸禄,还会缺衣短食,甚至还会和老臣讨要。

    战事一起,各种繁冗复杂的公务会接踵不断,没有闲暇享受生活了。

    到最后,还有操不完的心,柔然也是一个善战的民族,若是败了……

    这些老臣,他们是想都不敢想!

    魏帝见群臣没有提出任何质疑,又继续说道:“既然大夏已经有求和之意,那就暂且不用管他了,朕将举大兵一举攻克柔然,如何?”

第199章 智囊崔浩() 
将自己的真实意图说出来之后,拓跋焘以为群臣大多都会支持自己,但是没有想到,并无一人有积极的响应,全部都是低着头没有话语。

    这些老臣都是开国大臣,在朝中都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些甚至对于自己帮拓跋鲜卑一族打下的江山极其自负,尤其是几个王爷,更是仗着自己大上魏帝不止一辈,对这个只有二十岁的小皇帝有些不放在眼里。

    拓跋焘此时心情极为愤怒,但是他不能像刚才那样情绪激动了,他必须收起那年轻气盛的劲儿,静观其变,寻求有利自己的突破口,这才是帝王之术。

    魏帝俯视账下群臣,均低头不语,还有几个王爷更是一脸不屑。

    只有一个人,正笑意盈盈地看着大魏皇帝拓跋焘。

    此人便是崔浩。

    崔浩,崔司徒,是太武帝拓跋焘最重要的谋臣之一。

    他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在魏帝拓跋焘掌权时期,崔浩屡次力排众议,甚至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使拓跋焘率军得以依次成功击灭胡夏、灭北凉并出击柔然,这些军事行动使北魏得以解除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胁。尤其是北凉的灭亡,使北魏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以上乃是后话。

    “崔司徒,朕看你笑意盈盈,是不是有话要说啊!”拓跋焘与崔浩可以说是配合非常的默契了。

    崔浩算是拓跋焘的首席智囊了,协助魏帝打胜了好几场决定北魏命运的大战役。

    崔浩生的十分秀丽,为什么用秀丽来形容一个男子呢,因为这个人长得很像一个美丽的女子,而且自视甚高,但却有很大的才能,因此深得拓跋焘的信任和欢喜。

    崔浩心中自然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表达的方式也是极为高明,扬长避短。他避开了比较令那些王宫大臣和开国老臣关注的关于农业和游牧的重要话题,直接把现阶段的局势按照自己有利的一方面进行分析。

    “回陛下,陛下圣明,臣确实有话要说!”崔浩作揖道。

    这拓跋焘和他似乎开始唱起双簧来了。

    拓跋焘心中窃喜,其实关于攻打柔然的问题,早就和崔浩私下讨论过了,现在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

    好你个崔浩,怎么开始这么客气起来,年轻的拓跋焘心里开始嘀咕起来。

    “那还不赶紧说!”

    “是,陛下!”崔浩直起身子,“宋国刘义隆继位不过几年而已,而且是依靠大臣废立他的哥哥夺得的皇位,这几年内政混乱,前年又命处死当初拥立的老臣,我觉他无暇顾及与我朝的战事。”

    “简直一派胡言!”

    怒喝而出的是一老者,名叫长孙嵩。

    长孙嵩,其名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所赐,那是开国重臣,虽现已是古稀之年,但是身体依然健朗,在朝中仍是位列三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刘义隆心狠手辣,岂像你们这样的汉人一样怯懦不敢来战!”

    崔浩面对长孙嵩的讥讽并没有回应,只是微笑着面对。

    这长孙嵩一直劝诫拓跋焘不要启用汉人作为朝廷的命官,汉人恐有谋反之心。

    而然拓跋焘却不是这么想的,他认为汉人才能更好地治理汉人,只有自己的族人和汉人真正融合,多了解汉人的想法,多任命汉人为官,才能更好地巩固政权,所以他颁布各种政策惠及汉人,以削除他们对于自己拓跋一族统治的不满,甚至鼓励两组通婚。

    事实证明,拓跋焘这样做是十分正确的,他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帝王。

    “长孙嵩大人的话,也不无道理,崔大人你还有什么要说的么!”年轻的拓跋焘深知长孙嵩在朝中的地位,当时自己年幼作为太子监国的时候,正是长孙嵩作为辅佐大臣辅助,才让一切事情都很顺利。

    或许是出于感激,或许是出于顾虑,拓跋焘并不能直接站在崔浩这一边,而是两人都给了一些面子。

    “长孙大人,此言差矣,刘车儿继位之时,就对我大魏有所忌惮,虎牢、洛阳及滑台乃当年我大魏轻而易举就拿下了,他继位这几年一直没有敢用兵夺回,大人觉得他有这个胆子么!”崔浩分析。

    众老臣脸上也露出一丝笑意,刘车儿乃刘义隆的小名,崔浩此言大有嘲讽之意。

    “长孙大人无需长他人志气,朕觉得崔浩言之极为有理!”拓跋焘此刻要开始表明他的立场了。

    “可是陛下,若因我军主力大举进攻漠北柔然,而导致虎牢和洛阳等地失守,那可如何是好!”长孙嵩显得极为担忧道。

    “哈哈!若是虎牢和洛阳失守,那便还给刘车儿便是!待我大魏的铁骑从漠北凯旋,重新踏平刘宋可好!”崔浩大气磅礴,豪言道。

    “崔大人,可是好大的口气啊!”长孙嵩嘲讽道。

    “长孙大人,不是我的口气大,而是我大魏军队的实力强大,难道长孙大人不是这么认为的么!”崔浩不愧是一个诡辩的高手,这一句话竟然问的长孙嵩哑口无言。

    但是此次阻战派可谓是下足了功夫,竟然提议在大战之前要进行推星卦象,更是把当时的太史令张渊和徐辩推了出来,这两人可是当时的“星象专家”。

    长孙嵩没有正面回应崔浩的话,而是转而面向拓跋焘作揖,“陛下,从古至今,但凡大战之前,必先卜卦,凶吉祸福,自有天定。不如先请张渊和徐辩先行推算,后再定夺!”

    长孙嵩此话一出,那些阻战派的老臣都纷纷附和。

    拓跋焘一时难以反驳,只得暂时应允。

    “那张渊,徐辩何在?”

    “回陛下,已在赶来的路上,相信三日之后就会到达。”长孙嵩即刻回道。

    拓跋焘心头诧异,这些老顽固们,想不到早就做好了准备了。

    “那三日之后,宣张渊和徐辩与崔浩御前辩论,若谁缺席,则按另一方所言行事!”拓跋焘这是明摆着要按照崔浩所说的办啊,这漠北大荒凉之地,又是严寒的冬日,外面零下二十多度,稍有不慎就是迟到一日也极为正常。

    可是令拓跋焘和崔浩没有想到的是,那两名星象专家,早就提早一日受长孙嵩的命起身来漠北了,长孙嵩所说的三日,还是给自己多留了一天的余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