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崛起-第7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即使是像萨尔茨堡这样离维也纳很近的地方,由于当地地方势力很强大,它直到1816年才完全并入哈布斯堡君主国。

    作为中欧大帝国,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奠基应该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因为一场中世纪色彩的联姻和土耳其人的帮助。

    皇帝马克西米连晚年让他的孙子和孙女、哈布斯堡家的费迪南德和玛丽亚,与雅盖隆家的安娜和路易联姻,后一个家族是统治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家族。

    在土耳其人的威胁下,这桩婚姻发展为相互继承条约。

    1526年8月,匈牙利军队在莫哈奇战役中大败,国王战死,根据当年的相互继承条约,哈布斯堡家继承了雅盖隆家的领地。

    匈牙利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一直是个交战地带,匈牙利军队对于奥地利具有重要意义,而波西米亚的经济意义更大,16世纪的战争中,三分之二的钱来自波希米亚。

    原则上说,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王位需要议会选举,因而哈布斯堡君主国在最初的两个世纪中处于一种不稳定态,如果说它能维系下来,可能主要是因为土耳其的威胁。

    1713年之后,皇帝查理六世鉴于身后无男性继承人,搞了一份“国是诏书”,规定哈布斯堡君主国的领地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份文件被视为国家的宪法基础。

    近代欧洲大陆广泛存在地方性等级议会,而议会可以成为地方民族主义的喉舌,匈牙利议会就是如此,它的自治权可能是哈布斯堡各领地中最大的。

    1867年的“妥协方案”,可以说是1848年中欧民族主义运动余波与1866年普奥战争联合产生的结果,在1848年革命期间,匈牙利的民族主义表现得最为激进。

    根据这个妥协案,哈布斯堡君主制转变成德意志—马扎尔人共治的体制,马扎尔人统治匈牙利,奥地利德意志人统治帝国其他地区。

    弗兰茨·约瑟夫将继续担任帝国两部分的准立宪君主——匈牙利的国王和君主国其他地区的“皇帝”。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奥地利”作为一个正式名称消失了。

    虽然二元君主国整体上是“奥地利—匈牙利”,而且匈牙利的官方称呼仍然是匈牙利,非匈牙利的“半个帝国”(占全部人口的57%)并不称奥地利,而是“在帝国议会中有代表的地区”。

    这片地区的非正式名称为奥地利,半官方名称是“西斯莱塔尼亚”(“莱塔河这边”,莱塔河是下奥地利和匈牙利之间的界河)。

    直到1915年,西斯莱塔尼亚才正式被允许称作“奥地利”。

    由于这种双元体制,匈牙利可以要求获得更大的自主权。

    到19世纪末,匈牙利议会要求它在帝国军队中的匈牙利部队使用匈牙利语指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统一用德语指挥。

    这个妥协案,可以说是匈牙利人在哈布斯堡的非德意志族群中享有较高特权的一个反映,它忽视了君主国的其他族裔群体,这一点当时就很清楚。

    在1867年的大臣议事会上,保守的联邦主义者理查德·贝尔克莱迪主张,君主不应该依赖于某些特定的民族,而应该超越于所有民族之上,而且君主肯定不应该忽视这个国家的斯拉夫人。

    1871年的“基本法案”本来是要给予波希米亚的捷克人以更大的权力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

    后来,由于奥匈在巴尔干的不断扩张,南斯拉夫人成了一个很大的族群,当时曾有人设想后者可以成为哈布斯堡的第三势力,二元帝国可以改组成三元帝国。

    但在马扎尔看来,这个设想可能会威胁匈牙利在帝国内的地位。

    因此,这个妥协案和二元帝国折射出哈布斯堡境内复杂的民族关系。

    既有德意志人跟非德意志人的矛盾,也有马扎尔人跟其他非德意志人的矛盾。

    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奥匈帝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1867年才开始有奥匈帝国这么一个东东,比华皇建立的华国,也早不了几年的时间而已。

    但作为欧洲近代史上的重要势力之一,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战略价值,更在于它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

    哈布斯堡家族拥有许多领地,包括奥地利,历代君主以这里作为基地,通过战争和联姻,不断扩大影响力。

    1453年,奥地利被提升为大公国,标志着哈布斯堡走向欧洲政治舞台的中心。

    哈布斯堡家族在整个欧洲开枝散叶,奥地利、波西米亚、西班牙、南意大利、勃艮第、尼德兰都在它的笼罩之下。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震动欧洲,对于民族成分复杂的奥地利来说,宣扬平等自由的革命思想是个大麻烦。

    拿破仑称帝后,奥地利君主也称帝,建立了奥地利帝国,在与法军鏖战同时,不断强化国内的统治。

    借着英国的封锁和俄国的坏天气,奥地利熬到赢了,但是自由的火种已深入人心。

    如果法国大革命是一枝独秀,那么1848年革命就是遍地开花。

    奥皇甚至要借用沙俄兵力来镇压匈牙利的烽火,最后他干脆把匈牙利议会解散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面对此起彼伏的抗争运动,当时的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不得不推行改革,向民族运动者妥协,赋予一定的自治权。

    匈牙利贵族从其中看到了机会,他们提出二元帝国的要求(实际上提出此类要求的不止是匈牙利,还有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等等)。

    弗朗茨手里并没有多少牌,增加一个名义上的皇帝总比削减现实中的领土要好一些。

    奥匈帝国的政治体制。有三套政府:管理Cislethania的奥地利政府、管理Translethania的匈牙利政府、中央政府统领全局,负责军事和外交。

    两个议会,分别在奥地利和匈牙利。

    尽管建立了议政组织,但国家权力仍然掌握在皇帝和他的官僚们手中。

    奥匈帝国的民族成分很复杂,它有四分之一是德意志人,五分之一是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加一起又占了四分之一,剩下包括罗马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意大利人等等。

    奥匈帝国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不仅因为民族数量比较多,更是因为没有一个占绝对多数的民族。

    这样,当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候,政治形势就变得十分紧张。

    从宗教角度看,奥匈帝国有四分之三是天主教徒,新教和东正教各占不到十分之一,剩下是犹太人,以及最后并入帝国的波黑有三分之一穆斯林。

    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冲突撕裂着这个国家,同时老旧的官僚体制和腐败问题蚕食着社会资源。

    这已经不是凭某位君王的智慧和胆识能解决的问题,这基本上是一个死局。

    在原本的历史中,一战则是在这位七百岁的迟暮老人胸口来了一记重击。

    实际上,奥匈帝国,这个看似霸气侧漏的名称,不过是哈布斯堡皇朝的落日余晖而已。

    华皇对于历史并不熟悉,但是华皇没有怎么听说过奥匈帝国,知道这个国家肯定是起不来的,至于这个国家后来参加八国联军,华皇特意让卡特丽娜卡芙公主调查了一下。(当然,华皇不会直接说1900年的事情,那得把卡特丽娜卡芙公主吓死,华皇只是把所有国家,都放在假想敌的位置上,然后以一个假想敌的角度,让卡特丽娜卡芙公主去调查奥匈帝国和华国开战的可能性。)

    调查的结果,按照卡特丽娜卡芙公主的说法,奥匈帝国有一定的海军实力,现在是压过意大利海军的欧洲第四大海军,加上约瑟夫一世有强烈的对外扩张意愿,所以,奥匈帝国这样的次强国家,随时可能和华国发生冲突。

    事实上,在华皇看来,真的所有的列强和次强,都是华国的假想敌,十九世纪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国际社会,没有过硬的实力,挨打是难免的。

    “陛下,明天希望陛下到我家去坐一坐,我也安排家宴款待陛下,略表地主之谊。”安德拉希伯爵礼貌道。

    “好啊。感谢伯爵先生的邀请。”华皇爽快的答应了。

【1212 奥匈是两家】() 
华皇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再去思考和研究的,不会随便下决定。

    事实上,华国虽然是华皇一个人说了算,但是华皇也只是做那道最后的选择题而已。

    华皇会要求卡特丽娜卡芙公主,政府和党府,三个机构拿出最终的两个方案,然后华皇去加以选择,这就是华国的政治形态。

    虽然华国很大,体制也很庞大,但是华国的政治效率却高的出奇,这跟华国的制度有关,跟华皇的集权也有关,在十九世纪的这么一个时间点上,华皇的独裁统治,其实是利于整合整个国家。

    使得华国的政治,经济发展速度最大化的。

    匈牙利原本是中亚的黄种游牧民族马扎尔人在民族大迁徙中来到匈牙利平原建立的国家。

    经过几个朝代(不同于中国的朝代更替,一般是国王直系绝后就由大贵族推举,匈牙利保留了很多部落时期的议政习俗,最初的国王也是几个部落领袖推举出来的)的国王交替之后,又绝后了。

    匈牙利大贵族为了自己的利益推举傀儡,有的想找法王,有的找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皇帝。

    最后奥皇胜出,但是匈牙利一直到拿破仑战争时期,一直保持了很大的自主性,部分因为匈牙利大贵族的实力,也部分因为奥皇对几乎只有农业的匈牙利不怎么感兴趣,只要能收收税就很好了。

    后来转折出现在奥皇约瑟夫的老婆(有名的茜茜公主)倾心匈牙利文化,而匈牙利方面又出现了一个安德拉希伯爵,此人受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曾参与反抗哈布斯堡的革命,后来被抓起来。

    茜茜公主早就听说了安德拉希伯爵的各种故事,倾心已久,在茜茜公主和安德拉希伯爵的撮合下,最终两个国家达成了协议,茜茜公主成为了匈牙利女王。

    匈牙利人只需要出百分之30的税负(军费啊,之类)却拥有和奥地利一样的权力,所以这个帝国对匈牙利绝对不是个坏事儿。

    而奥地利把自己的国家极速的扩张了一倍,兵源啊,粮食啊,战略纵深啊都有了保障,一跃成为中欧一霸,也绝对不是赔本买卖,最终达成了双赢的局面。

    在之后一战爆发,二元帝国的军人们都跃跃欲试,想去建立自己的功业。

    殊不知受主教祝福的他们,正骑着雄健的战马,向那未知的毁灭疾驰而去。

    最终战败的奥匈帝国被解体成很多个小国,也永远失去了出海口。

    当时的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伊什特万王冠的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皇帝是同一个人。

    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华皇笑道:“首相先生不用担心,我清楚先生在奥匈帝国的位置,不会给你出什么难题的,事实上,你能够主动来看我,我已经很感激了。”

    安德拉希伯爵微微的一笑,对华皇的坦诚,很是满意,通过刚才的交谈,也钦佩华国的年少且博学,“我没有想到陛下这么年轻,就这么成熟,已经不输给任何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了,我很诚心的欢迎陛下来我们这里做客。不过,奥匈帝国不会和华国在更深层面上交往,对于华国的外交方针,我们也不会评论,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也可以和华国签订一个类似陛下在罗马尼亚王国签订的友好国家的外交案。”

    华皇笑道:“可以。”

    华皇虽然表面上仍然是笑眯眯的,但是没有想到安德拉希伯爵会这么果断的拒绝自己。

    不过,华皇并没有不开心,反而明白安德拉希伯爵这是在帮助自己,免得自己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会走弯路。

    华皇从约瑟夫一世的冷淡态度中,已经可以看明白和奥匈帝国建立更高级的外交关系是很难的事情了,但是如果安德拉希伯爵不是这么开门见山的将路封死,华皇仍然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的。

    “非常抱歉,其实我知道陛下需要什么,但是很难,作为我个人,我很高兴今天能够和这个时代最年轻,但是不失伟大的政治家坐在一起,我愿意和陛下做朋友。”安德拉希伯爵笑眯眯的道。

    华皇高兴的点点头,并且招来了卡特丽娜卡芙公主,“把我最喜欢的镇纸赠给安德拉希伯爵。”

    卡特丽娜卡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