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霸业徐州-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登推荐的第一个人才就是彭城人严畯,陶应哦了一声。见陶应不以为意,陈登慌忙劝道:“主公,此人有大本领,彭城之乱,他携带家人逃亡南方。后听闻彭城光复,又特地回来报效家乡的!”

    逃亡南方?陶应想了想,历史上有这么个人吗?他只关注武将,但是文人他所知甚少,仔细想了想,逃往南方的后来都基本跟孙权混了。他只知道最厉害的文人叫张昭,因为孙策死时曾经说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

    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阅读。/a

第七十章 调虎离山() 
这次为了不错过张昭,陶应已经安排二弟前去劫夺笮融时,一定要将张昭带来。严畯他就所知甚少了,但是历史上却记载严畯是东吴的文官,很有本领。

    陈登竭力推荐,陶应想了想说道:“好,既然是元龙推荐的人,想必我也放心。若他做出政绩,那我就重用他,你走后,让他暂时接替你的位置!”

    陈登这才告辞离去,陈登走后,陶应又令人喊严畯前来,严畯此刻在彭城担任一个小官,听闻公子召见慌忙前来拜见。

    别院内,陶应还在考虑如何用兵,如今将废话连篇的陈登一打发走,身边立刻就安静了。待会自己再去李典那里要兵,这样便不会再有人阻拦自己,多好。陶应突然觉得有时候人啊,就不能太倔,要学会变通!

    半柱香的功夫,严畯这才风尘仆仆的从城内赶来,赶到陶应的府上时,一身时泥土也来不及擦拭便进院拜见陶应。

    议政厅,县令们基本已经离去,只有陶应还在不停的踱步,他在等人,他已经遣人去牢里将于禁放出来了。

    他昨晚已经前去牢里拜见过于禁了,现在还没办法放他出来,不过于禁在牢里吃的好,住的好,倒是也没埋怨过多的事情,更何况陶应百忙之中亲自来见他,这他已经非常激动了。

    听到外面急促的脚步声,陶应慌忙出去迎接,以为于禁来到了呢,却不想来的是一个中年的汉子。

    那汉子一身的素袍,身上打了几个补丁,见出来迎接的陶应,那汉子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便拜道:“拜见国相大人!”

    陶应见他一脸是灰尘,身上也穿着都是补丁的衣服,心中有些惊讶,他听旁边一个小兵说严畯不是贫困之人,今天为何这般打扮?

    陶应指着严畯的衣服问道:“你的衣服怎么这么破旧?百姓多有补丁,那是因为本来就穷,你也是富贵人家,为何如此打扮?”

    严畯脸色有些尴尬,望了望自己身上的补丁说道:“回国相大人,小的虽小有钱财,但是听闻国相大人欲建设家园,因此已经将家产悉数捐了出来。”

    家产捐了出来?陶应有些意外,自己压根就没设点捐钱啊!自己虽然当初有心设立像红十字会那样的慈善机构,但是后来红十字会的丑闻让百姓嗤之以鼻,所以陶应想想还是算了的。他除了逼迫稍微富足的家庭将余粮捐献出来外,其他的没逼迫捐钱啊!

    就是捐粮草,陶应也是打下欠条的,等来年之后肯定会连本加利息的还给他们!因为这也是他们自己挣来的,不是捡来的。

    严畯见陶应不知道,于是又慌忙说道:“李典大人在南门外设置了一处捐献处,听说是甘姑娘所为!”

    严畯说完,陶应心中更是有些吃惊,为什么这事他自己都不知道呢?如今甘姑娘还未嫁与自己,所以陶应将城中的那处别院赏赐给了甘家,自己则搬到了城外居住。

    陶应对严畯说道:“陈登要领兵前往广陵,要走近一个月有余,他临走之时举荐你为彭城郡丞,你可愿意!”

    严畯又一稽首道:“我学疏才浅,恐不能胜任!”

    陶应点了点头,他想进城去看看甘姑娘到底搞的什么名堂,于是一边往院外走一边指着别院说道:“好了,我有事欲进城,从今天起你暂且在这里办公,大印在屋内,什么事情你自行做主,莫要来找我就行,就此别过!”

    陶应说完便朝侧门而去,严畯愣了半天,大门来一官吏,是负责统计每日的损伤人员的,严畯叹了口气,慌忙将那小官吏迎入屋内。

    陶应知道古代人就是墨迹,明明可以的,非要谦虚上半天,陶应现在如此忙,哪里有时间跟他们谦虚去?

    从城外农庄别院到达彭城需要骑马近半个时辰,陶应坐上马车一路颠婆了近一个小时这才赶到南门。南门外正是吃饭的时候,这次再来南门,陶应突然发现南门外驻扎的人居然越来越多,那些排队的人中,就连小孩也端着饭碗走到了排队的位置中去了。

    陶应下了马车,见一处空地聚集了男女老少近千人,他们手中都拿着各种的工具,小孩子也加入了劳动大军。

    陶应凑过去,挤过人群才发现,原来他们都在制作弓弩!

    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无法像年轻人那样搬运巨大的木头去修宫殿,也无法像年轻人那样搬运石头。

    他们就连垒墙都不会,但是有一个逃难的家族在广陵是世代做弓弩的!弩箭等兵器都是官府生产,他们本来都是在官府内制作,笮融杀了官府,他们逃来的。

    见地上有许多丢弃的木材,那些木材都是宫殿用不到的,于是他们便开始聚集在一起制作弓箭。还有许多铁匠也加入了他们,于是那些废弃的铁又被重新融到了炉子里然后打造成一个个的箭。

    而那些妇女和小孩则负责制作箭尾的羽毛,瞧见此种场景,陶应突然心头一热,这谁下的命令呢?

    正当陶应有些不解时,旁边已经有人将制作好的箭装到了一个大箱子里,官兵则将他们搬运到了马车之后,马车朝城北而去,城北是存放军器的地方。

    远远望见陶应,早有人前去禀告负责看管建城的李典,李典又一阵风似的骑着马往这边赶。

    见到陶应后,李典慌忙从马上跳下来为陶应施礼。陶应指着眼前的百姓质问起来:“李典,我不是已经交代将广陵来的百姓安置到新开垦的地方去吗?”

    李典跪在地上忙回答起来:“是的主公,每开垦一处土地,就会安置一批百姓。但是土地开垦的地数赶不上迁徙而来的百姓。他们大批的涌到彭城,实在没他们能做的事情了,陈大人怕他们饿死,于是问他们会什么,他们说会打铁,有人说会制作弓箭,于是陈大人便让他们用废弃的木头制作弓箭或者其他的东西,然后发放给他们吃的。”

    “陈大人,陈大人,陈大人不是说没有粮食了吗?没粮食怎么还能给百姓发放?”

    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a手机用户请到阅读。/a

第七十一章 监牢放于禁() 
一说到陈登,陶应就有些来气,北方战场上有多少徐州百姓因为曹操的入侵家破人亡,又将有多少人要惨死在曹兵刀下,而他欲领兵北上,陈登就说没粮草!

    “是的,城内的确没有粮草了,但是甘家是做粮食买卖的,甘家拿了银子去豫州沛国买的粮食。”

    李典又禀告起来,一听陈登居然拿着自己的钱去买粮食,而自己却一点都不知道,陶应放他权利,但是牵扯到花钱,怎么就不禀告自己呢?

    更何况那些钱财,他都是有大用的!以后能否将彭城发展成大汉的中心,可就全指望这些钱了啊!

    于是陶应又质问道:“谁让你们动用的府库?为何无人过来禀告与我!”

    一连串的问题,问的李典有些招架不过来,正当李典不知道如何解释呢,不远处又有人过来捐献财物,李典忙领陶应去观看。

    到了城外三里处的一个凉亭内,周围聚集了很多百姓,凉亭内竖着一个大板子,上面写着“捐献处”,而旁边则是很多人在清点着各种捐献来的物品,周围还有无数的商人赶着马车前来将那些看中的物品装上马车。

    望见眼前的东西,陶应这才明白了过来。原来是甘姑娘不想有太多的百姓饿死,因为死的人多了,这是不祥之诏,是损阴德的。

    于是甘姑娘便遣家丁来找李典,正好很多流浪在外的彭城大家族的人也想回来,但是他们又惧怕陶应杀富济贫,于是那些不是占据很多土地的人家就将钱财捐给官府,然后官府分与他们土地。

    得到的钱财便让甘姑娘的父亲拿去小沛,从小沛买粮草,再运回来,这样难民就有饭吃了。

    总不能白养活这么多的穷人,陈登又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这些人各自发挥所长,于是就有铁匠开始打造箭头,而有人开始制作弓箭。

    这只是彭城一角,南门外基本都是大片聚集的百姓在不停的打造弓箭和刀枪等各种兵器,北门外还有铁匠在打制农具,反正百姓开垦土地都是需要农具的。

    打造农具所需要的铁都是用战场上俘获的兵器所制,造好的农具就卖给百姓,许多贫困的百姓买不起,就写欠条,以市场价卖与他们,待到来年收了粮食之后用粮食来抵债。

    反正为了能够让更多人活下来,陈登真是费劲了心思!

    陶应对着他们点了点头,突然想起自己的家丁,自己的家丁们现在被自己安排在萧关生产纸张,为什么不让更多的难民一起学会制造纸张呢?

    那时候会更多的人学会造纸,到时候再把纸张从百姓手中收上来,给他们钱,让后再把纸张卖到其他大州去,这该多好!

    只是现在没时间来真正治理这些,因为他已经决定现在就去大牢,然后放出于禁,然后领兵去北方。

    遣人去赏赐了甘家之后,陶应骑着马径直去了彭城监牢,监牢外由徐盛的族弟把守,因为徐州贵为陶应二弟,所以监牢无人敢闯。

    此时的监牢里连一个监狱犯都没有,每天依旧有着成千上万的人犯法,但是犯法的人无一例外的被押送去修建城墙了,无论罪大罪小,一律押送到城内建城。

    所以现在监狱里就住着一个人,那就是于禁!

    陶应进了监牢,于禁正在牢内舞剑,陶应鼓着掌一路走了进去,望见陶应来了,于禁慌忙稽首道:“见过主公!”

    陶应也不废话,指了指外面说道:“文则,我一直在想啥时候能放你出去,今日机会终于来了!”

    “主公,什么机会?我真的也想出去了,虽然在这里面没人亏待我,但是不能为主公效力,我心中实在是……”

    于禁一边说着,一边叹了口气。

    陶应指着狱卒说道:“你们去将于将军的披挂取来,你再去挑选一匹快马!”

    几个狱卒出去了,于禁一直到披上战甲拎起兵器往外走时还不知道什么机会来了。见陶应如此急着用自己,于禁忍不住的问了起来:“主公让我在监牢之中就穿上铠甲,莫非是城内有人叛变?”

    陶应听完哈哈大笑起来:“非也,我已经让李典点了一千精兵,这一千兵马皆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另外我又挑选了三百骑兵,骑兵也是徐州最善战的骑兵,更何况有我三弟的训练,他们已经学会了北方白马义从的作战方法。从今天起,这支精兵就交予你了,咱们今日就领着他们去北方展现一下他们的实力!”

    一路走到监狱外,猛一见到阳光,于禁眼睛一阵刺痛,还真有些不习惯。慢慢的站在牢门外,半天才习惯过来。

    徐盛族弟望着于禁,又朝陶应稽首问道:“国相大人,如今于将军被放了出来,我们要去哪里呢?”

    狱卒问完,陶应也犹豫了下,这时于禁忙拜道:“主公,我正愁没有亲兵,可否将他们调拨给属下当亲兵呢?”

    陶应点了点头说道:“甚好!”

    于是狱卒也欢欣鼓舞起来,他们可以一跃成为将军最信任的士兵,这对于一个士兵来说简直就是喜从天降了,幸好这段时间没白保护他这个监狱犯!

    从彭城点了一千兵马,陶应让于禁为帅,自己亲为监军,两人领兵就要朝东海而去。快要出城时,于禁望着一座宫殿拔地而起,又望着一个个骨瘦如柴的曹操降兵,那些都是他昔日的部下啊!

    于禁心中有些凄凉,有时候投错了主人,付出的牺牲何其大也?特别是当于禁与陶应经过一处破旧的城墙边时,突然有一个各自很高,但是很瘦的奴隶突然拦住于禁的战马便哭诉起来。

    “将军,将军带我走吧,我家中还有妻儿老小……”

    见证着这么多的战友就这样死去,那人心中实在不甘心。于禁无法做主,转过头去不忍再看,眼睛却已经湿润了。

    陶应指着那人说道:“你是何人?”

    见眼前的年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