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霸业徐州-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了想,陶应又说道:“我领的兵马多久经沙场,你让于禁前去从我五万兵马里挑选出一万,其余皆解散。再让我二弟徐盛在下邳裁兵,也控制在一万兵马!”

    陈登忙又点头,陶应现在控制着十五个县,彭城和下邳两个大的郡治所所在,目前兵马近十余万,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兖州的曹操,甚至快赶上了北方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兵力那么多了,显然自己地少,人多是养不起的。

    于是陶应开始跟曹操学起来,他也要打造精兵!曹操攻打青州黄巾军,俘获三十万人马,之后却挑选五六万人参加到自己的军队里。而陶应也将十余万兵马压缩到两万八千人,但是一想似乎人太少了,于是又让陈登遣诸葛瑾去挑选两千精兵前去镇守在甾丘。

    赵云、徐盛与李典虽然年幼,但是毕竟也算是打过许多仗的,因此陶应有意外放他们去镇守边界锻炼一下。而诸葛瑾却是没有带过兵马的,所以为了不至于让他在战场上失败,陶应故意让他去了彭城南大门甾丘,这里与豫州交接,历史上这一段时间以来,这里都不会有战争。

    部署完了三万兵马,陶应又让自己的主帅于禁领兵一万镇守在彭城。有人会觉得于禁虽然有才能,但是比之赵云等人相差甚远,但是赵云等人还太年幼,现在的赵云比于禁,于禁比他优越太多,因为于禁毕竟不知道多少次独自带兵打仗了!

    一切部署完毕后,陶应又问陈登起来:“元龙,裁兵之后,将粮草分发给百姓,趁秋天到来之后,将粮种也发给百姓,待到明年六月,彭城与下邳粮食结出来之后,这个难关肯定就度过去了!”

    一听说要发粮草,陈登又摇了摇头说道:“主公,不可,如发粮草,百姓众多,咱们余粮就没了!”

    陶应刚听闻说百姓一天只吃一顿,于是问道:“省出来如此之多的粮草,难道还不够吗?若不够,百姓一天吃两顿,这样够吗?”

    陈登摇了摇头,陶应又说道:“那传令下去,从今日起,百姓一日只吃一顿,我同大家一样每日只吃一顿,将剩下来的粮草一定要养活彭城国和下邳国这两百多万人口!”陈登点了点头,陶应又开始想从下邳国调集粮草,因为下邳国遭到的兵乱较少,因此百姓还有余粮,但是却突然想到此时的下邳国除了下邳城,其他的都是刘备的地盘了。

    于是这个主意只好作罢,不过好在下邳郡百万人口不用担忧,他们有足够的粮食。陶应想了想又传令让广陵太守臧霸运送一万石大米前来彭城应急,以防止冬日到来后有百姓饿死。

    在大殿内一切部署完毕,陈登已经离开去传达陶应的命令去了。陶应想在城中逛逛,但是突然又想到要给诸葛亮找老师的事情了,而且现在自己烂摊子真的是太多了,让陶应脑袋都大了不少。

    首先就是诸葛亮的教育问题,然后还要教一个啥都不知道的三岁曹植,还要一个八岁就知道吃耍脾气的曹丕。说到请老师,徐州又无名士,一想到名士,陶应突然一拍手说到:“唉,我怎么把张昭给忘了呢?”

    陶应领兵北上后,让二弟三弟前去征缴笮融。徐盛与赵云一同领兵近千人前去广陵,到了广陵之后,笮融已经杀了赵昱,然后席卷了广陵的钱财逃往扬州了。不过幸好赵云昼夜不停的追赶,终于在边界追到了笮融。然后徐盛领兵杀到,笮融率兵与赵云战,赵云一连刺死他三将。

    笮融抵挡不住赵云,只好丢了钱财然后逃往扬州了。收缴了钱财,赵云又四处寻找名士张昭,终于在江东找到了张昭,赵云毫不留情的就将张昭一家抓回了彭城。

第一百零四章 徐州名士张昭() 
初回彭城,陶应竟然一时忘了张昭的事情。而询问起张昭时,却不见张昭的人影。

    陶应不知道的是,此刻张昭一家就关在彭城的监牢里。或许因为走的时候陶应没有交代清楚,这张昭曾经得罪过陶谦,陶谦请他做官,他不做,于是陶谦说他看不起自己,就把他抓到大牢里去了。而陈登也不知道陶应是为何意,难道是想拿一切不重视的徐州人开刀?

    于是陈登也将他一家人抓进大牢里呆着去了!

    穿越大半个新彭城,到了城南到处都是一片废墟。离城稍微近些的地方,废墟中还在建设着一座座宅院,或者街道。

    彭城监狱修建在彭城南城区,越往南越荒凉,人烟越是稀少。人烟少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方圆百里的彭城,城里不让住人的缘故吧!

    陶应赶到彭城监狱时,此时的监狱只有几十个狱卒把守着。里面也没有囚犯,上次关押着于禁,这次关押着张昭。陶应在严畯的陪同下进了监狱,空旷的牢房里,张昭一家有些面无表情的蹲在牢房里。

    牢门吱呀一声开了,牢里有一股发霉的味道,四处有些阴暗。张昭有些苍老的坐在一处木头打造的牢房里,他面无表情,不知道是不是坐牢坐的,眼神有些呆滞。

    旁边还有一个年轻人,是张昭的儿子张承。就连张承都已经十六岁了,他用一双充满仇恨的眼睛盯着进来的陶应和严畯,仿佛要生吃了陶应一般。

    张昭依旧低着头不作声,陶应往前一作揖忙赔礼说道:“陶应见过张老先生,晚辈领兵北上抗曹,不知道老先生在此受苦,真是……”

    陶应想说些道歉的话,却不想张昭却只是哼了一声。张承牙咬的咯吱咯吱的响,张昭将头转了过去,不再看陶应。

    “本想请老先生回家为彭城效力,却不想下人不知,怠慢了先生。今日我刚回来,特来给老先生赔罪!”

    陶应说完便深深鞠了个躬,张昭又只是哼了一声。

    “你父子如一丘之貉,既落你手,要杀要刮来个痛快的,莫要猫哭耗子假慈悲!”

    张承在旁边一手抓着铁链一边咬着牙狠狠的说着,见他们还被铁链拴着陶应慌忙让狱卒打开了铁链,刚打开铁链张承飞身一脚就朝陶应踹去。

    噗通一脚,陶应被冷不防的一脚踹跪在了地上。这张承虽然只有十六岁,但是力气真大,而且速度奇快,陶应居然没反应过来呢,就被踹跪下了。这一跪不要紧,正跪在了张昭面前。

    张昭望着陶应,脸上有一丝惊讶一闪而过。

    陶应有些尴尬,不是他不挡,是真的没想到张承会踢自己。好歹张承也是有修养的人,怎想到会如此无礼呢?

    “踢吧,如果能把小先生的愤怒释放出来,我陶应愿再挨一脚!”

    陶应脑子一转,不说是自己不挡,说自己故意不当的。张承伸脚就要再踢,旁边张昭咳嗽了一声,张承望了望父亲,又望了望陶应,很是气愤。

    “知道公子来意,不过,公子,您还是请回吧!我年老昏庸了,而且又体弱多病,公子还是另访他人吧!”

    张昭抬起手,他话语中听不出来愤怒、抱怨但却满是拒绝。文人多讲究,陶应知道一时半刻想请他出来做官,似乎也做不到。自己父亲何等英雄都无法让他出山,更何况自己呢?

    于是陶应又拜了一下说道:“先生既然不愿出来为官,但先生毕竟是徐州人,我徐州饱受战火涂炭,但从今日起,有我陶应一日在,任何人都休想进我彭城半步。先生,这毕竟是家乡,俗话说,叶落归根,我想请先生住在彭城如何?”

    如果留不住心,陶应便不愿强迫他们出仕。但是陶应又不想让他们去江东投靠孙氏,于是便想劝他们留下。

    张昭毕竟是智者,陶应刚说完,张昭便点了点说道:“既然公子说了,我也本想留在彭城,我老了也走不动了,毕竟这里也是我的老家。只是现在公子没收了我们的土地分给了百姓,我们也无处居住了!”

    “无妨,我已在城内给老先生准备一处宅子,希望先生笑纳!”

    陶应忙又稽首,一脸的谄媚。一说送自己房子,张昭却有些不情愿地说道:“俗话说,无功不受禄,我岂能随意接受公子的馈赠?”

    张昭已经从地上起来,铁链也丢在了一边。他脸色有些苍白,显然已经好久没吃过饱饭了。监牢里没有阳光,一片阴暗,只有几盏煤油灯,还有一群群的老鼠四处在窜着。

    陶应请张昭出去相谈,一群人又朝监牢外走去。

    重见天日的张昭刚出来,似乎不习惯外面有些刺眼的眼光。他不停的揉着眼睛,却又那么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彭城的天已经到了十一月份,天已经没那么热了。秋的韵味笼罩着这座北方的城市,不知不觉,夏天就这样溜走了,秋还来不及让他适应。

    门口一辆马车,车里载了张昭妻小。陶应翻身上马走在马车身后,仿佛是一个侍卫一般。这一年来,自己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所以陶应现在已经渐渐习惯了战马的生活。

    经过荒芜的南城区,走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这才来到了彭城主城区。远远的一座雄伟的宫殿出现在眼前,让还未来过主城的张承有些目瞪口呆了。他家就在彭城,但是现在的彭城拓宽的至少是原来的十倍那么大。

    原来的主城就在监狱那里,但是陶应却把城区一直往西北挪,原因就是他觉得自己的威胁一直都是北方,所以要挪城加强与西北诸城的联系。

    短短一年时间就修建如此大的宫殿,而且越往前走,路越宽阔。宽敞的石子马路便出现在眼前时,原本荒凉的马路边也一点点出现了些植物。大路两旁搭眼望去,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子修建的很是别致。还有很多正在施工,有些施工一半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放下了。

    张承掀开马车的布帘慌忙告诉张昭,张昭撩起车帘往前方望去。百尺高楼耸立在若隐若现的晨雾中,那宽阔的街道还有一处处别院,确实让人仿佛进了都城洛阳,只不过这城中无人罢了!

    望见宫殿,张昭倒是心中一惊,他既然答应留在彭城,就说明,他心里还是爱这座城的。但是望见前方的宫殿,张昭心顿时惊住了,彭城将亡,数万百姓皆有陪葬,如此大难,他又岂能袖手旁观?

    “公子,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讲不讲!”

    张昭将头伸出车窗望了望身边随行的陶应,陶应正骑在马上一脸兴奋的看着自己治理下彭城,张昭突然一说话,陶应还有些受宠若惊呢!

    “先生有话单说无妨,我彭城就是要人人敢说实话,这才是我想要的地方!”

    陶应点了点头,张昭有些着急地说道:“公子,前方为何会出现如此壮观的宫殿?在此修建宫殿,公子岂有异志也?”

    一说到自己有异志,陶应倒是没有多大的感触。他心中本来就没有皇帝,也没想过自己要造反当皇帝,他也不会忠于大汉王朝。

    见陶应不为所动,张昭叹了口气,想把话说的更加委婉些:“想必如此这番大拆大建,定是劳民伤财,而且战后当休养生息,让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而非让百姓……”

第一百零五章 帝王之乡() 
张昭望着陶应,马车走在石子铺成的路上有些颠簸,张昭不了解陶应脾气,因此话说一半便不再说下去,明眼人都能知道张昭言外之意。

    陶应望着张昭点了点说道:“老先生之言甚是有礼,不过,我不曾劳民伤财。这修建彭城和各城的钱财大多都是从下邳豪门富商那里劫富济贫而来,还有从广陵笮融那里缴获而来,还有很多都是曹操的战争赔款,因此先生多虑了。而且这劳力也是让俘虏的数万战俘来担当的,当然也有非常多的老百姓。一家出了一到两个劳力,但是我都是管饭并且发他们土地、粮食作为抵债的。我又分给了他们粮种,他们有了粮种,种下去,这日子就会一天天好起来。”

    张昭点了点头,但是又说道:“灵帝就是奢靡成风,才有大汉今日这般,公子修建如此宫殿,恐怕……”

    张昭又问起来,他觉得这样不好。第一有违祖制,这要是被皇上知道,肯定诛九族的事情。私自伪造宫殿,莫非你想当皇帝不成?

    更何况,如此下去,陶应再奢靡成风,那彭城还是要毁了的!

    见张昭很是关心自己老家彭城,陶应也忙煞有心情的介绍了起来:“先生,这宫殿盖了非我住也!这宫殿盖了就是要千千万万个先生这样的人住,到时候整个大汉的饱学之士都可以来这里居住,天下千千万有志少年皆可在此求学问道,岂非美事哉!”

    陶应一说那宫殿不是自己住,张昭这才放心了下,但是一说那宫殿是给自己住,张昭吓的魂都差点没了,他可是忠于大汉朝的啊,再说谁敢住皇宫啊!

    “此事不妥,此事不妥!”

    陶应指着远处的最高的大殿说道:“那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