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双魏帝-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煜掳傩兆畲蟮娜僖

    至于文武百官,只要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也要随天子观看祭祀,官职低的一定也会拖儿带女的去凑凑热闹。

    对于刘晔这种刚刚搬来皇都的人来说,是不会错过享受这类首都人民的专属福利的。

    “典满这小子回家了,看来还得去找找他,只是大过年的,我是不方便出去了。”曹丕想了一下,回到院子的书房里,拿出一张左伯纸,用汉朝字体在上面书写起来。

    说实话,曹丕没有练过毛笔字,这毛笔字的书写功底是继承这具身体里原来所学的内容,十岁孩童,就是打娘胎里练字,也好不到哪去,更不用说左伯纸在这个年代还是奢侈品,小孩练字还得从刀笔练起。所以曹丕写的字实在不咋的。

    但是他一点不担心,因为对于他而言,只要能让人看懂就可以了,何况看的对象是典满这种粗汉,无所谓字好与坏。

    密密麻麻写满两张左伯纸之后,让磨墨的淑儿把惠儿叫到了书房里,说道:“这两张左伯纸晾干之后你贴身藏好,带出府中,去找伯英,交给他,让他按照纸上所言行事。”

    惠儿答应之后曹丕离开了书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往炕上一躺,准备睡午觉,他觉得他今年的工作,应该算是完成了,是时候过一个好年了。

    岁末的几天在平和的忙碌中度过了,大年三十,曹操在曹府正堂设宴,把自己的妻妾而儿女聚齐一堂,摆上了汉朝最高级的酒菜,请了当今最好的乐师,大家一起吃饭听音乐,气氛闹哄哄,也很喜庆。

    不过妻妾和儿女虽然同一个厅堂饮宴,但是却用屏风隔开了左右,曹操的位置在上首偏左,也就是对着下首左面居多,下首左面左的是曹操的儿子们,现在儿子年纪最大的是曹丕,其他的参宴儿子的年龄大多跟曹植差不多,才五岁左右,所以都有婢子在案席旁边伺候。当然,曹丕也有,伺候在案席之旁的是淑儿。

    右边下首第一人则是曹丕老娘卞氏,下首是其他妾室和女儿,汉朝很多地方女子是不能上正席的,不过一来这是家宴,二来曹操不是墨守成规的人,从他发放求贤令中“唯才是举”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来了。因为他的不羁,所以才有了妻妾儿女一堂同乐的景象。

    但是另一方面,曹操还是做了一个折中的处理,在中间放了屏风,让两边不能对视,家伙是哪个按照男左女右排位,也算是显示了他对礼法并非完全漠视。

    宴席之间,有乐师弹箜篌、敲编钟。有婢女上美酒佳肴,大家吃喝都很欢,气氛很是和谐曹丕数了数,现在曹操的儿子有七个,除了曹丕、曹彰、曹植三个嫡子之外还有四个庶子,都是小屁孩,又有婢女看着,曹丕也没有主动去和他们认识,嫡庶之分,犹如天渊之别,就算是血亲兄弟,也有可能终身形同陌路。

    因为有屏风隔断,曹丕看不清曹操又多少个妾,不过影影绰绰之间,可以看到十几个影子,除去两个矮小的影子,因为那应该是曹操的女儿,若是妻妾那绝对是小儿麻痹。还有在案席旁伺候的婢女,那曹操的妾室应该只有五、六人罢了,对于正值壮年,官拜三公的曹孟德来说,真不算多了。

    想必现在曹操强敌环视,没有心情讨太多老婆。

    此时宴会已经进行了挺长一段时间,大家都酒足饭饱,曹操突然举觞把酒一饮而尽后哈哈大笑:“此时此地,应当把公达叫来,以诗赋助兴,岂不美哉。”酒足饭饱就吟诗作赋,在曹丕看来就和后世大家吃得差不多了去差不多。

    公达姓荀,叫做荀攸。也是颍川荀家的人,虽然年纪挺大了,但是辈分却今年40岁的荀攸还是年仅34岁的荀彧的侄子。此人不但足智多谋,而且善于即兴作诗,所以曹操才如此说。

    其实再是曹操脑门子一热说的玩笑话,一屋子的妻妾儿女,认识公达是谁的没几个,曹丕认识他也是因为看过三国演义。至于善于即兴作诗历史上倒是没写,只不过同族荀悦在讲学时跟曹丕提过而已。

    就在曹操说完这话之后,曹丕身后一个非常稚嫩的声音响起:“父亲孩儿会做诗赋!”

    曹丕不用回头也知道那是曹植,小孩子爱表现那是自然现象,只是这小子五岁就能作诗的话,绝对是奇才啊,如果诗做得不赖的话,那作为同样是诗人的曹操来说,绝对会对曹植刮目相看。

    难道假想敌要变成真对手了么?这也来得太快了啊

    “哦?既然如此,吾儿不妨吟之”曹操转头看向曹植,微笑道。

第三十六章 箜篌引()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随着曹植奶声奶气的吟咏声,曹操已经眉开眼笑。诗中提起的美酒丰膳、轻歌曼舞,那是多么的应景。而且诗中还隐含典故。比如阳阿奏奇舞的阳阿两字就大有文章。这阳阿指的是地名,那里曾经封给过一个汉朝公主,封号阳阿公主。在汉书外戚传中,曾经提到汉成帝的第二任皇后赵飞燕微贱之时就在阳阿公主家学歌舞。

    赵飞燕能够当上皇后,就是因为她很会跳舞,讨得汉成帝开心。她的名字飞燕也是因为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而得。

    汉书在当时也是颇受追捧的典籍,曹丕身体的主人是在六岁时读到的,而现在曹植五岁也可以说是刚满六岁就用了其中典故,说明他至少已经通读这本书,虽然这本书曹植看得早不能代表什么,但是也可以证明这孩子的领悟力惊人。

    “此为乐府相和歌瑟调曲的调子,只是这调子应该还有七句才是。”曹操善写诗赋,自然知道这曹植吟咏的调子,也清楚曹植没有念完。

    却见曹植一瘪嘴,皱眉道:“孩儿想不出来了。”

    曹操哈哈大笑,连说无妨,虽然这首诗不全,但是从现有的句子来看,已经是一首很好的新年祝酒诗了,此时乐师手拨箜篌,乐声悠扬动听,曹操为曹植这诗取名箜篌引。

    “,这出招实在是太快了。半吊子的乐府就这么得欢心,往后什么登台赋芙蓉赋一个接一个来,还有老子位置?”曹丕心中有点郁闷。

    这时候曹丕是很想念一首应景的诗赋秒掉这家伙,奈何自己的诗文大多是受前世父亲的影响背下来的,他父亲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更喜欢王安石、辛弃疾、晏殊、欧阳修这种官员文人的诗词,偏偏这几人又是宋朝人,宋词格式虽然别有风味,但是在乐府大行其道的汉朝,一念一首宋词,别人是什么反应,那就不太好说,特别是对于曹操这种深受汉文学影响的大家来说其反映尤为难测。

    说不定就把曹丕当文盲看了。

    “这时候要秒他必须用唐诗啊!可惜我那老爹只会唐皇李世民和诗仙李白的诗我也就这水平了!李世民。李世民啊!有了!”突然之间,曹丕撇到了曹操案子旁边的青铜灯,里面放的不是油,而是当世很稀罕的物件,蜡烛!随即脑中灵光一闪,起身道:“父亲,孩儿也有一首诗。”

    如果说葡萄酒有钱的人都可以用用,那蜡烛这玩意除了皇帝之外几乎是没人可用的,当然以前董卓也有资格用。这时候的蜡烛只有一个地方出产,那就是交州两广云南和越南一部分地区,在汉朝初立的时候那里是南越国的地盘,那时候南越王给过刘邦石蜜5斛、蜜烛200枚,刘邦当时大喜。蜜蜡其实就是蜡烛的雏形。可见这玩意多么稀罕。哪怕到了今时今日,一只蜡烛的价钱也无比金贵,因为运葡萄酒尚有丝绸之路做运输渠道,但是从交州到中原,除了翻越群山度过长江之外,只有走海路了,那成本,不是一般的高。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皇宫点蜡烛,王侯只能吃烟,看不到蜡烛的音儿,这形容绝对不夸张。

    自黄巾之乱起,交州和中原的联系算是断了,存在于中原的蜡烛只有多年前从交州上供给天子的那点存货了,加上董卓这一折腾,根本就没多少了,现在曹操官拜司空,又有迎天子东归大功,而且权倾朝野,才弄到了一点。

    曹丕见曹操新年点蜡烛,绝对有那么点显摆的意思,这时候不拍马匹,更待何时?

    “哦?吾儿快念来。”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诗中“辞”、“去”、“带”、“入”、“舒”、“卷”都是动词,让寥寥诗句充满了灵动,加上特别形容了蜡烛如花,还点出了这夜是普天同庆的时间。措辞手法和意境绝对高出曹植几个档次,这诗原创不是别人,正是唐皇李世民。

    曹操听完微笑问道:“斜芳殿、丽绮宫是何处?”

    “杜撰而来,有烛火之处,自是堂皇宫殿。”说道拍马屁,曹丕见的阿谀奉承之人无法计数,此时用起来绝对轻车熟路。既然曹操敢用郎中令伺候自己,说这里是宫殿,又如何?

    曹操果然抚掌大笑。或许是太高兴,连题目也懒得问了。又喝了好些酒。一场宴会,尽欢而散。

    出门之时曹丕向曹操拜别,曹操轻扶其背,笑道:“明日为父就让匠作大臣在宫中兴建斜芳殿、丽绮宫。吾儿日后冠礼在宫中任职可以此落脚。”

    曹丕道谢,同时知道心中所料不差,权倾朝野,位列三公,掌控天子,曹操已经越来越膨胀,从他让典满之后自己,让荀悦做自己儿子们的讲席,都可以看出来,若非现在强敌环伺,天下未定,手下臣子又很多终于汉统的能人,那现在天子下场难料。

    回院子的路上曹丕在思考:现在拍马路线是的,只要拍马屁时让曹操觉得自己无限接近天子之位,那他绝对无比的舒坦,但是又不能说得太明白,因为曹操现在是处在有贼心没贼胆的阶段,拍得太直白,一定会变脸,同时要注意场合,在家里拍拍就算了,在外人面前,还是得收敛。

    一阵思考后,曹丕心中暗叹,尔虞我诈,揣摩心思,前世的我,何时做过这种事情。一个穿越,我也走上了父亲的老路。奈何这个大公子之位看似前途无量,实则暗涛汹涌,不进的后面两字不是则退,而是溺毙。为求生存,无可奈何啊!

    与此同时,许都城中的典满府上正堂中,郎中令典满独自一人在正堂反复看着曹丕的手笔,确认无误之后把纸放入青铜雁鱼釭灯中点燃,眼看着纸张化为灰烬才叫下人来清扫,自己则离开了正堂。

第三十七章 故弄玄虚()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正月初一,国傩之日。

    傩祭举行的地方不再皇宫内,而是在许都城那条直通皇城的十轨宽石板道上,这种普天同庆的大日子,皇帝自然是要与民同乐的,在皇宫里玩傩祭,谁看得到。

    许都的百姓都知道今日有傩舞看,所以天没亮那条宽道两旁已经站满了人,但是却没一人敢踩在石板上,而是站在石板和沿街房屋中间那狭窄的地方。

    沿着宽道的酒肆、客栈、甚至是各种店铺都已经站满了人,因为如果在这些楼房沿街的窗户向下看,那视野绝对比在道旁好。这一日沿街的商家自然也是想尽办法赚钱,有不少卖衣服的、卖米的,都是按人头收取占地的费用,至于酒肆。客栈沿街的位置那更是天价,不过许都不乏达官贵人,所以依旧挤得满满当当。

    不过这些地方算不上位置最好的地儿,位置最好的地儿在皇宫正门高墙的门楼上。这是天子、三公、九卿专席,除了皇宫亲卫和曹操的亲卫之外,没有人能够坐在那里。

    曹丕也不例外。这天曹丕是自由的,所以他早早就让典满备好马,自己驰出了城外。至于典满,则回到了许都,等在刘晔府上附近的某个地方。

    刘晔出门并不算早,也知道现在傩舞的沿街位置已经被人占光,不过他是聪明人,知道正对着皇宫的城墙一样可以看傩舞,而且凭借他在司空当差的身份绝对没人敢阻拦与他,更何况现在守城的什长以前也在司空府当差,和他较为较好,所以他才有底气慢悠悠地带着六岁的儿子刘寓出门。

    刘晔带着家眷几经辗转,来到许都,家业已经败得差不多了,现在他不过是司空府的仓曹掾,俸禄不高,养不起马车,所以只能带着儿子步行。

    刚走过一条街,就看到典满从一家酒肆走出来,此时的典满身穿宽袍大袖,头戴进贤冠,冠上有梁,一看也是有官职的人。刘晔定睛一看,发现来人竟然是那日在夏侯渊府中见过的司空公子随从,那日典满头上只扎了一个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