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大唐帝国-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然,想以八百余兵看住一万余奴工?

    得不到增兵,发起一第一进攻后就再难发起新的征服行动。

    想及此,薛茂勋传来掌书记,书写一封请求增兵的文书,派遣信使坐蛟龙海航最快的船前往洛阳上奏燕王。

    薛茂勋估计,要征服全岛,需从安东调遣两个卫、军前来才行,不然难以保证前来台湾开垦荒地的移民安全。

    只是此次该有限的兵力中抽多少才合适难倒了薛茂勋,毕竟八百人不是那么好抽的,还有一万余奴工这个不稳定因素。

    混沌卫副使提出,可以粮食为薪水,暂时招一批刚来台湾还未分配到土地的青壮为兵,签字画押,保证他们分得的土地为答条件,协助留守兵力看押奴工。

第231章 台湾屯垦三() 
全权负责台湾金矿开采的封常明得到薛茂勋回复后,气恼的摔了杯子。

    台湾基隆河中上游流域的山岭河谷中,金矿的富集程度,令寻金卫中采了半辈子金的老矿工为都为之惊叹,寻金卫仅仅在此开采了三月余,便采得黄金五千两。

    可台湾金矿的消息自去年末刊登在《海外奇闻录》上,不到一月间消息便传至江南道,引得江南道诸多生活窘迫的矿工心头火热,等不及过完年,一群矿工拉帮结伙租上船就来了台湾寻金。

    近两月穿行于基隆河中上游一带的各路寻金人以达七八百之数,据估计盗采黄金万两之多。

    这些寻金人以亲朋乡友为伙,在当地形成了好几个不受官府管控的村子,相互间以武力自保。

    由于寻金的人越来越多,鱼蛇混杂,又属于官府不管地带。除了盗采黄金外,这一段时间在山岭之中,寻金人之间经常发生劫财害命之事。

    就在前几天,一伙横行于山岭,专干杀人劫财的匪徒竟把主意打到寻金卫身上了,截杀了五名外出探矿的寻金卫士卒。

    眼看基隆河产金带局势越来越混乱,封常明坐不住了。

    这些私自采金者盗窃燕王府财产不说,还敢把主意打到寻金卫身上来,气愤之下,意欲派兵捉拿。

    可寻金卫本就非作战部队,在台湾的又只是左右寻金卫的一部,兵力加起来不过两百之数,担负着看护金矿,看押矿奴的重任,哪有兵去剿山岭之中的不法之徒。

    本想让台湾都督府薛茂勋出兵抓捕私采黄金者,却被一口回绝,封常明恼恨之余却又无可耐合。

    无奈之下,封常明取出通行于安东都护府和燕王府,用于上章燕王的奏章,持笔在上书写了台湾金矿目前存在的问题,请求级予寻金卫增兵,以便管控整个产金带。

    夜晚中的山岭显得格外的寂静,封常明遥望繁星点点的星空颇为感慨,短短三年间,跟随燕王从长安到幽州,再到安东,如今更是来到了显有人烟的台湾主持金矿开采。

    “快看,黄大光他们那个村子着火了。”

    距离寻金卫金矿驻地的山对面一处村子火光大起,负责警戒的寻金卫士卒惊呼道,营帐内的士卒们听闻,纷纷跑出来查看。

    封常明望过去,想起那是由一个温州的黄老汉带领一帮同族子弟来此采金而搭建起来的一座人不过二十余的小村子。

    “听闻黄大光他们发现了一处了不得的金矿,半月来采了不少金,估计是被在山岭中那伙贼人给盯上了,今夜袭击了他们。”

    “那伙贼人手段残忍,做事毫不留情面,黄大光他们今夜是栽了。”

    “那黄老汉为人还挺温和、仗义,没想竟遭此难。”

    “有句话不是说的好,好人不常命,祸害遗千年嘛!”

    “那就是说宁当坏人,不做好人呢?”

    “荒唐!做不了好人就做坏人,这是什么歪理?坏事做绝的人能有好报?佛家有言,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瞧自己部下越说越荒唐,旅帅上来就是一顿臭骂,几个士卒赶紧闭上了嘴,有些胆怯的看了眼旅帅。

    旅帅望了眼对面山岭上的火光,来到封常明身后说道:“封校尉,那黄老汉为人挺不错的,与我们有些交情,他今遭此难,我们是不是派人去援救下?”

    “明早天一亮你带人去看下,能帮上什么忙就帮。”

    说完,封常明扭身就回了自己的帐篷,旅帅张了张嘴,最后长叹一声回去睡觉。

    见上官们都走了,士卒们只好纳着闷各自散了,只留下警戒的士卒把眼睁的贼大,以防那伙贼人来打他们寻金卫的主意。

    天明时分,旅帅带着几十名部下跑上对面山岭上的黄老汉他们村子时,只剩下残垣断壁和十来具残缺不全的尸体。

    至于他们采到的黄金,那是被贼人搜的丁点不剩。

    ……

    小小的台北城随着移民的到来,城中人多了就越发热闹起来。

    只是,此时的台北城除了军营和都督府衙门外,连一座客栈、酒肆、小饭馆都没有,更别说各种买卖的商业场所了。

    来此的人,富商、权贵暂时住在自己的船上,平头百姓有船的住船,租船过来的就只能上岸搭个窝棚,吃食不是自带就是到森林打猎、河流捕鱼,采些野菜过日。

    一些有商业头脑的百姓开始在城里摆个小摊,兜售自己打猎、捕鱼得来的猎物,得钱后从那些携带粮多的人那换些米粮吃。

    住在船上的商人们更是坐不住,深知台北城会随着移民的逐渐增多,台湾岛的开发而越发重要起来,造就此城浓厚的商机。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诺不把住机会,转瞬既逝,更何况还有这么多的同行竟争。

    在一众权贵、普通百姓不解的目光中,一群商人们争先恐后的跑去都督府衙门,掏钱要在城中买块地皮盖楼。

    既然这帮商人愿掏钱买城中的地,自发把台北城内建设起来,薛茂勋自是高兴,很大方的将城中主干道十字街两旁的地皮都卖给了商人。

    诺不是掌书记提醒,还要在城中设两个市,不然台北城就成大唐治下第一座没有专门用于商业交易而设市的城池了。

    薛茂勋就一武夫出身,脑子跟他祖父一样大条,除了掌书记提出必须一城中设两个市外听进去外。其他如城中除了市外不能有商业交易的场所,市内的地皮只能由官府出租给商人,居民所住的坊必须有坊墙隔开等一干大唐管理城市的法令制度被抛之脑后。

    不仅把城中主干道两边的地皮卖给了商人,还把划出的东西两市的地皮一并卖了。坊不仅没打算建墙,还嫌由都督府来建太麻烦,直接打包给了商人,随他们怎么折腾,自己一心一意调兵遣将准备西征。

    有了这么一个不靠普的都督,台北城因此得以成为大唐境内第一座商业交易不局限在市内,没有坊墙将市坊分隔,城内非官府用地皆为私有的城池,由此造成台北城房地产市场的兴盛。

    等城外的权贵们知晓商人们为何争先恐后往都督府的动机时,一切都晚了,城内的土地都被商人们买光了,找上都督府是连半块地皮都没有了。

    再去找拿到地皮的商人们手中买时,价格足足贵了三四倍,一众权贵们忍不住骂娘。

第232章 台湾屯垦四() 
都督府衙门前贴出了一张招募团结兵的告示,吸引了众多前来都督府办事的百姓驻足观看。

    见众多穿着朴素,甚至打补丁的百姓围陇上来却看不懂告示上写的什么,相互寻问。

    朱诞见此,好心将告示上登载的消息念了出来,因写的是文言文,即使念出来老百姓也不一定懂,便逐字逐句向周围百姓解释起来。

    “台湾岛上番人猖獗,为保障百姓垦荒安全,都督府决议发起西征,清剿台北盆地西南外的岛番。因都督府守军大半将出征,守卫城池看守番奴的军兵不足,特向百姓征招一批青壮为团结兵,在军队回返之前担负守备任务。团结兵宿卫期间,一切所需由都督府承担,每一旬发一次军响,既一斗粮。”

    朱诞念完后,围观的百姓炸了锅,有这好事还不快去当兵?

    团结兵又不是当一辈子的兵,只是暂时性的守备兵马,又不用出征。

    况且眼下才二月底,台湾虽没有严寒的冬季,可也没到播种时节,无非要先行清理一番从都督府申购的荒地,等待四月的到来。

    毕竟南方只能种水稻,早稻也要在四月的清明前才能播种。

    普通百姓可不是那些富商、权贵携带了足够的粮草,会抛家来台湾岛开荒的百姓本身就是在家乡无地或少地,生活艰难才跑到台湾来的。

    对这些贫穷百姓来说,粮食秋收前这几月里该怎熬就是一个大问题。正在一众拿到申购的田地凭证的百姓苦恼带的粮食吃完该怎么办之际。

    都督府恰如其分的出台招团结兵的政策,吃住都由都督府负责,每一旬既十日还可领一斗米的军响,对于这些贫苦百姓来说简直就是福音。

    青壮当了兵,不仅给家里减一张嘴,还有一斗米给家里老小参着野菜吃十日是完全没问题的。

    想通了其中利害关系的一众百姓争先恐后的去都督府征兵点报名,生怕去晚了都督府招满了。

    刚才身边还人挤人,现在却只有撩撩几人在周围,顾承与朱诞相视一笑,走到街边一处小茶铺坐下,叫了一壶茶一碟干枣,边吃边聊了起来。

    “顾兄,依告示来看,都督府批给我们的那些荒地估计还在岛番手里,咱们恐怕得等军队凯旋后才能去开垦了。”

    顾承也从告示中瞧出了味道,他俩因是没落的世家,前几日在都督府各只申购到两千亩,比规定要少了一千亩,还不在台北盆地,而是在大汉溪上游。办事处的回答便是眼下土地尚不足,只能限购,他日都督府发布消息后再来申购剩余的土地。

    “反正离耕种时间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先不防回家把开荒的人手、用具、粮种都准备好,再来的时候估计就差不多了。”顾承想了想回道。

    两人商量清楚后,便乘船回了苏州。

    ……

    薛茂勋在招得一千余团结兵经过短暂训练后,以都尉闵仞为守将,统领留下的两百余兵和团结兵,分置台北城、基隆城、台山城守备。薛茂勋亲率其余六百兵马沿大汉溪逆流而上,扫荡后世桃园市所在的桃园台地。

    此时的桃园台地是一片广袤的粗劣野草丛生之地的草原,茅草如虎伤人,以至行军途中的士兵手常被茂密的茅草划伤。

    在桃园台地居住的岛番是平埔族系之一的凯达格兰族及道卡斯族,主要有南崁、霄里、龟仑、与坑仔等四部落,这四部落自称为南崁四社。除了平埔族之外,泰雅族亦居于桃园台地。

    随着去年唐军攻占台北盆地,后又驱逐岛番占领了西部山岭之中的林口盆地。

    本就沾亲带故的两地番人逃往桃园台地中的南崁四社,将唐人的消息传了过去,当然不会是啥好消息。

    南崁四社的酋长们得知有外人来到岛上,还占领北部各社的土地,当地各社的族人不是被杀就是被套上手铐脚镣成为奴隶,日日劳作至死。

    担忧那些唐人会打过来的南崁四社酋长们,每过几日就派人去北部查探一番,摸清唐人的最新动作。

    随着台北盆地涌入越来越多的唐人,南崁四社酋长们心中甚为担忧,今日凑在一起商量共同防范唐人的办法。

    “不好了诸位酋长,好几百唐人过了大嵙崁溪,他们手持锋利的兵器朝我们南崁四社来了……”

    四位酋长大惊,一直担忧的事终成了现实,急忙吩咐下去,聚集本社青壮准备抵御唐人的攻掠。

    一位酋长拦住准备回本社的其他三位酋长忧心道:“从北部逃来的人说,唐人皆手持明晃晃的长短武器,弓箭也比我们使用的射的远,身穿坚硬衣服,我们使用的箭、矛根本刺不穿,必须用铁打造的武器才能对付。”

    “可我们社中的铁质武器非常稀少,集我们四社之力也凑不齐四十把铁刀。”

    “岂止兵器,听说唐人身高体壮,一人可以打我们五人。”

    四个酋长唉声叹气道,没想世代安逸平静的生活竟在他们这一代被打破。

    “唯今之计,咱们南崁四社必须放下与泰雅族之间的恩怨,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外来的唐人。”一名酋长提议道。

    虽得到其他三人的赞同,可两族之间历经不知多少个日月的相互仇杀,以猎取对方族人的首级为功的世仇岂是轻易能化解的?

    说不定派去谈判的族人在去泰雅族的路上,就被早早埋伏在草丛中泰雅人猎了首级。

    无他法之下,南崁四社酋长决议集四社所有青壮,在唐人来的路上设伏,打他个措手不及,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