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大唐帝国-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睡眼朦胧的李煜被值班侍女叫醒,早早用过早饭后骑着一直留在王府里自己的小黑马,带着十位侍卫出了王府。

    李煜做为二圣的爱子,燕王府自然建在离大明宫近的永兴坊,周围邻居不是朝中高官就是开国功臣之家,离二哥李贤的沛王府,三哥李显的周王府仅隔通化门大街。

    上早朝时间,七点的天空才蒙蒙亮,整个丹凤门大街上都是打着火把灯笼急着上朝的在京文武百官。

    李煜带着侍从加入了这一上班队伍,一路上少不得一些官员见到李煜要行礼,遇到位列朝中宰相及六部尚书的老臣也少不得李煜上前打招呼,拉近双方的关系,给人家留下贤王的好映像。

    幸好今日不是元日和冬至日的大朝会、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参,不然那套繁琐的礼仪制度就得烦死李煜了。

    常参只有在京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没有那些排场、礼仪之类的烦规。

    唐朝并没有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的尊卑关系,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比较亲近。上朝除非大臣奏事、议论国事出班站立于大殿之中外,上至皇帝坐于上首,下至大臣分坐于大殿左右,以品级高低前往后排。

    李煜做为亲王正一品,坐在首列,右手往殿中方向依次是三哥李显、二哥李贤和做为太子的大哥李弘。

    非母后所生的其他四位同父异母的长兄,李煜表示,他压根就没见过。

    那位大哥李忠更是因麟德元年父皇与母后闹别扭搞出的废后风波波及给赐死了。另外三位兄长更是早早被母后贬到地方担任一个没实权的官职,还压着他们不准进京。

    李煜只能默默的为四位兄长默哀,表示投胎是个技术活,哪怕投成皇子也是一样。

    待会修改:

第121章 撒娇的李煜() 
下朝之后,李煜在小宦官的引领下来到紫宸殿,父皇母后早以端坐于上首。

    “大父、娘亲……”李煜天真无邪的纯真少年面容,见到李治与武后显得极为兴奋,小跑着凑到了李治武后身边,举止亲昵无比。

    让人一看,这就是一个离开父母久了再回到到父母身边,心中极为思念父母之情而真情流露的孩子。

    实在令人无法想像将此时偎依在武后怀里的李煜与几月前在安东杀伐果断,冷血的将俘虏的高句丽、新罗青壮贬为奴工,没日没夜的用鞭子抽打着他们干活,直到累死为止的那位凶人联系起来。

    “你这孩子,一到为娘这就往怀里钻!”武后看着把脑袋埋在自己怀里的李煜没好气道。

    “娘亲怀里温暖啊!”李煜翁声翁气的撒娇道,露出一双灵动纯真的双眼。

    “哎……”武后有些拿李煜没办法,这孩子都十三岁了一点都不像他的三位哥哥,从小都一直依恋在自己身边,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埋在武后怀里的李煜要是知晓自己的娘亲心里所想的话,一定会仰天长嚎:我的娘亲哎!我要是不依恋在您身边,成为您最亲爱最心疼的儿子,那日后我可咋活啊?真跟那四位兄弟般,从小到大对您只有孝顺与恭敬,而没有极为亲呢而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那您还如历史一般当上了皇帝,那我岂不还得跟历史上的两位哥哥和四弟一样活的极为憋屈?

    自李煜出生以来,明晓了自己身处环境之后,就打定了主意要成为武后最疼爱的儿子,在李治面前只要是个赞赏有加的儿子就可以了。

    只有从小被武后捧在手心里的儿子,李煜日后才有安全感。只有从小表现对娘亲的依赖、卷恋而又不失才华,成为武后眼里舍不得放下的好儿子。

    正如李煜对自己所说:会撒娇会卖萌才有奶吃!

    只要李煜所做的不出格,被朝臣举报,那也只是无伤大雅之举。

    何况武后眼下在朝中除了个以退休的许敬宗外,竟无一个亲信。曾经帮助她扳倒长孙无忌为首的辅政大臣的几个亲信不是被李治贬死就是贬到远离长安的偏远地方为官。

    对于从小到大依赖在自己身边,与自己最亲呢的儿子在遥远的安东发展势力,心里也不会有太大的抵触感。

    李煜将对娘亲的依赖亲呢不以年龄增长而长此以往的维系下去,才能尽力保证在往后娘亲与哥哥的权利争夺中安然处之,且不遭娘亲的猜忌,从而得以有足够的权势施展自己的计化。

    李煜的计划在安东,他的根基也将安在安东。之所以选在安东,除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外,就是大唐上下对安东的不重视,李煜在那里发展自己的势力尽最大限度的避开朝廷的注意力。

    大唐对安东的不重视,不论从历史还是李煜所接触的现实都看的出来。从高句丽灭亡后,设置的安东都护府除了一级行政机构都护府全是华人外,都督府、州县的地方行政机构的主官尽全是原高句丽投效大唐的降官降将,安排华官担任这些高句丽人主官的长史、司马辅助之职。

    历史上咸亨元年高句丽遗民剑牟岑举起反旗,高句丽各地掀起大叛乱,整个安东烽火遍地。唐高宗李治派兵镇压高句丽遗民叛乱,可镇压了叛乱后对安东的处治比灭高句丽后的处置更为失当。

    竟为了安抚高句丽遗民将安东地区所有的华官全部撤回,彻底实行对高句丽人的羁縻统治。还把原高句丽王高藏放了回去重立为王,一并将一批先前强制移入中原的高句丽人也给移回去,期待以高句丽人来对抗蠢蠢欲动的新罗人。结果人家高藏回去没多久就勾结靺鞨人准备反唐,若不是事泄,安东局势就彻底糜烂。

    可将华官全部撤回,安东都护府治所不断北迁,造成了大唐对安东统治权利不可挽回的流失。

    到唐玄宗时期,大唐对安东实际上只剩名义上的统治权,安东都护府的治所都移到辽西的营州去了。安东地区的都督府州县不是被后来崛起的渤海国所占就是完全处于自治,或称臣于渤海。直到唐末渤海衰落,失去对辽河以东、辽南的控制而轻易被东进的契丹夺取。

    李治面前卷恋爹娘的四郞无疑令其大感心慰,和颜悦色道:“四郞你违令出兵安东可是令吾与你娘亲好一阵担心。再加上你在安东所做之事,经由司平太常伯杨昉绥禀奏朝廷,可是令朝中大臣参了你好几回了。你是不是得向大父好好交代下?”

    杨昉绥此人随李谨行、高侃到安东后,刚开始李煜一直没时间见此人,安排他跟着李元素处理地方政务,或来干脆将这号人给忘了。大父提起此人,李煜费了老大功夫才想起他。

    爹娘寻问的目光下,李煜傻傻一笑:“大父、娘亲,孩儿这也是为国着想啊!”

    李煜无比委屈道:“那群高句丽蛮不服王化,整天想着造反,人又多势众,孩儿去辽东时可只带了三千家将,侥幸打败安市的叛军。可高句丽叛军太多,又有一万新罗兵支援高句丽叛军。孩儿只得听部下建议招纳辽东汉民与大唐前往辽东经商的商队护卫组成军队打败高句丽叛军与新罗联军,定鼎辽东局势。后来的扩大招兵也是被新罗与高句丽叛军剑牟岑与安舜所逼的无奈之举,可不是那帮整天待在长安,就只知道在平康坊找漂亮娘子谈情的御史、朝公所说孩儿举兵图谋不轨之举。”

    “孩儿年级轻轻,一番赤子之心,竟招那帮老混蛋污蔑。他们这是赤裸裸的嫉妒孩儿年少就立下此等功勋,反衬出他们在孩儿此时年龄的庸碌无为而脸上无光。”

    李煜捏着小拳头愤恨不已的声讨朝中那些参他的大臣,滑稽的模样惹得武后与李治大笑不已。

第122章 移民之策() 
对于在安东所做的一切,李煜主动交待远比父皇与母后追问起对自己更为有利。

    凸显李煜的少年纯真与心思单纯,毕竟李煜才年仅十三岁,年龄是他内心最大的掩护。

    李煜孩子般表情丰富的鄙视那些参他的大臣,说他们嫉贤妒能,又绘声绘色的向李治与武后阐述了他在率军平定高句丽人叛乱,打击不臣的新罗人后对安东的治理。

    着重夸奖了王府长史李元素、司马薛俊等一众燕王府文官的出谋划策,筹措粮响治理地方有方;薛讷、李尚旦等将领能征善战,骁勇无匹。

    “孩儿正是在这些文臣们将的辅佐下才平定高句丽叛军,震慑新罗,否则以儿臣幼小的身躯万万不敢进安东。”

    李煜眼巴巴的肯请道:“大父,平定安东,李元素、薛讷等一众文武功不可没。眼看新春将近,因安东刚定,新罗还虎视眈眈,他们为了稳定局势都没有回家过年,还请大父按功给予为国有功之臣封赏。”

    “哈哈哈,四郞放心,此等有功于国的良臣,吾早以令中书省依你先前送来的报捷文书按功勋大小议定封赏,年后就遣使往安东宣旨,赏赐有功将士。”

    李煜心中大喜,父皇此举就是认可了跟随他征战安东的一众王府文武之臣及招募的军士。

    “不知大父对孩儿上的‘论治安东表’有何看法?”李煜依旧偎依在武后怀里,期待的看着父皇问道。

    李治沉思,就四郞在表中所说,从中原人多地少的地区移无地少地之民往安东实边以固安东之策。心中虽赞同,但奈何隋末大乱,天下百姓损失惨重,自先帝修养生息以来,鼓励天下生聚至今,全天下不过三千多万口。诺大的国土上尚有广大地区地广人稀。

    四郞之策虽内心想同意,可现实与朝廷诸公都不会应允。

    四郞的安东开拓团招募四十余州的灾民前往安东,李治是基于受灾两年以来,当时百姓难以存活,朝廷救灾不及,故默认了四郞之举,满朝文武虽有微词却也没太多干涉。

    李治对李煜的‘论治安东表’犹豫中无奈的摇摇头。

    李煜有些失望,不过也在意料之中。

    武后见怀中的四郞心情低落,笑道:“安东原华夏之地,虽为高句丽所占三百多年,但当地尚有众多华民,四郞只需好生教化当地百姓,未尝不可使他们心向大唐,从而巩固安东。”

    “四郞治理百姓当施以仁义,你在安东不知听了哪个臣子的建议,将当地参与做乱的大量精壮和俘虏贬为奴工,没日没夜的役使。此不是长久之策,反成隐患。”李治告诫道。

    “孩儿知晓。”

    李煜心情有些低落的回应道,但又不甘心的继续问:“大父,你不同意移民实边只因他们是在籍百姓,关系到朝廷赋税征收和土地开垦。若孩儿只移受灾州县的灾民与天下中为奴为婢奴仆可否准允?”

    见父皇想其中利害,李煜再接再厉道:“灾民无法向朝廷缴纳赋税,反而容易成为流民最终影响地方安定。将他们移往安东不仅解决灾民生存问题,还可用他们开垦安东土地,几年后得良田无数增加朝廷赋税。而奴仆我大唐始终没记入户籍,归官民富户之家所有,不为朝廷缴纳一钱一米。一些豪门贵戚更是养数千奴仆成为地方一霸,长此以往,反而不利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避免豪门权贵蓄养奴仆逐渐形成地方割据之势,不诺将他们养的大半奴仆由官府赎身,迁往安东编为民,为朝廷谋百年利。”

    李煜一番话让李治与武后心中一怔,细想之下,四郞此举对朝廷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平白增加数十万户缴纳赋税的百姓。

    唐代还保有奴隶制残余,奴隶并没有被算在户口之列。家庭贫困活不下去者卖儿女为奴或自卖为奴者不在少数,再加上犯官家属被没为奴,权贵、豪门、富户之家蓄养的奴仆,形成了不在户籍上的大量隐性户口。

    再加上隋末战乱,为避战乱,后来逃避赋税躲入山中居住的百姓。

    也就是说大唐实际人口远比在籍人口要多的多,保有估计也在数百万之众。

    这一点在武后称帝后,契丹作乱,唐军屡战屡败导致兵力不足时,武后下令招募天下官民家中的奴仆骁勇者由官府赎身编为军,前后多达数十万就可看得出。

    最后李治算是点头同意了四郞之策,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百姓移往安东则要李煜自行安排。

    若是灾民,李煜招募,自愿去者,他仍像之前默许。躲入山中的流民,李煜即可招募也可令地方官吏捉拿强制移往安东。

    奴仆中除了官奴李治可令各地官府将一部分官奴交与李煜的安东开拓团移往安东编为民。

    天下中大多奴仆为权贵富户之家所有,不论是官府赎身还是李煜为他们赎身,都难以承担得起赎身的费用。

    李治只能表示四郞自己想办法。

    “大父,不如你颁布一项旨意,规定凡大唐境内为奴的华民自愿向安东开拓团申请前往安东开垦者,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