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北大唐帝国-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犁不足以每户发一把,所有官府发给每村的犁是该村的公共财产,由村正负责,全村监督,丢了或故意损坏,官府会拿村正是问。正因犁不足,村正便先将二十把犁分给人口多的户先用,再分给其他户用,这样一来可以提高耕地的速度。

    郑成家因丁口少,用犁耕起地来速度慢,故不是村里第一批用犁的户,只能与妻子两人挥锄头挖地了。

第146章 曲辕犁() 
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长曲辕犁和“蔚犁”,但因记载不详,只能推测为短辕犁;唐代初期进一步出现了长曲辕犁。

    但不论是长曲辕犁还是蔚犁,都不是犁最佳形态。

    直到唐末在江南出现了江东犁,才将犁的结构发挥到极至,也就是后世所称道的曲辕犁。

    曲辕犁的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节省人力和牲畜,成为古代Z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李煜前世小时候在农村也是见过这种使用了上千年的曲辕犁,依葫芦画瓢也就把它给画出来了。

    凭着燕王府里养着数千名技艺精湛的工匠,不过几日工夫,一把完整的曲辕犁就摆在了李煜的面前。

    李煜立即下令燕王府主掌工匠和工程建设的士曹参军事张人俊(兼都护府士曹),组织工匠加紧制造曲辕犁,并打算在全安东推广。

    但终因李煜在安东铺的摊子太大,占用的工匠太多,造成人手不足,曲辕犁的生产赶不上移民的安置速度,不能每户配一把。

    李煜本还想搞唐代发明用于提水灌溉的筒车,可安东每年降水稳定,河流水系发达,灌溉工具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只得做罢。

    安东,即后世的东北,从史至今,可曾常听闻爆发影响大的水旱蝗灾?

    没有!

    不论前世还是当代,李煜都不能理解汉唐为什么如此不重视东北地区呢?就因此地冬季漫长寒冷?可实际上,这里短暂的夏季所产的粮食也成为了粮仓一般的存在。

    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清皆出于此处,除了蒙元外,其它四族皆以据辽东而制华夏。

    自春秋战国,秦皇汉武之后,历代统治者的眼界愈发短视。

    宁可将百姓牢牢固死在土地上,一遇荒年不是任其等死就是爆发农民起义。也不愿以国家之力将他们移往东北这样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的土地上。

    若行此举,即平息国内不稳局势,又可增加开垦的土地获得新的税粮区,还可固边疆。

    可惜,历代来,除了开国时期,为了固守边疆有过国家强制移民到边地外,没有一次是在人地矛盾突出下实行移民,缓解国内矛盾。

    东汉末年,不论河西、辽东还是秦岭淮河以南,都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之地,土地肥沃。可几十年下来,不论皇帝还是朝臣,看着国家因人口增长,权贵兼并土地造成大量百姓活不下去,可就是没有一人提出将北方大量无地贫穷百姓移往地广人稀之地,来缓解矛盾,眼睁睁的看着帝国走向奔溃。

    大唐易是如此,无人将人多地少的地区百姓迁往南方,结果唐步了东汉后尘,中原农民起义,虽被镇压,却如东汉群雄并起一般,藩镇最终失控。

    历史上华人大规模南迁也非政府主导,全因北方战乱才自发南迁长江以南,将秦皇所并的百越之地彻底变成华夏。

    李煜常常感叹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愚昧和短视,放任东北地区,造成此地先后兴起两次灭华的外族,三次荼毒北方的外族势力。

    幸好岭南之地的诸蛮夷在体格上不如华人,战斗力不强,自始自终也没出个什么了不起的人物,相互分离居于各山岭之间。

    不然以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尿性,南方诸蛮恐怕也得和北方胡虏一样威胁华夏的存亡了。

    三百亩地,面积可不小。郑成与妻子张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天下来也不过开垦出四五亩地,人还累的腰酸背痛。

    “郑成在家吗?”

    “在呢。”

    在家歇息的郑成听到有人喊从房里跑出来,瞧是邻居王良来访,急忙邀请他进屋里坐。

    王良人长的憨厚结实,一脸的跨耳胡看起来有几分凶悍之气,但为人挺是仗义相助,与郑成一家关系颇好。

    “郑成老弟,家里几百亩,没有犁用牛耕,就靠手把手整出来不是个办法啊。这才几天,我一家子都给累的直喘气啊!”

    郑成点头赞同道:“靠手中的锄头把几百亩不知荒废了多少年的地整出来,累不说,还不知要多久,时间长了,错过了播种季节秋收就成问题了。官府可是说了,只在秋收前给每家每户免费配给口粮,秋收后没粮就的花钱买了。家里的牛还是官府赊账的。”

    李煜令都护府给每户移民发一头耕牛,可是明确了,杀牛犯法,犯者贬为奴工;丢了牛,依牛价两倍赔偿都护府损失,且永不在向其提供都护府惠民政策。

    “我寻思着,等村里那二十把犁轮到我们不知何时,咱们两家干脆自己造把犁出来用得,反正牛也有,犁也不需要造的和官府发的一样好。”

    王良问道:“老弟,你觉得怎么样?”

    “老哥想的不错,我正好会点木工活。这两天先停下手里的活计,我们自己造一把犁。”郑成觉的王良的主意不错,便答应了下来。

    “只是犁头不好搞!”

    王良啪着胸脯笑道:“哥哥我以前在家乡打铁的,这事难不到我。至于需要的铁,哥哥我告诉你啊,我家大郞在西山沟摸鱼时,在草从里发现了好多废弃的兵器,估计是几年前这里打仗丢弃的。有这些铁,我在家里砌个炉子,就可以把这些破烂兵器打成犁头。兄弟你只要把犁的木身做好就行了”

    “这没问题,我今天就去山上砍些木料回来。”郑成一脸喜色道。

    有了犁,只需要把地里的小树砍了就可以直接用牛拉犁把土地翻个遍,不用像现在这般费力。

    两人商量好后,就开始准备制犁所需的工具。

    郑成在山下砍了四颗大腿粗的树,与妻子一起托回家。因没有木匠所需的那套工具,郑成还摆脱以砌好炉子的王良打锯子和凿子等几个小铁件,再制成工具后开始了犁的木身制造。

    官府下发的曲辕犁郑成也是看过的,用起来的确比家乡用的长直辕犁好用的多。只是工具简陋,木工活计又不太精,造出的曲辕犁那个曲线的犁辕显的很是粗糙。

    王良经过几日在家噼噼砰砰后,融了十多把破烂刀枪头打出了一个犁头。

    两人合力造出了一把外观难看的曲辕犁,为此两家还凑在一起好好的庆祝了一番。

    又经过几日,造出第二把,王良、郑成两家一家一把,将曲辕犁套上自家的牛,舒舒服服的耕起了田。

    这让村里其他几十户没曲辕犁的人家看的羡慕嫉妒,纷纷上门求作一把犁。

    移民本身就是原来的灾民,家里没有几个大子,都护府也不可能给移民发钱。

    求上门的村民也不好意思白求人家给做犁,又没钱,只得拿着家里人在河里抓的鱼,山里设陷井打的野味来换,自己提供所需要的木料和铁料。

    在这片地区有几处十多年前的战场,自己跑去找些破烂兵器来不是问题。

    安东地区野物可是易常丰富,这到了后世Z国刚解放时东北地区还有一篇讲北大荒野物如何富饶的文章呢。(小学课本学过,作者忘了叫啥)更别说人口不多的初唐,又经历多年战争的辽东了。

    王良、郑成白天耕田外,晚上又多了项给村民做犁的工作,从村民那换些吃食回来,两家人的生活水平反而提高了不少,刺激了同村其他几户有手艺的人家也开始做起了犁。

    崔融被任命为独山县县令,都护府重视春耕,便亲自到本县各村寻视春耕播种情况。

    十八岁就官得县令,这传回中原不知会羡煞多少青年才俊。崔融也是意气风发,准备在独山县做出一番政绩,得燕王赏识进而高升,从而决定朝廷大政方针,一展心中治国安民之策。

    今日正好寻视到西山乡的丙村来,一到田野令崔融大为惊奇的是,归丙村所有的一万几千亩荒地在半月内八成的荒地以经翻耕播种了。

    崔融一路寻视过来,县城和东西两个乡,每村能有四成荒地翻耕播种就不错了,没想到丙村的速度这么快,得去找村正问问,看看有啥经验推广的本县其他各村。

    “你是说本村的王良与郑成两村民帮助村民制作曲辕犁,现在每户人家都有一把曲辕犁?”

    “正是!”丙村村正是一个五十来岁,能识文断字为人正直的老先生,向前来寻问原因的崔融述说了本村耕地快的原因。

    “制犁铁器哪来的?”官府只给百姓发了农具,农民不可能把农具融了造犁,崔融不解道。

    “本村西有一处战场,铁器从那捡来的。”

    “难怪!”崔融晃然道,随之脸色一喜:“督促缺犁村民自行制造曲辕犁,不就解决了都护府现在曲辕犁不足的难题吗?春耕也就能开垦的更快,官府只需向百姓提供铁料就行。”

    “不行,吾的赶紧回府写个奏书,上报燕王殿下,建议在各县推广此策。”

    崔融翻上马,便马不停蹄的赶回县衙,留下一脸莫名的村正。

第147章 遇险的探险队() 
“这帮该死的猴子,迟早有一天,老子会带领大军回来踏平这里所有的村寨……”

    张横气血难平,用袖子擦着额头上的血水,带着十三人狼狈不堪沿着河流往海岸走去。

    十四个人,人人身上带伤,或惊慌、或愤怒,走在路上还时刻注视四周从林可能存在的动静。

    “当下四月,家乡正好是温暖的春季,这吕宋却是酷夏,毫无一点春风,真不愧是海外蛮荒之地。”

    于鸿坐在海岸的一块石头上,使劲的扇着扇子,嘴里止不住的吐槽这个鬼地方的天气。

    一旁的张冒笑道:“我说于副总管,你这是少见多怪。吕宋一年到头的天气都是这样,酷热难当,根本没有大唐春夏秋冬之分。听当地人说,这里一年只分干季和雨季,干季滴雨不下,雨季不是天天磅礴大雨就不错了。”

    “他娘哎,这样的鬼天气,住在这里岂不是受罪?”于鸿直叹息,这种一年四季都是酷热的夏季,让他一直住在这简直就是煎熬。

    “哈哈哈!你当住在这是受罪,对当地那些土人来说,这里就是世外桃园了。”

    “还世外桃园?这鬼地方连桃树都种不活吧!”于鸿不屑道。

    “于副总管,这你就不知道了。”

    张冒夸夸其谈,在于鸿这种以前没出过海,没见识过海外大千世界的土鳖面前,狠狠的秀了一把优越感,道:“吕宋虽没有四季交替,一年到头都是炎热的夏季。可万物生长,粮食成熟都是在夏季完成,这就意味着吕宋一年到头都可以种粮,而不用担心秋冬到来。因没有季节交替,野外生长着很多可食用的植物根茎,还有各种各样大唐所没有水果,产量还非常的大。由此,当地的土人一年到头根本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哪怕种下去的粮食受灾颗粒无收,也可以在野外的从林里找到足够的食物填饱肚子。”

    “照你所说,土人都不需要勤劳的耕种都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那他们的生活岂不非常安逸?”

    “也算是安逸吧!”张冒呵呵笑道:“确切的说,太容易获得粮食,而造成当地土人不太愿意劳动,养成了懒惰的习性。我以前在南洋周边去过好几个地方,当地土人皆是以村落而居,多则数千,少则几百,衣不蔽体,无礼义廉耻之心,房屋以草棚盖之。没有建立一个所谓的国家,大多连铁器都不曾有。可谓极其野蛮落后。”

    “说到土人,咋上岸都两天了还没有看到一个呢?”于鸿朝着从林里张望,颇为疑惑。

    以前在耽罗国、倭国和大小流求,还没靠岸就看到许多当土人,在吕宋还是首次遇到这种情况。

    “就看张横深入内陆有没有发现土人村落。”

    于鸿还是首次如此期待与当地土人见面,准备好生瞧瞧当地一年衣食无忧的土人是啥模样。

    “快看,张横他们回来了!”

    负责营地警戒的守卫大声喊道,许多人闻讯跑去瞧是不是带回好消息了。

    当张横等十四人从丛林里钻出来,众人一瞧,暗道大事不妙。

    于鸿撇开众人,脸色难看的问道:“张横这是怎么回事?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