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1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句最靠谱的话,只要他应下了许敬宗,从此许氏成员身上的每一缕布片都属于他的,每一个女性都可任由他。。。生杀大权可就全由他和他的后代掌控了!或者大唐王朝倒下,或者两族有一方死绝了为止,否则,许氏将永世为奴!

    想以进为退套路小爷?不像啊谁敢拿家族的事情当儿戏?

    这么说来。。。是真的?

    殷清风到底是出生与成长在现代,他想不明白这里面的关键点到底在哪里。不过,许敬宗已经臣服了,他大可开口询问。

    殷清风问道:“你有什么权利代表你的族人?”

    许敬宗依然趴在那里,恭敬的回答道:“敬宗为许氏当代的族长。”

    这就难怪了。一族之长的确有这个权利。

    那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为他一人的荣华富贵?要么是他太疯狂,否则敢不顾家族的前途?为许氏一族的未来谋算?可都世代为奴了,还有什么未来?

    以他的精明,绝不会做赔本的买卖的。

    “呵呵。。。”殷清风冷笑了几声,说道:“你许氏凭仗什么要入我府下?本公子又为何非要收下?”

    许敬宗似乎早就有答案了,他说道:“汉晋以来,凡名震天下的世家,除了与众多世家联姻外,都有不少的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附庸家族。

    郎君出身的殷氏在天下间的排名极弱,但现在有郎君出世,殷氏在郎君的带领下,位列一等世家只是朝夕之间的事。

    许氏初祖为姜器之子,讳羌名缙云号高阳,乃少昊之师。春秋时为诸侯之一许国。许氏历经各朝各代,传承共计三千三百余年、一百一十五世。

    永嘉之乱前,许氏鼎盛时,分支遍布北地各郡县,共建有五郡三堂。南渡后,敬宗出生的高阳郡得仁堂许氏立祠扬州吴郡杭州,传至敬宗一代也有八世。

    现今,除高阳郡外,训诂堂在会稽郡已立祠五百余年。其余汝南郡、河南郡、太原郡星散,归为高阳郡。

    许氏虽非天下豪族,但也诗书传家、时代官宦。

    殷氏。。。。”

    “等等!”殷清风打断他。

    擦!信息量太大,让小爷好好捋捋。

    中国已知最早的姓氏有:姬、姜、妫、姒等“女”字边的姓氏。许氏初祖是姜器之子,自然是源出姜姓了。

    至于他说“传承共计三千三百余年、一百一十五世。”嘛。。。是咋计算出来的?小爷可不信他们家的族谱能把商周之前的年代和辈分算计明白,多半是穿凿附会吧

    还有,许氏现在主要的郡望只有高阳郡和会稽郡,也就是说,除了会稽郡之外的许姓子弟都归许敬宗管?那可牛x了我的许哥!

    高阳郡和会稽郡虽然分属两个郡望和堂号,但一笔写不出两个许,他们之间肯定有密切的往来。这么说来,只要小爷点下头,这许氏的力量都是小爷的了?

    殷清风心动了!

    他继续想到,“会稽郡好像是现代的苏州吧?小爷要谋划江山,江南那一块是重点之一。若是有许氏及其联姻家族的帮忙,那小爷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完成计划。

    看来这孙子的确有价值收留啊

    不过。。。听听他还会说些什么。”

    殷清风挥了下手,示意他继续说。

    许敬宗得令后,继续说道:“殷氏出自帝喾嫡子殷契之后,以国名为氏,同样源远流长。

    敬宗虽不得拜读贵族宗谱,但也知晓郎君出生于殷氏的陈郡堂。除陈郡外,殷氏还有汝南郡、琅琊郡、东海郡、雁门郡、弘农郡和冯翊郡等七郡七堂。其中,陈郡与东海郡为主要支脉。”

    “咦这孩子是特工?咋啥都知道?该不是蓄谋想弄死小爷吧?”

    “咳”

    殷清风问道:“你为何对殷氏如此熟悉?”

    不由得他不尴尬。

    除了知道自己那便宜的爷爷是殷峤外,殷清风对于刚才许敬宗说的那些关于殷氏的历史还真是一无所知。

    怪不得李世民说他身为世家子却反过头来算计那些世家呢。当初还纳闷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自己是“文盲”啊

    许敬宗回道:“南渡后,陈郡殷氏迁至健康城乌衣巷,与王氏、谢氏为邻,而东海郡则从郯邑迁至京口,京口为东晋时的东海郡治所。高阳许氏与东海殷氏多有往来,所以敬宗对殷氏多有了解。”

    殷清风点点头,这个解释说得通。

    “擦!乌衣巷?殷氏这么牛掰?那可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乌衣巷啊

    等等。。。他说“高阳许氏与东海殷氏多有往来”,该不是有姻亲关系吧?要是真有的话,一旦论起辈分,这孙子比小爷大上几辈可咋整?那小爷的不就犯了尴尬症了?

    不过。。。好像也没关系。现在府里的管家,自己还不是得叫一声“叔祖”?”

    殷清风道:“东海殷氏可曾北迁?”

    许敬宗回道:“依然留在江左。”

    殷清风又说道:“那你可知殷氏的现状?”

    许敬宗回道:“殷氏在东晋时曾一度崛起,位列当时的一流世家大族之列,并与众多势力强横的家族联姻。

    敬宗隐约记得:殷浩的妻子是陈郡袁氏,为袁耽之妹。殷康妻谢僧韶,为谢尚之女、殷仲堪妻琅琊王氏,为王临之女、殷仲文妻谯国桓氏,为桓温之女、殷景仁妻琅琊王氏,为王谧之女。

    宋孝武帝贵妃为殷氏女、宋文帝太子刘劭妃殷氏女,始安王刘休仁妃殷氏女,殷元素妻琅琊王氏,为王僧朗之女、殷睿妻琅琊王氏,为王奂之女、殷钧妻永兴公主,为梁武帝之女。”

    除此之外,殷浩、殷仲堪等人,擅于玄谈,精于玄学、儒学、佛学、医学,又是天师道世家。。。。”

    殷清风越听心里越麻木,这踏马的太牛了吧。男的娶王、谢、袁、桓、萧五族之女、女儿嫁入皇室。。。李世民他们家也没这么牛吧。。。

    “。。。前隋天下一统后,郎君的曾祖僧首公徙居关中雍州鄠县。仕隋朝,任秘书丞,为殷氏京兆堂始祖。只可惜,京兆堂人丁不旺。

    殷氏从渡江后,传至郎君这一代应该为第十一世。郎君的曾祖不害公有胞兄弟六人,但四人早亡。其中英童公为僧首公胞弟,过继给不占公为子嗣。

    殷氏现在主要族人为郎君出身的僧首公一支、英童公的后人和郎君从高祖殷不佞后人。英童公的后人名讳闻礼,为殷氏族长继承了陈郡长平堂的名号,现任中书舍人。”

    殷清风挠了挠头,“这厮刚才还说没看过殷氏的家谱,可。。尼玛,不愧是当族长的,把别人家的家底都摸清楚了。

    而且,自己这个“正宗”的殷氏子,却从外姓人口中知晓本族的历史,这算不算是莫大的讽刺?”

    殷清风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又围着许敬宗走来走去。

    按理说,不管殷氏在长安分为几个堂号,理应都住在一起,没道理殷峤与殷闻礼分开居住,就是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变故。但是这话不能问许敬宗,毕竟家丑不可外扬。

    从许敬宗的阐述分析,许氏的能量还是不小的。他想要利用好这股力量,首先要控制好许敬宗,然后许敬宗对这些许氏族人还得有很好掌控力。

    现在许敬宗领导的是多郡归一的高阳堂,人心未必整齐。不过嘛,还是老办法,要钱砸人就是了。那,剩下来就是要彻底收服许敬宗了。

    殷清风用脚尖碰了碰许敬宗的胳膊,“许氏与殷氏你都介绍完了,也夸耀了一番小爷,但你还没有说出打动小爷的话。你说说吧,你敢以许氏高阳堂为代价,到底所求为何?”

第159章 用人之道() 
通过刚才殷清风询问的那几个问题,许敬宗便判断出殷清风这个妾生子在其本族内的确不受重视。那么,自己的回旋空间就更大了。

    他斟酌了一下词语,依然恭敬的仰头回答道:“第一,贵族现在的族长出自闻礼公的长平堂,但未必不能由京兆堂的后人出任。只要郎君有心,敬宗愿全力辅佐。

    第二,太子最少要在十年后方可登基为圣,彼时,贵为帝婿的郎君已近而立之年,正是在庙堂上施展雄心的好机会。敬宗出仕为官多年,可为郎君效犬马之劳。

    第三,从江都之变后,敬宗便负重忍辱,哪怕留下骂名,也要振兴许氏门楣。可高阳许氏几经磨难,可堪造就的子弟寥寥无几。

    现在天下初定,那些顶级世家一定会趁机分夺各方各地的利益。若许氏再不振兴,即使香火不断,最终也要沦为末等家族。

    之前,敬宗及劣子冒犯郎君,但何尝不是郎君的先祖和敬宗的先祖将敬宗派遣至郎君的门下?

    敬宗愚钝,无力带领族人重复先祖风光。百年之后,敬宗将无颜面对先祖先宗。

    与其许氏一族在敬宗手中败落,不如投到郎君门下。即使世代为奴,也比沦为世家眼中的猪狗辈为好。

    郎君去年年方十五龄,便被秦王看重,未来自不可限量。但,郎君身为妾生子,又为人丁稀少的京兆堂后人,从殷氏族内得到的助力并不会多。

    未来,无论是在庙堂之上,还是殷氏族内权力之争,郎君都需要有众多的外力来支援和众多琐事要处理。

    所以,敬宗恳请郎君,将敬宗及许氏一族收为足下守门鹰犬!”

    说完,他重新低下头,将额头抵在地板上。

    “册那!我册乃娘只b!”

    殷清风在心里爆了句粗口。

    他一直得意将许敬宗玩弄于掌股之间,现在看来,还真是一个不小的笑话。

    刚才他看似在自己面前瑟瑟发抖,心中却早就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弯弯来算计着呢。否则,怎么会如此冷静而又条理清晰?

    他不但善于蛊惑人心,而且冷静、缜密、厚黑、不择手段、审时度势。。。这样的人才不好好利用那可真是太罪过了。

    之前自己只是依照史书上那些记载,去评判一个人。但却忘记,许敬宗一生劣迹斑斑却能善终,何尝没有道理?

    他肯乖乖臣服,不是人家怕死,而是留得青山在!他肯世代为奴,是因为自己背后有李世民撑腰。否则,就自己这个小嫩瓜,估计早就被他玩儿死了吧!

    可怜小爷一向自诩牛掰,却沦为狐假虎威狗仗人势之辈,原来,小爷本人在他眼里就是个屁啊而且,看这架势,自己这条“狗”还得继续借助李世民来震慑他。呜呼啊悲哀啊

    殷清风咒骂了几句,闭上眼睛开始认真思考。

    看来,自己要好好再想想“没有不好吃的菜,只有不会做的厨子。”这句话了。怪不得再英明神武的皇帝都允许奸臣与忠臣济济一堂,而不是分出忠奸后一杀了之。

    自己凭着个人喜好做事,还真是幼稚得可笑啊!以后要记住了:对一个人的爱憎是一回事儿,能不能用、怎么使用是另一回事儿!

    “对许敬宗评判有误,那王德俭呢?是不是也是这样?”

    想到这里,殷清风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王续应该只是琅琊王氏的一个等级并不算高的子弟,在族中的话语权估计没有多少。不杀王德俭,似乎也不会对自己产生威胁,顶多算是一点小麻烦。但若是此事败露,麻烦可就大了。

    当然,有王雄涎那个扮猪吃虎的角色在,此事出不了纰漏。但这事却要引以为戒,用武力去解决问题永远要落于下乘。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怪不得小东倭喜欢研究孙子兵法呢!大道至简、万理归宗,兵法又何尝不是为人之道?

    自己这两年做的事,最多就是个“其次伐交”,更多的是“其下攻城”。可笑自己好在裴寂和武士彟面前耀武扬威、洋洋得意,估计人家是像看小丑一样看自己吧?嗯。。。看在李世民的面子上,自己最多就是个打扮精致一点儿的小丑!

    哎真悲哀!

    不过没关系,小爷现在嫩归嫩,谁不是从小嫩葱的年月走过的,爷会努力的!现在还是想想接下来怎么应对许敬宗这只老狐狸吧!

    若真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当初和现在只为了振兴家族,那,就要重新考虑对他的使用了。

    他要是能心悦诚服的臣服,还真有很多事情可以让他去做。只是扔他去修路,真是大材小用了。

    而且,许氏族人就算再不济,挑出几十个上百个有能力的人还是可以的。到时候,由他将族人派出去做些外围的琐事,可比自己派人去做方便多了。

    殷清风睁开眼睛,说道:“抬起头来。”

    许敬宗依言抬起头,仰望着殷清风。

    殷清风看着他那双冷静的眼神,心里又替自己悲哀了一下才说道:“如果你的初衷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