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殷清风说道:“经过这次兑换之后,百姓手里的钱财还是那么多。但是朝堂却得到难以想象的财富。该怎么用掉呢?总不会也像文景时期,连串铜钱的绳子都烂掉了吧?

    所以,诸位长辈要头疼的是如何花钱喽”

    李世民等人哈哈大笑起来。

    殷清风继续说道:“想要做好“朝堂予之”,就要把钱财散给那些能在最短时间内用掉的百姓身上,这些钱财才能最快速通过商税又回到国库了。如果赏赐给那些不缺钱财的勋贵手里,可能等到几代之后,这些钱财才会变成商税。

    当然,清风这么说,可不是劝诫殿下不犒劳有功之臣。诸位长辈若是在殿下那里没有得到赏赐,可不要埋怨清风才好。”

    殷清风虽然说了一句俏皮话,但六人都没半点笑容,一个个的低头沉思着。

    殷清风也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修路、修渠和修堤。修路可使政令通达、货殖繁荣;修渠、修堤可使旱涝蝗等灾难降到最低。

    三亿或三十亿的钱财撒出去,朝堂会因此而出现钱荒吗?不会,去年的税收也不过两三千万贯,不一样又要抵御外敌又治理了天下吗?因为这些钱财撒出去,还要以税收的形式收回来的。

    哪怕一年只收一亿贯的商税回来。拿出三千万武备军队,剩下的也足够天下官员增加三倍的俸禄了。除了这些,还有要用钱之处了吗?

    俸禄发了、军队的兵器铠甲粮草也有了、路修了、水利也修了,应该没有什么太支出了吧?”

    李世民等人想了想,好像真是这样啊

    “清风对官吏体系不是很清楚,也不知民部下面是否设定相应的府衙。所以,清风要谏议的是,在民部之下设立预算司。”

    他将预算司的职能和运作方式讲了一遍,“。。。预算司既要量入为出,又要预算当年会收多少税赋收回来。

    而民部这边拿到数据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将钱财用出去。哪怕都花干净了,还有银行那里的钱财做支撑。”

    李世民几个人就算再对经济不了解,这下子也都明白了。

    朝堂把第二年要用的钱财计算好再留下,剩下的就以修路等方式让百姓得到那些钱,然后百姓有钱了就大胆到商贾哪些花掉,朝堂再按照一定税率从商贾那里将钱财收回来。

    就这样不停的出出进进,百姓落了实惠,朝堂赚了好名声而且国库还始终有盈余。

    “这,应该是货殖真正的意义啊”

    李世民长叹了一声。其他人也都一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样子。

    殷清风继续说道:“将钱财散到百姓手里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朝堂做表率,将所有的工匠放良。”

    李世民几个人相互望了望,怎么又扯到工匠的头上了?

    “以仙居坊的香皂为例:诸位长辈有没用过的吗?”

    六个人各自摇摇头。

    他们不但用过,而且还用了不少。

    殷清风接着说道:“一个普通之家的生活所需,无非就是柴、米、盐、醋、布这几样,还有吗?如果要说还有,礼尚往来算一部分支出、求医问药算一个、供子弟读书算一个,再没有了吧。

    以前是因为赚不到钱,所以每一文钱都要计算着用,现在不缺钱了,他们会不会也去买一块香皂呢?

    只要他们能不停的赚到钱,五贯一块的香皂他们未必不会买。六百文的银钗、六贯一件妩媚坊的衣裙、十贯一盒的胭脂等等,他们都敢买。”

    李世民等人越听越糊涂,这些和工匠有什么关系?

    “朝堂在不断的发散钱财,百姓就会买很多他们之前不敢的买的货殖。

    但,如果市坊中的货殖就那几样,买来买去的没什么新意,他们还有兴趣花钱吗?

    比如说,他们需要换一身新衣,他们去布商那里买两匹或三匹布就够了,可能之后的两三年里都不会再去一次了。

    可是,当他走进仙居坊或妩媚坊会怎样?可能今日只能买一个吊床,能攒够了钱他们会去买一把摇椅,下个月再去买一架舒适的床。。。仙居坊里有太多他们之前想买而不敢买的货殖。

    所以,只有工匠越多、工匠们制作出来的货殖种类越多、类似仙居坊这样的商户越多,百姓才有兴趣不停的用钱。”

    李世民等人这才明白为什么与工匠有关了。

    长孙无忌首先在心里就肯定了这个说法。

    像他这种衣食无忧的人,无非就是要享受嘛。

    之前,家里的女娘每次去东西市,转来转去买回来的都是那些花样。

    为什么这一两年来仙居坊和妩媚坊那么受欢迎?新奇啊每当那里又有新货殖出现,家里的大小娘子立刻就去购买。这一年多在仙居坊和妩媚坊用去多少钱财?比之前的要多上几倍啊

    殷清风继续说道:“工匠越多、市坊中的货殖种类就越多、百姓购买的欲望多大。否则,就像清风的郧国公府一样,一百万要用上二十年也用不完。还谈什么收取商税呢?

    也就是说:钱财在百姓与国库之间流动得越快,国库收取的税赋就越多。而决定流动速度的,是工匠们制作出来的货殖种类。”

    李世民等人不由得都点点头。

    就像今天他们享受到的浴池,如果每天每月都有这样让他们感到新奇的货殖,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的掏空口袋的。而,最关键的是,他们这些钱财还不白掏。

    他们把钱财给了殷清风,殷清风是要交税的。得了钱他还要再组织工匠继续制作,工匠得到钱财又去买他们生活所需,那些卖生活所需的也要交税。。。总之,只要市坊里不断出现新奇的货殖,就会有人不停的购买,而国库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商税。

    长孙无忌望着殷清风,心里想着之前他妹妹对他说的话。

    前几日,太子妃到他府里探望住在他那里的阿娘后找到他,她明确告诉他,以后不允许他出仕。

    他争辩不过,最后气急败坏的问为什么不可以。她说,只要身为外戚就不可以出仕。

    现在,对面的殷清风具有这般才华,又被赐婚。他如果知道了外戚不可出仕的消息,他会甘心吗?

    如果不甘心,他敢不敢中断与郡主的亲事?如果甘心。。。他怎么可能甘心?

    嘿嘿。。。看来要好好的找他商议商议了。看看他在知道世民根本不会让他出仕,他会做出什么选择!

第221章 行如流水() 
殷清风走后,书房里陷入沉寂中。

    继名臣论之后,同一个书房、同样还是原先那几个人,再一次感受了到来自殷清风的“压迫感”。

    生逢乱世,对其他人来说是灾难,但对于他们,则是难得的崭露头角的机会。

    他们每个人也都在积极的寻找和把握这个机会。

    若干年前,他们认为时机到了,认为他们施展才学的机会到了。

    他们开始选择阵营。

    只有选对了明主,他们才有机会。

    关于储位的争斗,他们都自认为已经做到殚精竭虑。

    但是,从解散天策府到太子被贬为庶人,他们当中的几个人甚至连执行者的身份都没得到,只是在坐享其成。

    当然,争储只是他们辅佐秦王的内容之一,等到秦王得了皇储之后治理天下才是体现他们成就的时刻。

    可是,就连这么一点点的骄傲,在四月间也成了泡影。

    农耕技术、曲辕犁和一年两种,让他们兴奋、让他们鼓舞,但,也让他们汗颜。

    他们知道民间的疾苦,但是他们能想到的就是和文景之治时候一样,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再加上实行均田制、取消盐铁专营就已经足够他们青史留名的了。

    但是,一个名臣论让他们彻底的失去了信心。

    他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竟然只是一些遗缺补漏、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臣子,根本达不到名臣的境界。

    情何以堪。。。

    帝国论,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格局。

    当他们在想着如何让大唐做到歌舞升平、安居乐业的时候,殷清风已经不再着眼于此了,他的心胸更宽广。他想的甚至是汉武帝都做不成的事情!

    他们甘心吗?不甘心!

    私下里他们没少交流,但是得到的结论是沮丧的。

    殷清风做到的那些事,让他们感觉有一层桎梏被打破了。但是,桎梏之后的天地是什么样的,他们依然摸不到边际。

    今日,太子召集他们。

    那小小的浴室,乍一看,精美、奢华、震撼。。。如果这个浴室只是一些工匠进献给太子的或许还不会引起他们的深思,但是,这个人是殷清风。

    他们禁不住的自问,他们穷一生的精力都想不到还可以通过钱币改制来增加国库的收益、他们穷一生的精力都达不到帝国论的格局。。。殷清风怎么还游刃有余的想到这么巧妙的工匠之术?

    他们与他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之后,他们来到了这里。

    这里是他们与他初次见面的地方。

    曾经在这里,他们向一个少年折服言称:受教!

    刚才,他们又听到了商税论

    从管子到隋文帝,重农抑商是国本。

    他们也认为这是治国的圭臬。

    治国嘛,先贤们已经告诉他们了,就是儒家的仁和法家的律。

    那,到底怎么才能做到?

    以前他们以为,是“仁者爱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多么深刻的哲理啊!

    怎么到了他那里就变成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了呢?

    可是。。。他们竟然找不到半点反驳的依据。

    不但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反而,他们想琢磨越觉得如果按照他说的话,好像。。。真的能做成。

    先与之,再取之。。。前提是。。。竟然是钱币改制和银行!

    他竟然早就在一步一步的筹划着。。。。。

    多么深邃而又深远的谋划啊

    王珪、魏徵、房玄龄、杜如晦四人相互看了看,彼此的脸上都是一片木然。

    他们看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眯着狭长的双眼不知在想着什么。

    再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一只手拖着下巴,闭着眼睛,同样在神游天际。

    四个人各自暗中叹了口气,起身向李世民告退。

    长孙无忌也跟着四个人一起告退了,只剩下李世民呆坐在书房里。

    因为殷清风曾经和他说过以商税取代租和庸,并说过要取消“调”的谏议,所以他在其他人沉默思索的时候,想得却是另外的事情。

    首先他想到的是,其他人在经过今天之后,会不会主动与殷清风接触,如果接触了,会以什么样的心态。

    在胡思乱想了一阵之后,他又想到具体该怎么做才能做到以商代农。

    他想到了殷清风说的放良工匠、想到了那些世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想到了加盟会。。。

    现在书房只剩下他自己了,他再一次理顺头绪后,摇了摇书桌上的铜铃。

    进来的人,不是李晋安。

    李世民楞了一下之后命令道:“派人去把魏国公请来。”

    在东宫门口作别后,王珪四人默契的等长孙无忌上了马车之后,才慢慢跟在后面。

    对于长孙无忌,无论是早就投靠李世民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是后来加入的王珪和魏徵,都感觉与他难以相处。

    一句话,志不同道不合而已。

    虽然彼此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门楣,但长孙无忌是想通过追求权利来实现的,他们四人是想通过青史留名来达到的。

    在杜如晦的偏厅了,四个人沉闷的各自进餐。刚才在东宫那里,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吃东西。

    如同嚼蜡般的应付了一下五脏庙之后,身为主人的杜如晦说道:“如晦刚才想到了计然之策中的一句话:‘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也不知那少郎君是看了这句话受的启发,还是他行事暗合了这句话。。。”

    魏徵听了,有些颓唐的说道:“文子在一千多年前就点明了货殖的真理,我辈却始终相信重农抑商才是对的。”

    房玄龄不知文子是何人,也没读过计然之策,既然杜如晦和魏徵都有感而发,他振作精神问道:“乔愚钝,请克明兄和玄成兄解惑。”

    魏徵看了一眼杜如晦,见杜如晦还一副沉思的样子,他向房玄龄解释道:“计然,姓辛氏,名文子,号称渔父。春秋时期宋国葵丘濮上人。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

    南游越国时,收越国大夫范蠡为徒,并授范蠡七计。

    他的遗作为文子。

    范蠡曾经想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