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3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场的戏谑后,宾主十六人欣赏着舞姬的舞姿,相互调笑着,眼看着的就要酒至酣处了。

    尉迟碰了下程咬金,程咬金则挥退了舞姬乐师。

    见其他人放下酒碗,众目齐聚,尉迟说道:“诸位袍泽也都听说了吧,太子殿下在三十日下午,可是在殷元的府上停留了半日之久。虽说没有加官进爵,但也赐下了铁券。大家都说说吧,以后该如何对待那殷小子。”

    按理说,程咬金是主人,这话应该他来说,但其他客人对于尉迟抢在主人翁之前发言,也不以为奇。以尉迟的身份,当得起。

    历史上,在李世民夺位成功后,于武德九年冬十月,立中山王承乾为皇太子,又再封赏群臣。

    裴寂的特殊身份,被实封了一千五百户的食邑;爵位已是吴国公的尉迟敬德则与李世民的发小兼舅哥长孙无忌、彭国公王君廓、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样,虚封了一千三百户的食邑。

    接下来,是太子妃的族叔长孙顺德、驸马都尉柴绍、燕郡王罗艺、赵郡王李孝恭的一千二百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的一千户;李世勣和刘弘基九百户;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和程知节七百户。

    安兴贵和安修仁哥俩、唐俭、窦轨、屈突通、萧瑀、封德彝、刘义节的六百户;钱九陇、樊世兴、公孙武达、李孟常、段志玄、庞卿恽、张亮、李药师、杜淹、元仲文的四百户。

    最后是张长逊、张平高、李安远、李子和、秦行师和马三宝的三百户。

    现在历史被改变了,但这些人在朝堂上的位置没变,依然是以尉迟敬德为首、党仁弘、牛进达和吴黑闼三人为末。

    听了尉迟的话,酒席上陷入沉默。

    他们当初鼓动程咬金想要加盟滋味楼和仙居坊,目的只是想赚钱,没想过要和一个少年人………哪怕他是太子殿下的郎子、哪怕他是皇太孙的夫子………成为什么政治盟友。

    后来,各路消息传来,种种迹象表明,殷清风的性命堪忧,他们就更不想和殷清风扯上什么关系。

    但近日太子一反对郧国公府的冷淡,竟然短短时间内,连续驾临不说,还给殷元赐下了他们至今也没得到的铁券,这就让他们坐不住了。

    元日前几天彼此各忙各的,今日约定在程咬金府里齐聚,明面上是一起欢宴,暗中的主要内容肯定是要商讨一个,如何与殷清风相处的结果来。

    但,这话不好开口。

    元日前殷小子就出了长安不说,太子驾临郧国公府不见他回去,元日和元日后也不见他回去,太子对他到底是什么态度,谁都摸不准。就算他们与太子旁敲侧击也得不到答案。

    他们也各自派人去城南打探,可打探的结果是什么有用的消息也没有,这让他们怎么下结论?

    而从另一面想。

    国朝初立,上至百官,下至万民,包括他们在内,对李氏江山能存在多久,都在暗中观察暗中思量着。

    若李唐和杨隋一样命不长久,他们这般与殷小子结好,会被外人以为他们要奉殷小子为主呢;若李唐长久了,他们与他结好,不就是害了他吗?

    于己于人,在情况不明前,他们这些代表着大半个李唐武力的将领们,可不敢轻易表态。

    程咬金见其他人不想开口,他说道:“薛二,你护卫太子身侧,就没听说过什么?”

    他既是主人翁,嫡长子又与殷清风的阿姐成亲在即,他必须说点儿什么。

    薛万均一翻牛眼,闷声道:“太子倒是偶尔召见殷小子,可他们说了什么,俺就不知道了。”

    程咬金追问道:“那你就没从你族侄那里打探些什么?”

    他倒不是要为难薛万均,而是今日的商谈太重要了。

    薛万均叹气道:“俺倒是寻了个机会找了那小子一次,可是啥也没问出来。”

    程咬金嘴里的族侄和薛万均口中的那小子,说的是薛礼。

    河东薛氏从巴蜀迁徙至河东后,分为了三支:西房、南房和北房。

    西房在隋唐之交的代表人物有:被杨广逼令自缢的薛道衡、他的妹妹,李渊的婕妤薛氏、薛道衡的儿子,刚去世不久的薛收,以及薛收的儿子、唐高宗的宰相薛振薛元超。

    南房自从薛礼的六世祖薛安都故去后,再无良臣良将,直到薛礼横空出世后,河东薛氏南房才显耀李唐。

    相比西房和南房在南北朝时的显贵,北房则是在西晋时就无人才现世了。最后更是远走河西,定居敦煌。

    河东薛氏的北房在河西繁衍多年、又沉寂多年后,终于在隋唐之交崛起,代表人物便是薛万均的父亲以及他的三个兄弟:兄长万淑、大弟万彻和二弟万备。

    虽然北房与其他两房久不往来,但血缘未断,尤其是在薛世雄崛起之后,多次到河东祭祖。所以,按照族谱来论,他是薛礼的族叔。

    程咬金转向张公谨,“弘慎,你有何谏言。”

    张公谨凝重的说道:“之前我等都商讨过殷小子多次了,但我等都疏忽了一件事情。”

    所有人都被他的话吸引了。

    “若当时的秦王为了赏赐殷小子进献马蹄掌之功,似乎没必要以长女赐婚与他。以他一个庶子名分,蓝田开国男已经足以彰显秦王爱才之心了。”

    有些人在点头。

    “还有,若太子不看重他,岂会让襄城郡主住到他身边去?皇室之女与未婚夫婿未婚而同居,殿下是不怕世人耻笑,还是想以此拉拢他?”

    公孙武达道:“那你说,为何他从城南回来后,殿下一次也没驾临郧国公府?当初峤公在世时,殿下可没少去造访的。”

    李孟常反对道:“殿下去造访峤公,那是敬重峤公。殷元空有一个国公爵,如何让殿下屈尊纡贵?更何况,哪有岳翁到未成亲的郎子家中去的?”

    程咬金抬手打断他们,转向刘师立,“鞠旅兄,你如何看待弘慎那些话?”

    刘师立长目微眯,“弘慎说的,只是那殷小子回城之前殿下的举动,这还不足以说明殿下现今依然看重他的。”

    薛万均粗声道:“不看重他,会让他教导中山王?”

    他心中是偏向殷清风的。

    刘师立摇头道:“殿下爱其才,却未必信其人。”

    薛万均想想太子多疑的性情,就没再言语了。

    刘师立接着说道:“往常节日时,殿下都会赏赐亲信之人的。最近这一两年更是不停的到各宗室和权贵府里做客,但这都把郧国公府排除在外。”

    他抬起头,“这也是为何我等不向殷小子示好的原因所在。”

    尉迟道:“若这是太子有意而为之呢?”

    众人又陷入沉默。

    许久,程咬金道:“你们也都知道,当初老程就是看中殷小子在殿下面前的分量,才同意与他阿姊和他义侄结亲的。所以,老程尤其关注殿下是如何对他的。

    太子此人,要说行军作战,绝对是统帅大才,可若是论起工匠之事,他与我等同样都是门外汉。可仙居坊和滋味楼到底是太子的还是他的?”

    加盟会后,关于仙居坊和滋味楼的归属,到底是太子还是殷小子的众说纷纭,他们也弄不清楚。但他们更倾向于是太子的。

    他们这么判断的原因是,殷小子表明了他在酒业里只占半成的份子,而太子是五成。这足以说明,这半成份子是太子为酬其劳而给他的赏赐。

    若这仙人酿是他们的,哪怕他们要拉拢太子,最多就是让太子得去四成,再用两成活三成去换取其他家族的支持。他们绝不会只给自己留下半成的。

    安兴贵道:“某都说了嘛,是太子看重那些钱财收益,直接从殷小子手里夺去,然后他俩起了龌龊太子才冷落他的。而殷小子迫于太子的权势,只能不甘心的认头喽。”

    牛进达一拍桌子,“你这“不甘心”三字说的对!一个硬抢硬夺,一个不甘心又不得不屈服,所以太子才会在节日时不赏赐也不去造访的!”

    吴黑闼道:“那最近太子为何又去了郧国公府,还赐下了铁券,又为何殷小子躲去城南不归?”

    “这。。。”牛进达不知该怎么圆自己的话。

    要说他们又和好了,可殷清风在城南不归;要说没和好,干嘛又赶在元日前去造访还赐下铁券。

    薛万均撇了撇嘴,“殷元好歹也管着军事学院的钱财吧。”

    牛进达恍然道:“对啊殿下是去造访殷元的又不是去看那小子的!”

    尉迟拍了拍桌子,“你们说了半天,到底咱们以后和他是继续原先那样,还是表示亲近?”

    程咬金像是想起什么了,他问道:“敬德、薛二,老程记得殿下中毒那次,可是接见了他,还留宿他在西禁苑。你们说。。。”

    他想说,后来太子奏请解散天策府和仁智离宫那次,是不是都与殷清风有关。可是他转念一想,连房玄龄和杜克明那两个被太子成为房谋杜断的人都束手无策,当年的殷清风才多大,就能谋出这样的计谋来?

    尉迟知道程咬金未尽之言要说什么,他说道:“当时某也问过太子为何去离宫的时候要带上他。可太子说,是那小子想去见识见识。”

    “这你也信?”半天没言语的秦琼说道:“太子为了和李建成争夺皇储之位,熬煞了多少的心血,眼见大功告成之际,带上殷小子无非是让李建成放松警惕罢了。”

    尉迟揪着胡子,缓缓的说道:“若解释为。。。是那小子向太子献的策,把他带上,是想让他亲眼见证他的计策成功了呢?”

    说完,他自己都不信。但不知为何,这话就脱口而出了。

    众人面面相觑,这也太扯了吧!

    若殷小子真有这泼天之功,以太子那张扬的性子,还不早在被立为太子之后对他大肆赏赐?

    李孟常道:“若是殷小子真得太子欢心,哪怕这事与他无关,为了他将来出仕,太子也会分润一些功劳给他的,何至事后没有半丝风声传出?”

    “对啊”“就是!”“。。。”

    众人不敢相信殷清风会有如此的谋略,纷纷出声反对尉迟和赞同李孟常的说法。

    尉迟有些烦躁的说道:“那你们说,殿下是有意向外人显示在冷落他,还是真的不待见他!”

    厅堂里又变得鸦雀无声了。

第422章 第四百二 十 章:知恩图报() 
这个问题很关键,但也很让人头疼。

    判断对了,他们以及后辈的富贵就不愁了,可要是决断错了。。。太子和殷小子两者他们都招惹不起。

    殷小子总保持脱离于世人视线之外,太子那里又得不到口风。按理说应该关系亲密的俩人,总是让人感到若即若离捉摸不定。

    有些自认为短于谋略的人,默默的喝酒不去打扰那些正在思索的同泽,他们还指望着能得到一个准确的判断,也好松了那口憋了许久的闷气。

    他们不是忘恩负义之辈。殷清风当时可是痛快的就送给在座每一位一场大富贵的。满长安那么多权贵不找,偏偏将这富贵给了他们。虽然现在富贵还没到手,但他们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殷清风没有一个好下场。

    他们跟随太子多年,熟知太子其人可亲而不可近的秉性。太子平日里可以和任何人说笑嬉戏,但只要有人言语举止不当,太子便会发怒甚至猜忌。

    殷小子那人不错,没有世家子惯有的傲气与蛮横。要是换做是别人在暗中为太子做事,早就狐假虎威的作威作福了。他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而是进退有节端正平和。

    他不但有一身不错的武技,让他们这些武人天然就感到亲近,为人还豪爽。听说他们这些人钱财拮据,二话不说的就拿出两百万;听说由他饲养肯定不得当,也毫不犹豫的将大宛马交给尉迟带走。

    但他们最看重的,是他向太子奏请建造的军事学院。虽然太子警告所有人不要向外宣扬,但他们这些收益最隆的武人岂能忘记他的恩德。

    他们大多不像尉迟、张士贵、安兴贵那样从祖上就能得到武略兵书的传承,而是大多因为少年好武又逢天下板荡,又得太子赏识才有今日的武勋之位,但他们的子孙后人必定争抢不过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嗣。

    有了军事学院就不同了。

    接受同样的教导,又能和其他文臣武勋的后人结识,将来一旦出仕,不说青云直上,最少也可以门风不缀、富贵不减。

    殷小子是所有进到军事学院读书那些人的恩人,这一点,不容置疑!

    可现在他们如何能保住他呢?

    他们私下里没少惋惜殷小子生不逢时,以他之才能若是生在天下太平时,一定是朝堂上的肱股之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