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世帝唐-第3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分餐制真正得到改变的,便是桌椅的出现。

    桌椅不是殷清风首先“发明”的,北魏时期已经出现了高足坐具和高桌。莫高窟里西魏时代的壁画上,也能看到靠背椅子的图形。

    实际上,无论是跪坐还是分餐制,都是上流社会玩的,下层百姓只要能吃饱就可以了。讲究仪态能饱肚子吗?穷得“上无片瓦下无立锥”还分餐?有那么多的餐具吗?

    可就算殷清风对这些再心知肚明,他也要保持应有的仪态。

    古人讲究寝不言食不语,又讲究客人放下筷子主人就不能再进食。

    所以,哪怕他的腿再麻,腰再酸,也要闷头吃到最后。

    好不容易熬过了这顿饭,又与燕杨氏应对几句,殷清风说道:“娇淑久未归家伺奉夫人,清风又远居城南,这次娇淑回来就多住些日子。”

    女子出嫁从夫,殷清风不开口不应允,润儿只能跟着他回去。所以,燕杨氏听了之后立刻欢喜道:“日后,老身会遣她大兄亲自送还润儿回去的。”

    殷清风道:“那就给夫人添麻烦了。”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女儿回去省亲,就是给妻家添麻烦。

    他又对娇淑说道:“左右无事,你就多住几日。”

    娇淑这一下午也没找到与殷清风单独说话的机会,见殷清风有意要告辞,她不得不问道:“宫中昨日不但将娇淑的财物送还,又将平日里伺奉娇淑的宫娥遣来。。。”

    四个宫娥如何安置,还要郎君同意。她虽然不舍得将她们放良,但小郡主几人身边可都是没有婢女的。

    殷清风道:“有家人的送其还家,没有家人的。。。”他看向燕杨氏,“请夫人收留如何?”

    现在女教师多得都不知道该怎么婚配了,哪里还敢再收人进来。而且,别的妞儿身边都没亲近的人,若娇淑身边一下子多了三位个帮着她的人,不利于团结啊。

    燕杨氏痛快的答应了。

    以前囿于钱财,府里的下人不敢收买太多,就算两个儿子各自也只有两个妾室。

    这四个宫娥在宫中多年,又能被分派伺奉润儿,无论相貌、性情与才学都是出众的,又没有家人牵绊,若是儿子将她们纳入房中,却是极好的。

    长儿媳刚才私下与她说,润儿这次回来,殷清风不但送上了不少的礼物,另有十万贯的钱财。

    有了这十万贯的钱财,即使儿子不去做校书郎,与大兄沟通一番,也能为他们谋个不错的前程;有了这些钱财,某说再纳几个妾室,再多几个子嗣也是养得起的。

    送走殷清风后,燕杨氏将娇淑带到房中,“润儿,你的夫君为何要住在城南?他是打算只住一段时间还是要长久住在哪里?”

    坊间对于殷清风个人的传闻并不多,就连他是皇太孙夫子的传闻都没传出来,那些传闻多是集中在仙居坊、滋味楼等讯息上。

    而且,那些传闻她也只当做闲话去听,从来不曾想有一日会与此人有上什么牵连。但此时却不得不细细打探了。

    娇淑道:“女儿住于东宫时,对他所知也只是听闻宫内的传言。归他这两日。。。第一日。。。小郡主她们只告诉女儿殷氏的新族规等。第二日便因吴国公夫人生育匆匆回了长安。”

    燕杨氏见没什么有用的信息,又问道:“以你看来,他可能助益你舅父?”

    弘农杨氏在新朝里受恩宠的缘故,便是圣人当初与杨氏结下的情义。

    反观太子,不管是圣人还是他的宫内都纳了杨氏族女,按理说他应该善待杨氏的。可他不但不与杨氏亲近,反而有意疏远和冷落杨氏。

    杨氏本身子嗣众多不说,包括燕氏在内的联姻家族就更多。这些家族大多要指望着杨氏,若杨氏的权势不再显赫,甚至衰落,对燕氏等家族来说将是一场惨绝的灾难。

    娇淑无法作答,只能沉默。

    她与郎君言语交谈不多,虽然能感到他是个体贴之人,但涉及到政事,她如何知晓他是如何想法?

    燕杨氏再次失望。

    她也知自己心急了些,但杨氏这几个月来属实煎熬难挨。尤其是元日时,宫中非但没有像往年那样额外赏赐,反而消减了封赏。

    这个消息传出后,再联想之前恭仁大兄和师道幼弟接连被贬,一时间,众多人心惶惶不安。

    她拉住娇淑的双手,“润儿,以往你在太子面前说不上话,不能为燕氏和杨氏助力。现今你归了他,他又是太子面前极受恩宠的,若是你能说动他。。。

    他说是殷氏定下了新族规,妻妾子嗣不再分嫡庶,可他若是想恩宠与谁,还要你们这些妇人争取。

    阿娘所求不多,只盼着你能极力讨好他,使他对你的恩爱更多些。”

    说到这里,他相信女儿是能明白她的意思。但一想到女儿以往那般遵守礼教的性子,又怕女儿不知该如何讨好殷清风。

    她又说道:“男子对女娘多是一时的恩宠,有了新欢便忘了旧人。若润儿你想长久的让他恩爱与你,不但床笫间极力迎合,还要。。。还要寻些女子让他。。。让他欢喜。”

    娇淑心中有些羞涩有些慌乱。

    阿娘自幼教导她识文字尊礼教,只在她被接走前匆匆私语她该如何伺奉男子。可阿娘现在却说。。。寻些女子讨郎君的欢喜。。。

    燕杨氏心中也羞愧得紧。

    她当初甘心嫁将给门第远远不及的燕氏,便是看重了夫君忠厚的性子。

    生在杨氏,她耳闻目染世间男子是如何亵玩女子的。嫁给夫君,便是因为燕氏内没有这种龌蹉事。

    而今,为了大兄和幼弟,她却不得不教唆女儿诱使她的夫君亵玩女子。真真是愧煞了。

    但兄弟接连被贬后,无论是找到宫内求情,还是暗中使人向圣人和太子说项,太子都无动于衷。

    现今,女儿意外的归了太子面前最受宠的殷清风身边,她不得不动起心思为兄弟谋划。

    就像她刚才说的,男子对女娘多是一时的恩宠,等纳了新妾、在别人处亵玩了别人的姬女,便将旧爱弃之如敝履,一心就在新的女娘身上。

    为了兄弟前程,再羞愧也要说。

    “你大舅父在亲仁坊有座私宅,你可以引他去到那里。”

    娇淑惊诧的抬起头。

    燕杨氏羞红着脸说道:“那里你舅父蓄养了两个外室和不少的姬女。若是他肯助益你舅父,不说那些外室和姬女,便是杨氏女也可送过去伺奉他。”

    娇淑的脸上有些苍白的再次低头。

    她又如何不知当下男子视女子为玩物,可这事若是她来做。。。她既不想助纣为虐,也怕恼了郎君其他的妻妾。

    以前小郡主不受宠也便罢了,现在因为郎君的缘故,在太子的女儿中,地位却是仅次于五郡主李丽质的。而她又是郎君妻妾中唯一称呼郎君“哥哥”的。

    以她在郎君面前的受宠,若是恼了她,自己这个被转手送人的女子如何与之争夺?

    还有妮子。

    韦氏本就是京兆关陇的世家大族,若是她也用这般手段讨好郎君,韦氏还不鼎力相助?要知道,现今声望大损的韦氏可是巴望着能有人庇佑他们呢。

    而且,若是郎君那些妻妾都这般讨好郎君,郎君的心思还不都在外面的女娘身上?

    以郎君在床笫间的。。。凶猛。。。那些女娘岂不更加痴缠郎君?郎君哪里还有心思在自家妻妾的身上?若是外面再有几个没有名分的子嗣,殷氏的家风。。。

    娇淑冷静的说道:“女儿只能尽心讨好郎君,却不敢生出更多事端来。”

    娶妻娶贤德,便是为了家风规范、伦理安序。郎君与殷氏不以妾室待她,她岂能有损殷氏家风?

    事端?为你几个舅父着想怎么就是事端了?

    燕杨氏也知道不能逼迫女儿,她只好按下羞怒道:“毕竟你归他还日短,此事以后你就能想清楚了。”

第445章 程府宴客() 
殷清风回到府里,自然是要去润下院定省。

    到了正厅堂,却见两桌麻将两局双陆众人玩儿得正开心,唯独不见殷元和柳氏。

    双陆棋源于古代伊朗和古代巴比伦一带,约在魏晋时期传入中国,由曹操的小儿子曹植糅合中国六博游戏的特点改造而成,此后开始盛行。

    在唐、五代、宋、元时曾经风靡一时,成为宫廷贵族和文人雅士最喜爱的游戏,

    至于双陆棋失传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乾隆年间,全国上下用双陆棋设赌局之风泛滥成灾,惹得乾隆皇帝龙颜大怒,于是下旨禁止老百姓再玩双陆棋了。

    也有人说,明清时期,由于麻将和象棋的出现,使得双陆棋的粉丝逐渐减少,最终导致失传,双陆棋在清朝末期完全消失了。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流行了一千多年的双陆棋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后人能够看到的唯一一套完整的古代双陆棋实物,只有那套珍藏在辽宁博物馆的古代双陆棋了。

    双陆棋子为马形,上尖下圆,呈锥形,有点像现在的国际象棋。颜色分为黑、白。各十五枚。初期有两枚骰子,唐朝末年后逐渐加到六枚。

    下棋时,两人对坐,互相掷骰子,按骰子的点数行走棋子。行棋时,白马从右走向左,黑马从左走向右,先出完棋子的人为胜者。

    粗略一看,双陆的玩法和飞行棋很像,但飞行棋只根据骰子的点数按部就班的挪动棋子就可以了。

    可细细比较之下就会发现,双陆与跳棋更接近。都是在投掷完骰子后,选择该选哪一个棋子先跳出去,又是否挡住了后面的棋子。

    但与跳棋不同的是,前面的棋子不能为后面的棋子做跳板。

    坐在近门处,正与薛礼玩双陆的幼娘见殷清风进来,甜甜的挥手道,“阿耶说,二兄回来会去书房等他。”

    再见薛礼愁眉苦脸的样子,估计没少输给幼娘。

    这是一对儿欢喜冤家,殷清风很看好他们的未来。

    幼娘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副恭顺谦卑的形象,薛礼在别人面前都是憨厚刚直的小男子汉。只要俩人凑在一起,一个化身霸王花,一个秒变乖宝男。

    天作之合啊。

    殷元整天围着大肚子柳氏,也不知当初裴氏和闻氏怀有身孕的时候是否如此。如果不是。。。润下院里可就热闹了。

    都说老来得子,犹如掌上明珠。殷元不老,却这么呵护着柳氏,就不怕打翻了陈醋坛子、推到了葡萄架子?

    殷清风无限感慨,这就是百态人生啊。

    姗姗来迟的殷元开门见山的说道:“太子将燕氏赐给你的消息传出后,今日的拜帖和请帖收了几十封,几乎囊括了长安城内三品以上的权贵。你。。。打算怎么应对?”

    任六虽然有志从军,打探小道消息的担子还没卸下。街头巷尾那些议论的内容,都已经捡出主要的内容向他汇报过。

    殷清风料想过李世民不会大张旗鼓,收到消息的权贵们也不会主动向外宣扬。唯独没想到是,推波助澜的人竟然是参与酒业的那帮武勋。

    因为讯息有限,他还猜不出这些人的动机。如果明天他们也去程咬金家里的宴会,他倒要好好问问。

    在选官制不完善的年代,幼年神童、少年英才、以及张良、黄石公、邓禹、诸葛亮那样的一代隐士名士,皇室是必然要征辟的。

    若是这些在民间极有名望的人,皇室都不主动招揽,皇帝一定是要被天下人骂的。

    虽然李世民先嫁女,后赐女人,可殷清风不敢保证自己的小命儿就此无忧了。

    他要造神,造自己的神。每在民间的声望多一分,保命的机会就多一分。

    可眼下不是造势的时机。

    现在,全民关注的应该是李世民这个英明神武的皇太子。

    等李世民顺利登基了,才是慢慢宣扬他的时候。

    所以,他立即让任六开始大肆宣扬李世民的功绩,把百姓的注意力都引到李世民的身上。而明天,他他要问问那帮猪队友为什么要坑他。

    但这些话还用不着和殷元说起。

    他问道:“递来拜帖和请帖都是些什么人。”

    殷元道:“除了亲王外,请帖都是一品的,拜帖都是三品的,二品的各有一些。”

    殷清风为三品侯,同是三品的人来邀请他也正常,可二品的竟然要来拜访他。。。就有点儿折腰了。

    既然能弯下腰,图谋就不小。

    “孩儿懂得,人在顺境时结交的情义不会牢靠。往日不见他们雪中送炭,孩儿也就不指望着他们锦上能添什么花。

    这些人。。。阿耶想如何处置就如何处置,不用在乎他们的颜面。”

    以他现今的官职和爵位,真不用在意亲王之外的那些人。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