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探秘-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章完)

第75章 、作者真相之谜(8)() 
这是一番很有趣的对话,在嬉闹取笑中便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探春和元春一样,系“闺阁”之人,且有“得贵婿”之命。什么是“得贵婿”?一般人看来,“得贵婿”无非就是找了个好人家,门当户对,说不定地位更高,要不然怎么能能变成“王妃”呢?这个理解只能说是俗人俗念,还未摆脱“色”的羁绊,进入“空”的境界。其实,“贵婿”背后的寓意要比这深奥得多。

    要知道,宝钗所掷出的“十六点”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就隐含着特别的寓意,而且它和“得贵婿”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十六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十六岁”正是“得偶”的年龄,也是“得贵婿”的年龄。林黛玉和史湘云在《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中有“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媛”的句子。“分瓜”指的就是“十六”岁,因为“瓜”字分拆后,像两个“八”,隐含“二八”之年的意思。段成式《戏高侍郎》诗中有“犹怜最小分瓜日,奈许迎春得藕时”,“耦”谐音“偶”,说的是女子得偶的年龄在十六岁。可见,古人认为十六岁正是女子出嫁的年龄,把这个年龄叫做“插筓之年”。宝钗的十五岁生日,凤姐称之为“将筓之年”,指的是快要出嫁的年龄。“筓”是古代女子盘头发用的簪子,女子到了可以插筓的年龄,就意味着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了。很显然,十六代表插筓,代表得偶。

    探春十六“得贵婿”,说明她已经到了“插筓之年”,到了出“阁”之年。不过,这个“筓”可不是一般的笄,它指的是由宝钗所代表的“金簪”。“筓”与“簪”或“钗”一样,都是用来固定冠冕的,所以探春的“插筓之年”,实际上是“顶冠之年”。《红楼梦》中的“冠”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皇冠”。前面说过,书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薛宝钗和林黛玉是“冠”和“带”的象征,“冠”代表皇位,“带”代表嗣子,二者之合才能算作“金玉良缘”,而“金玉良缘”就是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一代君王的意思。

    宝钗掷了个“十六点”,探春就掣了一根“得贵婿”的花签,姊妹们又把她称作“王妃”,这显然不是巧合。这恰恰说明,探春是“金玉良缘”的主角,代表那个已经被钦定的“束带顶冠”者。花签上说她是“瑶池仙品”,就等于说她是真正的皇嗣,因为“瑶池仙品”是天上的正果,而“正果”正是“真嗣子”的代称。

    如果说用“十六”影射“顶冠”显得过于隐晦曲折,那么以“得贵婿”来隐射“得龙床”,似乎要好理解得多。什么是“贵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贵婿”又可称作“东床”,它来自王羲之“东床坦腹”的典故。“东床”在《红楼梦》里也只有一个解释,就是“龙床”。这个寓意来自“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的谚语,正是它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让“龙床”和“东床”成了一回事。探春花签上所说的“得贵婿”,其实就是在暗示“得龙床”,“得帝位”,“得天下”。贾府的“东床”在哪里呢?就在宝玉曾经做梦的地方,因其位于东府(宁府),便被称作“东床”。

    看到没有,无论是“十六”还是“得贵婿”,都指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个结果,即:探春才是与皇位相匹配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花袭人”。那么,这位“花袭人”后来的命运又怎样了呢?答案就隐藏在其花名签上的那句“日边红杏倚云栽”的诗词中。这句话出自唐代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的诗句,原文是: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作者借高蟾科举落第的遭遇,来影射探春不幸“下第”的命运,并用这首诗暗示了她的最终结局。诗中的“天上碧桃”和“日边红杏”都是正宗的“瑶池仙品”。“倚云栽”则说明,这个“仙品”不在京城,不在皇帝身边,而是在遥远的地方。“下第”意味着“半途而废”,也就是说,这个人有“金榜题名”的荣幸,却没有“洞房花烛”的福气,他的“东床”之梦最终落空。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这句话道出了他从“日边红杏”到“秋江芙蓉”的转变。这个转变指的是从其“前身”向其“后身”的转变,从皇家嗣子向“出家人”的转变,从庙堂之人向江湖野客的转变。尽管这枝“日边红杏”尚未开花就不明不白的凋谢了,但他默默接受了这一切。“不向东风怨未开”,表现了他风轻云淡,坦然洒脱的心态。

    这首诗可以说是对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一个最好注解,它不仅揭示了探春有命无运的原因,还透露了她走向江湖,归隐山林的结局。所谓“末世”,指的是康熙末年,“运偏消”指的是其未能如愿以偿的完成“补天”使命的结果。

    那么,由探春代表的“日边红杏”,其原型到底是谁呢?答案就在四十回的牙牌令中。牙牌令是一种很古老的游戏,使用的器具是骨牌,共三十二张,上面刻有等于两粒骰子的点色,上下的点数少则一,多则六;一、四点色红,二、三、五、六点色绿。游戏规则是:三张牌点色成套的就凑成“一副儿”,每副牌都有一定的名称。行令时,宣令者说一张,受令者答一句,说完三张,“合成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见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76章 、作者真相之谜(9)() 
牙牌令和花名签一样,除了其内容有巧寓暗指之外,骰子的点数也大有文章。由史湘云和金鸳鸯对答的这副牌,恰恰是里面的点数透露了“日边红杏”不是别人,正是十四阿哥。这幅牌是这样说的:

    金鸳鸯说:

    左边“长幺”两点明。

    史湘云答:

    双悬日月照乾坤。

    金鸳鸯又说:

    右边“长幺”两点明。

    史湘云又答:

    闲花落地听无声。

    金鸳鸯再说:

    中间还得‘幺四’来。

    史湘云再答:

    日边红杏倚云栽。

    金鸳鸯最后说:

    凑成“樱桃九点熟”。

    史湘云答道:

    御园却被鸟衔出。

    这副牌的名字叫“樱桃九点熟”,因为三张牌的点数是幺幺、幺四、幺幺,合起来共九点,故用“樱桃九点熟”为比。

    第一句:左边“长幺”两点明——双悬日月照乾坤。“长幺”是上下都是一点的牌,看上去好像“日月双悬”的样子。“日”指皇位,“月”指太子位,二者之合为“明”,故为“两点明”。很显然,“明”是这副牌的主角,而“明”代表皇嗣,代表继位者,这副牌的主题由此可见。

    第二句:右边“长幺”两点明——闲花落地听无声。前一句点明这副牌的主角是“明”,这一句则说的是具有“明”的性质的“花袭人”。不过,它指的是第一任花袭人,他遭遇了春去花落的命运,从“明”的舞台黯然退出。因其退的波澜不惊,无声无息,故曰“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个人指的是康熙的第一任太子胤礽,他在位时间最长——将近四十年,经历了二立二废的磨难,最终还是无果而终。

    第三句:中间还得“幺四”来——日边红杏倚云栽。“幺四”即“十四”,指十四阿哥,他是胤礽被废之后,康熙秘密钦定的另一位太子。当其被立为太子之后,便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派往西北镇边,常年在外奔波,所以是“日边红杏依云栽”。这句话我们在探春的花名签上看到过,它已是探春的名片,此时又和十四阿哥联系在了一起,说明探春的原型即十四阿哥。至此,主人公或作者的真实身份便水落石出,同时也印证了暖香坞灯谜中的《交趾怀古》诗里的马援即十四阿哥胤祯的猜测。

    第四句:凑成“樱桃九点熟”——御园却被鸟衔出。“樱桃”指的是“正果”十四阿哥,他与第一任太子无果而终不同的是,他本来是可以有始有终的。不幸的是,当这个“果”九成熟的时候,却发生了“鸠占鹊巢”的变故,成熟的“樱桃”被“鸟”衔出了御园,落了个有始无终的结局。所谓“樱桃九点熟”,指的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时候,此时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

    那么,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是谁呢?答案就在刘姥姥的牙牌令中。刘姥姥的牙牌令与史湘云的牙牌令直接对应,作者通过骰子的点数揭露了“御园却被鸟衔出”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刘的三张牌是四四、三四、幺四,凑成“一副儿”叫“一枝花”。这个名字一看就知道,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绝对没有丝毫的褒义。唐代有一位名妓叫李娃,艺名一枝花,当时有说书人将其编成《一枝花》的故事在社会流传,很多人都熟悉这个故事。

    这个“一枝花”与“花袭人”相对应,尽管她名字里也有“花”,但却不是什么正经货,是在“烟花巷”里厮混的主儿,与纯洁高雅的“花袭人”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把这个人形容成“一枝花”,实际上是暗示至高无上的“明”已经被玷污,被贱踏,沦落到了肮脏的境地。所以,这副牌的主题是皇位沦陷的原因。这一次是鸳鸯和刘姥姥对答,虽然刘的回答比较粗俗,但话糙理不糙,它毫不客气的揭露了罪魁祸首的丑恶嘴脸。

    鸳鸯说:

    左边“四四”是个“人”。

    刘姥姥想了半天回答说:

    是个庄稼人罢。

    “四四”是上下都是四点的牌,又叫人牌。“四”就是“御园却被鸟衔出”的幕后黑手,他不是别人,正是四阿哥胤禛。这副牌之所以上下皆为“四”,是说老四以非法手段同时霸占了“日”和“月”这两个位置,让“金”和“玉”同时沦陷,致使“明”遭遇了“不明”的厄运。

    为什么称他为“庄稼人”呢?这里面包含两层含意:一是讥讽他见识不高,没有修养,愚昧无知,根本没有资格坐在这个位置上;二是嘲笑他善于伪装,总是把自己打扮成庄稼人,摆出一副淡薄名利,无争储之心的样子,以博取父皇的信任。我们都知道,康熙生前,雍正为了表示自己对太子之位没有任何奢望,便让人画了一幅《耕织图》,里面是他和家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以此表现自己的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然而,正是这个“庄稼人”竟然铤而走险,干出了贼胆包天的事来。

    鸳鸯说:

    中间“三四”绿配红。

    刘姥姥回答说:

    大火烧了毛毛虫。

    三和四相配,可谓不三不四,“绿”和“红”相配,更是不伦不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绿”是“清”,是“水”,而“红”是“火”,水火本不相容,如何相配?“四”指“庄稼人”,“三”指什么呢?它指的是薛宝钗,因为宝钗与鸳鸯对答的那幅牌,上下都是三点。“三”即“山”,暗喻大清的江山,皇帝的宝座,所以她的牌里有“三山半落青天外”的句子,把“三”代表江山的寓意包含其中。三与四相配,由于名不正言不顺,造成了不三不四的局面,惹来一堆的麻烦不说,还让自己原形毕露。“大火烧了毛毛虫”,说的就是“四”是一条虫,不是一条龙,是“火”,不是“水”,与“三”根本无法相配。(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77章 、作者真相之谜(10)() 
鸳鸯说:

    右边“幺四”真好看。

    刘姥姥回答说:

    一个萝卜一头蒜。

    看见没有,这里又出现了十四阿哥,那这两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它说的是:虽然“十四”被公认为真正的奉诏继位者,但老四却说“不算”。“真好看”与“一枝花”相对应,说的是“十四”才是真正的“花”,比“一枝花”纯正,高雅,好看。尽管如此,老四的一个“不算”,结束了这个“花”的生命,也结束了康熙朝近五十年的太子历史。“一个萝卜一头蒜”可直译为“不算”。正是这“不算”两个字,将老四大全独揽,为所欲为,飞扬跋扈的丑态暴露无遗。

    老四的一个“不算”,就把康熙指定的接班人彻底否定了,而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要不是有“刘”的撑腰,他敢如此放肆,如此胆大妄为,如此忘乎所以吗?所以,“不算”与其说是出自四阿哥之口,倒不如说是出自老“刘”之口。

    鸳鸯最后说:

    凑成便是“一枝花”。

    刘姥姥回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