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探秘-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要告诉大家他是康熙的第十四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龙袍上面的正龙数量有十三条,再加上他自己这条真龙,不就是十四条吗,而这个数字就是十四子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十四阿哥生于1788年,属龙,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一条龙。可见这个龙袍并不简单,里面隐藏着惊人的秘密,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大家可能还记得,香山39号院题壁诗文中有一首“拙笔”自己题写的诗,内容是揭示他与皇位离散原因的,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借得衣服难合体,人都穿单我还夹”。书写者以此表明,自己公开的身份是将军,而秘密身份则是储君,所以比别人多穿了一件衣服。外面的那一件是借来的,并不合体,里面的那一件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这具干尸麒麟补服下面罩龙袍的做法,正是“借得衣服难合体,人都穿单我还夹”的具体体现。所谓“借得衣服难合体”,指的就是罩在上面的麒麟补服是借来的,而这件龙袍才是为他量身定做的。看到没有,把这句话用来解释眼前这个现象,可以说再合适不过。(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167章 、龙袍干尸谜案(3)() 
专家在清理龙袍时,发现上面挂着两个荷包,旁边还放着一串佛珠,这是什么意思呢?在《红楼梦》里荷包隐含“合”的意思,佛珠则是“真嗣子”的象征。北静王送宝玉的“鹡鸰香念珠”就是一串佛珠,由圣上所赐,体现的是“真”和“情”。龙袍上所挂的这两个荷包代表“两合”,“两合”在《红楼梦》里指“珠”与金和玉皆相匹配,在这里指墓主人与金和玉皆相匹配。两个荷包表明,穿龙袍的人与这件龙袍珠联璧合,极其般配,这就说明他既是康熙朝的太子,也是康熙之后的皇帝,所以集金玉于一身。可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配饰,里面却有大文章,这显然是下葬之前就已经设计好的,这与《红楼梦》的表现手法惊人的相似,让人不得相信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五、龙袍上的图案与宝玉头上的图案完全一样

    在确定它是真龙袍之后,上面的图案自然也就成了被关注的焦点。上面除了有十三条正龙的特殊设计外,腰间还绣着一个二龙抢珠的图案,看上去十分醒目。这个图案与宝玉头上“二龙抢珠”的图案一摸一样。尽管这个图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但在这里它依然有着特别的意义。

    宝玉头上的这个图案,除了是其身份的标志以外,还包含了这样的寓意:两条龙代表金和玉,也就是皇位和嗣位,而中间的那颗珠子,则是龙的眼睛,代表真嗣子。点了这颗珠子的龙才是真龙,否则就是假龙,因为它是龙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为什么花袭人又被称作花珍珠,林黛玉又被称作绛珠的原因。可以说,这个图案对《红楼梦》的主题进行了高度概括,让“金玉良缘”的内涵一目了然。龙袍上的这个图案,应该说与《红楼梦》具有相同的寓意,它既表明墓主人是中间的那颗珠子,也表明他与《红楼梦》的主人公是同一个人。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图案时,脑子里立刻就呈现出了《红楼梦》,呈现出了宝玉的形象。它就象心灵的感应器,把你的思维马上带进了“花谢花飞”的大观园,带进了如梦如幻的天香楼,带进了凄楚悲凉的潇湘馆。这个图案的出现,让我更加相信,这个坟墓葬埋的不是别人,正是《红楼梦》的主人公。如果说《红楼梦》是以文字的形式完成了作者“葬花”的心愿的话,那么这个墓葬就是以实物的形式达到了这个目的。

    第六、墓主人的发式与张道士的形象完全一致

    在干尸头上出现的明朝发式,实际上是道士的装扮,并不具有怀念明朝的意义。墓主人把自己装扮成道士,主要出于以下几个考虑:第一,与《红楼梦》中的张道士形象相呼应;第二,传递其出家归隐的信息;第三,表明自己才是真正的皇位继承者,因为道士也叫“真人”;第四、突出皇家的背景,因为道士属于庙堂之人,而庙堂指的就是皇家,这与《红楼梦》的隐喻完全一致。

    墓主人的形象,实际上是北静王和张道士两个形象的结合体,也是敦诚笔下“张璞庵”形象的再现。他身上的官服和头上的发髻,反映了墓主人出家前后两种不同的身份,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

    第七、墓葬的内容与张璞庵薄葬的遗愿完全相符

    敦诚在《璞翁将军八十三卖棺度日诗以詠之》中,明确表达了璞翁薄葬自己的遗愿。他说:“行将天地为棺椁,珠玑星月辉当前”。还说:“况乃青山可埋骨,黄肠安用惊愚顽”。这就说明璞翁对他的后事具有通达开明的理念,并不注重形式,只要求能体现自己生前意愿即可。无独有偶,宝玉对自己的归宿也有着同样的想法,他对袭人说: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宝玉对死的理解一反封建社会所标榜的“忠臣良将”的道德观念,而是希望用“女儿”的眼泪来埋葬自己。他并不相信有来生,更不相信在阴曹地府里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只要能做到“质本洁来还洁去”他就心满意足了。女儿的眼泪是纯洁的象征,用女儿的眼泪来安葬自己,表达的正是主人公“清白”的愿望。

    可见,无论是璞翁还是宝玉,他们对于死后怎样安葬并不在意,所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被世人所理解,自己遭遇的不白之冤能不能得到伸张,历史的真相能不能大白于天下。所以,他依然采用了“隐”的方法,在自己的墓中留下了种种线索,便于人们在发现这座墓葬时,同时也能揭开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

    从发掘的情况看,这个墓葬十分简单,除了干尸身上的朝服外,没有任何的陪葬品,根本看不出是一个亲王的陵墓。埋葬他的人除了在保存尸体上下了一番功夫外,其它都一切从简,完全是按照“薄葬”的意图行事。所以说,这个墓葬与璞翁薄葬的意愿完全吻合,也与宝玉对其身后事的安排完全一致。

    第八、下葬的时间与之前笔者的分析相一致

    根据脂批的“八月泪笔”和璞翁的《哀辞》,笔者分析胤祯下葬的时间应该是在阴历八月和冬至之间,也就是秋冬交替的时节。有意思的是,专家的推测与这个时间完全吻合。他们认为,这具干尸下葬的时间是在深秋季节,这就和笔者的分析不谋而合。这具干尸是不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专家没有做这方面的测试,笔者也不敢下此结论,但其它证据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不管怎么说,上述八点还是让笔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龙袍干尸的真实身份不是别人,就是康熙皇子胤祯。如果这个推测可以得到最终印证的话,那么这一发现就给《红楼梦》作者的历史传奇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让他终于实现了“有始有终”的愿望。(全书完)

    (本章完)

第168章 《》全书内容总括() 
    《红楼探秘》是对《红楼梦》这本书全方位的解读,它是以承认里面隐有“真事”为前提,故而对所隐之事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本书的本质不是文学而是历史,里面的确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真事,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此书乃“实录其事”,“非假拟妄称”。只不过它是以小说的面貌出现,以戏剧的形式加以演绎,故曰“以文为戏”。尽管如此,其“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的性质依然可见。

    笔者经过顺藤摸瓜似的缜密推理,得出这样的结论:里面所隐之事是关于康熙遗诏之谜案,也就是说,谁才是真正康熙指定的接班人。正因如此,真和假成了全书的主线,成了故事的中心,成了贯穿始终的脉络。探索的结果十分惊人,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雍正不是奉诏继位,而是阴谋篡位,十四阿哥胤祯才是康熙指定的接班人。也就是说,四阿哥胤禛是以非法手段夺取了本该属于十四阿哥胤祯的皇位,而后者被前者“半途而废”了。胤祯是康熙朝的第二任皇嗣,由于是秘密立储,立储的诏书被大权独揽的雍正焚毁,使得这段历史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成了一桩历史谜案。

    笔者还发现,《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隐藏这段历史的不是别人,正是被雍正废掉的皇嗣胤祯。为了这本书的完成和传世,他将自己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其中,甚至不惜出家归隐,在民间度过了十九个春秋,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这些非同寻常的经历全部埋在了书中,埋在了“大荒山”下,埋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见天日,还历史一个清白,还自己一个清白,故而“雪”便成了主人公的梦想,便成了作者的夙愿,故曰“雪情”。

    笔者除了对里面所隐之事,以及主人公的身份进行了探索以外,还对作者(主人公)出家归隐之后的身份,《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地点以及创作过程进行了深入挖掘,并一一得出相应的结论。不仅如此,笔者甚至还对其在民间的生活、对外交往的情况、去世的时间以及乾隆与他的关系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探索和求证,得到的结果依然是令人称奇。

    要用“假语村言”隐去一段皇权之争的历史,揭示一个“一损皆损,一荣俱荣”的大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而,作者的演绎手法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变幻莫测,让人难以把握。但有几个关键点始终不会变,这就是空和色的对立,真和假的对立,情和淫的对立。空和色的对立,指的是高雅和低俗的对立,庙堂和江湖的对立,神圣和儿戏的对立,智者和愚者的对立。真和假的对立,指的是真宝玉(嗣子)和假宝玉的对立,书之表象和书之本质的对立。情和淫的对立,指的是仁和恶的对立,正和邪的对立,是和非的对立。对立的结果要么“西风压了东风”,要么“东风压了西风”,后果不是“一荣俱荣”,就是“一损俱损”,除此不会再有别的可能。而这个“一”指的就是最终坐上皇位的那个人,他是“荣”和“损”的关键。整个故事就是在这些对立中展开,又在这些对立中结束,但历史还会在这些对立中延续,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相。

    (本章完)

第169章 、《》每一卷的内容提要(1)() 
    关于《红楼梦》所隐何事的结论,寥寥数语即可说清楚,但探索的过程却不是寥寥数语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漫长过程。作者将真事化整为零,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将其掩盖的严严实实,天衣无缝。要想把它完整的找出来,就要一步一步的加以甄别,一步一步的加以厘清,一步一步的加以推理,一步一步的加以论证,否则谁会相信你说的是真的呢?

    《红楼探秘》总共十八卷,每一卷都是这个过程的组成部分。它首先要论证此书具有两面性,这是它与其它小说不同的地方。接着还要证明里面确有真事隐藏其中,“索隐”不但需要,而且必须。最后才是探索作者的“一把辛酸泪”究竟指的是什么,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论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作者之矛攻作者之盾。“假语村言”是作者之盾,埋线伏笔,托言寄寓是作者之矛。只要我们找准方向,用其之矛攻其之盾,真相自然就会水落石出。下面就是每一卷的内容提要。

    第一卷、贾瑞照镜之谜

    这一卷主要论证《红楼梦》的两面性,如果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后果与贾瑞照镜无异——不仅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此书。这样的结果,对作者,对读者都是莫大的遗憾。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情节,告诫读者千万要以辩证的思维看待红楼梦,切不可像贾瑞一样,抱着镜子的正面不放,以假当真,把自己送上一条不归之路。

    贾瑞照镜的精彩之处在于,镜子两面所呈现出的因果关系,镜里镜外所透出的深意,贾瑞正照“风月鉴”所导致的后果。空和色在这里水火不容,真和假在这里此消彼长,而我们也只有一个选择,要么空,要么色,二者不可兼而有之。这一回是作者对读者所进行的启蒙教育,贾瑞是个反面教材,为我们的解读敲响了警钟。然而,作者的“苦心设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结果贾瑞照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