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敌之大唐-第2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翰对道人的话是半信半疑,至于什么白日飞升和长生不老显然是鬼扯,又那神奇作用还用满世界推销?

    谁不想长生?那个不想飞升成神?

    而且,就冲那价格,一颗就要了他五百万钱,将他的家底都给掏空了大半,长期服食,根本就用不起。

    他服用了神丹,让张正带人将他给送到折冲府大营,然后就一直躺坐在胡椅上,等待安侯爷的大驾光临。

    面对安侯爷违心的问候和皮笑肉不笑,张正心里窝火,可良好的家教却不许他动怒,只好冷着脸做泥塑木雕状。

    张翰却不以为意,笑道:“呵呵,拖侯爷的福,老汉虽命不久矣,但想必今夜的月亮还是能见到的。

    倒是侯爷,英姿飒爽,英气逼人,令天下男儿尽皆失色,可却偏偏生了一副小肚鸡肠,美中不足啊!

    想当日老汉可是死了一个亲孙子,而你家那未过门的媳妇却毫发无损,老汉都一笔勾销,从来不曾追究过,将心比心,敢问侯爷,老汉可有对不住您的地方?”

    “腾!”

    赵无敌莹白的小脸瞬间红了,比天上的红日还要绚烂。他被人看穿了小心思,并当面戳穿,指他为小肚鸡肠,可真的挂不住。

    他待心情稍稍平静,轻抚衣裳,朝张翰深深一揖。

    当日事虽是张翰长孙有错在先,可他毕竟已死去,而痛失“唯一”孙儿的张翰接受了和解,没有追究窈娘的杀人之罪,其后也谨守承诺,没有找赵家的麻烦。

    其间的确有赵不凡的交易在内,可人家就此揭过,也算是难得了。

    再者,张翰可是一位沙场老将,曾于边地杀敌,算起来也是军伍中的前辈,对这样一位铁血老汉,再小肚鸡肠死拽着不放,可真要被人看扁了!

    张翰见赵无敌给他行礼,态度颇为诚恳,也坐着还了一揖,悠悠说道:“侯爷注定是要干大事的人,将纵横四海、饮马天边,征服这四海八荒,当有一颗博大的心,如渊、如海、如长空,容得下整个世界。”

    这是一个长者的寄语和期盼,也是一份忠告,赵无敌不敢怠慢,正色躬身谢道:“小子谨受教!”

    “呵呵,老汉不行了,看不到那一天。”张翰的眼神有些黯然,写满落寞和萧瑟,继而又浮现一抹精光,喃喃道:“老汉不能陪侯爷征伐四方,可老汉还有个不成器的孙子,目前在定王麾下千骑效力,以老汉看来,还堪造就,烦请侯爷日后征战四海八荒时能将他带上,也算是了了老汉的心愿。”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渐渐模糊:“老国公,张翰来追随你了,要禀告您一个好消息,安侯出世,大唐还会回来的”

    声音太低了,几不可闻,也就是赵无敌武道大成,六感敏锐,方才听到了“大唐还会回来”。

    这个老人为大唐征战一生,杀敌无数,一颗心更是扑在李唐江山上,念念不忘要恢复李唐旗号。

    他心向李唐,一直以李唐忠臣自居,算是勋贵一族,也是赵无敌的同道中人,可如今却安然逝去了!

    张翰死了,没有丝毫痛苦的死去。而且,他没有死在卧榻上,而是死在了守候多年的军营里,作为一个浴血沙场的将军,也算是最好的归宿。

    他此番服下毒丹,强行耗尽了生命,就是为了见赵无敌一面,是托孤、也是向他表明了心迹。

    他张翰不是随风飘摇的墙头草,而是李唐的忠臣,是勋贵一脉

第603章 出乎意料的大封赏() 
折冲府大营是屯兵的重地,大营里几乎找不到一颗大树,无法遮挡大日的炙烤,以至于折冲都尉的节堂中有些闷热。

    一位白发老者坐在胡椅上,一动不动,一双没有神采的眼睛看着赵无敌,似乎是在等他的答复。

    他死了,却不瞑目,因为他还有牵绊,不仅是承继他血脉的孙儿的前程,还有李唐复国的大业。

    面对这样一个老人,对他的临终请求,赵无敌无法拒绝。他对女帝并不抗拒,可如今为了太平公主不被历史的洪流吞没,他也要主动去改变。

    他后退一步,将代表侯爵的玉冠摘下放在地上,单膝跪地,一手抚胸,凄声道:“张都尉,老将军,您安心去吧!您的托付,小子一定替你办到。”

    说来也怪,在赵无敌说完以后,张翰那睁开的眼睛闭上了,枯瘦的脸上全都是安详之意。

    赵无敌作为大周开国侯,竟单膝朝张翰行礼,太不正常了!

    张正见安侯爷对他祖父态度恭敬,也改变了对安侯爷的看法,而今见侯爷单膝跪地行礼,不由得大惊失色,连忙道:“侯爷不可!”

    赵无敌摆摆手,凄声道:“张正,汝祖父已经去了!”

    张正闻言,立马扑倒张翰近前,仔细一看,祖父的确是去了,不由得悲恸万分,伏地大哭,以额触地,砰然有声。

    张翰治军严谨,令出必行,赏罚分明,但在私底下却为人宽厚,对手下将领很是看顾,谁家有难处,都极力相帮,从不推辞。

    他在扬州折冲府中威望极高,颇得军中上下的拥戴,而今逝去,先是节堂中的以康大王为首的将校纷纷扑地大哭,接下来整个大营中都飘荡着悲声

    张翰是扬州折冲府的折冲都尉,在品级上也算是一方大员,郑刺史虽是文官,与他互不同属,可毕竟同城为官,少不得也要上前行礼。

    就连天使也行了个礼,不过,却是先换去行头,着青衫,且将圣旨请去后堂安置好。

    他此时代表的是女帝,若不换一身行头,岂不是要让张翰死后不得安宁?

    今日本是给安侯爷宣旨的大日子,经过郑刺史延请的术士再三推演方才挑出的良辰吉日,可谁料到却闹了这么一出,接下来该如何行事,郑刺史和天使都犯难了,不知该怎么办?

    张正失去了祖父,就如同天塌下来了,心中的悲恸比大海还要浩瀚,可他在禁军中服役三年,自然知道一些朝廷体制。

    天使是替皇帝陛下传旨,乃是国之大事,延误不得,只好逝去泪水,强忍伤悲,对康大王躬身道:“康都尉,请安排几个人将我祖父遗体请上马车,小侄送他老人家回府,都尉立刻安抚将士,暂住悲声,安排宣旨之事。”

    “这个好!”康都尉是个粗人,下意识地就要反驳,可在张正一再使眼色的情况下,也明白了眼下的轻重缓急。

    与国之大事比起来,张翰的死实在是不算什么。这么说虽然有些不近人情,可众人都是女帝的臣子,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必要时舍却身家性命都不带皱眉头的。

    张正朝赵无敌、郑刺史和天使等人致礼,也是为人子孙应有的礼节,不能因为遽失亲人就疏忽掉。

    在众人的注目下,四名高大威猛的军士抬起那把胡椅,将张翰请出了节堂,而康大王也告了个罪,一起出去安抚军士的情绪。

    随着张翰的离去,预示着他的时代已结束,而这个节堂也将迎来新的主人,却不知花落谁家?

    张翰的遗体被搬走了,可空落落的节堂中依然被悲伤笼罩,让人窒息,心情怎么也好不起来。

    天使黄三和郑刺史面面相觑,尤其是黄三,他可是知道圣旨的内容的,可眼前这气氛却格格不入,让他犯难了。

    郑刺史可不知道圣旨上写着什么?一直在纳闷为什么不在安侯府邸宣旨?就是在刺史府宣旨也行,可黄三坚持要在折冲府大营里,唱的却是哪一出?

    他见张翰的遗体搬走了,外面的悲戚声也止住,便催促道:“侯爷,天使,时辰也不早了,可不敢耽误侯爷回府的时辰,不如就此宣旨吧?”

    赵无敌因张翰的离去心有所感,心里总觉得堵得慌,可眼前还惹不起女帝,只好点点头表示赞同。

    女帝立国,是禅让而来,并没有起刀兵,因此也没有对大唐的体制和律法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譬如这臣子接旨的礼仪一如唐时简单而随意,可比不得大明王朝那样隆重而繁琐。

    没有香案,没有跪拜,也没有山呼万岁,天使黄三居中而立,赵无敌面对着黄三,同样是站着,只不过微微低头,以示对女帝的敬重。

    黄三手捧圣旨,徐徐打开,清清嗓子,用内侍们那标志性的尖锐声音宣读起来:“门下:开国安县侯赵无敌,进爵一等,晋开国安国县公,食邑两千户,实封千户。

    加上柱国,冠军大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羽林大将军,领扬州都督”

    节堂中很闷热,且没有一丝儿风,可在黄三那公鸭嗓子的宣读下,屋子里的人纷纷冒冷汗。

    郑刺史不停擦汗,以至于鬓发都乱了,就连梳得整整齐齐的发髻都松散了,可他却顾不得整理。

    送走老将军张翰,又安抚了众将士的情绪,重新返回节堂的康都尉和一帮子将校也面面相觑,悄悄挖耳朵,怀疑自己个听错了。

    作为接旨人的赵无敌也懵了,搞不明白女帝是想干什么?

    他对女帝的圣旨内容曾经猜测过,除了恼羞成怒要擒拿他到神都问罪以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要对他委以重任。

    以他所想,差不多就是将他安插进禁军中,出任一位中郎将。这已经是他往高了猜,以他的年纪出任禁军中郎将,除了皇族子弟以外,从大唐立国到武周都没有出现过,可不能说小了!

    可如今女帝的封赏却出乎他的意料,把他听得一愣一愣的,不由得慨叹:“看来俺前世今生就没有做过大官,以至于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女帝不愧是古往今来到大明唯一的女皇帝,这份心怀可不是一般的大啊”

第604章 上柱国() 
天使黄三那公鸭一样的嗓音在室中飘荡,一点都不抑扬顿挫,反而很刺耳,让人很不舒服。

    可当他读出圣旨上的内容时,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嗓音,纷纷侧耳倾听,生怕露掉一个字符。

    女帝的圣旨,如魔音般浩荡八方,携带无匹的神奇力量,刹那间就将人们的内心世界给摧毁,如瓷器般轰然破碎,零落一地。

    圣旨的内容很短,用词也极为简练,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耀功勋以及收买人心,甚至就连封赏的理由都没有,太另类了!

    这就是千古唯一的女皇帝,就是这么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封赏、随手划拉几个字就好,根本就用不着揣摩臣子的心思和喜好。

    一个少年郎,本是一介白身,却于十七岁得封开国侯,并且,为了他的封号,硬是将好好的海陵县给改成“安县”,已经是成为古往今来独一份,让很多老家伙们心里犯嘀咕了。

    而今,仅仅是过了三年时间,安侯爷一直龟缩在家乡替祖先守墓,可谓是寸功未立,但却无缘无故地进爵开国县公,让天下人如何信服和猜想?!

    若要真论起赵无敌当日在朔方城的功绩,他解救了四面受敌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和流离失所的北地军民,并且,为女帝扭转了危局,建立了传唱千古、将载入史册的武功,直接封个县公也并非不可以。

    可既然当时封了开国侯,那么就算是揭过了那一篇。即使女帝现在翻旧账,认为当日给赵无敌的封赏太低,不足以酬其功劳,那么你好歹也在圣旨开篇花几句话说一下。

    年仅弱冠之年的开国县公,不说立国不到三载的大周,就是大唐帝国、再往前推,除了皇室子弟和袭爵者,再也找不出第二人来。

    开国县公,实封千户,让那些郡公、国公们情何以堪?而且,女帝给赵无敌的爵位封号依然是“安县”,可安县一共也就千户左右,也就是说从今往后差不多整个安县都是赵无敌的食邑,安国县公的封地。

    整个安县衙门的官吏,从县令、主簿到衙役,上上下下都在为安公爷办差,还不用给吃食、发薪俸,而朝廷不但收不到一文钱的赋税,还要倒过来拨付钱粮,真是太亏了!

    郑刺史震惊之余,还没忘记偷偷瞄了一眼圣旨,结果更加茫然了。因为这是一封正式的圣旨,经过了中书门下的画押,而并非是如他猜测的那样,在政事堂诸宰相的一致反对下,从而绕过中书门下颁下的中旨。

    他很纳闷,搞不明白朝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以他看来,这样一份不合常理的圣旨,怎么会通过诸宰相共议,从而颁发下来。

    赵无敌也一脸懵圈像,打破脑壳也没想到女帝会来这么一出。他前番不愿接受女帝的重任,以为故去两年多的老父守孝作为借口,实在是太蹩脚了!

    就是这么一个明眼人不屑一顾的蹩脚理由,女帝却没有动怒,反而恩准他返乡,并赐予开国侯的显贵爵位,派官船送他荣归故里。

    而今,再一次一反常态,不惩反赏,的确是出人意料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