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时光-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怎么说,人始终是社会动物,回到官道逃难的人群里,相对安全一些。何况官道,是东出潼关的必经之路。

    雨停了没多久,洪水也刚刚退去,地上依旧泥泞,杨浩与杨田氏轮流抱着杨雪跋涉前行,中午之前终于回到潼关官道上。

    一个壮观的场面出现在眼前,官道上行人络绎不绝,大都是扶老携幼,拖家带口的难民。

    水灾严重到了程度?还是说古代社会的抗灾救灾能力太差?

    杨浩心里不由自主泛起了嘀咕。

    宋朝是华夏历史上出名的繁荣年代,关中平原自古也是富足之地,百姓却不得不举家逃难,真是不可思议。

    或许和宋夏之战有关吧!

    听杨田氏说官府年年都在征兵,关中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男人在西北军中,好水川、定川寨两战之后,披麻戴孝者更数不胜数。

    男丁多入军伍,阵亡者众,只留下妇孺老幼耕种田亩,艰难程度不言而喻,收成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偏生祸不单行,兵灾、旱灾、水灾接踵而至。

    灾害发生,官府必然是要赈灾的,可杨田氏却说除了华阴城门处施粥之外,并无其他。而且那粥便如清水一般,见不到几粒米,哄嘴都不行。

    灾民们也闹过,县令径直打开了常平仓,里面空空如也,存粮大都被运去了环庆路前线,而新粮尚未运到。

    华阴乃大宋名相寇准的老家,县令不敢弄虚作假,更不敢对百姓过于强硬。无奈含泪道歉,声称对不起华阴父老,也默许了百姓出门逃难。

    大灾之年,颗粒无收,官府赈济无望,百姓只有一个选择,趁着还有点力气,尽快逃难求生。

    西边的京兆府(长安)早已不复前唐那般繁荣,且与西贼的战事好像尚未完全停歇,百姓自然不愿前往。

    相反,自华阴东出潼关就是京西路、河南府,距离近,且皆是富庶之地,总能有口饭吃,不至饿死。

    于是乎,潼关官道上,逃难的队伍长又长,一眼瞧去,不见首尾。

    华阴到潼关,不过六十里路,快马加鞭一两个时辰就能到,但拖家带口逃难可就慢了。

    清晨出发到晌午的时候,杨浩感觉走了不到二十里路。

    满地泥泞,鞋子根本穿不住,大多数时候实际在赤脚行走,一个妇女,一个少年,还要轮流背个孩子,何况身处慢悠悠的逃难队伍中,压根走不快。

    一路上,不时会见到有人倒在路边,再也没有起来。除了他至亲会伏在尸体哭泣一会外,没有人多看一眼。

    死亡见的多了,就会麻木!

    甚至有不少家人哭一会之后,顾不上收尸掩埋,便会起身继续赶路。

    为了生存,珍惜每一份力气,尽快逃生努力求生,这个可以理解。但不时看到倒在路边,曝尸荒野的尸体,杨浩很担心。

    如果官府不及时处理,掩埋尸体,瘟疫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关中的灾情只会雪上加霜。

    升斗小民,自然插不上手,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离开。

    可惜天色已晚,逃难的人们不得不停下,寻找栖身之所,杨浩一家也不例外。

    官道边但凡有一片屋檐的地方都积满了人,难民根本不讲究,但凡能遮风避雨,倚在墙边便能沉沉睡去。

    当然了,大部分人都是与亲族、同乡聚集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当杨浩一家三口姗姗来迟时,官道边的小村庄里已经没有位置。

    无可奈何,杨浩只得带着杨田氏母女来到村外,在一棵大树下暂住。

    这里距离村子和人群不远,晚上再点堆火,野兽是不敢来的,有蓑衣垫地,也能将就一晚。

    树枝有些潮湿不易燃,不过瞧见树上的喜鹊巢时,杨浩顿时兴奋不已,那可是一大堆干柴。

    情况紧急,只能对不起喜鹊了,杨浩当即爬上树梢,自小在农村长大,爬树是一项基本技能。

    让他更惊喜的是,巢里竟然还有几个鸟蛋,很少有鸟类秋天产卵,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幼鸟很难存活。

    杨浩也便不多顾及,在掀掉喜鹊巢之前,小心翼翼地将几颗鸟蛋揣在怀里,这是无比珍贵的食物。

    点起一堆篝火,迅速将剩余的肉串加热,在肉香传出去之前,分给婶娘与妹妹食用。

    杨田氏有点舍不得吃,她知道这是最后的食物,吃完了明天就该闹饥荒了。

    但杨浩却坚定地劝道:“婶娘,别多想,赶紧吃,吃下去的食物才是我们自己的。”

    一边说,杨浩自己也狼吞虎咽起来,同时不忘将几块肉塞进大黄的嘴里,杨田氏见状只好应允。

    吃完最后一块羊肉,喝一口热水,在逃难途中堪称是巨大的享受,杨浩本想靠在树干上休息片刻。

    不曾远远瞧见有几个人影朝火堆走来,杨浩赶忙收起小奶锅,并将迅速将刚刚煮好的鸟蛋藏起来。同时不忘抹去嘴上的油渍,将破斗笠唿扇几下,彻底散去肉香味。

    俗话说:财不露白,但在灾荒之年,逃难的路上,“食不露白”更为必要。

第五章 身在苦中方知福()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但大灾之后逃难的路上,银钱与食物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在饥饿面前,人为食亡不足为奇。

    大部分人饿的前胸贴后背,你却在这里大口吃肉,是很容易遭人嫉妒的,保不齐会有人直接动手明抢。

    逃难路上,饥饿面前,律法与道德的约束很脆弱。失去了约束,人性最可怕的阴暗面将会暴露无遗。

    文明世界的规矩,将会被丛林法则替代。

    自己而今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少年,身材单薄,带着两个妇孺,即便还有一条狗,也没有太强的反抗能力。

    所以,“食不露白”格外必要,否则塞进自己嘴里之前,灾难会先一步降临。

    看到有人走过来的时候,杨浩格外警惕。

    羊肉已经吃完了,但还有几颗煮熟的鸟蛋,几包紫菜蛋花,尤其是背包里还有玉米和土豆,那可是无价之宝。

    尽管大宋“土著”不认识,但并不妨碍他们往嘴里塞,饿极了什么不能吃?即便告诉他们有毒也无济于事。

    饿死与毒死,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

    火光映照下,杨浩才看清楚,走过来的是个五十岁左右的老汉,以及一个年轻女人,带两个幼童。

    公公、儿媳、孙子?杨浩揣度着他们的关系。

    “来晚哩,没寻到栖身处,借个地烤烤火行不?”

    人已经来了,还能说不行吗?

    杨浩一眼扫过去,这个组合看起来武力值不高,人畜无害的样子,似乎没什么威胁。

    不过小心驶得万年船,任何时候,防人之心不可无。

    赶路太累了,杨浩没兴趣与这户萍水相逢的人家过多交谈,将蓑衣铺在树下,一家三口早早睡下。

    杨田氏母女很快入睡了,杨浩则是在闭目养神,危机四伏的环境里,哪敢轻易入睡啊!

    装着身家性命的背包枕在身下,铁锹则放在手边,若有情况,随时可以抓起来反击。

    大黄狗就卧在身边,虽然闭着眼睛,但任何的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它那双灵敏的耳朵。

    也正是因此,实在架不住困意的杨浩才敢睡去,但脑袋里那根弦始终紧绷着,一直是半梦半醒的状态。

    半夜的时候,些许古怪的声音传入耳中,杨浩顿时警惕,不想睁开朦胧的眼睛,隔着摇曳的火苗看到了两个紧贴的人影。

    我去!名副其实的老汉/推/车,明目张胆地少儿不宜啊!

    不是公公、儿媳、孙子的配置吗?这未免也太……

    何况逃难的路上,即便不是大庭广众之下,好歹还有几个外人在,尤其是未成年儿童,这样真的好吗?

    好在时间不长,便草草了事。

    老汉径直躺在地上,似乎畅快淋漓,还在你回味着什么。年轻女人则匆匆穿衣服,似乎一边还抹着泪,杨浩听到了低沉的哭声。

    “别哭了,要不是看你两个娃娃可怜,你以为睡一回就能换我两张饼?”老汉起身甩过一张硬邦邦的面饼,兀自发着牢******子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捡起面饼塞进了嘴里咀嚼着,不过她没有咽下去,而是嚼碎了喂给两个孩子,老汉不知何时已经拿着衣服远去。

    明白了!

    为了两个孩子活命,女人不惜忍受屈辱出卖身体,这个举动或许称不上伟大,但绝不肮脏。

    在生存面前,贞洁与尊严算什么呢?

    突然间,杨浩心里有点堵。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女人便带着两个孩子走了,杨浩听到动静,但始终不动声色,算是为这个母亲保留仅存的尊严吧!

    再次上路,官道的难民依旧很多,行进的速度比昨天更慢了。很多人都有气无力,艰难地挪动这步子。

    倒下的人比昨天更多了,而亲眷只是在身边默默流泪,嚎哭的情形已经越来越少,为了活命,得省下哭的力气继续前行。

    很多人的干粮已经吃完了,饥饿与疲惫一起袭来,全凭着一口气,一个信念支撑着——潼关已经不远了。

    出了潼关就真有饭吃吗?

    即便真是如此,有些人也忍不到潼关去,为了仅存的一口吃的,兄弟反目,亲友相残已经见怪不怪。

    再这样下去,会不会易子相食?

    以前在书上看到类似的描述,杨浩总觉得不可思议,但此刻,他深信在生存面前,没什么不可能。

    人性的丑陋没有底线,深不可测。

    更可恶的是有人还想趁此机会,发一笔肮脏的灾难财。

    几辆骡车从官道上驶过,车把式和随行者都是五大三粗的汉子,纹身的花胳膊露在外面,手上拿着哨棒,有些甚至亮着明晃晃的刀尖。

    所以尽管看到车上箩筐里装着面饼,垂涎三尺的灾民却不敢上前。

    不过,想吃到面饼也不难,用女人与孩子去换就行。

    一个女人五块饼,一个女孩三块,男孩两块,姿色身形好些的,可以酌情增加。

    杨浩震惊了,人竟然被明码标价,而且如此低廉,不用金银铜钱,仅仅价值几块面饼而已。

    此情此景,匪夷所思!

    让他更为惊讶的是,居然有人上赶着去卖。

    丈夫把结发妻子拉过去扔在车上,然后在根本看不懂的文书上画个押,领到几块面饼便立即狼吞虎咽;

    父母将孩子丢在车上,领了面饼就快步而去,头也不回,完全不顾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

    他们真的忍心吗?

    这些女人与孩子最终会落到什么地方去,不言而喻,他们不会不知道。

    更想不到的是,有女人含泪与家人诀别后,主动卖掉自己,为丈夫和儿女挣一口吃的。

    还有人主动卖掉自己和儿女,一个十几岁的大姑娘挣脱了父母的手,径直坐上了骡车;还有昨晚那个女人,杨浩看到她也带着孩子坐上车了。

    或许对她们而言,无论落得什么下场,能活下去总是好的。

    若不是亲眼所见,杨浩当真难以置信。

    想想前世,太平盛世,生活安定富足,却总是有那么多人不知足,整日嚷嚷着不公平,不满意。

    杨浩在想,只要把他们拉过来看看眼前的景象,保准他们从今往后彻底闭嘴。

    人啊,只有身在苦中方知福啊!

    走,快走!

    这样的情景,杨浩一刻也不想多看。

    杨浩原以为自己已经适应了大宋,但而今看来,似乎有些高估了自己。怒气升腾,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几乎处在爆发的边缘。

    偏生有张令人厌恶的脸凑上前来,盯着杨田氏怀中的雪儿,笑道:“这闺女白净,多加两块饼…一共五个,哦不,七个饼,卖吗?”

    “滚!”杨浩想都没想,便用上了全身的力气,大吼一声。

第六章 暴力与秩序() 
为了一口吃的,平素里忠厚之人不惜拳脚相加,本分的女人会去做那羞耻之事,甚至卖儿卖女卖婆娘。

    从昨晚到今天的事,杨田氏都看在眼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则是:“与其一家人立时饿死,还不如各自谋条活路”。

    诚然有几分道理,有些主动为丈夫儿女牺牲的女人甚至令人敬佩;卖了女儿养儿子,在这年头也无可厚非。

    甚至那些卖了儿女换食物的夫妻,也不好过分指责他们。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大人要是饿死了,孩子多半也没活路,卖出去也不至饿死,而他们保住了性命,将来还能再生养。

    好似说得过去,但杨田氏却无法接受。

    父母活命了,将来还能生养,但那些被卖掉的孩子几乎没有好下场,女孩多半会进勾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