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时光-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浩,实在找不出拒绝的理由。

    不过,庞籍欲言又止,似乎有些见不得人的那些话,肯定不是什么好差事……

第一二二章 磨剑() 
无法拒绝的理由!

    对杨浩如此,对杨田氏亦是如此。

    听闻侄子要远赴西北苦寒之地,杨田氏自然多有不舍。

    劝慰杨浩,不必为了钱财冒险;

    如果是朝廷安排,能辞则辞,年岁尚小是个很好的理由。

    但听说寻访丈夫之后,杨田氏沉默了。

    她当然希望丈夫能够安然归来,可是让侄子为此前去冒险,她又于心不忍,多有担忧。

    “婶娘放心,我是代表朝廷前去主持榷场边贸的,安全无忧。”

    杨浩笑道:“不过去待个一年半载,如果能寻访到叔父下落,自然最好不过。”

    “安危无忧?”

    “当然!”杨浩回答的很果断!

    庞籍费尽心思将自己弄过去,若不能保证安全,就闹笑话了,估计赵祯也不会放过他的。

    西北之地,最多是苦些而已,杨浩不担心。

    反倒是东京这边,自己这一走,家里生意怎么办?

    果子张、闾家叔侄,还有刚被挖过来的徐六斤,三个人办事倒是十分妥帖。

    但遇到重大事宜,总需要有个人决策才行,而且也得有个人统筹,管辖着他们,否则就乱套了。

    除了杨浩,杨家唯一能做主便是杨田氏了。

    可婶娘不识字,也不懂经商,管理几家饮食铺子还行,杨家如今有诸多产业,家大业大,她肯定没辙。

    除非,给婶娘找个帮手。

    ……

    趁着铁塔湖赏梅的机会,杨浩见到了沈媛,提出了聘任邀请。

    “让我帮着管理账目?”沈媛不由错愕,颇为惊讶。

    “不知娘子可否有暇?屈尊相助?”

    “你放心?”

    “当然,东京城里,除了贤姐弟,我找不出第三个信任之人了。”

    杨浩笑道:“奈何沈放……嘿嘿,因而烦请娘子。

    放心,我走期间,杨记一成利润作为娘子辛苦的报酬。”

    “一成…”

    “两成!”

    “不用这么客气。”

    沈媛笑道:“不出所料,杨记每月营收,一成利润数额已不在少,兴许还是巨额。”

    “累娘子辛苦,理当如此。”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杨公子放心便是。”

    沈媛答应的很爽快,至于原因……兴许是好奇杨家产业的规模,兴许是想要尝试一下自己的才能。

    抑或者,单单是这份托付家业的信任,让她无法拒绝……

    “杨公子要去西北?”

    “不错,镇戎军榷场使。”

    沈媛沉吟片刻:“榷场边贸,公子倒也能游刃有余,应付几个西贼,想来也不在话下。

    西北财赋贸易中,真正棘手的另有其物。”

    “还请娘子提点?”

    杨浩素知沈媛才思敏捷,见识广博,想必知晓许多内情。

    “前两年,外公曾请旨前去西北守边,我便在秘书监查阅了一些西北卷宗。”

    沈媛悠悠道:“西夏与大宋交易,重在牛羊、皮革、毛毡一类的物品,马匹是除外的,大抵是担心大宋因此壮大骑兵。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顶要紧的商品,想必杨公子也知道。”

    “青盐!”

    “没错!”

    沈媛悠悠道:“西夏青盐,物美价廉,深得西北百姓喜爱,甚至陕州一带都有售卖,此乃西贼财赋命脉。

    朝廷虽屡次禁绝,但始终难以奏效,因其利重,私下贩运之人众多,屡禁不绝。

    不知此番重开榷场,青盐贩卖可有新规?没准杨公子西去,兴许由此有关。此事复杂,还请公子千万小心。”

    “好,多谢娘子提醒!”

    杨浩点点头,眉头微微皱起,难道这就是庞籍欲言又止,遮遮掩掩的内情?

    真的是!

    说清楚不就行了吗?也不知庞相公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

    ……

    皇宫,文德殿!

    “醇之(庞籍表字),杨三郎答应了?”

    “是,提到其叔杨守业之时,杨三郎一口应允。”

    “看来他还是个有情有义的孝子。”赵祯轻轻一笑,旋即目光有些凝重,似是陷入沉思。

    庞籍见状,低声道:“官家是否不愿意杨三郎涉险?”

    赵祯道:“此子是个人才,朕不想让他有任何闪失。”

    “官家尽可放心,臣会知会西北各州军,务必保证杨三郎安危,让他毫发无损。”

    “好吧,既然他自己愿意去,卿又这般信誓旦旦,朕自不会反对。”赵祯沉吟片刻,点头答应。

    “官家圣明!”

    庞籍欠身道:“其实,官家越是对此子寄予厚望,越应该让他去,磨砺过的宝剑,方更为锋利。”

    “也是,他虽聪明,但世上,在朝野,单单聪明是远远不够的,磨砺一番也好。”

    赵祯点点头,旋即好奇道:“醇之,可否告诉朕,你为何力主杨三郎前往?”

    “他与朝中地方均无牵连,年轻不惹人主意,不显山露水,但能耐不凡。”

    庞籍沉吟道:“臣有信心,杨三郎…会给官家惊喜的。”

    “但愿吧!”

    赵祯挥了挥手,庞籍告辞之后,王守忠便如同鬼魅一般出现在身后。

    “大伴,朕有些于心不忍,年纪轻轻,就让他应付这些棘手之事。”

    “官家不必担心。”

    王守忠道:“老奴觉着庞相公有句话没错,磨砺过的宝剑方才锋利,如果官家真对杨三郎寄予厚望,倒不如让他去历练历练。

    他虽年少,却也算经历过风浪的,没准真会让官家惊喜。”

    “也罢!”

    赵祯点点头,旋即道:“不过务必要保证他的安全,他…还有大用。”

    “是,老奴会安排人贴身保护的。”

    “杨三郎这一走,东京这一摊子每个人打理……你去问问,他如何安排?”

    “老奴问过了,杨三郎说一切妥当,每个月都会有一份账目送去玉津园给长公主。”

    “哦?你可知他是如何安排的?”

    “这个不知…这两天他除了去作坊见各位掌柜、伙计外,似乎只去过铁塔湖,与沈家姐弟一起赏……”

    王守忠没有说下去,恍然道:“原来如此,老奴疏忽了。”

    “哼哼!”

    赵祯笑了笑,体恤道:“眼看新年将至,等过完年,再让他动身吧!

    天寒地冻,也不急在这一时三刻,否则那小子就真的要怨朕了。”

第一二三章 庆历五年春() 
庆历五年的新年,在风雪中到来。

    一场大雪之后,整个东京城变成了粉雕玉砌,银装素裹的世界。

    拥炉赏雪,踏雪寻梅或是风雅惬意之事,哪怕躺在家中温暖的被窝里,也是一种幸福。

    但对于上朝恭贺新年的大臣们而言,无疑是一种“荣幸”的负担。

    元日,百官、友邦藩属使臣大庆典朝贺。

    此乃大宋立国近百年的规矩,礼仪方面的头等大事,自然得风雪无阻。

    杨浩没想到自己头一遭上朝,就遇到这么恶劣的天气,真是遭罪啊!

    本来职位不高,没资格,也不需要参加元日朝贺。

    但前两日宫中传了消息,特许华阴县子元日入宫。

    好吧!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元日入大庆典朝贺,那可是莫大的荣耀。

    天不见亮,守岁半宿的杨浩便换了官服,带上大宋官员特有的长翅帽。

    模样看着似乎有些傻,但婶娘杨田氏瞧着却格外满意,夸赞不断,说什么杨家列祖列宗保佑,光耀门楣云云。

    杨浩笑了笑,揉着惺忪的睡眼出门。

    新招纳的家仆憨牛已经套好驽马车,载着杨浩朝皇宫而去。

    所幸杨家临近御街,一路向北,不多时便能到达皇宫。

    等到了宣德门前,杨浩下车,瞧见不少打着哈欠的官员。

    大部分人都是守岁一夜,不曾入睡,清晨直接前来宫中朝贺,疲惫是必然的。

    天空已经飘着雪花,有些冷,刚从马车里下来,杨浩下意识打个寒颤。

    不需要问路,也不用人引导,跟随大部分官员一起走就是了。

    侍漏院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官员,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聊天,或是相互拜年。

    杨浩一介小儿,没几个认识的人,也说不上话,只得找了个背风之处,默默地等着。

    路过的官员都会下意识朝这边瞅一眼,谁家小子,这般年轻便出现在元日朝会上?

    莫不是哪家袭爵的宗亲,或者勋贵?

    这是杨浩第一次在宫中亮相,故而很多人不熟悉,一时反应不过来。

    待搞清楚是扶摇弟子之后,纷纷露出恍然神色,旋即却又有几分诧异。

    他来做什么?

    论官职,杨浩连七品都不到。

    论爵位,东京城里侯伯满街走,一个县子压根排不上号。

    奇怪!

    在迎接百官疑惑目光打量的同时,杨浩也在奇怪,为何要让自己来上朝呢?

    也许离开的时候,会有答案吧!

    杨浩表现的很淡定,趁难得才有的入宫机会,默默四处打量着。

    说实话,一路走过来,大宋皇宫实在有点寒酸。

    与后世的紫禁城,哪怕只剩下遗址的唐大明宫都无法相提并论。

    皇宫大小,某种程度上也对应了国力,或者说天家气魄。

    大宋的皇帝都太平和,甚至有点懦弱。

    没有秦皇汉武、唐宗那般雄才伟略之主,以至于整个两宋都显得积贫积弱。

    以前觉得是大宋官家克制,宁愿委屈自己,懂得爱惜民利。

    但在大宋经历了一年半载之后,开始有另外的看法,想来应该是迫不得已。

    享乐!

    如果可以,有谁会拒绝呢?

    兴许赵祯一心想要革新,未尝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杨浩这边想入非非的时候,那边有钟声敲响,杨浩跟随队伍一同前往大庆典。

    这是大宋皇宫主殿,类似于后世紫禁城里的太和殿,只有重大场合,或是典礼之时才会开启。

    元日当然是其中之一,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百官与各邦国使节朝贺,无比隆重。

    杨浩因为职爵较低的缘故,坠在最后面,根本瞧不见御座上的皇帝,也听不清楚说什么。

    只能跟着众人,依样画葫芦,行礼便是。

    百官朝贺之后,是各邦国使臣,当先而行的是辽国人,《澶渊之盟》宋辽结为兄弟之国,是平等关系。

    每年元日,帝后生辰,或是重大庆典,都会派使臣相互道贺。

    其后便是西夏、高丽、交趾,以及河湟吐蕃,西南边陲的一些小部落使臣。

    一一前去向大宋皇帝朝贺新春,杨浩重点关注的是秃发的西夏使臣,他们今年首次以臣子身份前来朝贺。

    还有河湟吐蕃…使者!

    小小的河湟之地,竟然来了三个使者,分属于三个部落,但据说是父子兄弟一家人,关系真是好乱。

    要前往西北,这些少不得要了解一下。

    杨浩甚至怀疑,今日让自己来参加元日朝贺,原因不会就是这几个使臣吧?

    可是瞅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至于使臣与皇帝的对话,不好意思,距离太远听不清楚。

    冗长的礼仪,使得朝贺持续了很长时间,不少熬夜守岁的官员都耸拉着眼皮,昏昏欲睡。

    趁人不注意的时候,还会偷偷打个哈欠,直到许久之后朝会结束,开始赐宴。

    元日赐宴,已是传统,能够参加之人也算是荣幸。

    但等宫廷美味菜肴端上来的时候,杨浩大失所望,手艺不见得比杨楼高多少。

    食材或许精致名贵,但是烹制之法,色香味都颇有差距,难怪赵元俨那等老饕宁愿流连街头巷尾的食肆小店。

    更糟糕的是,今日飘着雪花,天气太冷,每道菜端上来的时候都已经冰冷,哪里能下咽?

    故而大部分人都是看着宫廷御宴,饱饱眼福,勉为其难象征性地吃两口,然后与官家共饮一杯屠苏酒,就算完事了。

    说是宴会,实际上都饿着肚子,疲惫困倦,这时候当真想念来一杯抵抗小饿小困的奶茶……

    熬到快午时,赐宴总算是结束,据说官家午后会前去太庙祭祖。

    杨浩终于如蒙大赦,准备尽快出宫,回家好好饱餐一顿,然后美美睡上一觉。

    奈何没走几步,便被一个小内侍拦住了,官家召见。

    哦,原来这才是今日入宫的缘故,那何必让我来这么早呢?

    杨浩满心不乐意的时候,后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