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并州李义-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桥玄的关系,蔡邕对李义有一种天生的好感,而见面之后,为人谦逊、文武双全、仪表堂堂,可以说除了不是世家出身之外,蔡邕根本找不到李义任何的缺点。

    而且在蔡邕看来,如果李义能够继续这么发展下去,日后成为朝中重臣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毕竟其自身有才华,又有张奂、桥玄等人保驾护航。这种人如果能够成为蔡琰的夫君,绝对是蔡邕乐意看到的事情。

    要知道在前几天蔡邕才收到张奂、桥玄两人的书信,在信中狠狠的教训了蔡邕一番,因为他们认为蔡邕竟然任由李义放弃进入童子科而跑去当一介郡守的主簿,简直就是辱没李义之才。

    对此,蔡邕也只有苦笑而对,将这番教训全部吞进肚子里。虽然他也算是名声在外的大儒,但和张奂、桥玄比起来,他永远只能是那个小辈。

    而另外一边,依然以为众人什么都看不见的李义和蔡琰,依然还在过着惬意的日子,甚至在练字之外,李义还找了一个貌似很合理的理由,和蔡琰一同练习音律乐器。只是他什么不挑,偏偏挑了一把瑟。

    瑟是一把拨弦乐器,看形状和琴差不多,但一眼就可以分辨的出来。

    琴小且轻,正常成年女子就可以自行搬运,而瑟大又重,一般人恐怕得两个人合抬才可以。

    琴只有七弦,一弦为宫,二弦为商,三弦为角,四弦为徵,五弦为羽,这五弦分别对应土金木火水,后来周文王姬昌加了第六弦少宫,而周武王姬发加了第七弦少商,变成了如今的七弦琴。

    而瑟比起琴,那弦就多太多了,相传最早的时候瑟足足有50根弦,后来素女为黄帝演奏时,据说因为过誉悲悲戚戚、哀婉惨觉,听得黄帝都快得抑郁症了,于是就直接将其砍掉了一半。

    在演奏时,上古时期瑟为主角,琴负责伴奏,如今却反了过来。这种转变绝大部分的原因并非因为瑟比琴差,而是因为瑟太重了……

    不过这些显然不是李义选择瑟的理由,哪怕在后世瑟已经失传了,也不足以引起李义的好奇。之所以选择瑟,理由也很简单,琴瑟和鸣嘛~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此乃诗经之中的一首诗,而作为所有才子都要学习的基础典籍之一,显然不管是蔡琰还是蔡邕,都不可能不知道这首诗。

    “这个李子康,真是……”蔡邕无语的摇着头,一边听着隔壁传来的琴瑟声,良久之后,蔡邕又点了点头,“想不到子康在音律上面的天赋也不差嘛~倒是琰儿好多地方都弹错了,不应该啊……”

    蔡邕不断自言自语着,看来是已经彻底被转移了注意力?

    6月。

    “子师,你要来怎么也不提前打声招呼,好让义为你准备一番啊~”看到突然拜访的王允,李义大笑道。

    “呵呵,子康,伯喈公,允此次前来,却是向你们告别的。”王允闻言笑道。

    “哦?子师可是得到了朝廷的征召?”蔡邕闻言顿时问道。

    “正如伯喈公所料,当朝三公同时征召允入朝为官,允已经答应了高司徒。”王允笑呵呵的应道。显然,他此时的心情非常不错。

    在所有升官的道路上,三公征召橼属无疑是升官最快的,虽然三公表面上并没有什么实权,只是因为名声大、学识渊博坐在这个位置上,但实际上哪个三公不是人脉极广之人?

    当然,有些时候三公也会成为替罪羊,比如前几年宦官和士大夫们争权的时候,几乎每年三公的人选都得换上一次,有时候甚至一年换两次。这种情况下,成为三公的橼属可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就好像蔡邕,被桥玄征召后,自然有桥玄庇护他。但桥玄下去后,之前他得罪的人就来找他麻烦了。

    不过蔡邕虽然对此时的朝廷有些失望,但却还是希望王允进入朝廷后,能够帮助士大夫打击宦官,让朝廷重回清正廉明。对此,王允自然不会拒绝。

    在李府呆了片刻后,王允就起身告辞,对此李义和蔡邕也没有挽留。毕竟被征召之人不可能在地方逗留太久,不然肯定让征召之人心中有想法。不过王允离开李府后,并没有径直前往京师,而是去了督瓒的府邸。

    王允和督瓒也是熟识,见面自然一阵恭贺之声。

    “不知道子康在广正这里如何啊?”王允貌似随意的问道。

    “哈哈,好你个王子师,自己刚被征召,就打起了子康的主意?”督瓒闻言顿时猜到了王允的意思,大笑着应道。

    “呵呵,允怎么可能打子康的主意?只是子康之才你我皆知,区区一个主簿,子康在这个位置上实在太屈才了。”王允轻笑着说道。

    “这有何难?只要你能说服朝廷,这郡守之位我督广正也敢拱手相让,就是不知道子师你有没有这个能耐了~”督瓒看着王允笑道,眉宇间慢慢的戏弄之色。

    “哼,你这人……”王允闻言摇头苦笑道,显然对于督瓒如此老不正经的模样颇为无奈。

    谈笑一会,督瓒这才正色说道,“子康之才我自然知晓,这段时间已经开始逐步让他处理更多的事务。不过子康今年不过才16岁,如果升的太快却也不是什么好事。”

    “此事允心里有数,难道允在广正的心中,是那种急于求成之人吗?”王允莫名被教训了一顿,再次苦笑道。

    “嗯……”督瓒闻言,摸了摸胡须瞅着王允,良久后淡淡的说道,“本来你就是这种人。”

    两人谈论许久后,王允这才离开,不过对此李义却是毫不知情。不过他却发现,督瓒似乎越来越懒散了,好多本来应该他亲自处理的事情都交到了自己的手中。“这老家伙,是打算当甩手掌柜吗?”李义心中无奈的想着。

0070:天下大疫() 
181年5月,鲜卑一代雄主檀石槐病逝,其子和连继位。这对于鲜卑显然是一个惊天噩耗,但对于汉朝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这些年来对鲜卑的战事失败,虽然汉朝并没有损失什么,但对于东北的乌恒、西北的羌族、北方的匈奴控制力显然开始衰弱。

    消息传到北方各郡以及朝廷后,许多地方将领和朝中士大夫纷纷上疏,希望能够进行一次北伐以震大汉天威,更重要的是让其他胡人知道,大汉还是那个大汉,如果不老实的话,会挨打的。

    但对此,似乎因为上次试探性的进攻却遭遇惨败的原因,汉灵帝刘宏对于进攻鲜卑的兴趣并不是太大,而且此时朝中更多的士大夫,注意力还放在拉拢新进外戚何进的身上。

    就在去年,刘宏力排众议立何嫣为皇后,也因此,何嫣的父亲何真直接被拜将封侯,母亲也同样被接入宫中封了个舞阳君。但最重要的还是何嫣的大兄何进和二兄何苗,何进一路狂升到了河南尹,而何苗也跟在何进的屁股后面一路继承其兄的官职。

    所有人都知道,只要何嫣继续受宠,那么作为外戚的何进被重用甚至走上权利顶峰只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哪怕他在何嫣入宫之前只是一介屠夫,这些士大夫们也不得不弯下腰来结交于他。

    不过并不单单只有士大夫们在争取何进,张让等宦官集团也同样盯上了何进,因为在他们看来,屠夫出身的何进显然比之前任何一位外戚都更好拉拢。而且不单单是何进,还有其弟何苗乃至何皇后都是他们拉拢的对象。

    “其实这样也好,和连不过20岁左右的年纪,虽然是檀石槐指定的继承人,但其他掌权者未必心服。如果突然开战,反而会逼迫本来有异心之人和和连联合起来。”李义如此分析着。

    虽然他也不知道和连到底行不行,但这么一番分析却也没有什么好挑剔了。非要说,就是有些过于保守了。但这件事情被督瓒上疏朝廷后,却得到了刘宏的赞赏。作为不想打仗的他,显然非常喜欢这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分析,如果不是诸多士大夫以其年龄太小劝说,恐怕刘宏欣喜之下,直接就会将李义调入朝中任职了。

    时间流逝,很快,从鲜卑打探到了消息证明了李义的猜测。和连作为檀石槐的继承人,确实颇为不得人心。这种情况让灵帝大喜,派人前往五原郡狠狠的表扬了一番李义。也因为如此,李义之名,在朝中的宦官、士大夫中,再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这一次,不再是以皇甫规、张奂弟子的身份了。

    “什么?夫子他……”李义震惊的看着面前三人,显然对于这个消息有些措手不及。

    “子康切莫过誉悲痛,这是家父临终前让芝转交给你的书信。”张芝沉声说道,他乃是张奂的长子,而他身旁两人,则是他的二弟张旭和三弟张猛。

    强忍悲痛展开简策,上面却是张奂希望李义能够不负他和皇甫规的期望,用自身才华好好为朝廷效力,北拒胡人,造福天下苍生。最后,还希望主角能够让张芝三人在九原定居。

    “唉,夫子……”李义叹息着看着这份简策,他看得出,在写这封书信的时候张奂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了,但就算如此,张奂依然坚持亲笔给自己写这封书信。

    而随后,李义就按照张奂的要求,帮张芝三人在九原县安顿下来。不过在隔一段时间后,他才知道这三人为什么会跑到这里来。

    “唉,子康不知,芝醉心书法,我那二弟也同样如此,但朝廷总是想要征召我们兄弟二人,实在是烦不胜烦啊。”张芝如此说道。

    对于这个说法,李义嘴上自然恭维,但心中却有些碎碎念,喜欢书法自然没什么问题,但书法再好也治不了国、退不了敌,当真是白瞎张奂生前的教导了。只是虽然这么想,但他却还是没事就跑来请教书法,因为不管是张芝还是张旭,那字写得……尤其是草书,就算是蔡邕也觉得自愧不如。

    光和5年,182年2月。一个让李义无奈的事情再次发生,那就是大疫。

    “根据消息,冀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分别发生了程度不等的疫情。”督瓒面如死水般的说道,说完,忍不住叹息道,“唉,究竟是为什么?让我大汉朝如此多灾多难?!”

    闻此言,所有人全都无奈的叹息着。不光是大疫,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各种天灾每年都会发生,干旱、洪水、瘟疫、蝗灾、地震等等,就算是京师雒阳,也是连年灾害不断甚至更多。

    就好像元嘉元年,151年时,那时的皇帝尚是汉恒帝刘志,在那一年,京师先是大旱,到了十一月又来地震,而在隔年的1月和10月又再次发生地震。然后154年地震,155年饥荒,156年地震,157年蝗灾,158年蝗灾,159年大水,好不容易到了160年安稳了会,到了161年1月又出现疫情,5月雨雹,6月地震,然后162年又开始每年一次甚至多次的天灾大赠送。

    为此,朝廷各种换三公,但却没有什么卵用,各种天下大赦,依然还是没有什么卵用。甚至为此,刘志找了许多儒士、道士、和尚还有不知道是何方人士的人来寻找解决办法,但到最后连皇帝都从刘志换成了刘宏,却依然没有什么卵用。

    而在李义的眼中,这种情况也是相当匪夷所思的。如果是天下各地每年会出现各种天灾的话,李义倒是觉得没什么,毕竟汉朝疆域如此之大,每年某处出个什么灾情不是很正常的吗?但雒阳那里的问题……李义也只能用“真他妈的邪门”来做结论了。

    虽然作为一名穿越者,李义应该以科学来论证各种问题,但雒阳的情况,显然已经有些不属于科学范畴了,最少,不是李义能够理解的科学范畴。

0071:应对() 
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用已知的科学无法解释的,哪怕到了李义前世的那个时代也是如此。而如今,最少李义无法用他已知的九年义务教育中任何一科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雒阳会这么悲剧。说实话,如果他是皇帝的话,绝对立刻迁都,实在是太晦气了。

    不过,如今对于李义来说,雒阳如何显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冀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的大疫才是他真正需要考虑的事情。

    嘛,虽然看起来这和李义并没有什么关系,毕竟没有发生在并州,但要知道,疫症是会传染的,虽然暂时还没有各地疫情的症状诊断结果,也没有向疫情区外扩散的情况,但毕竟并州紧挨着冀州和司隶,如果真的什么都不做的话,等到疫情出现在并州时,什么都已经晚了。

    虽然李义只是五原郡守麾下的主簿,但李义可一直将并州看作是自己未来和曹操等人争雄的根据地。

    “大人,属下觉得应该尽快加强各地的卫生知识普及,同时对治下所有水源、牲畜、居民进行检查,避免直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