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蜀汉之庄稼汉-第2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获脸上露出幸灾乐祸的笑容——老子去锦城居住是不假,但你们留在南中就能好过了?

    大汉丞相的手段,要说这南中谁感受最深刻,除了自己,别无他人。

    这一手,直接就定下了南中后面二三十年的局面。

    至少在这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大汉天子和大汉丞相的声望,在南中将无人能比。

    至于二三十年后,还会有多少蛮王夷帅存在,就看大汉有多大的胃口。

    从那个鬼王的恶毒手段就可以看出来,大汉的胃口应该不会太小。

    到时候羁縻之地变成真正的郡县之地,那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

    会盟过后,诸葛亮令各郡太守各安其职,然后率大军胜利回师,与牂柯太守马忠会师与平夷。途经平夷县关口时,看到关口巍峨七峰,绵延挺拔,蜿蜒如七星北斗,于是关口筑坛点七星灯,祝祷大汉万世不移。

    由是七星关正式得名。

    又南中诸夷,唯平夷县的火阿济最是忠勇,将其功勋记入汉文史册,又刻碑为证,以记其功。

    将火阿济所部称为南中第一部族,为南中诸夷之道。

    同时每年皆会赐与盐巴、锦袍等物。

    火阿济身着大汉所赐锦袍,头戴大汉皇帝所赠冠冕,流泪俯首叩谢,并发誓永世替大汉守住疆土。

    冯土鳖面无表情地全程围观。

    心想这诸葛老妖算是搞会盟搞上瘾了,随手这么一搞,火阿济的部族就算是完全绑定在大汉的战车上了。

    为了这个南中第一部族名头,以后南中若是有人再叛乱,就算是大汉一时腾不出手来,火阿济的部族也会主动去灭了他们。

    这石碑所刻的功劳,看起来是一个荣耀,但同时也是一个负担。

    石碑立在那里一日,火阿济的部族就得为大汉奋战一天。

    说白了,这就相当于每年拿出点盐巴,几件衣服,让这个部族替大汉守住七星关,随时镇压南中夷人之乱。

    而且这样还有千金买骨的表率作用。

    而对于大汉来说,盐巴根本不是什么问题——犍为郡的盐井,以前所产出的盐,不但供应着川蜀,还供应到荆州、凉州、关中等地。

    但在火阿济眼里,甚至在他的部族眼里,这却是大汉赐与的莫大恩荣。

    因为盐巴对于夷人来说,乃是最为稀缺的东西,至于锦袍,乃是上天才有的衣服。

    于是火阿济主动要求去锦城觐见大汉天子,并且想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居住锦城,学习大汉文化。

    同年十二月,诸葛亮终于率军回到锦城。

    大汉天子刘禅亲自迎接于城外十里,同时令百官前往三十进而迎接。

第0461章 君臣相得() 
冯永前世曾来过锦城几次,有一次是一月份来的。

    刚下火车那会,天还下着绵绵细雨,大伙都穿着军大衣,感觉有些阴冷阴冷的。

    小冰河时期十二月份的锦城,总像是要下雪一样,感觉比前世还要阴冷一些。

    或者说,雪已经下了,只是在半空融化了。

    有些刺骨的寒风吹过,冯永紧了紧身上的羽绒服,问向李遗,“文轩,前头那边,都安排好了吧?”

    羽绒服虽然没有后世的那么好看,但总算是能保暖。

    里头穿件毛衣,头上再戴顶羊皮帽子,那就是暖和得很。

    对付这种天气,绰绰有余。

    只是羽绒服要用到蜀锦,显得极是昂贵,一般人还真穿不起。

    “放心吧兄长,糜弘亮和邓维哲这两人,早就按兄长的意思办妥当了。”

    李遗连忙回答道。

    南中七郡,唯有越雋未平。

    冬日里不宜用兵,再说了,将士们都征战了快一年了,思乡心切,所以冯永这个内定的越雋太守也就跟着回了锦城,大汉丞相打算明年开春再让他带人去越雋。

    虽然是以查看南中耕种情况的名义南下,但后面给大军帮了不少忙,立了点功劳,所以冯永等人可以混在胜利归来的队伍里。

    前头队伍很快就与被刘禅派出来迎接的百官碰上了头。

    “刘琰奉陛下之命,前来迎接丞相。”

    留守锦城的大臣中,名义上以刘琰的官位最高,是故迎接的百官自然是以刘琰为首。

    说实在话,在这等寒冬里出来迎接大汉丞相,实在是一件苦差事。

    不少人鼻涕都冻出来了。

    但就算是再苦,人人脸上也是笑意盈盈。

    大汉这几年连接大败,终于迎来了一次胜仗,总算是给大伙吃了一颗定心丸。

    诸葛亮下了车驾,与众人一一见礼后,内宫侍从费祎又宣了皇帝的旨意。

    诸葛亮拜收圣旨后,这才对着费祎说道,“文伟与吾同驾如何?”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侧目以视。

    前来迎接的百官中,费祎的官位只能算是中等,在场的不少人都要比他地位高,唯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他是带了皇帝的圣旨而来。

    但大汉丞相乃是陛下的相父,说句不好听的话,如今连陛下都要听丞相的,什么时候丞相需要讨好陛下了?

    所以众人心里都在想着这个费祎,竟是如此得丞想看重?

    只见费祎骤得尊荣,却是面色从容,“丞相有命,岂敢不从?”

    说罢,与丞相一齐登车前行。

    车磷磷,马萧萧,甲士刀剑各在腰,虎贲护卫环于侧。

    车驾三面都挂着帷幕,若非站在前头看着,两边的众人就只能看到丞相与费祎相对而坐的影子。

    再加上大军胜利归来,大伙均是言笑晏晏,外围又有甲士虎贲护卫,所以就算是有不少人想知道丞相与费祎说什么,也没办法能听清。

    “丞相这是有事安排给下官?”

    费祎安然而坐,神情自若地问道。

    “文伟知我。”

    诸葛亮呵呵一笑,“那不知文伟能猜到我心里所想?”

    “丞相心中所念,祎如何得知?”

    费祎摇头。

    “吾所念者,不外乎能兴复汉室江山。”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指了指外头喧闹的众人,“平定南中之乱,众人皆是开颜。但在吾看来,这南中之乱,不过是癣疥之痒罢了。”

    “依丞相之意,这心头大患,是曹贼?亦或是东吴乎?”

    费祎问道。

    “曹贼三分天下占其二,汉吴合而才占其一。”诸葛亮脸上难得地露出微微焦虑之色,“越是拖久一日,曹贼就要越强一分。”

    “故曹贼自然才是心头大患,但若是让大汉单独与曹贼对抗,只怕也难啊!”

    费祎听了这话,心头明了“丞相这是欲让祎去亲善东吴?”

    “没错。”诸葛赞许地点头,“南中之乱,当初那东吴本就在其中插了一手。当时孙权还让刘璋之子刘阐驻于交州,以便随时接手南中之地。”

    “如今汉吴虽是初成同盟,但犹各有顾虑。此次平定南中后,东吴所算自是落了空,故我想多派些亲善使者,以免让汉吴再生嫌隙,以便日后能全力讨贼。”

    “原来这才是丞相特意授祎尊荣的意图所在吧?”

    费祎了然地说道。

    诸葛亮微微一笑,“东吴多名士,若是大汉派了一个没有名气的人过去,他们未免觉得我们心意不诚。你本就是有才,只是名声不显,如今吾这般,也只是顺手而为之。却不知你肯亲往东吴否?”

    “为国效力,岂有说肯不与肯?”

    费祎肃容道。

    后方的阿斗听到回报说了丞相让费祎同驾时,他正坐在临时搭成的营帐里烤火。

    帐里中间放了一个火盆,里头烧的是上好的精炭,极少有烟火气。

    这是内府今年才最新买的精炭,以前根本用不起。

    听到前方发生的事情后,阿斗的神情愣了一下,两眼有些茫然,也不知在想什么,过了好一会,这才幽幽地开口问道,“这个费祎,是荆州人士吧?”

    站在营帐的角落一直没有存在感的黄胡立刻回答道“回陛下,费祎确实是荆州人士,其祖籍乃是江夏。”

    “嗯,我知道了。”

    阿斗点点头,又想了一下,这才问道,“其人如何?”

    “其性谦素而宽济,听说家无余财。妻儿皆是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

    阿斗又点点头,轻轻叹道,“不管相父此举是何意,但大汉官吏能有此作派,皆是相父带头作则是也。”

    再想起跟随先帝的那些元老,如今唯有两人比较显赫,一个是赵云,一个是刘琰。

    只是赵云老迈,刘琰空谈。

    而益州本地人虽有不少,但能重用大任者,却是不多。

    倒是跟随先帝入蜀的荆州人士,不断被起用。

    刘禅若有所思,心想外来人士终是没有益州人士这些复杂的关系,用起来自然简单。

    但终有一日,荆州人士也会像最早跟随先帝的那些元老一样,将不断地老去逝去,到那时,又该如何?

    “黄胡,自失去荆州后,先帝和相父就不太信任益州人士,但我们终究是以益州为根本,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你说我该如何,才能让他们为我所用呢?”

    黄胡听了,后背冷汗登时汵汵而下。

    “陛下,朝廷之事,奴婢如何得知?”

    不论是先帝,还是丞相,都曾说过就是因为宦官教坏皇帝,所以天下才成了如今这个模样。

    黄胡自己虽然不明白为什么宦官能有这么大的能耐,但先帝和丞相都曾严令宫人不得随意说起朝廷之事,他还是知道的。

    更不要说给陛下提什么建议。

    若是被丞相知道了,他的小命能不能保住还是两说。

    “叫你说你就说,这里只有你我二人。”

    刘禅明白黄胡的担心,当下有些不满地说道,“难道我堂堂一个皇帝还分不清好坏?”

    “是,是。”黄胡抹了抹额头的冷汗,心如电转,想着自己应该如何回答才能安然过关,想了好一会,这才猛然想起一个人来。

    “陛下何不召冯郎君问之?奴婢观冯郎君身边,还有他那兴汉会的众多郎君,其父辈不拘是荆州益州,乃至凉州,皆是甘心喊冯郎君一声兄长。想来冯郎君对此应该深有体会。”

    “咦?你这阉人,倒是有两分见识。”

    刘禅有些惊奇地看了一眼黄胡,心想我怎么把他给忘记了?

    这冯永,八面玲珑不说,还深得那些勋贵二代所爱,人人皆喊其兄长,不正是最好的例子么?

    然后他又想起赵广李遗跟在冯永身边等人,不由地摸了摸下巴,心道再过上十几二十年,这冯永只怕不又是一个众臣之首?

    想起皇后常说自己与冯永年纪相仿,到时再来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想到这里,刘禅眼中不禁闪过一抹不明所以的光芒。

    君臣相得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好歹听了皇后的安排,把四娘娶了再说啊,娶了四娘,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怎么相得都是无碍的。

    娶关家女……总是隔了一层不是?

    可是,应该如何才能让他娶了四娘,让他成为一家人呢?

    阿斗不禁也思考起这个问题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只听得黄胡在阿斗耳边轻轻地说道,“陛下,丞相车驾就要到了。”

    阿斗这才猛然醒悟过来,点点头道,“好,且让我们去迎接吧。”

    说着,让黄胡把自己那件又大又厚的羽绒服拿过穿上,把自己裹得跟个滚滚似的,拍了拍身上的羽绒服,说了一声,“好东西。”

    这才走出营帐外。

    事实上,若不是因为要保持仪态,阿斗甚至连羊皮帽子都想戴上。

    当然,貂皮或者狐皮的裘衣肯定更好一些。

    但还是那句话,大汉穷!

    内府手头里有了点闲钱,还是这一年来才发生的事情。

    宫里以前缺了好多东西,如今都要补上,一时半会哪有时间和人手去买皮草这等奢华之物?

    而且丞相都要带头节俭,作为万民表率的皇帝,自然不能太过于奢华。

    所以,拿家禽绒毛来做成衣服,难道还不是节俭吗?

    虽然外头罩了一层蜀锦,但总比那裘衣容易获取不是?

    所以还是如皇后所说的,此子总是能化腐朽为神奇,把那些世人觉得无用之用做成有用之物,当真是一个能臣。

    得想法子让他娶了四娘才是……

    阿斗仍在念叨着,他总算是明白皇后为什么一直念念不忘此事了。

    这时,只见前方终于出现了丞相的车驾,阿斗连忙把心神一敛,迎了上去。

    “相父南征,为国操劳,辛苦了。”

    阿斗还没等诸葛亮下车,就欲伸手亲自去扶。

    诸葛亮一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