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蜀汉之庄稼汉-第3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苞在旁边看了,当即就有些酸溜溜。

    待车驾走上官道,这才开口道,“这冯明文,终还是与安国亲近一些啊。”

    自己要送一头肥猪过来让他做,他一口拒绝。

    安国要送几个猪蹄过来让他做,他满口应下。

    这亲疏之别,一眼便明。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想当初,毛布刚出来的时候,四娘可是锦城第一个穿上毛衣的人呢。

    虽然明里跟安国一样,看着那冯明文不顺眼,其实张苞自己也知道,冯永这等人物,乃是难得的夫婿。

    不然安国何至于嘴里说冯明文这不好那不好,可在三娘的亲事上却是一点刁难的意思也没有呢?

    可惜了,可惜了啊……

    “兴武,一头肥猪和几个猪蹄能相比吗?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大摆宴席呢,这两日他的府上事多,你就别再添乱了。”

    关兴没好气地看了张苞一眼,“待他去越雋上任后,等这府上的事闲下来,你若当真想吃,到时与我说一声,我再帮你传个话过来。这冯府上,我还是能说得上几分话的。”

    这冯府不比以前,如今已经是一个侯府,平日里自然要有人坐镇。

    关姬要和冯永一起去越雋,所以关兴自然就要负起了帮忙照看冯府的责任。

    冯府人丁不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大汉丞相之所以愿意对冯永徇私,同意关银屏跟随冯永去越雋,除了冯永情况特殊,其实也考虑到冯永乃是独苗,想让关银屏早点为冯家诞下子嗣的意思。

    不但是冯府,就连关家张家,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所以关兴张苞这才厚着脸皮问冯永要那什么师门生子秘法。

    “对啊,我竟是没想到这一层。”

    张苞一听关兴的话,当下恍然,一拍大腿,“还是安国你的心思巧一些。”

    然后咂咂嘴,低声问道,“安国,没想到这猪肉竟能做成这等美味,你说我们要不要让城外的庄子多养些猪?”

    关兴闻言,点了点头,“兴武与我想到一块去了。南乡那边改了养猪之法之后,肉质比以前肥美多了。”

    “更重要的是这养猪也比以前方便不少,根本不用多费心,比起其他肉食,可算得上是易得之物。”

    两人都是武将之家出身,自知平日里练武,肉食乃是不可缺少之物。

    为什么大战前要犒劳士卒,尽量给他们吃肉?不就是因为吃了肉,这才有力气拼杀?

    可惜的是肉食在平常还是太难得了,一般人家根本就吃不起。

    如今南乡的养猪之法比起以前简单许多,只要随意垒个猪舍,把猪圈在里头就成。

    曲辕犁和八牛犁如今已经在大汉全面推广开来,大汉粮食逐年丰余,家里若是田地多一些的,也舍得拿一些糠麸来喂猪。

    再加上勤快一些,去野外割些猪草,多的不说,养上几头猪那还是可以的。

    更不用说有大片田地的人家了。

    关兴想到这里,不禁悚然一惊,真要这样的话,那大汉以后能吃上肉的人家岂不是会越来越多?这也算是一件干系民生的大事了吧?

    这不会……也是自己那个妹夫早就计算好的吧?不然这南乡养猪之法,怎么早不出,晚不出,偏偏在粮食丰足以后才会出来?

    而且粮食丰足,也与他有着莫大的关系呢!

    然后这个时候,好巧不巧地,饴糖也被他制出来了,用饴糖做成的糖渍红肉、糖醋排骨等这些连皇室都没有的精美吃食也跟着出现,再加上南中那边又大兴种甘蔗制糖之风……

    林林总总加起来,竟让关兴有了一种环环相扣,精密布局的错觉。

    他转过头,只见冯庄沐浴夕阳的余晖下,颇有一种金碧辉煌的味道,同时在那阴影处,又似乎有一种高深莫测之感。

    

第0531章 又坑人() 
大汉建兴四年四月,永安都督、中都护、都乡侯李严,升迁前将军,同时从巴东郡的永安移治巴郡的治所江州。

    原李严副将陈到接手永安的防御,仍归李严统属。

    同月,李严回锦城面圣谢恩。

    与此同时,越雋长史冯永给锦城写三封信,一封是给留守自己府上的小妾阿梅,一封是通过锦城转去给汉中的张星忆,最后一封,则是给大汉丞相。

    诸葛亮接到越雋长史冯永的来信后,考虑许久,然后召来丞相府的长史向朗,参军蒋琬、杨仪、张裔等人,同时还特意请来前将军李严。

    冯永的来信里头,讲的是关于越雋的治理设想,其中着重点出越雋夷汉分布不均衡所造成的尴尬局面。

    对此建议对夷人进行大力教化。

    这个本来也没什么,父母官么,不就是教化子民,劝课农桑么?

    可是关键就在于,冯永提出的教化,是拿朝廷新编出来的典籍作为教化的一部分教材。

    于是这就涉及了一个敏感问题:知识解释权。

    南乡纸的出现,让朝廷有了与世家大族争夺知识解释权的机会。

    但仅仅是重新编辑典籍,对典籍进行注解,那只是第一步。

    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把官方注解的典籍推广开来。

    这才是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就如南乡这种冯永自己一手建起来的地方,最多也就是教人最基础的识字和不被世人看重的算术之学,在朝廷的官方注解典籍出来之前,根本也没敢碰这些领域——当然,暂时也没这个需求就是了。

    就这样,还是被人喷为群魔乱舞之地。

    至于蜀中这种被世家大族垄断教育权知识解释权的地方,朝廷想要推广自己的官方典籍标准,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毕竟几百年的世家风流不是白说的,单单一句“这句话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解释”,就足以让世人觉得世家的解释更有权威性,正确性。

    所以想要从世家手里争夺知识解释权,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

    冯永提出的建议,让大汉丞相看到了另一种途径。

    农村包围城市这句话,大汉丞相是不懂的。

    但他知道,汉夷杂居的地方,同时也是世家势力薄弱的地方,如果在这些地方推广官方典籍呢?会不会有点效果呢?

    大汉丞相考虑了许久,也没有什么把握,所以这才召集众人过来商量一下。

    “丞相,光武皇帝时,南匈奴内附,分屯部众于边境各郡,助大汉戍守边疆,大汉由此边境安宁,此乃长策是也。”

    “丞相平南中,却不在南中诸县设汉官,驻汉兵,仍由夷人自治,朝廷不但不费钱粮,反而能得铜漆牛马之利,此亦善策是也。”

    “故严以为,冯长史之言,实是多此一举。那越雋夷人,若是愿意归顺者,可教其农桑,若是不惯农桑者,可仍令他们自守其地,遵其旧俗。”

    “若是过于压迫,只怕会再生夷乱,焦璜、龚禄便是前车之鉴。”

    李严比诸葛亮大一岁,但因为吃好喝好,看上去反倒是比诸葛亮年轻一些。

    此时坐在主客的位置,慢条斯理地说道。

    李严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怀柔,只求夷人不乱即可。

    至于教化什么的,就不要强求了。

    光武皇帝那等雄才,不但让南匈奴的人南迁,甚至还专门划分了地方给他们集中居住。

    丞相你平定南中后,不也是仍让南中的豪族和夷帅蛮王统其旧部么?

    这冯郎君却是有些折腾太过了。

    教化?教化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么?万一激起夷乱怎么办?

    这话要是放在两年前来说,那的确没错。

    但今日不同往昔,朝廷手里有钱,有粮,甚至还可以通过毛布和南乡储备局发行的票子,悄悄而又隐蔽地触摸一下世家大族的敏感点。

    老子现在不用求你了,甚至反过来你还得求着我,凭啥你手里有的东西我不能有?

    意思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李严可能是离开权力中心太久了,也可能是大汉这几年变化太快,更可能是因为某些不好启齿的原因,开口就直接表态冯郎君多此一举。

    大汉丞相一听这话,眉头就是微微一皱,然后又马上松开,动作很轻微,只有一个人注意到了,那就是杨仪。

    只听得杨仪开口道,“李君侯说得有理,但仪有一言。”

    李严看都没看杨仪一眼。

    他本性情孤傲,如今地位仅在诸葛亮之下,杨仪不过区区一参军,两者的体量不在一个等级,他根本没有必要理会。

    杨仪心胸也不大,看到李严这副模样,心头愤恨之意顿生。

    他本是想说得委琬些,但如今却是不管不顾地大声道,“孔子删诗书,著春秋,作易传,传经艺,所为何?不正是欲重建周礼?”

    “为何欲重建周礼?正是因为春秋诸礼崩坏,几成蛮夷之地,礼实乃是汉夷的根本之辨也!”

    “若是汉人入夷地,说夷话,行夷礼,那他岂能算是汉人?当今天下大乱几十年矣,多少汉民为避乱世,遁入蛮夷之地,成了夷人?”

    “反之,若夷人入汉地,习汉话,行汉礼,又岂能算是夷人?”

    “冯君侯收越雋夷人,欲让他们改夷俗,教他们汉礼,此乃教化大功是也,当大力推行才是,如何能说是多此一举?”

    此话一出,连好老人向朗都吃惊地向杨仪看去,这家伙,还当真是大胆!

    “冯君侯可比光武皇帝?亦或可比丞相?”

    李严冷笑一声。

    这话问得委实诛心之极。

    杨仪顿时胀红了脸,牙齿咬得格格作响。

    这李严,根本就是要把他往死里坑啊!

    若是他答是,不但是当场得罪了丞相。

    就算是远在越雋的冯永,得知了今日之事,只怕也要跳脚,恨不得直接赶回锦城把他掐死!

    比光武皇帝还厉害?你怎么不扶摇直上九万里?

    可若是答否,那光武皇帝和丞相都是以怀柔为主,那冯永不遵循旧例,不就是自作聪明?

    诸葛亮咳了一声,终于插了一句,“公琰,你觉得如何?”

    问的却是蒋琬。

    蒋琬与杨仪的关系并不算好,但也不算差,而且同为丞相府参军,此时看到他硬肛李严,也有些担心。

    听到丞相问话,连忙开口道,“回丞相,琬以为,李君侯说得有道理……”

    李严满意一笑,杨仪则是怒目而视。

    “然冯郎君乃是山门中人,行事常有惊人之举,咳,倘若当真能如杨参军所说的,教化夷人习汉话,学汉礼,那越雋郡岂非能成为第二个朱提郡?”

    朱提郡儒学兴盛,大姓人家以习汉书,行汉文为荣,南中叛乱时,朱提各夷王大姓皆是不为所动,正是因为人心向汉。

    李严杨仪两人却是没想到蒋琬后面的话里还有转折,于是两人的神情竟是又立马互相调换了过来。

    要说起知晓诸葛亮的心思,除了去汉中当太守的马谡,接下来定然就是蒋琬。

    别的不说,李严劝丞相进九锡称王的事情,蒋琬是少数知晓的几个人之一。

    当时丞相暴怒无比,从那时起,李严因为私心之重,就已不被丞相所喜。

    如今让他进前将军之位,看似高升,但从永安调往江州,却非是简单之举。

    永安是李严接受遗命的地方,同时也是先帝亲手把手上的精兵交予他的地方,意义非同一般。

    但江州就不一样了。

    当年先帝伐东吴,赵老将军可是督江州之人呢。

    这其中的微妙,非一般人所能知。

    也就是说,丞相如今已经开始提防李严了。

    大汉丞相听了蒋琬的话,垂下眼眸,不让人看到他眼中闪过的寒芒。

    同时心里对李严也有些失望,正方啊正方,我本以为,你只是私心有些过重,还是可以相忍为国的,没想到你竟然已经到了这等惘顾公事的地步。

    若是朝廷钱粮吃紧,或者无力南顾,让夷人仍自守其地,遵其旧俗,不失为暂守一时安宁之法。

    但如今朝廷为何能够大肆清查田亩人丁,你当真不知道是为什么?

    既然敢对世家大族的人口土地这一条命根子动手,又何须怕对另一条命根子动手?

    作为大汉丞相,诸葛亮很清楚目前南中的状况,甚至这种情况还是他刻意放纵的。

    如今南中正准备大开庄园,所需的劳力从哪里来?

    总不能赶着汉人去南中吧?

    谁愿意去?谁愿意从富庶的蜀地去传说中的疫瘴之地?

    所以自然还是找当地的夷人最为方便。

    只要夷人没有习汉话,没有遵汉礼,没有归于官府的直接管理之下,那他们就仍是潜在的劳力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