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电信帝国-第6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堤上到处都是泥泞,明显可以看出这是多日下雨形成的。虽然现在天空艳阳高照,但大堤上的泥土踩上去都软软的。

    他今天之所以赶过来,因为他一直注意着这里的天气情况,知道今天是大太阳天。

    而根据上辈子一点一滴极其有限的回忆,他记得紫洪洲大堤崩塌的日子是在八月,是连续大雨之后好不容易才有的大晴天。而今天恰恰是连续下雨之后的晴天,很符合记忆的情况,所以他过来了。

    “如果这里的大堤一倒,在一泻而下的洪水肆虐中,这洲子真是会遭到灭顶之灾。”姜新圩心里默默地想着。

    看着不断冲涮着堤面的洪水,他的心脏都是一揪一揪的。但他更担心的是刮大风,他担心大风刮起浪头打过来,完全有可能漫过大堤,就算自己准备了砂石也不一定能把这土质大堤保住。

    他一边走一边祈祷风能慢慢小下来。

    走了大约一公里,堤外的情况还是一如既往,没有什么变化。但堤内的情况则变了,这里的地势比县城的低,本来碧绿的稻田已经形成了内涝,大部分禾苗都被洪水淹没,不少成熟的稻子被水覆盖,看上去白茫茫一片。

    姜新圩看到不少防汛的农民排着队伍从堤顶到堤脚,一字排开,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脚下,慢慢地走着,似乎在寻觅什么。

    两世为人的姜新圩知道,这些人是在仔细查看堤坡上有没有缝隙、鼠洞或者漏水的蚁洞。

    别看蚁洞不起眼,有的还没有圆珠笔芯大,但如果这些小小的蚁洞将大堤洞穿,那么堤外高水位的水就会在水的压力下挤入蚁洞中,然后在堤内流出。这些小小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水流能够不断冲刷着蚁洞四周的泥土,将泥土一小块一小块地“抠”下来,也许一小时还“抠”不了黄豆大一堆,但每天每时每刻不断地“抠”下去,蚁洞就会越掏越大,特别是那些挤入洞里的洪水会将蚁洞周围的泥土泡湿、泡松、泡软,结实的泥土会慢慢变成泥浆。

    。更新最快网址:

    。_网址:

    ˿e;ea6;ʁc;d22;e91;c0f;Bf4;f51;ad9;&#ff0c;Ba9;f60;f53; a8c;Bf4;AB0;AB0;feB;ae0;c0f;Bf4;&#ff0c;c0f;Bf4;Od2;Bf4;AB0;

第1011章;管涌() 
等待小洞扩大,不用多久就变成大洞,挤入的水会更多,洞扩张的速度更快。那样一来,大堤就真的危险了。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唯一的办法就是及早发现它们,尽快采取措施将它堵住。

    因为姜新圩是学生模样,没有人认识他,以为他是附近哪家农户的孩子,所以没有人阻拦他,听任他在大堤上行走。

    没有多久,他就走到了谭家猪场附近的大堤上。

    虽然谭家猪场因为地势比稻田稍高,还没有淹没,但内涝的水位已经接近了猪场的墙角。猪所需的饲料需要谭家人用小船从外面运过去。

    姜新圩看了看自己堆放的砂石,发现如果不仔细看,如果不是早知道那里有砂石,站在大堤上压根看不到。不但是因为这段时间连续下雨,导致杂草丛生,茂盛的杂草将砂石堆掩盖,而且砂石周围居然是棉花田,一人多高的棉花树也遮挡了人们的视线。

    就在姜新圩准备打电话给谢国华,请他安排人过来将砂石堆上的杂草出掉,不想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惊惶的叫喊声:

    “管涌了!出现管涌了!”

    “快来人啊——,管涌了!”

    刚才排队在堤坡上查看情况的农民哄的一声就朝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

    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慌!按制定的预案来!查看堤坡的继续查看,寻找隐患!正在休息的,马上拿工具跟我上!”

    一个领导模样地人则迅速拿出手机,快速地拨着号码。电话很快接通:“喂!县防汛指挥部吧?我是董大新!我正在星火乡劳新村这里值班!刚才我们这里出现了管涌!对,出现了管涌!具体情况和危险度还没有查清,等下再报!请指挥部马上准备抢险力量准备支援!”

    不想指挥部值班室的回答让他心凉了半截:“不行!一个小时前晃道县大堤一处出现了险情,部队都到那里紧急抢险去了,县里没有多余的力量,你们必须自救!”

    晃道县与这里隔湖相望,只要湖里的水位高,威胁的就是湖边的所有大堤。

    针对今年严峻的水情,上级给这里调来了一个营的军队,作为防汛机动力量、应急手段和抢险中坚。

    可因为在一个小时前晃道县的一段大堤出现险情,这支军队在营长的亲自带领下,紧急前往险情地段抢险去了。

    这位领导急了,急忙说道:“这怎么行?!我们这里人手严重不够!这里情况严重,请指挥部立即调派人手和防汛物资过来!”

    指挥部无奈地说道:“现在到处都缺人,我们怎么调?再说了,你们现在险情都没有查清,管涌到底有多大,我们难道请求上级中止晃道县的抢险,把军队调到你这里来?”

    说到这里,指挥部随即改用严厉的口气说道:“马上查清险情情况,及时上报!人在堤在,堤倒人亡!出了问题,唯你是问!”

    “是!”领导慌忙大声应道,“我保证完成任务。”

    后面补充的这句话说得不是很有底气,毕竟他知道自己手里太缺人手,加上险情又不知道如何,心里打着鼓呢。

    指挥部的人也理解他的心情,语气稍缓地说道:“我们知道你那里的重要性,指挥部这边会尽量争取调派一些办公室人员过去帮忙。”

    显然,他也知道这些办公室人员都是老弱病残,在抢险中没有多大作用,年轻强壮的人都早已经被分配到各个地段防守去了,只能说有比没有好。

    姜新圩离这个领导有段距离,只看到对方焦急打电话的样子,偶尔听到他大声说话传过来的声音,但不知道具体说的是什么。

    他正准备上前询问这位领导现在要不要砂石,想告诉他堤脚不远处他存放了不少砂石,但那个领导却在挂了手机后朝管涌地点猛跑,一边跑一边大喊:“赶快查清管涌位置!马上查清管涌原因!”

    众所周知,管涌的种类有多种,而针对管涌自然就有不同的处置方式。

    比如对于贯通似管涌就很好处理,只要找到入口,将入口用泥土、砂石一堵,疏通管涌出口,把“管道”里水流出来就啥事没有了。当然,如果入口找不到,就只能采取采取围堵出水口,人为提高出水口水位,造成堤内堤外水压平衡,减少或阻止管涌喷出的水量。

    但对于地穴似管涌就麻烦了,不说管涌入口太多,堵了这个还有那个,更危险的是,大堤内部充满了空穴,仅仅靠堵根本无济于事,只能采取加固大堤,用重物压实大堤才行。这种管涌不但工作量巨大,而且充满了危险,大堤随时有可能崩塌。

    管涌是被一个正在休息的防汛农民发现的,出水口在一块棉花地里,离堤脚大约三十米左右的地方。跟着其他人跑过去的姜新圩真不知道那个农民是怎么发现这块生长茂密的棉花苗出现了管涌的。如果不是一个看热闹的老头指点,他还一时还真发现不了这股小水柱。

    透过棉花树的间隙,姜新圩真正看清这个亮闪闪的小水柱。喷出的水没有堤外的洪水那么浑浊,但也算不上清澈。水柱冒出来不是很高,冒出地面只有十几厘米高,手指粗细,有点软弱无力,比小孩子撒出的尿还没有力度。

    看到它,姜新圩有点不以为然,感觉这点点水量根本不可能危急到大堤。

    他觉得上辈子大堤的崩塌应该不是由眼前这个小小的管涌引起的,不仅是因为这个管涌喷出的水量小,更是因为这里离谭家猪场有着不远的距离。

    他心道:“或许是因为防汛的人都跑到这里来处置这个管涌了,导致其他地方放松了戒备。结果谭家猪场那里发生重大危险的时候就没有人发现了。”

    想到这里,姜新圩没有再看热闹,而是转身朝谭家猪场那里跑去,他决心死死守在那里,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报告。

    。更新最快网址:

    

第1012章;发现苗头() 
正因为存了这个心思,他也没有急于将自家在这里存放砂石的事情告诉这里的领导: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不是,如果现在就把砂石用到了那个不怎么威胁的地方,等到这里发现更大险情了,没有了砂石岂不傻眼了?自己策划这么久,岂不白白浪费?

    存放的这堆几千立方的砂石可是花费了他不少心思。如果能保住大堤,这些钱花费都是值得的,可如果没有一点结果,大堤最后还是崩塌,那真是太冤了。

    没有任何防汛专业知识的他压根不知道如何查看,只能看有没有水渗出,只能看堤脚农民挖的防渗沟里有没有浑浊的水流动。

    看了好久,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几轮巡视堤坡的农民走过来走过去,也没发现什么,只是对他这个学生模样的人在这里守着感到奇怪。

    直到走到直对猪场位置时,他发现堤脚下的地面有一条裂开的缝隙,很窄但有好几米长。

    他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正好看到巡视的农民过来,连忙拖住一个农民问道:“大叔,你看这条裂缝有没有危险?”

    几个农民大惊,有人脸色都白了,慌忙凑过来查看。

    很快,一个农民怒道:“小子,你瞎眼了?这是太阳出来,晒得泡湿的泥土开裂的,哪里都有。你看,你脚后面不也有这些缝隙吗?”

    另一个农民也说道:“真是大惊小怪。如果这也有危险,那到处都是危险。”

    一个农民讥笑道:“真是书呆子,读书读傻了。”

    听了他们七嘴八舌地嘲讽自己,姜新圩一点也不生气,毕竟自己不懂,而防汛又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

    等农民离开继续巡视后,姜新圩还是觉得自己刚才发现的裂缝与那些因为气温变化形成的裂缝有点点不同,他发现这条裂缝虽然不宽,但太直了一点点、也长了一些。

    而且,这条裂缝正面对谭家猪场!

    这让姜新圩不得不认真对待。

    如果不是正对着谭家猪场,在农民的讥笑下他也会视而不见。毕竟所谓的长一些、直一些,只是他的感觉,一种根本不能用仪器来测量和验证的直觉。认定了这里的大堤会崩塌,他自然是鸡蛋里挑骨头,别说发现了一点点不同,就是没有不同也能想象出不同来!

    就在这时,从县城方向跑来了十几个男子,跑在前面的还是几名军人,他们后面跟随的则明显是知识分子的人。

    这时,跑在队伍前面的一个军官大声喊道:“各位好!我是营参谋韩凯,接县防汛指挥部命令,这里由我统一指挥!现在我命令,技术专家马上查清管涌原因、立即确定抢险方案,巡视组的继续按远计划巡视,其他人清理管涌出水口周围的障碍物,疏通道路!”

    随着他的喊声,防汛的农民都安定了不少。

    军人具有天然的安全感。

    虽然韩凯带来的军人不多,而且明显看出他们是文职军人,有人还戴着眼镜呢,但随着韩凯命令的发出,现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本来有点混乱的人群开始变得秩序井然。

    就是那些没有多少纪律性的农民也开始努力地清除出水口的障碍物,有人修筑道路,为马上就要进行的泥土运输做准备,而韩凯带来的两个水利局专家则仔细地查看出水口,分析管涌特征,选择抢险的预案。

    抢险预案有很多种,大方向都已经制定好,是多年防汛形成的经验总结,用不着专家现场在从头制订,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

    只要专家选定了预案,那这个预案就立即成为必须严格执行的方案。

    很快,专家就向韩凯建议:双管齐下!

    一方面在管涌出水口筑建围堰,将出水口的水位提高,减少喷水水量。一方面派人在堤外寻找入水口。

    其实,就是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专家的所谓双管齐下根本就是单管单下,因为出水口的水量这么小,堤外就算入水口不深也难以查到,根本就是一种有枣没枣先打一竿子再说。

    万一真的找到了呢?那管涌不就马上就能解决?

    韩凯自然尊重专家的意见,马上下令开始筑建围堰,同时选拔水性好的人到堤外潜水,寻找入水口。

    因为管涌处水量没什么变化,水质也没有变浑浊,所以大家的心情都还不错。

    作为总指挥的韩凯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