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洗剑天涯-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啊!”

    “公此言甚善。”皇帝赵弘点头表示赞同他的话。

    “其次,臣主张修筑长城,实乃是功在社稷,福泽千秋的明善之举。胡人所持,无非铁骑尔。修筑长城可以大大降低胡人骑兵的机动性,将这些胡贼拒之关外,减少其对于边关百姓的侵略,此举又怎能不是明善之政呢?”

    “长城是建好了,可胡人挡住了吗?”王甫出言讥讽道。

    “若无长城之屏,恐怕西胡的骑兵早已在渭流饮马取水了。”李颐浩冲他吹胡子瞪眼道。“况且这‘筑城御胡’之策,也不是本朝首创,而是历朝历代都推行的基本国策,昔日秦皇一统宇内,就修长城以抵御关外匈奴,更早时,周幽王还有‘烽火戏诸侯’呢?可见那时的边关,就已经开始修筑城墙了。臣征辟徭役要做的,也不过是将前朝的边关长城,也就是凉州与金州的长城连成一片,让西胡骑兵找不到空隙罢了!何来徭役过重之说,臣历次巡查,从未听闻过王大将军口中所谓的歌谣,莫不是有人无事生非,想杜撰妖言以惑众乎。”

    “至于盐、铁禁令更是不得不行之举。短时的经济损失,不过介豆大小的外伤,顷刻便可痊愈,不足为虑。而盐、铁之政却是沉疴内疾,一旦爆发便久治难愈。若让缺铁少盐的胡人充足了战备,那时内疾便会扩大至腑脏全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那才是真正的后患无穷也。若为了短时的利益,就对胡人开放盐、铁,那无异于饮鸩止渴。其实不仅是我们,胡人对我们也早就提防了。请问在场的列为将军,我大乾的兵营中是否还有成建制的胡马骑兵吗?不错,从先帝朝开始,胡人便已经明令禁止‘北马南输’了。试问胡人可以有‘禁马令’,那为何我们就不能有‘禁盐令’‘禁铁令’呢?”

    所谓宰相的政令归根结底还是皇帝的政令,赵弘不会傻掉否定自己的政令,毕竟这个天下可是姓赵的。只不过福祸有相依,政令有得失,对君主而言,当政令有得时,福是自己的,而一旦政令有失,那祸只能由臣子背。这就好像自古的皇权与相权之争,此消彼长的同时,整体趋势一定是相权不断被分减,皇权越来越集中。谁阻碍了这一发展规律,谁一定粉身碎骨。

    最终,这场难得一见的朝堂激辩在司礼太监刘景的一记“退朝”声中,缓缓落幕。皇帝赵弘面无表情地向后宫走去。

    宰相府邸

    午饭过后,李清婉估摸着父亲应该回来了,便独自寻至内书房。这里是平日里李颐浩著书立说之所,也是待得最多的地方。

    时值初秋,廊下的爬山虎、葡萄藤翠绿依旧。李清婉正思索着要向父亲请求,明日去福宁寺还愿时,前方闪过的一道身影,让她瞬间停住了脚步。

    “那人是谁?”这里是内宅,除了父亲与哥哥,外男是不能擅入的,但那道身影李清婉却并不熟悉。

    “难道是父亲的学生?”李颐浩先帝朝时便为宰相,故吏门生满天下,倒不乏几个亲近之人,但一般聚会都在外书房,极少会引至内宅来的,因为内宅多女眷,撞见了多有不便。

    待那道身影走远,李清婉方冒出头来,轻声慢步地向父亲内书房走去。四下里寂静一片,除了府内有限几个老仆人外,一般下人是不允许到这里来的,外书房甚至更加严格,有专人把守,毕竟是大乾王朝宰相的办公重地,里面有什么机密谁又知道呢?不过李清婉从小便在这里玩耍,对这儿早已轻车熟路了。

    推门而入,里面果然空无一人。“看来父亲还没回来?”李清婉想着,便习惯性地在父亲书架旁溜达了一圈,看有无新进的书籍。藏书算李颐浩的一大爱好了,只可惜他收集的大都是一些古本的经史子集之类的典籍,古板而正统,李清婉不喜,如今她更爱看孙姨娘偷偷借给她的一些野史、闲书。

    绕了一圈见没什么太喜欢的,李清婉便来至父亲书桌旁。笔墨纸砚俱已归位,檀木桌椅也被收拾得一尘不染,案牍正中央端放着一席字帖,想是父亲昨夜的作品。

    “临睡一贴”是李颐浩多年养成的习惯,据说有去忧安枕之功效,这一点,李清婉也很好的继承了下来。

    入眼是熟悉的“颜体”,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如虹,毕几十年功力于书法一途,父亲此时的书法造诣,绝不输于当代任何一位书法大师,这让李清婉十分骄傲。曾有人千金求购而不得,李相国是为了清白,而在李清婉看来,铜臭只会辱没了墨宝。

    字帖上写着两句诗: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兴之所至,李清婉随即提笔蘸墨,在这两句诗的下首也写下了一行字:忧忧忧,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愁愁,愁肠已断无由醉,浮云岂能蔽白日。

    完了便放下笔,关门走了出去。

    大乾宣平二年十月十五日夜

    秋雨入京,淅淅沥沥,此时戌时已过,华灯初上,李清婉梳洗已毕,正准备就寝,这时,外面忽然传来一阵呜呜咽咽的玉笛声,其音幽咽泉流,如泣如诉。

    李清婉很好奇,大半夜是谁在吹这哀怨的笛曲,听声音似乎离这儿并不远。她一向不是胆小之人,况且这又是内宅,算得上十分安全,当下便准备出去看看。

    其他丫鬟、婆子已被她打发睡去了,只剩下银屏还陪着她,于是她便让银屏提着灯笼,自己取过一把油纸伞,前去探寻一番。

    寂静的夜,一道清晰的开门声划破了天际。顺着那笛音寻去,在一片绿竹围绕的假山边,那声音陡然停止了,这时,二人身后忽然传来一记清晰的脚步声。李清婉吓了一跳,本能的回头望去,这时就听“咕咚”一声,身前举着灯笼的丫鬟银屏不知缘何一头栽倒了下去,一动不动,而她手中的灯笼也摔在了地上,灯火瞬间黯淡了下来,再接着,一双手就捂住了相府小姐的嘴巴。

第三章 夜下娥儿血 西蜀峨眉巅(1)() 
正在李清婉惊慌失措之际,一道熟悉的女声在她耳畔响起:“嘘,别慌,是我!”

    “姨娘?”李清婉瞬间听出了这声音是谁,心中的疑惑更甚,她在这里干什么?而且还做出这样的举动。但基于对孙姨娘的一贯信任,她还是顺从地停止了挣扎。

    见怀里的丫头消停了,孙姨娘那只捂住她嘴巴的手也慢慢松懈了下来,李清婉忙一把将它扯开,深深地吸了口气,接着小声问道:“怎么回事?你在这里做什么?”

    “噤声!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我们先离开这儿再说?”

    李清婉岂肯这样没头没脑就跟她走,连连退步,警惕道:“你把话说清楚!”事情发生的太过突然,容不得她不谨慎。前一刻自己还在屋内准备休息,下一刻就被这个疯女人“劫持”了,还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让自己跟她走,去哪里?又为什么呢?自己可不是三岁小孩了。

    “你父亲和兄长已经被监禁起来,现在府内到处都是监视的人,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你胡说,父亲乃当朝宰相,圣眷正隆怎么可能无缘无故被监禁起来?”李清婉大吃一惊,对孙姨娘的话充满了怀疑。

    “嘘,小点声!朝堂上的事,我一个妇人怎么弄得清楚?不过当官的都不保险,伴君如伴虎,谁知道哪天就掉脑袋了?你父亲也一样,这三日你可曾见过你父亲,以及你那两位兄长?”

    孙姨娘这一说,李清婉才意识到,自己貌似已经许久未见到父亲和两位哥哥了!但这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他们都是朝廷命官,父亲更是当朝宰相,事务繁忙,无暇归家也是有可能的!

    就听孙姨娘接着道:“他们临朝三日不归,我已感觉不妥,却没往深处想。直到两日前府内忽然多出了一批人,说是你父亲安排的下人,我这才意识到事情不妙。你父亲绝不可能无缘无故安排闲杂人进府的,而且那些人名为仆役却个个体格健壮,一看就是练家子,也从不干仆役的活,整天在前后宅溜达,根本不听我的命令。更主要的是,我曾无意间瞥见过他们的腰牌,可以确定,他们是朝廷的人。”

    “朝廷的人?”李清婉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朝廷的人绝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在大臣家中,若孙姨娘说的是真的,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父亲出事了,皇帝要办他。

    想到这儿,李清婉忽然心中一凉,有些不敢往下想了。这两日,她也感觉有些不妥,总感觉有人不怀好意地盯着自己,为此她还抱怨过,却并未往深处想。没想到情况已如此严峻了,她此时已有了八分相信孙姨娘的话。

    “直至一个时辰之前,我收到你父亲的口信,让我带你走,我才确信你父亲真出事了,这次恐怕凶多吉少!但我的房间也被监控起来了,一时难以脱身,所以直到刚才,我才有机会摸出来。”

    “怎么会这样?”李清婉万万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一时间心乱如麻,眼圈有些发红。

    “别哭,哭解决不了问题!事情还未完全搞清楚,也许只是虚惊一场呢?无论如何,我们先出去躲一下,若没事,则皆大欢喜!”

    “大嫂、二嫂,还有我那两个侄儿怎么办?”李清婉大哥、二哥各有一子,大的刚满三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平常没事也爱去逗他们玩。更主要的,他们可是父亲的亲孙子,李家的血脉,她说什么也不会放任不管。

    “来不及了!我刚去看过,两个小家伙那儿守备尤其森严,一时难以施救,我们先离开这里,以后再说!”

    “若父亲、哥哥出事,他们就是我李家最后的骨血,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们出事。”

    “先别想得这么悲观,现在事情还不明朗,我们先离开,把事情搞清楚,再徐徐图之。你父亲让我带你走,可能也是料到这样的情况,你一女流之辈,他们现在不会太在意的。估计现在注意力都在你父亲那儿,但若等他们反应过来,再想脱身就难了。”

    话音还未落,一阵嘘嘘索索的脚步声,忽然从不远处传来。

    “我怕你身边的人也不安全,才用笛音将你引过来。现在先离开这儿,笛音能引来你,也能引来其他人,再不走,恐怕会有麻烦!”孙姨娘催促道。

    李清婉不过一个养在深闺,尚未及笄的女孩,哪里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只能一切听从孙姨娘安排。

    潜意识里,她并不相信父亲会出事,至少不会那么突然。父亲毕竟两朝元老,从先帝朝时便担任宰相,地位根深蒂固,朝堂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绝非一个人,一个位置那么简单。所以,应该不会那么容易倒台的。

    她是宰相之女,自幼跟在李颐浩身边,耳濡目染,对朝堂之事倒也不是一无所知。但正如孙姨娘所说,朝堂上的事谁说得准,皇帝的心思谁又猜得透?伴君如伴虎,再大的官,皇帝想办你,只是一句话的事。她现在只能祈祷事情不要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当务之急还是先离开这里,她已经感受到府内的风起云涌。

    “走吧姨娘,一切拜托你了!”望着与平日嘻嘻笑笑,判若两人的孙姨娘,李清婉此时才深刻体会到人生之复杂,或许你身边最熟悉的人,都有你不知道的过去。“银屏怎么办?”

    “先别管她,不要太相信身边的人!”孙姨娘江湖经验丰富,遇事显得相当的成熟淡定。

    夜幕沉沉,寒蝉凄切,秋雨绵绵中,孙姨娘一袭黑色劲装夜行衣,左手玉笛开道,右手拉着李清婉,快速隐没在竹林的黑暗之中。

    这时,李清婉才意识到,这位孙姨娘恐怕真不是一般人,抓着她的那只手,强劲儿有力,让她有一种被铁锁锁住的感觉。而且疾行如风,让她感觉如同在草上飞驰一般。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轻身功夫?难道姨娘真的是武林高手?她有太多的疑惑要问,但现在却只能压在心底。

    孙姨娘轻车熟路,带着她穿过花园,很快便绕到了相府僻静的东墙边。翻过这道墙,外面就是静谧的街道了。

    “抓紧我——”孙姨娘小声提醒一声,待李清婉抓紧她衣衫之后,她脚一点地,整个人如同利箭一般,“噌”得一声便窜到了一丈来高的围墙之上。李清婉只觉耳畔生风,身体也微微有些发软,这种失重与超重交织的感觉,让她犹如在危楼上荡秋千一般,非常的不适应。

    只是孙姨娘尚立足未稳,一个高大的身影便瞬间飞掠了过来。

    “什么人,休走!”那道身影一声暴喝,如丝的秋雨中,一柄明晃晃的钢刀便对着二人猛然削了过来。

    这一下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可以看出来者非等闲之辈。如果这下被削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