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开国谋士群-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乎萧何料外的是,吕后坚持一定要他自己出面去请韩信。她皮笑肉不笑地说:“别人去请韩信不一定理会,可丞相你亲自出马,他就不可能不给面子。谁不知道你俩谁跟谁嘛。”萧何无话可说,只得照办。他在心里嘀咕:我以为自己已经够精明谨慎了,谁知道到时候还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真正高明的,还是留侯啊!
萧何没辙,只得亲自去请韩信,说:“你虽然有病,还是勉强去祝贺一下为好。”萧何丞相亲自上门敦请,还有什么好说的?韩信二话没说就上了马车。萧何看着韩信坦然高大的背影,心情非言可喻。
韩信一进宫,就被吕氏安排的亲信武士擒拿捆绑。回头一看,萧何也早就不见踪影。他叹了口气,一切都明白了,只是为时已晚。
无须审讯,吕后下令立斩韩信于长乐宫的钟室,并夷灭其三族。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代名将,如此收场,充分展现出封建政治的残酷本质。作为与韩信交深契厚的开国丞相,萧何出于种种考虑,患得患失,出尔反尔,明哲保身,助纣为虐,以致后人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叹。这也充分说明,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性保障,好人也会干出相当残忍卑劣的勾当。
韩信临刑前说:“我后悔没有听从蒯彻的计策,以至于被妇女小人所欺诈,这岂不是天意吗?”
这总让人想起《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俏丫环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中,晴雯临死前忿忿不平地对贾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今儿既担了虚名,况且没了远限,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
谁都知道,晴雯与宝玉的关系冰清玉洁,并无私情。
同样道理,定谳韩信谋反,夷灭三族,实乃千古奇冤。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人之将死,其言也真。名将美人这两段话的中心意思是4个相同的字:悔不当初。
历代学者多认为韩信冤枉,为其洗雪辩诬之辞不胜枚举,窃以为其中以清人梁玉绳所论最为剀切精当。
梁氏曰:信之死冤矣。前贤皆极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文致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入贺,谋逆者未必坦诚如斯;家臣徒奴,善将者亦复部署有几?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一夕。胎祸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夺符袭军。故禽缚不已,族诛始快。从豨军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亦谅其无辜受戮为可怜也。独怪萧何初以国士荐,而无片语申诉,又诈而绐之,毋乃与留侯劝封雍齿异乎?
高祖从平叛前线回到京都,见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喜”从何来?领军打仗,高祖也算是行家里手了,除了韩信,其他人都不大看得上眼,也不怎么担心;这下韩信死翘翘,他心里彻底踏实了。“怜”又当何讲?这样杰出的人才,这等莫比的功劳,这号可笑的罪名,也实在太说不过去了。不过刘季是个善于自我排遣的人,他随即为自己找到了借口:去他妈的,又不是我要杀他,谁叫他撞到阿雉手里呢?那婆娘可远比老子心狠手辣!
刘邦问道:“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吗?”
吕后回答:“他说后悔不用蒯彻的计策。”
刘邦说:“蒯彻这厮,是齐国有名的辩士。”于是下诏令齐相曹参将蒯彻捕送长安。
蒯彻被带到,刘邦亲自审问。他问;“你教过淮阴侯谋反吗?”
蒯彻说:“没错,有这回事。那小子不用我的计策,才落得一个自取灭亡的悲剧下场。如果他用了我的计策,陛下你恐怕就没有这么神气啦。”
高祖生气了,下令:“将这个家伙下油锅烹了。”
蒯彻抗议道:“哎呀,怎么要烹死我?冤枉啊冤枉!”
刘邦反问道:“你唆使韩信反叛,自己都承认了,有什么冤枉?”
蒯彻回答:“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举兵起事,一时间,天下的英雄豪杰就像乌鸦般聚集起来。这种情形就好比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有心人都来追逐,只有才智高超、身手敏捷的人才能首先得到它。盗跖的狗对着唐尧狂吠,并非唐尧不仁,只是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那辰光,我唯独知道韩信,并不知道陛下,不是说‘不知者不为罪’吗?再说,我只不过说说而已,天下精英手持利器想效法陛下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足罢了。难道你能够把他们都下了油锅?”刘邦听了,若有所思。
高祖又问:“你究竟跟韩信说了些什么?”
蒯彻看了看刘邦,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他说:“那就说来话长了。”
以下是部分审讯笔录;
蒯彻:我学过看相,精于此道。
韩信:先生看相是采用那种方法?
蒯彻:人的高贵与卑贱在于骨胳,忧愁与喜悦在于面色,成功与失败在于决断。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参酌,就相当准确了,几乎万无一失。
韩信:很对。那就有请先生替我相相,看看却是如何。
蒯彻请韩信屏退左右后,继续说道:“相你的‘面’,不过封侯而已,而且还会出麻烦有危险;相你的‘背’,却是贵不可言。”
韩信:此话怎讲?
蒯彻:当初,天下大乱,英雄豪杰们相继举兵起事,纷纷建立名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声势犹如火焰迸发,狂风骤起。那个时候,大家所考虑的,只是如何早日灭掉暴秦。而今,楚汉相争,兵连祸结,致使民不聊生,死亡相继,抛尸荒野,数不胜数。项王起兵后,转战四方,横扫千军如卷席,无往而不利。后来更是乘胜追击,将汉王包围在荥阳一线。然而前进到京、索之间时,攻势顿挫,两军相持缠斗,已经历时三载。汉王将兵数十万,依仗山河之险,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一日数战,却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更谈不上尺寸之功。失利逃跑,负伤挂彩,屡败屡战,于他已经是家常便饭。他们争斗数年却决不出胜负,双方都差不多智穷力竭了。长此以往拖延不决,将士们的锐气就会消失殆尽,厌战情绪会像细菌一样日甚一日地传染蔓延,粮食也要耗光,老百姓更是怨声载道,人心惶惶,筋疲力尽,无所凭依,对谁也没好处。依我看,如果没有外力强势介入推动,楚汉战争还会拖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而足下你,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你帮汉王,汉王就会赢;你帮项王,项王就会胜;他们的命运取决于你的意向!我愿意披肝沥胆,向你呈献愚见,就怕你不能采用。假如你能听从我的计策,就应该在项、刘之外建立独立的第三种势力,让楚、汉相争相持,以便两利俱存,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这种情势下,他们都得看你的脸色,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以足下的贤才圣德,占据着富饶强大的齐国,又有燕、赵两国的归附,兵精粮足,所向披靡;只须出兵控制刘、项双方兵力空虚的地方,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人心,为民请命,制止楚汉之争,那么,天下就会群起响应,谁敢不从!进而分割大国,削弱强国,重新封立诸侯,建立新秩序;这样,天下就会畏威怀德,归服齐国,听命足下。我听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你能对鄙见深思熟虑!
韩信:汉王待我恩德深厚,把他的车给我坐,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分担人家的灾祸,穿人家的衣要思虑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饭要为人家出死力效劳。我怎么能为了一己私利背弃大义而不顾呢!
蒯彻:你自以为与汉王交深契厚,想帮助他建立万世之功,流芳千古,窃以为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吧。当张耳、陈余都还是平民时,他们同生死共患难,可以说是过命的交情;后来却又如何呢?足下是再清楚不过了。这两个人的交情之深,大概可以算是天下之最,结果却弄到彼此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地步,却是为何?就在于人心难测,贪得无厌啊!就交情而言,你与汉王,比得过陈余与张耳吗?春秋时期,越国大夫文种、范蠡尽心尽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辅佐越王勾践反败为胜,灭掉强大的吴国,称霸诸侯。霸业成功后,却一个被迫自杀,一个不得已逃亡。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兔尽狗烹的法则啊!就忠信而论,你与汉王,比得过文种、范蠡与勾践吗?汉王是靠不住的,他不过是利用你罢了。不当心会要命的啊!
足下还定三秦,水淹废丘,逼使章邯自杀;佯渡临晋,奔袭安邑,俘获魏王豹;北攻代国,活捉夏说;东出井陉,大破赵兵,阵斩陈余,生擒赵王歇;又在历下袭破齐军主力,更于潍水歼灭楚国援军二十万,击杀龙且。我听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这不就是说你的吗?足下身怀无人匹敌的勇略,立下不世之功,归楚,楚人不敢相信;归汉,汉人感到震恐。哪一头也不是你好的归宿。足下身为人臣,不仅名满天下,而且功高震主。我心里很为你感到危惧!
韩信沉默良久后辞谢说:先生暂且不要说了,让我好生考虑一下。
几天后,蒯彻又去见韩信,再次剀切进言。
蒯彻:甘心做劈柴养马等微贱勾当的人,无从染指万乘之国的权柄;谨守着微薄薪俸心满意足的人,不可能获致卿相的高位。所以说,明智的人做事坚决果断,快刀斩乱麻;犹豫不决会导致灾祸。精于打小算盘,就会贻误大计;谋而不决过于瞻顾,就会错失良机。俗话说得好:‘猛虎犹豫不决,不如黄蜂、蝎子用刺去螫;良马原地踏步,不如驽马稳步徐行;孟贲般的勇士狐疑不定,不如庸劣的人下定决心达到目的;虽然有虞舜、大禹那样的智慧,嗫嚅不言,不如聋哑人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意思。’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行动,只有行动,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希望你详细斟酌考虑,早作决断!
韩信自以为劳苦功高,刘邦也待自己不薄,当个齐王安富尊荣挺滋润的,不愿也不忍背汉自立。他经过反复考量,终于明确谢绝了蒯彻的建议。蒯彻感到危惧,就装疯卖傻做跳大神的巫者去了。
……
高祖有些疲乏,也有点伤感,很久没有说话。良久,他回过神来,挥挥手吩咐道:“把他放了。”刘邦赦免了蒯彻。
他又单独召见萧何,闭门对饮长谈。没有任何人知道君相之间究竟说了些什么。
约2000年后,清人德保探访淮阴侯故里,写下一首七律。诗云:
曾于古岭奠公坟,故里初来访旧闻。
胯下有人驱壮士,冢旁何处葬将军?
假王生死权萧相,震主功勋失后君。
飒爽英姿遗恨在,灵祠日暮吊寒云。

七。伴君如伴虎

却说刘邦亲赴邯郸前线镇压陈豨发动的叛乱,正在打仗,忽然收到报告,得知萧何协助吕后干掉了韩信。他一方面对韩信之死感受复杂,另一方面则对萧何的忠心耿耿十分满意和欣慰。没有谁比他更清楚萧何与韩信彼此关系之投机深厚了。关键时刻,萧何能毫不犹豫地站在自己一边,大义灭友,真真好筒子。于是立马下令,派遣特使到长安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指派一名都尉率领500名精兵,作为相国的卫队。韩信的鲜血和生命使萧何的地位和荣宠更上一层楼。
一时间,上门恭喜套磁的各色人等纷至沓来,相府门庭若市。独有一个叫召平的,出语惊人,居然说是前来吊丧。
召平原是秦朝的东陵侯,有头有脸,秦亡后沦落为平民,在长安城东种瓜,聊以度日。因为他种的瓜又大又甜,美味可口,人们就依照他以前的侯封,称之为“东陵瓜”。
看到萧何困惑不满的样子,召平解释道:“相国的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统兵在外征战,含辛茹苦风餐露宿;而你在后方留守,并没有亲冒矢石赴汤蹈火。现在却给你增加封邑,设置卫队,这是因为刚刚出了淮阴侯这档子事,笼络相国而已。设置卫队保护你,也不是什么好事,随时可能会出麻烦。相国不如加以辞让,也不要接受封赏,并尽可能把自己家里的财产拿出来捐助军资。这样,皇上就会龙心大悦,相国就会平安无事。”
行家一出口,便知有没有。萧何认为有理,一再向召平道谢。随后一一照办。刘邦果然很高兴。
短短时间内,老于世故的萧相国情绪历经了惊诧、郁闷、内疚、喜悦诸阶段,现在则有些惶恐乃至畏惧了。依稀往事浑如梦,都随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