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生妙计,真乃吾之子房,一切就依先生之计。”
    次日,董卓集结完兵马,对卫安道:
    “贤弟前番一战兵困马乏,且在此掠阵,看我西凉健儿为你攻下此城。”
    “董大人稍待片刻,若能智取,何须损兵折将,不战而屈人之兵,方是上上之策。”卫安手摇折扇,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两个时辰之内,若是仲道拿不下这禹县城,大人再攻城亦是不迟。”
    董卓闻言道:
    “好,那便一言为定。”
    董卓嘴上如此说着,却是命部下做好了攻城的准备。
    只待两个个时辰之后发起攻城之战。
    攻城之战损耗最大,卫安对每个士兵都是爱惜至极,所以并不想攻城,
    卫安传来众将大帐议事,拜徐庶为军师。
    众将心中疑惑,但还是上前抱拳见礼。
    徐庶对李大目道:
    “大目兄弟,听闻你与张宝相熟,我有一计,需要大目兄配合,只要诈开这城门,便是大功一件。”
    徐庶又对卫安抱拳道:
    “主公可将那严政的尸体借我一用,再拨给我一千兵卒,全都换装成黄巾服饰,主公可命人在后面追赶,则城门必破。”
    “如此甚好!”卫安赞许的道。
    卫安命汉武营抽调一千汉武营精锐,换了盔甲,内着链子软甲,外面换成了黄巾军服饰,
    关羽也换了衣服,率领一千汉武士卒跟在李大目后面。
    李大目自从被赵云擒获后,卫安既不招降也不杀他,就一直把他关着晾着。
    李大目见卫安优待俘虏,心中甚是感动,便主动归降了卫安,
    李大目归降后便一直待在常沙军中,耳濡目染,对常沙军的作战能力深为折服,更对常沙军救人救天下的理念甚为赞同。
    李大目率众来到城门下,对城门上大喊道:
    “快开城门,我乃黑山李大目。”
    城头上一名将领看了看城下,问城头守卫道:
    “有谁认得这李大目,过来看一看是不是他”。
    旁边一人说道:
    “是李大目兄弟,我认得他,白面无须大眼睛,没错,是他。”
    “大目兄弟从何处而来,来此有何贵干吗?”城上守将迟疑的问道。
    “你娘的,老子来传天师将令,方才遇官军一番恶战,抢了严政尸首回来。”李大目用手遮着刺目的太阳,“这拨官军太强悍,我五千兄弟就只剩这点人了,快开城门啊兄弟。”
    李大目见城上没有动静,便接着道:
    “大目有要事禀报张将军,待官军追来就来不及了,快快打开城门。”
    城上那员将领心道,我们昨日与官军一战全军覆没,你这算好的了。
    当下朝城下望了望,果然见严政尸体被拖在一辆板车上。
    又见远处已有官军追来,便不再犹豫,忙下令开城门放李大目进城。
    关羽见城门已开,心中暗喜,率领汉武军士卒鱼贯而入。
    只见关羽手中汉武刀左右挥砍,如同砍瓜切菜,一时挡者披靡,口中大喊着:
    “降者不杀!降者不杀!”
    众汉武将士也跟随一起大喊:
    “降者不杀!降者不杀!”
    城门守卒没有丝毫准备,刀还没拔出就被砍翻在地。
    闻讯赶来的士卒来不及关上城门,也被涌入城门的汉武军一一控制。
    随着降者不杀的大喊,众黄巾军大都伏地请降。
    一时之间城中大乱,反抗者或被斩杀或被控制。
    张宝正在府中休息,闻听亲兵来报,命人牵来战马,穿戴整齐,奔城门而去。
    “将军,东门已失,官军追来了,快去西门,属下为你抵挡一阵。”
    张宝手下大将廖化挥舞着手中大刀,与官军杀在了一处。
    关羽见张宝要逃,搭弓便是一箭射出,正中张宝左臂,张宝吃疼伏在马背之上,拍马奔西门逃去。
    关羽从亲卫手中牵过赤兔马,提着青龙偃月刀紧追不舍。
    张宝见关羽速度极快,知其难以逃脱,遂挺起手中长枪奔关羽而来。
    “贼人哪里逃!”
    关羽一招力劈华山,青龙偃月刀直奔张宝面门劈来。
    关羽速度极快,眼见就要将张宝劈落马下,又迅速变劈为拍。
    张宝一愣神的瞬间,被关羽一刀拍下马来,命左右上前绑了。
    汉武军士气如虹,众人齐声大喊:
    “张宝被擒,降者不杀!张宝被擒,降者不杀!”
    廖化见张宝被擒,挥舞大刀来救,被关羽拦住去路。
    “张宝被擒,何不早降!”
    廖化道:
    “想要廖某投降,先问过我这手中大刀。”
    说罢挥舞大刀直奔关羽杀来,两人两骑战到一处,战至四十回合,廖化渐渐落于下风。
    廖化手中大刀乃是祖传宝刀,竟有多处被砍成锯齿状,心中骇然。
    只见关羽一刀又一刀连绵不绝,知道自己不是敌手。
    眼见一刀劈来,避无可避之际,弃刀于地道:
    “死于将军之手,廖化无憾亦!”。
    但见关羽刀风拂面,刀却停在半空之中。
    “某乃关羽关云长,见你忠勇可嘉,武力过人,劝你早日弃暗投明吧。”关羽横刀立马,威风凛凛,“常沙军主帅乃是我家四弟,我家四弟悲天悯人,以救人救天下为己任,此时正求贤若渴。”
    关羽见廖化似有所动,接着劝道:
    “若将军能弃暗投明,将来定能一展所长,也不枉废你那一身武艺。”
    廖化对关羽的武艺甚是佩服,又见关羽言辞恳切,便道:
    “谢将军不杀之恩,既如此,廖化愿投降将军。”
    说完廖化下马便拜。
 第三十四章 颍川之才
    见擒了张宝,董卓心下大喜,“仲道贤弟果然用兵如神。”
    董卓瞥了一眼被五花大绑的张宝,又道:
    “宝儿,咱家记性不太好,是不是你上次踹了咱家一脚?”
    这董卓也跟卫安学会了,叫张宝直接叫宝儿。
    只是从董卓嘴里说出来有点怪怪的感觉。
    张宝虽然被捆着,但却表现的丝毫不惧。
    ╭(╯^╰)╮
    “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董卓抬脚就踹了过去,踹了几脚后,被卫安拦住了。
    “钟颖兄,这张宝可有大用,这要是不小心死了,可不好向圣上交差。”
    这张宝虽是罪有应得,但毕竟也算是一条好汉,士可杀不可辱,卫安并不想折辱他。
    至于到了洛都以后的情形,那就不是卫安所能左右的了。
    “仲道贤弟,咱家想亲自押着贼首张宝,前往洛都面见圣上,为仲道请功如何。”
    “如此便有劳董大人了。”
    卫安心想,这种邀功请赏之事,董卓自然乐意为之。
    兵精粮足的自己俨然已经成了剿灭黄巾的主力,此处的黄巾只是告一段落,长社的十万黄巾还在蔓延,自己自然是脱不开身,由董卓前往洛都倒是个好的选择。
    董卓召集李傕、郭汜、华雄、牛辅等诸将道:
    “咱家不在军中的这段时日,军中一切事务无论大小,皆听从卫将军之令。”
    众将皆应了一声诺。
    (/≧▽≦)/
    这。。。。。。这是把我当成准女婿了吗?你就不担心我收编了你?
    难不成,自己真要娶个丑八怪吗?
    董卓安顿好军中事务,自带两千亲随,用囚车押了张宝,直奔洛都而去。
    卫安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三千,编入军中,其余皆遣往常沙罚作苦役。
    又命亲卫取来功劳簿,给关羽、张飞、李大目等诸将皆记了军功。
    “元直,这禹县人杰地灵,听闻那颍川书院可是有不少人才啊。”卫安想起徐庶跟颍川书院颇有渊源,便希望通过徐庶引荐一些人才,“素闻郭嘉、戏志才、荀彧,荀攸之才,不知此行禹县能否请教一番?”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能人无数,更有诸多阴谋家横空出世,勾心斗角,以算计为生,而后聚众为党,形成了一个个异常神秘的组织。
    其中有一个组织最后更是颠覆了整个天下!那便是颍川书院。
    东洲末年的时候,由于朝廷实行党锢,士人终身不能做官,不得已只能到颍川书院中避难,随着豪杰越聚越多,颍川书院就成了英才汇聚之所。
    相传颍川书院的院长就是〃荀淑〃,人称〃神君〃,荀淑生有八个儿子,因为各有才名,因此又被并称〃荀氏八龙〃。荀淑的孙子荀彧更是被称为〃王佐之才〃。历史中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的计划就是由他所制定。
    后来荀彧又向曹操举荐了戏志才、郭嘉、钟繇、陈群等大量人才,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颍川书院的后辈!
    “主公,前几日元直回家,荀彧便来相请,约好明日小聚。”这几人都是心高气傲之人,徐庶也没有多大把握,“我等从前饮酒都是去此处,最近郭嘉十之八九也会在,若主公想要招揽,倒是个机会,只是不知……”
    “元直勿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切但凭天意。”
    卫安微笑着说道。
    “那便明日一早,元直陪我一起去颍川书院走一遭吧。”
    卫安传令大军休整一日。
    既然到了这颍川,那就不能错过这颍川大贤,毕竟人才最重要。
    待到次日清晨,卫安早早沐浴更衣,换了便装,与徐庶直奔颍川书院,只带领了一百人亲卫随行。
    颍川书院坐落于禹县东南一片山坳处,凭水依山而建。
    近山的一面,院墙如一条长蛇;沿山爬去,临水一面湾泊着一小小篷船。
    山脚之下有一家酒馆,正是:‘望梅轩’。
    徐庶来到门前,并未进门,站立门前笑道:
    “在下徐庶,请问可有故人在此。”
    酒馆内走出一长者,约莫三十岁的年纪,见到徐庶哈哈大笑道:
    “元直大驾光临,文若未曾远迎,还请见谅啊。”
    “岂敢岂敢,兄长相请,自当从命。”徐庶也是拱手笑道:“这位是常沙郡守卫安,今日特来拜访。”
    “莫非是败张宝、破禹县的卫将军到了吗?”荀彧闻言显然吃了一惊。
    “正是在下,仲道见过文若兄。”卫安合上折扇拱手道。
    “不知将军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请恕罪。”荀彧深鞠一躬道。
    “久闻颍川多名士,今日一见文若兄,果然名不虚传。”卫安笑道。
    酒馆里面的二人也都到了门口,齐齐拱手向卫安和徐庶见礼。
    徐庶为众人一一作了介绍,原来另外二人分别是郭嘉,戏志才。
    戏志才?
    这不是会试的时候见过两次的落榜书生么,原来也来了颍川书院。
    戏志才上次与卫安分别之后不久,就得知卫安中了状元,后面就更为关注卫安动向,此时故人相见,更是热络。
    “都是大才啊,没想到今天能一次遇到四位名士。”卫安心中颇为惊喜道。
    “诸位,今日高朋满座,快请里面落座吧,”荀彧张罗着道。
    待众人移步酒馆,但见雕檐映日,画栋飞云,碧阑干低接轩窗。
    “好一个饮酒赏景之处。”卫安不禁赞了一声。
    “今日高朋满座,我们大家共饮一杯如何。”待众人落了座,荀彧举起酒杯向众人道。
    卫安看向荀彧,但见一双深不见底的眼,说话时语气极为温和,却甚有底气,自有一股‘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气场。
    “好,我与众位满饮此杯。”卫安爽快的应道,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待众人饮罢,卫安拱手道:
    “在座的可都是大才,今日有幸得见诸位真是三生有幸啊。”
    “卫将军近期可是东洲的风云人物,救董卓,败张宝,破禹县,桩桩件件都是大功。”
    “想必现在正是军务繁忙之际,怎有闲暇来这穷乡僻壤,与我等白身空耗光阴?”郭嘉率直的问道。
    料事如神的鬼才郭嘉是卫安最喜欢的三国谋士之一,后世有‘郭嘉不死,诸葛不出’的评价。
    但见郭嘉身形纤弱,弱不禁风,却有一双洞悉人心的眼睛,嘴角挂着一丝狡黠的微笑。
    历史上的郭嘉在世时,曹操意气风发,所向披靡。
    而郭嘉一死,赤壁之火,烧成了曹操永久的噩梦,难怪曹操每想起郭嘉便会大恸。
    “奉孝说笑了,仲道才疏学浅,心中诸多疑惑,方才前来请教诸位大贤。”
    卫安潇洒的打开折扇笑道。
    但见那折扇上赫然几个大字:‘天下为公’。
    “将军有何疑惑,不妨试言之。”荀彧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