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幽州刘虞,再度损兵折将。
    兵只有六万,大将仅剩三人。
    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公孙瓒军,也只剩下五万多。
    公孙瓒亲自坐镇临渝,令刘虞不敢,轻举妄动。
    幽州第一轮,两强争霸赛,以公孙瓒军,略胜一筹,而宣告结束。
    张绣来报,辽东属国,丘力居正在联络各方,试图驱逐兴汉军,抢占桥头堡扶黎城。
    乌桓大将难楼,带领三万乌桓突骑,强攻扶黎城,双方在宾河一带,展开了拉锯战。
    刘正决定:出动红衣卫一个团,陈到带队,连夜到泉州,东渡驰援张绣。
    又命典韦和赵云,各带一个团。
    郭嘉作为军师,董奉带野战医院,由刘正亲自带队,一起誓师东征。
    十天后,大军云集扶黎城。
    东征部队的组成:黑衣卫,红衣卫,白马军,凉州军,特战营。
    大将:典韦,陈到,赵云,张绣,廖化,龚都。
    中军大帐,设在了扶黎城中。
    郭嘉主持军议,对于各部的出战顺序,还是按照老规矩抓阄。
    陈到鸿运当头,拔得头筹。
    赵云说:“叔至,大家都是用枪的,这可是缘份呀!”
    赵云也想,第一个出战,好让刘正,重新认识一下白马军的战斗力。
    陈到问:“子龙,你跟乌桓人,都那么熟了,下得去手吗?”
    陈到当然不能让步,辜负了好运气,那是要遭天谴的。
    刘正说:“叔至,杀鸡用牛刀,要是让鸡跑了,你以后就看家好了。都去准备一下,明天去会一会难楼。”
    刘正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告诉,盘踞在昌黎的,乌桓大首领,丘力居兴汉军,到了!
    第二天,风和日丽。
    扶黎北面的河滩上。
    三万兴汉军,对阵难楼的三万乌桓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139章 卢门沐雨
    六月的天,小孩子的脸,前一刻,还风和日丽的。
    下一刻,就乌云密布了。
    刘正忙命人,叫来董奉,替鲁肃诊治。
    半个时辰之后,鲁肃醒了过来。
    开始讲起了,他面临的难题。
    原来卢植,回到范阳郡之后,让长子卢毓,负责北山大学。
    次子卢秀,管理家中事务。
    兴汉军的政策,杜绝土地买卖。
    然而卢秀,以兴汉侯的,六师兄自居,强行买卖土地。
    一开始,大家都有顾忌,交易的数量不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卢秀见身份好使,别人都得给面子,于是就变本加厉。
    如今卢府,有良田三千顷。
    更为严重的是代郡和上谷郡的一些人,居然以他为首,对抗兴汉军的,土地政策。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有传言兴汉军的土地政策,都是骗人的,完全就是为了,中饱私囊。
    导致了代郡的,土地分配工作,彻彻底底的夭折了。
    代郡太守贾诩,深知乱世用重典的道理,于是就一个不落的,抓捕归案。
    卢秀得到消息之后,逃回了卢府。
    贾诩向范阳郡,太守府发函,要求解送卢秀,回代郡受审。
    范阳郡涿县,警察分队,前往卢府讨人,被拒之门外之后,双方正在对峙。
    关于警察分队的来历,取其字面意思警惕敌人,明察秋毫。
    具体的为:
    乡亭小分队,编制五十人。
    县治分队,编制三百人。
    郡治中队,编制一千二百人。
    州治大队,编制八千八百八十八人。
    兴汉总队:五个军的编制。
    兴汉警察总队,由刑部和总参谋部,交叉领导。
    具体的程序是刑部行文。
    总参谋部,批准调动。
    州大队以下,由地方刑部行文调动,向总参谋部备案。
    兵者,国之大事,凡涉及调动警察的事情。
    允许事急从权,但是备案流程必不可少。
    所有的警察队伍,一律军事化管理。
    鲁肃说:“侯爷,这卢秀,咱们抓吗?”
    刘正说:“抓!这件事情,我亲自出面解决。”
    刘正让廖化和龚都,命令特战营停止训练,紧急集合。
    一刻钟之后,卢府门外。
    涿县警察分队,于街道上,设置了警戒线,封锁卢府四门。
    不说话,不交涉,严阵以待。
    见了鲁肃和刘正之后,分队长忙上前见礼。
    刘正让廖化和龚都,在警察分队的配合之下,布置防线。
    乌云密布的天空,终于忍不住了。
    先是一阵狂风,再是数道闪电,接下来的,就是倾盆大雨了。
    刘正走到,卢府的正门前,一双膝盖着地,直挺挺的,跪了下去。
    任凭风吹雨打,腰板挺得笔直。
    卢府家兵,认识刘正,不敢怠慢,忙向卢植夫妇,禀报了,刘正的行为。
    卢植心中不满,不想理会。
    卢毓觉得,刘正小题大做,故意践踏,卢府的尊严。
    卢秀是当事人,觉得刘正不近人情。
    卢夫人心痛弟子,忙取了雨具,出门看望刘正。
    卢夫人见刘正,跪在卢府门前,身上雨水,不停的淌着。
    她大惊失色的问:“七郎,你这是做什么呢?”
    卢夫人本能的,觉得卢秀的事情,牵扯很大,后果很严重。
    她想请刘正,府中叙话。
    然而刘正,拒绝了师母的提议。
    这件事情,必须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得到解决。
    卢夫人无奈,只得陪刘正,一起在雨中跪地。
    卢植见夫人出门,迟迟不归,于是就带着,两个儿子,出门来找。
    看见跪在雨中的,母子两个人,他的脸上,似乎苍老了很多。
    卢植说:“七郎,你们这是做什么呢?”
    卢夫人哭了,雨水和眼泪,混合在了一起。
    卢植责问刘正,为什么,宁肯下跪,也不让步。
    要知道,男儿膝下,有黄金!
    刘正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我的膝盖可以弯。
    兴汉军的法律,不可废。
    卢毓则是想说,同门一场,难道就,不顾念,师兄弟之谊吗?
    刘正铿锵有力的,给了卢毓一个答案同门之谊,大不过法律。
    卢秀似乎,认识到了错误。
    躲在一边,一言不发,静静的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卢植见雨中的,特战营,和涿县警察分队,居然严阵以待。
    卢植问:“二十年的师徒情谊,难道就换不来,网开一面吗?”
    刘正回答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网开一面之后,网就毁了。即便是重新修补,也不堪大用。”
    刘正跪得更直了师徒情谊,大不过法律,请恕弟子,无能为力!
    卢植怒喝:“七郎一言九鼎,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有什么好为难的呢?”
    刘正说:“毁坏法律的话,弟子一个字,都不敢开口。”
    卢植怒了,直接冲到,刘正的面前。
    让你的兴汉军战士,屠了卢府满门,你下这个命令吧!
    刘正忙称不敢。
    卢植怒了,杀又不杀,放又不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刘正说明了来意卢秀,必须要带离卢府。
    这一跪,只是为了告诉世人,兴汉侯,永远都是,卢门弟子。
    卢府的尊严,不容践踏。
    卢植明白了,下跪是态度,却不能成为,破坏法律的理由。
    卢植终于想通了,于是就对卢秀说:“子庭,跟七郎走。”
    卢门之人,犯了错,就得承担责任。
    逃避责任,不是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卢夫人问:“七郎,子庭会怎么样呢?”
    刘正说:“师母放心,六师兄,没有性命之忧!”
    刘正带走了卢秀,临行前,留下了一句话士不据地,请恩师三思而后行!
    刘正走后,卢毓问:“父亲,七郎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卢植说:“土地是立国之本,三千顷地,能养活十数万人,卢府一门独占,那是取死之道。”
    卢植是海内大儒,卢府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其他人效仿的对象。
    北山大学的存在,卢门已经有了,万世不易的基业。
    又何必贪心不足,试图挑衅,兴汉军的土地政策。
    卢门终究是书香门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140章 灵帝之死
    刘正打开了密报,只见上面写了两件事情。
    一是中平六年四月初,汉帝刘宏,病危。
    二是两宫太后争权夺势,水火不容。
    先说中平六年四月十日,汉帝携十常侍,于濯龙园中,设宴庆祝。
    汉帝得报,兴汉侯刘正的,讨伐大军,已经平定伪帝张举,首级传至京师,文武百官,弹冠相庆。
    于是他就,让张让准备,把窖藏的,糜氏米酒,取出三坛,聚十常侍,于园中荷花池畔,饮酒作乐。
    歌女弹筝献唱,舞女腰肢柔软。
    汉帝说:“兴汉侯,果然不负所望,朕心甚慰,当浮一大白!”
    汉帝举起酒樽,示意十常侍同饮。
    蹇硕少年得志,更是踌躇满志,得到汉帝赐酒,满饮!谢恩!
    张让怜惜,汉帝龙体,于是就婉拒说:“陛下,园中桃花甚美,不如同游!”
    汉帝笑问:“张常侍,你又来扫朕的兴吗?”
    张让惶恐,忙伏地请罪。
    汉帝不以为忤,只是命张让罚酒了事。
    汉帝的身体,已经被酒色掏空。
    更有滥饮无度,贪杯误事。
    酒宴才过了半个时辰。
    汉帝心血来潮,居然命人,上范阳烧酒。
    三杯烈酒下肚,汉帝的胃,经受不住刺激,一口老血,喷涌而出。
    张让等人,大惊失色,忙扶着汉帝,进了含章殿。
    汉帝命蹇硕,单独奏对。
    汉帝说:“蹇校尉,朕自知命不久矣!”
    蹇硕伏地恸哭。
    汉帝意兴阑珊,人总是要死的,哭几声,难道就不死了吗?
    汉帝命蹇硕磨墨,写下诏书。
    诏书:
    皇次子刘协,温仁恭俭让。
    宜继承大统。
    阿母董太后,抚养皇次子刘协长大,当代为看护,临朝听政。
    中官蹇硕,克勤克俭;辅政安邦,可为栋梁。
    西凉刺史董卓,拥西凉铁骑,二十万众,密诏至京师,作为董太后臂助。
    将军董重,忠勇之士,晋骠骑将军,共同辅政。
    司徒杨彪,谏议大夫王允,可为文臣之首。
    钦此!
    蹇硕受了诏书,派人赶赴西凉,向刺史董卓,宣读汉帝密诏。
    又将董重的,任命诏书,交给了董太后。
    董太后自忖,何进兄妹势大,不宜刺激,于是就留而不发。
    中平六年四月十三,汉帝病危。
    召张让等十常侍,入含章殿。
    汉帝说:“张常侍,朕不行了!”
    张让强忍着悲恸,聆听圣命。
    汉帝再述一遍,日前的诏书。
    说完之后,驾崩。
    张让令蹇硕,带人封了含章殿,秘不发丧。
    其余十常侍,携密诏,拜谒董太后。
    张让正要宣诏,突然见到,皇次子刘协,对十常侍怒目而视。
    张让问:“协皇子,您这是什么意思呀?”
    刘协少年心性,直言不讳的说:“你们这些中官,祸国殃民。要是我当了皇帝,一定将你们斩首示众,杀了泄愤。”
    张让等人惶恐,手中的诏书,也不敢宣读了。
    董太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觉得,皇次子刘协,童言无忌。
    请张让等中官,不必介意。
    毕竟国家大事,不能由一个小屁孩,一言而决。
    张让不敢相信,董太后的鬼话,于是就,虚应故事。
    胡言乱语一番之后,借机告辞离开。
    张让在列侯府中,召集十常侍密议。
    张让问:“大家有什么办法吗?”
    如今外朝,请命诛杀十常侍之声,一浪高过一浪。
    汉帝属意的,继统人选,也放话要杀中官,何去何从呢?
    究竟是舍生取义,还是绝地反击呢?
    张让等人迷茫了。
    他们更害怕的是舍了生,也取不了义。
    曹节建议说:“张常侍,皇次子刘协,绝对不能继续大统!”
    曹节不想死,中官安身立命之地,是在皇宫之中。
    然而在皇宫之中,一言九鼎的人,只有汉帝。
    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的。
    因此,新任汉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