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想到,洪衍武和陈力泉竟一点没闹情绪,也没任何不满,他们都上下牙打颤地老实回答。
“这碗饭,看来真是不好吃的。”
“老刀鱼”为他们的回答点点头,但仍没罢休,接着又开始了恫吓性地进一步试探。
“我可得提前告诉你们一声儿。再往后就得练扎猛子了。你们得要知道,离海面越深,下面的温度就越低,及至八九米时,那下边的水简直是刺骨。更为危险的是,水压也会很大,它时刻挤压着你们,让你们的耳朵与鼻子都极度痛苦。搞得不好,耳膜都有可能被弄破,那种滋味可远不是眼下这种程度能比的。比起来,这也就是小意思了。你们再好好想想吧,还想接着练吗”
好在洪衍武和陈力泉在另一方面也没让他失望,吃过了这么一番苦头,他们居然一点也没软蛋。
洪衍武紧着说,“练,干嘛不练。您不是也这么熬过来的嘛。再说了,要连这个都受不了,入冬不就更下不了海了吗”
陈力泉回答最简洁。“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
“老刀鱼”这才微微一笑,打心里为他们已通过自己初步的考验松了口气,甚至感到一种极大的畅快。
因为名师也未必出高徒,总得先确认要教的是块打铁的好材料才行。
他果然没走眼,这两个小子不但挺虚心、务实,且无论心志还是毅力都远比他们的体力、悟性还要好。这才让他有了比较确实的把握,能把他们调教成最好的“海碰子”
他几乎可以肯定,只要能过了“扎猛”的关,他们一定不会输给当年的自己
在岸上才休息了一个小时,吃了些东西的洪衍武和陈力泉,很快就在“老刀鱼”的催促下重新回到了海里。
因为在“老刀鱼”的计划里,到六月底也就正式开始了“海碰子”一年中的黄金季节。让洪衍武和陈力泉尽快熟悉“扎猛子”这门技巧,是相当有必要的,早一天练会,他们也就能多一份的收获。
而且频繁地钻入寒冷的海底,又不时地到炎热的岸上晒着,这种一冷一热频繁交替轮换,对人的身体也是一种极大的锤炼。
这样的最大好处不仅是不容易感冒,也是入冬之后还能下海的必要训练。只有这样,到时候他们的身体才能真正适应严寒天气。
这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老刀鱼”不愿再耽误一点时间,兴致勃勃的他,一定要在天黑把“扎猛子”的技巧教给洪衍武和陈老七。于是一入了大海,他就率先开始做示范动作。
“老刀鱼”的动作,或许可以称是整个西北海岸线上最标准的。
只见他一个弯腰,大头朝下,两掌合一,双臂伸直向下,两脚并拢,双腿伸直,身体成垂直流线型猛然扎下。那一气呵成的漂亮动作,让人看着就感到过瘾。
而他对技术要点的解释也很清楚。
他说真正的海碰子“扎猛子”,必须是屁股“刷”地蹶出水面,将两腿笔直地擎在半空才行。
因为只有那样,身子才能绷成一根棍,绷成一根棍的身子才能象炮弹一样钻进水底。只要动作标准,就连划水和蹬水也不用,靠贯力急速下降就能几乎到底。
可如果要做不到这点那就麻烦了,别说阻力大,会大大影响下潜的深度。鼻子呛水也会是很常见的事。
其实有许多人泳游得不错,体力也好,可他们扎不到一筷子深,便会“呼”地漂上来,好象肚子里灌满了空气,甚至抱着大石头也没用。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不了“扎猛子”的动作。
对这种死活也当不了“海碰子”的人,“海碰子”们也有个略带歧视的独特叫法“海漂子”。
应该说,在“老刀鱼”的心里,其实最担心的就是洪衍武和陈力泉被“扎猛子”给难住。过不了这最后的一关。
因为无氧潜水说难也不难,诀窍一点就透。可另一方面,也是知易行难,有的人就是怎么也掌握不了。他们真要是学不会,那也只能说老天爷不赏这碗饭了。就连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不过接下来真正一试才知道,他的这种担心竟全然是没有必要,甚至是可笑的。
因为实际上,“扎猛子”的技巧又绕回了对身体控制和力道的掌握能力上,这可是洪衍武和陈力泉最擅长的地方。
并且别忘了,过去“玉爷”让他们练习的基本功里就有“拿大顶”和“空翻筋斗”。
这俩小子早十二三岁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能靠双手替换支撑着走路了,连翻一百个筋斗也只是小意思。因此对洪衍武和陈力泉来说,凭他们一身的老底子,做到这个动作其实相当容易。
结果,学跤时对“绊子”和招式掌握最快的洪衍武一次就过,直接鱼一样地潜进了海里,抓出来一把海沙。而陈力泉虽然悟性上要差一些,可第三次试验的时候也会了。
就这样,俩人是彻彻底底把“老刀鱼”给惊着了。
他可真没想到,这俩小子就跟活在海里的人一样,似乎生下来就是为了当“海碰子”的,无论常人看来多么难的技术,他们都是一教就会,这实在是他平生仅见。
所以到了这会儿,他的胆子也大起来了。直接就带着洪衍武和陈力泉游到了“星火湾”浅水区的一处礁石处。
也不为别的,主要是这里的水深差不多三庹水行话,一庹五市尺,还能看见水下的礁石上聚满了“刺锅子”。
要知道,“海碰子”刚学“扎猛子”,就要先学“扎”“刺锅子”。“老刀鱼”把洪衍武和陈力泉带到这儿来,为的就是要看看他们在“扎”“刺锅子”的过程里,有多大的能水。
所谓“刺锅子”其实是“海碰子”自己的叫法。书本上都把它们叫做“海胆”。
虽然这年头卖不了几个钱,但也挺好吃的。把它敲碎了,里面是橘子瓣一样金黄色的肉,又香又鲜。据说这种玩意极有营养,人们传言一个能顶一个鸡蛋。洋鬼子对这种东西尤其馋得发疯,特别是我国辽东半岛的褐红色海胆,全世界也没第二份。
坦白而言,“海碰子”把捞“刺锅子”不怎么当回事,是因为这东西的生长环境水浅,好认,老远就看得着,相对来说捞捕容易。
可也不是完全没有危险的,因为这些一个个懒懒散散地伏在礁石上,长得很像小刺猬的家伙,一点也不可爱。那身上至少一万根可恨的刺,全都会变得异常锋利,把想要捉他们的手掌刺得伤痕累累。
而且它们还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只要是刺尖刺进人的皮肉里,便立即自动断开,把刺尖留在人的皮肤里。
谁要被刺中那可是倒霉透顶,因为刺尖不长时间就融化成水,即使用针也无法再挑出来。这股水带毒性,能叫人又疼又痒,不几天被刺的地方便会鼓出个又大又痛的疙瘩。有许多刚开始学扎猛的“海碰子”,拿“刺锅子”练手,手都会被刺得跟癞蛤蟆皮似的。
所以捞捕这些东西正确的方法,一是必须得带手套,二来得手快。否则只要“刺锅子”感觉你的手要捉它,便会“刷”地吸附在礁石上,让你一下子抓不起来,然后它的刺可就开始乍起来了,多半就会使人受伤。
要说按照原有打算,“老刀鱼”本是想好好先讲述一下这些知识,再把水镜和手套给洪衍武和陈力泉让他们分头下水试试的。
主要目的是想看看他们“扎猛子”运用的情况。可他万没想到,一个意外的情况竟然发生了,洪衍武和陈力泉今天第三次带给他的惊讶,简直不可思议到了让他彻底瞠目结舌说不出一句话的程度。
到底怎么回事呢
敢情洪衍武在海鲜类里最喜欢吃的一口,就是“海胆”。今天的水又特别清,当他一发现,海下的礁石上有宛如大碗口的“刺锅子”,当场控制不住地就兴奋了。他根本没容“老刀鱼”说话,一招呼陈力泉,俩人“一猛子”就扎海里去了。
而“老刀鱼”担心他们挨扎受伤的念头才刚一动,这俩人就重回到了海面上,而且一人手里拿着几只“刺锅子”。
那可是赤手空拳啊,他们不但没一点痛苦之色,反而还相当地兴奋,就跟手里抓的是几只毛茸茸的小鸡雏儿似的。
“老刀鱼”这还能不晕头转向吗
他可不知道洪衍武是练过“排打功”的,更不知道陈力泉还会“分筋挫骨手”,他只觉得俩人身上处处透着难以理解的蹊跷。
甚至心里还“腾”地冒出了一个极其不靠谱的想法。
这俩小子,不会是龙王爷的亲儿子吧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153章 圆月海
自打“老刀鱼”开始教洪衍武和陈力泉“碰海”之后,他的日子就开始变得好过起来。
完全可以说,他和这几个京城来的小子,篝火堆并在一起的这段日子,是他“碰海”多年都未曾有过的舒坦日子。
首先,他每天早晚两次在“海流子”歇气时的捞捕工作,马上就变得轻松了许多。
这不单是因为洪衍武和陈力泉可以在水面帮他“定位”,还能帮他把装满海物的“网漂子”送往岸边,让他省了许多的气力。也是因为有他们一起相伴下海,能让他心理上的恐惧大大减轻。
这话不是无的放矢。虽然从表面看起来,“海碰子”似乎是无所畏惧,敢于把生命押在汹涌海浪里的亡命之徒。但其实不然,“海碰子“和常人一样地珍惜生命,某种情形下甚至比常人还容易胆怯。
要知道,这种工作性质可是要潜进深深的海底,在犬牙交错的暗礁里穿行,那么每次下海难免都有一种对未知的恐惧。而且如果长久地面对广阔的大海,空旷的海滩,人在海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无力和自我渺小的感觉。
因此通常情况下,“海碰子”都愿意几个人结伴一起下海,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壮胆。
人是群体动物,只要有了伴儿,尽管在暗绿色的浪涛下面,也会有短暂的恐惧,可一旦升出水面,看到同伴们的身影,一切恐惧就会瞬间消失。
他自己同样如此,别看他“碰”了一辈子的海,是不多敢于一个人下水的好汉。但他毕竟是个凡人,他一个人“碰海”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这种孤独所带来的心理的压力和负担也只能压制,却不会彻底消除。
哪怕他经验再丰富,见惯了大风大浪,但至少也需要岸上有点活动的景象。或是有辆车在跑,或是有个人影在走动。倘若岸上荒无人烟,那么海里也要有个船影在晃动,甚至有只海鸟在飞翔也行。
这便是他最后的底线。如果这一切什么都没有,岸边和海里彻底是一片苍凉空白,那么他也会是战战兢兢,不敢独自下水的。
现在却好了,自从有了洪衍武和陈力泉与他相伴下海,他也就彻底没有这种心理问题了。每次下水都无比沉稳镇定,捞捕的效率自然也大大增加,就连下潜时也不是那么气短疲劳了,感到自己似乎年轻了十岁。
不用说,这些都是精神上的缓解和放松带来的显著效果。
其次,在这个年头,城里城外都忙于革命了,革命得什么玩意都买不着。一般“海碰子”来“碰海”也就带一些大饼、几头大蒜、一瓶水而已。可这洪衍武他们却似神通广大,手里物资丰富得超乎了他的想象。
这几个京城来的小子不但汽油、淡水、挂面、香油、调料、烟酒、茶叶、被褥、蚊帐、蚊香、黄连素、手电、雨衣样样不缺。甚至还弄来了好几斤的高级糖果。
那可是让大人孩子都眼馋的好东西,他已经好几年没见到过了。看着这几个小子毫不心疼地大吃大嚼,还美其名曰说是要补充热量,让他是既吃惊又心疼。
不过这几个小子倒是挺大方,也打心里敬重他,无论什么东西都会主动先给他一份。他想不收都不行,他们非说徒弟孝敬师父都是应该的。
所以这段日子里,他托他们的福,不但抽上了好烟,喝上了好茶好酒,吃上了点着香油扑鼻香的挂面,罩上了蚊帐免了海蚊子的叮扰,还白白得了好些高级糖果。
只是他心里感到熨帖的同时,却真舍不得像他们这么糟蹋好东西。他就把得到的糖果都暗暗留了下来,准备带回去给老伴尝尝,再给闺女寄去一些。
另外,那个叫“小百子”的孩子别看年纪小,居然特别能干,一手弹弓打得简直神乎其神。
这孩子除了睡觉以外,一天到晚总是忙忙叨叨地在忙活。像拾柴、做饭、烧水这些杂事儿,不但都一个人给包圆了,每天还都能打到几只飞鸟,给大伙儿凭空添上一道肉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