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1977-第2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唉,你这筐卖吗”

    小伙子根本没打磕巴,反倒替他设想得更加周到。

    “筐是自家编的,也就几毛钱的东西。不过我看您手里东西太多,买下筐也不好拿。要不我帮您送家去吧,还能顺便帮您再拿点其他东西”

    这种服务意识绝对是这个年代最缺少的东西,洪衍武倒真是无法不心生好感,赞上一句了。

    “行,真会做买卖。那就辛苦你一趟”

    就这样,小伙子一手拿着鸡蛋,一手接过了洪衍武手里的罐头和果酒,先跟着他去找了陈力泉,这才结伴一起往福儒里走。

    这一路上步行的二十分钟里,洪衍武和小伙子有一搭没一搭跟闲聊着。从交谈里,他知道了小伙子名叫赵庆,是京郊房山县九龙山的农民。

    因为村里地少,地质又差,他身子骨弱,干不了什么农活,这才趁着年关,用去村里各家收来的鸡蛋来城里换点酱醋钱。

    另外,还有一点和洪衍武料想的一样,这个赵庆念书挺行。

    他是全村唯一一个念过高中的学生,应该算村里的小秀才了。只可惜家里太穷,还是“黑五类”,所以他才上了一年就让学校给退回来了,从此也只能认命,一辈子窝在山沟里了。

    听到这儿,类似的家庭成份让洪衍武不免动了恻隐之心,再一想到家里鸡蛋常年缺少,他就想帮一把。索性就问赵庆,能不能按月给他送二百个鸡蛋来。

    赵庆也确实挺“上道儿”。一听这事特高兴,马上就答应下来。说从三月份开始,每月的第一个礼拜天,他保证送来,价格绝不会有年节这么高。还为此一个劲儿地道谢个不停,满脸都是找着个大主顾的喜悦。

    这么一来,他们的关系也就更融洽了。赵庆又主动跟洪衍武和陈力泉讲了不少房山地区的风土人情。更没想到的是,他们仨人还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一聊起捉鸟、捕鱼、捞虾的事儿来格外投缘。到了福儒里西院门口的时候,彼此还都有点意犹未尽呢。

    最后赵庆一直帮着洪衍武和陈力泉把东西送进了西院陈家门里,鸡蛋都从筐里挨个摆在了脸盆里,这才告辞要走。而且临别时,他又从怀里掏出几张红纸来,说是自己画的两幅门神,如果洪衍武和陈力泉不嫌弃,不妨就贴在屋门上讨个吉利。

    洪衍武当场打开一看,赵庆的画竟然出奇的好,秦琼和尉迟恭威风凛凛,形态对称,装饰效果非常强,别说贴门上了,挂墙上当装饰画都够格。这么一来,不多给人家一份脚力钱,他自己都觉着说不过去了。

    可更没想到,赵庆竟然还挺有原则,他说替主顾把东西送到家本是应该的,不该他挣的钱不挣。何况洪衍武既然每月都要他的鸡蛋已经帮了他大忙了,要再拿这钱于心难安,也就没脸再登门了。最后坚持辞谢而去,多一个子儿也没拿。

    这弄得洪衍武和陈力泉倒挺过意不去。所以家里坐了老半天了,俩人还在聊这个事儿呢。

    另外一方面,他们也都觉着这个赵庆可太怪了。头脑活络精明,画得一手好工笔,礼数周全还不贪财,实在不像个普通农民。

    而聊到这儿,洪衍武就和陈力泉念叨。说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着跟这个赵庆挺投缘,就像见过好几次面儿的熟人似的。

    哪知陈力泉竟笑了,他居然说赵庆的模样长得和洪衍武挺像的,要是不看身量光看脸,俩人就跟亲哥儿俩似的。

    洪衍武一听,琢磨了会儿不由也说,“我说怎么觉着那么怪呢,这就叫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没想到,我跟自己俩亲哥哥都不怎么相像,看这小子倒真有点照镜子的感觉。估计我要没学跤,弄不好就是这模样。其实吧,我就是长得糙了点,比人家缺了点儿文气”

    没想到陈力泉又接上了一句,“我还是觉着你比他强,你是属于被窝里放屁,能文闻能武捂的”

    这么一说,俩人都觉着越来越扯淡了,情不自禁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246章 羞怒

    

“年货”是个具有广泛含义的词儿。

    所以洪衍武和陈力泉当天下午也没闲着,他们陪着洪禄承吃过了午饭之后,为了采购其他的东西,特意又跑了一趟王府井。

    与过去的十一个年头相比,1978年春节前夕的王府井有了极为重大的突破,变得年味儿十足。因为今年在百货大楼门前广场,已经设起了年货摊点。这可是百货大楼自“运动”时期起,首次开展节日营销活动,吸引了难以想象的人群围在这里购买最新的家用。

    洪衍武和陈力泉的购物情绪也一下被彩旗招展、人头攒动的景象煽动起来,一头扎了进去,等他们再出来时,手里就多了个十块钱的铁皮冲锋枪和三双男式新棉鞋。这是他们给家里青壮老少其他四位男性准备的礼物。

    之后,他们又进入百货大楼转了一圈。总共买了两根“英雄”钢笔,一刀红纸,三条尼龙纱巾、一打手绢、一打男袜,一打女袜,三斤“春芽银毫”的好茶叶,还有两盒点心、两袋代乳粉、两罐出口转内销的酸黄瓜。只是因为手里没布票,衣服和布料是不用考虑了。

    而正当他们正要步出百货大楼时,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人品又再次爆棚。商场的广播竟突然传达了一条最新指示,广而告之,说今天每人不要本儿可以买两斤半高级糖果。

    因此他们又及时加入到糖果柜台前长龙似的队伍中。最后不但非常幸运地得到了有“燕京第九景”之称的张秉贵亲自接待,见识到了他那传遍天下的“一手儿准”和“一口儿清”的绝活,还难得地买到了“高粱饴”、“黄油球”、“小人儿酥”和“酒心巧克力”。

    只可惜那传说中三颗糖就能冲出一杯牛奶的沪海特产“大白兔奶糖”,还是没戏。

    用已六十高龄的张师傅话说,“对不起,一直没货。您真想买,也只能委托去沪海出差的熟人代买了。”

    不过即使如此,被历史小小撩动了一下情绪的洪衍武也深感满足了。因为短短的一天之内,他们买到的东西已经远超他一开始的预计了。实打实地说,目前唯独还欠缺的必备之物也就剩下鞭炮了。

    就这样,回家把这些买来的杂物放下之后。洪衍武给大嫂单位打了个电话,托人带话给徐曼丽,说自己今天代劳去接孩子了,让她下班直接回家就好。

    然后,他和陈力泉就一起去了“万寿西宫”山上的幼儿园,特意把洪钧带上,去了南樱桃园买鞭炮。

    当年,鞭炮不像可如今有这么多的专售点儿。除了全城几处不多的土产品商店以外。其他地方,都是在一片地区的主要街道上找其他商店代卖。

    至于这些代卖商店种类并无一定之规,关键还是看地理位置。副食店有之,化工商店有之,五斤商店也行。

    而在存放和消防上,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措施,只是整齐的堆放在柜台之后的货架上面。甚至在烧着大号煤炉的屋里,能把鞭炮明目张胆撂在近距离的柜台上,也根本没人担心着火,更没人意识到其中隐含的重大危险。

    可说也奇怪,当年却很少听说代卖店内有鞭炮引燃着火的事件发生,也不知道是人民群众素质太高,还是老天保佑的缘故。

    南樱桃园的代卖点儿就在西北路口的一家颇大的五金商店内,因为空间不小,这里的鞭炮种类在当年算比较全面的。

    其实当年流行的品种要和今日比较起来,差距还是挺大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当年以鞭炮为主,没有大型礼花。全部加在一起不过十几种,且几乎都是比较传统的品类。

    当然,在这其中,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说,鞭炮鞭炮,小的叫“鞭”,大的才叫“炮”,

    “鞭”中最便宜的种类,就是湖南浏阳产的“小鞭儿”。暗红色包装纸,“鞭”也是红色的,规格分为一百头、二百头、三百头、五百头、一千头和一千二百头的,价格以两毛一一百头为单位往上累计。

    这种炮因为个头小,装药量少,所以燃放起来响声也小,甚至用手指甲夹着它的屁股直接在手上燃放也不会伤到人。同时因为价格便宜,是当年京城孩子的最爱。

    可即使这样,由于社会整体消费水平低。小孩儿把这种“小鞭儿”买回家去,也很少有燃放整挂的。通常情况下往往是小心翼翼拆解下来,一个个单独燃放。即使有哑炮也会掰开点燃其中火药,美其名曰为“刺花”。

    京城还有另外一种“鞭”,就是本地产的“钢鞭”,也称为“查鞭”。

    这种“鞭”分大小两种,小的能顶浏阳“小鞭儿”俩,大的铅笔粗细,是土色鞭炮,引线长,装药量也多,爆炸时产生的声响也大,因此价格也要高一些。一百头“小查鞭”卖三毛,“大查鞭”四毛,规制和价格计算方法和“小鞭儿”相差不多。

    而除了上述两种“鞭”之外,剩下的“大二踢脚”、“小二踢脚”和“麻雷子”,就要划分在“炮”类里了。

    这三样东西由于威力巨大,基本上是脱离孩子娱乐的范畴,专属大人钟爱的种类了。

    “大二踢脚”的价格是五分钱一头,小二踢的个头虽然比大二踢脚要小一些,响声也没有“大二踢脚”那么大,但它价格比较便宜,在商店的售价是七分钱两头。

    不过声音最响,个头最大,价格也最贵的,还属是“麻雷子”。

    这种“炮”售价五毛,十响一“挂”,俗称“十响一麻雷”。它的药筒使用不少麻纤维来捆扎,因为装药量大,所以燃放起来声音也特别的响,而且还能看到明显的闪光,感受到明显的余震回音。

    最后还得再说说几种“烟花”,这个年头没有“滴滴筋儿”,但有一种最微型的烟花比较适合女孩子,叫“耗子屎”。

    这名字是有些不雅,但很形象,也很有趣,灰色的小粒,真跟耗子屎差不多。它燃放时响声不大,点燃后在地上打几个滚,刺出几下蓝色的火星,最后蹿到半空中,萤火虫似的就没影儿了。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制作难度较高,定价才一分钱一个,赚不到什么钱,反正一进入八十年代,这种烟花很快就绝迹了。七零后的孩子们,如今听它大概如天宝往事一样不可思议。

    和“耗子屎”命运差不多的,还有一种三分钱两个的“钻天猴儿”。这种廉价烟花也挺有意思。一根小棍儿上粘裹着药筒,点燃后,它能拖着长长的火尾巴飞到天上,同时还带着尖锐的哨声儿。

    或许也正是因此,老百姓把它和腾云驾雾的孙大圣联系在一起了,才会有此得名。

    至于其他的,那也就是“炮打双灯”、“夜明珠”、“九凤朝阳”和摆地上的“盒子花”这类通俗烟花了。

    这些品种制作简单,价格也贵,应该是烟花厂家一直热衷生产的主要原因。应该人人都燃放过,也实在没什么可多介绍的了。

    不用说,从洪衍武的角度看,他早已经过了对燃放鞭炮最感兴趣的年龄。买炮就为图个吉利,真让他去放反倒怕麻烦。那么整挂的一千响“大查鞭”自然就是首选,二话不说先买了八挂。

    此外,他对“耗子屎”和“钻天猴儿”还有点怀旧的兴致,也一样买了二百个。

    最后,那就是得照顾一下陈力泉、小侄子和全家人的兴趣了。于是,洪衍武又买了两千响“小鞭儿”给洪钧,买了一百响的五分“二踢脚”给陈力泉。为全家观赏也买了八个最贵的“盒子花”。

    总之,老洪家是鸟枪换炮,破天荒地在买花炮上楞花了八十六块二。

    至此,“忙年”全部内容算是完美结束,两大人带一个孩子怀里都抱得满满的。他们高高兴兴一起在旁边的小吃店里各喝了碗“藕粉”,这才心满意足回了家。

    可不成想,才刚进家门没多会儿就挨了顿数落。

    因为就在洪衍武、陈力泉叫上放学的洪衍茹,一起把各样年货往东院倒腾的时候,就在洪钧拿着新买的冲锋枪满院儿疯跑的时候,洪衍武的大哥下班回家了。

    洪衍争脾气急,一瞅见买了这么多东西,再一听说是洪衍武掏钱买的,他站在当院可就急眼了。把推着的自行车马上撂在一边,急火火拉着洪衍武就冲进了自己东屋。

    本章完t21902181t21902181



    第247章 三喜同贺

    

“老三,这东西都你买的哪儿来这么多钱你到底干什么了你”

    才刚一进屋,洪衍争就瞪着眼珠子盘问起来。

    可偏偏他越着急,洪衍武越不急。一句话不说,跟没听见似的,转身去够桌子上的暖水瓶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