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其影响,天下读书人风气大变,不再像以前那样死读书,读死书。
各地的私塾、学馆、书院也陆陆续续改变了教学方式,仿效文道书院,回归儒家的传统方式,极可能地培养学生多才多艺。
不说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至少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让人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
数年后,永和帝因年迈体衰,主动提出禅让皇位。
让人万万没有料到的是,皇位并没有传给太子,也没有传给被不少人看好的六皇子,而是传给了一向低调的九皇子。
对此,朝野一片哗然。
这是因为九皇子的存在感太低,从不主动参与皇子之间的争斗,也没有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
或许是觉得自己排名太后,所以没有必要去争。
但是,这并不代表九皇子没有能力,当年与敌国打仗时,他是唯一一个主动申请带兵的皇子。
打仗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别的皇子都避之不及,九皇子却主动申请,就凭这份胆量,其他皇子就远远不及。
另外,带兵打败,如果赢了还好说,万一败了可就得不偿失了。
九皇子最终打了个大胜仗,但是回京之后并不邀功,依然还是努力地做好份内之事。
或许,也正是他这种平和的心态,最终让永和帝选中了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
这也是经过多番考虑的,毕竟大乾朝眼下里已经平定了四方,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勤政的帝王,不求开疆拓土,但求安稳发展。
一众皇子中,或许也只有九皇子能够办到这一点。
作为侯爷,新帝登基周羽当然要到场参加大典。
等到大典结束之后,新皇帝第一个召见的便是周羽。
君臣之间聊了一些什么外面的人都不知道,但没过几天,乐正帝便下旨册封周羽为大乾国师,加封文国公之爵位。
也就是说,周羽由侯爵晋升为公爵,这算是除皇室弟子之外的最高爵位了。
当然,历史上也有极少数非皇室弟子册封为王的,但那是极其特殊的情况,一般都是新王朝创立时立下奇功的开国功臣。
除此之外,一般不会册封异姓王。
其实,周羽这些年虽然没有入朝为官,但暗地里所做的贡献恐怕无人能及。
比如之前的永陵大典,那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另外,他给永和帝提出的治国之策,还有治军之策,以及如何制衡周边敌国的策略已经一一实现,而且效果颇佳。
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方面,也在逐步推进,令得大乾朝的综合实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按理说,永和帝早就该给周羽晋爵了,之所以拖到现在,就是为了给儿子留一条后路。
新帝登基,总得笼络人心吧?永和帝要是把该册封的全给册封了,那新帝登基之后,发挥的余地可就不大了。
这便是帝王之术。
册封了国师,国公,相应的赏赐是少不了的,金银绸缎奴仆什么的自然少不了,还有就是国师府。
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不管是国师府还是国公府,那都是位于京城的。
因此,这件事乐正帝与周羽商议过,最终还是决定设在京城。
对于周羽来说,京城到郭北县不过就几百里地,以他现在的速度,一天飞个两三个来回都没有问题。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乐正帝同时还与周羽商量了另外一件事:将书院搬到京城,这样将会更加方便全国各地的学子,同时也能带动京城及周边的书院。
至于郭北县的书院,可以作为一处分院。
对于乐正帝的这个提议,周羽倒也比较认可。毕竟,在京城读书的话,不管是各方面的条件还是氛围都要好的多。
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学生赶考途中发生意外。
毕竟就在京城,无论乡试还是会试都能就近参加,还省去了不少路上赶路的时间。
就这样,在乐正帝的大力支持之下,最终在城东腾出了一块地盘,大约有两百余亩,差不多也够用了。
再加上郭北县的那间书院,加起来足以招收六七千学生。
况且,以后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在京城或是京郊再开设一所分院,这些朝廷都是大力支持的,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有皇帝亲自督促,京城的书院进度简直就像是插了翅膀一般,不到半年便修建完毕,而且随时可以投入使用。
这一次,周羽放宽了招生的条件,以便让更多的读书人入读文道书院。
同时,他还采取了一些鼓励学生的措施,比如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名曰:奖学金。
还有就是对一些贫困学生实施费用全免,或是适当减免费用的措施。
而且设定了助学金,只要能够通过考核,便可以申请一定数量的助学金。
这些措施对于不少贫困学子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毕竟,很多人就是因为穷,最终不得不放弃读书而务农。
有了周羽的这些措施,便给予了很多贫困学子再次读书的机会……
第八十九章 一家三个国夫人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周羽举家搬迁到京城的国公府。
对此,郭北县一众百姓分外的失落与不舍。
毕竟,有周羽在此坐镇,郭北县俨然成了一块世外桃源,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点都不夸张。
但凡到郭北县上任的官员,哪怕再贪的官,最终也会乖乖变成清官。
各地的流匪、山贼、小毛贼也将郭北县视为禁地,从不敢轻易踏足。
就算不得已打此经过,也是夹起尾巴做人,根本不敢耍一点小心思。
至于什么恶鬼恶妖……更是遁得远远的。
这是因为郭北县已经成为天子学子心目中,除了诸子先贤之外的又一处儒家圣地。
除了文道书院常年都有两三千学生在此读书,还有不少书生纷纷到此游学,甚至是定居。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别说小妖小鬼,恐怕就算是千年老妖到了这里,其妖气也会被浩然正气压得死死的。
当然,也不是说郭北县就成了妖精、鬼魂之类的禁区,关键还是要看心境,是善,是恶。
如果一心向善,一心修炼,那自然就不会受到影响,反倒还会从中获利。
如果一身邪性,那就会遭到一种无形的反制。
简单来说,就是善与恶的区分,正气与魔性的区分。
正如一个邪魔歪道走进佛堂或是道观,哪怕伪装的再好,也会受到一种无形力量的约束、克制,甚至是攻击。
一众百姓不舍,一众学生同样也不舍。
好在,周羽安慰一众学生,说家虽然搬到了京城,但到时候他会两边跑,两边的书院会同等照顾。
当然,话是这样说,其实周羽的心里已经有了另一个打算,只不过需要一点时间慢慢调整。
按照他的计划,他准备仿效前世的学制设立不同的班级,比如启蒙班、基础班、进阶班这样。
到时候,郭北县这边的书院便作为启蒙班与基础班,京城这边的书院作为进阶班。
而且在教学方面也要因人而宜,开设一些不同的学科。
只不过,想要推进这样的教学计划是离不开朝廷的支持的,毕竟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是奔着功名而读书的。
如此一来,就必须按照科举考试的内容而读书。
有很多大才子文采出众,能写出惊世之文章却一直无缘于功名,那是输在了策论上。
而策论却是科举考试分量最重的考试内容,这,也是朝廷为了选拔官员而设定的规矩。
但是,周羽毕竟穿越人士,他的理念领先了这个世界太多太多。
他心里很清楚科举考试的弊端,局限性太大,限制了很多人的发展。
比如,一些人喜欢搞学术研究,一些人喜欢搞器械研发,一些喜欢钻研水利工程,一些喜欢天文地理……
而这些是不怎么受朝廷重视的,担任这些项目主管的官员往往也不擅长这方面的知识。
其实这些想法周羽早就有了,只不过以他以前的身份与影响力是不太可能去改变的。
现在不一样了,他有自信说动乐正帝,不说一下子全实现他的相法,但至少可以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改变。
相对于别人来说,周羽最大的优势不是他的地位,也不是他多有钱,而是他有的是时间。
当年,他第一次入宫见到永和帝的时候,永和帝正值壮年,精神奕奕。
可是现在,永和帝已然老态龙钟,而周羽不仅没有变老,反倒还更显年轻了,跟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一样。
别人所说的百年大计,对于周羽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区区一百年……而已!
得知周羽搬迁到了京城,京中权贵纷纷登门拜访,这其中有不少是朝中重臣甚至还有王爷。
毕竟,抛开周羽当今国公、国师的身份不提,那也是当朝大儒,而且在书法、诗词、音律、棋艺、丹青等等方面也是一骑绝尘,无人能出其右。
不夸张地说,如今有谁要是能够求到周羽一幅字画,那是可以吹嘘一辈子的事。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说是相国寺有位高僧参悟佛法三百余年,始终参悟不透最后一道玄关。
结果,周羽来到寺中抚琴一曲,那位高僧听完之后入定三日,终于坐化,寺中钟声自鸣,佛光普照。
当然,关于周羽的传说还有很多,在不少百姓眼中,周羽与天上的星宿已经没啥区别了,不少百姓家中还供奉着周羽的画像或是神牌,以求子孙后代也能出个状元郎什么的。
除了周羽之外,白敏儿、莫愁、婴宁也很忙。
毕竟她们三个如今已是堂堂正正的国夫人,朝廷正式册封过的。
白敏儿册封齐国夫人,婴宁册封魏国夫人、莫愁册封燕国夫人。
因此,她们三个到了京城,京中的一众诰命夫人自然也要登门来拜访,礼尚往来,别人来拜访了,少不得也要去回访一番。
当然,入宫见见太后、皇后、一众嫔妃也是免不了的。
等到应酬的差不多时,周羽又一次入宫找乐正帝,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皇上,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多方面齐头并进。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包括眼下里的大乾同样也是如此,过度依赖农业……”
听到此话,乐正帝不由疑惑道:“先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关乎着天下民生,乃是国之根本,民之根本,先生为何说不能过度依赖农业?”
周羽笑了笑道:“皇上,民以食为天固然是没错的,但皇上有没有想过,自古以来,为何一有天灾,就很容易发生民变?”
“这……”
“这就是因为民以食为天,粮食在百姓心目中是第一位,胜过一切。
简单来说,也可理解为生存第一,这是一种本能,万物皆有的本能。
每逢天灾,粮食欠缺,甚至是颗粒无收,百姓完全是靠天吃饭。
就算朝廷发放赈灾粮,但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治标不治本。”
听到此话,乐正帝不由心里一动,问道:“那先生有何良策?”
“这就跟治病是一个道理,必须从根本上去解决病根。皇上你想一想,从古至今,更迭了多少朝代?
更迭朝代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多的还是因为粮食,百姓没吃的,那就只能哄抢,甚至是抢官粮。
然后有人借机起事,最终形成一股不可控制之势……”
谷 周羽讲了一会,最后说道:“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本去扭转这一现象。”
乐正帝愣了一会,苦笑道:“先生此话听起来颇有道理,但是,要如何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
“很简单,只要不缺粮,家家有余粮,粮食在百姓的心目变得没那么重要时,那么就算有天灾也能安然渡过。
到了那个时候,粮食在百姓的心目就不是第一位了。
当然,这说起容易,做起来可能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就目前来说,百姓种植粮食的方法还是相当原始的,付出与产出完全不成正比。
有些地方一亩地一年产出的粮食甚至还不足百斤。
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在现有土地不变的情况之下,那就必须想办法提高产量。
要提升产量,就必须改变原始的耕种方式,因地制宜,尽量培育一些耐寒、耐旱,高产的品类……”
一通长篇大论,乐正帝听的似懂非懂。
但不管怎么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