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自严所说的这些话,崇祯皇帝的心里明白,这并非是人家有意推脱什么,不想过多为社稷分忧。

    作为大明的财相,这大明的满朝武,都没有毕自严更难的了。

    几近失衡崩塌的财政体系,门类颇多的各项开支。

    面对这种情况,错非当初的崇门税关整顿,张家口榷关的开设,大明国库啊,早就跟着摆烂了。

    面对大明目下这种混乱局势,在情况稍稍有所好转,又闹出大的灾情,纵使是大明财相,亦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看着愁容满面的毕自严,思绪万千的崇祯皇帝,心里暗暗道:不过摆明了难处,亮明了困难。

    这样才好叫内阁这边,支持自己的谋划部署。

    不然灾情这般严峻,官场又这般腐败,若还按照原来那一套,被动赈灾的话,那无疑是蠢材行为。

    彼时的华殿内,陷入到一片沉寂之中。

    对韩爌、温体仁这帮大臣,他们一个个都在等天子开口。

    别看当前国库拿不出银子,但是天子内帑充沛啊。

    从整肃内廷开始,到崇门税关整顿,再到铲除八大贼,仓场亏空等等,这期间杀了多少人,抄了多少家,一应的赃银,可都是充进内帑了啊。

    就算天子先前拿出一部分,解决部分军饷开支,可是内帑的银子,依旧充沛啊。

    当前直隶大旱,山东大水,这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身为大明的天子,若眼睁睁看着灾情糜烂,那谁还为朝分忧啊。

    “从朕御极以来,大明是年年受灾,朝廷是年年赈灾。”

    看着不言的众人,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开口道:“包括皇兄御极登基,那七年间,也几乎都是这般,朕有些时候,就一直在想啊。

    除了这雪灾、地龙翻身,是人力所无法左右的。

    但像水灾、旱灾、蝗灾之事,若是地方修建水利设施,拓宽河道,筹建储水之库,那是否能减缓些灾情造成的损失?

    可事实上并没有这样。

    据朕所知晓的情况,这朝廷调拨的赈灾粮饷,多数都耗费在赈灾事上,却无人看到朕所想的这些。

    这不好。

    很不好。

    倘若大明日后,还是年年遭灾,年年这般,那朕想问问诸卿家,国库没银了,内帑没银了,那朝廷还怎么办?”

    华殿内很安静,韩爌、温体仁、徐光启这帮内阁大臣,包括毕自严这些户部大臣,都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透过天子所讲的这些,他们敏锐的觉察到,针对直隶大旱和山东大水,天子似乎有一些新的想法。

    或许这些想法,跟当前的大明官场,所奉行的潜规则是违背的,所以一旦提出,可能会在朝野间引起热议。

    “此次直隶大旱和山东大水,一应赈灾所需粮饷,皆由内帑调拨。”

    崇祯皇帝深邃的眼眸,闪烁着精芒,平静道:“但是朕决意于国朝,特设赈灾公署,专司大明赈灾事。

    就朕方才所讲的那些,皆归属赈灾公署所管,地方上要分设行署,可先在直隶和山东两地,试行。

    这个赈灾公署,直归朕管辖,日后若涉及一应事宜,需跟有司交涉,这有司必须要配合行事。

    关于此次直隶和山东的赈灾事,朕想着行以工代赈,着地方官府,在赈灾公署的全权负责下,组织地方灾民,在各地挖设水利设施,扩宽河道等事。

    以后大明治下,任何一地出现灾情,需朝廷调拨粮饷赈灾,则由国库出六,内帑出四,统归于赈灾公署负责,外派钦差大臣,亲赴灾区,领导行署有司官员,主持赈灾事。

    鉴于此次灾情事发突然,于国朝所设赈灾公署,暂由温卿,从有司衙署抽调官员,并从地方招募生员,入公署充当吏员。

    若在赈灾事中,表现突出者,可擢升官职。”

    崇祯皇帝此言一出,叫置身于华殿内的诸臣,脸上流露出各异的神情,相比较于徐光启和毕自严的诧异,其他这些阁臣、廷臣,更多的却是震惊了。

    天子这是将朝廷有司的赈灾权,直接收归到所谓的赈灾公署中,日后内阁、户部、工部等有司衙署,都不能掺和进来了。

    这怎么能行啊。

    这先前的潜规则,特别是涉及赈灾事的,岂不是全都废除掉了,这对牵扯到的京官,甚至是地方官,影响太大了。

    “韩卿,你以内阁的名义,明发上谕吧。”

    崇祯皇帝却不管这些,站起身来,看向韩爌开口道:“若朝中的有司大臣,谁反对此事,可以,那就叫他拿出赈灾粮饷,朕废除所设赈灾公署一事。

    若是拿不出赈灾粮饷,就遵循朕的旨意,遵循内阁的支持。

    温卿,你跟朕回乾清宫那边,具体的一应事宜,朕要好好给你细讲,此事若办好了,你有功,若是办不好,斥责严惩!”



    第一百四十二章 和光同尘

    

大明官场的潜规则,崇祯皇帝虽说不了解细节吧,但心里却也清楚是咋回事,无非就是层层盘剥,和光同尘嘛。

    坏的风气横行官场,那就会摧残好的东西,就跟劣币逐良币一个道理。

    官场吏治,一直都是历朝历代君王,所极为看重的。

    只是崇祯朝的吏治,可谓是承万历、泰昌、天启三朝之影响,算彻底败坏到根子上了。

    一个平叛事。

    一个赈灾事。

    这是大明在京的官群体,所心心念念的金山银山,亦是沿途的地方官、武将,所上下其手的好机会。

    像辽东将门这一准军阀势力,是怎样滋养起来的?

    还不是从天启朝的平叛事,朝廷调拨大批钱粮,被各级官员,被各级武将,层层盘剥以后,又吃空饷喝兵血,没事搞上一两场小胜,在朝贿赂官员,来回着倒腾来,倒腾去,慢慢就积攒了实力了?

    在很多人的眼里,这辽前的战场啊,已然不是大明的平叛场,渐渐变成了名利场,博取名望,擢升仕途,大捞特捞。

    “赈灾公署这件事情,温卿要尽快在朝着办。”

    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看着温体仁道:“就近些年来,大明治下频生的灾害,朕觉得以后的年景,大明也好不到哪儿去。

    若不从根源解决问题,减弱一部分灾情影响,那日后的大明啊,甚至连征收赋税的地方,都没有了。”

    “陛下,此言是否有些危言耸听了?”

    温体仁想了想,开口道:“臣觉得特设赈灾公署,恐会在朝引起风波,就当前”

    “温卿,你是在教朕做事吗?”

    崇祯皇帝眼神冷厉,盯着温体仁说道:“不然,此次直隶和山东两地,赈灾所需粮饷,就由温卿来解决?”

    “臣不敢!”

    温体仁闻言大惊,忙行跪拜之礼,向崇祯皇帝作揖道:“臣就是有些担心,臣不该讲此等言语。”

    对温体仁那点小心思,崇祯皇帝太清楚了,无非就是特设赈灾公署,触碰到朝中很多人的利益。

    他担心这件事情做下去,会叫他在朝很难做,若是叫一些大臣盯上,恐他这内阁次辅之位,就跟着坐不稳了。

    “担心是正常的,但别拿此来搪塞朕。”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语气冷冷道:“先前涉及赈灾那些腌臜事,朕不想再多深究,但也千万别以为朕不懂赈灾的门道。

    赈灾公署之事,你在朝尽快着办,一应标准,皆按朕所说来办。

    这次直隶和山东两地,灾情发生的突然。

    为确保赈灾事顺利进行,朕会派人赶赴两地,诏命卢象升和袁可立,筹建两地赈灾行署,组织地方灾民,以工代赈。”

    大明的财政体系,你们这帮贪婪的家伙,一个个暗自上下其手,就算了,朕现在没有精力和时间,搞什么反贪行动。

    但一个个吃相别太难看。

    朕内帑辛苦抄家所得,积攒的那点银子,想干点正事,以拔除一个个隐患,日后好腾出手收拾你们,可敢把心思放到这上面,那就说道说道了。

    崇祯皇帝不是没有想过,出台整顿吏治的措施,真正去大规模的抓老虎,拍苍蝇,来场肃贪风暴。

    可他若是真这样做,就触碰到太多人的利益,到时都不用建虏和流寇,继续造大明的反了,这些当官的,领兵的,一个个就先造大明的反了。

    山西爆发的民乱,不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嘛。

    以韩爌为首的维稳内阁,该狠用的时候,就必须要狠用,你不能一边享受着权柄,一边却不想为君分忧吧。

    等崇祯皇帝彻底掌控北直隶,逐步在这个基本盘上,夯筑起一根根梁柱,能支撑起来大明半边天。

    那后面的事情,就可以变得有意思了。

    这温体仁和周延儒,就要时不时的敲打一番,不然一个个都当起缩头乌龟了。

    看着温体仁离开的背影,崇祯皇帝双眼微眯,一个个想当权相吧,还想顾忌官声,天底下哪儿有这样的好事啊。

    要么就老实做事,要么就辞官告老,想这也得到,那也得到,当个骑墙派,是不现实的事情。

    搞赈灾公署这件事,未尝没有崇祯皇帝,想通过赈灾,来磨练出一批底层官员的构想。

    将赈灾公署的吏员补充,明确到生员这一层级,就是崇祯皇帝想给科举无法更进一步,以此高中的寒门生员,所开辟出的一条路。

    等到大明治下灾害频生,那些愿意从事基层赈灾的群体,在一次次赈灾中,逐步的磨练出来,成为务实的底层官员,那崇祯皇帝为何不简拔他们?

    财政口,建设口。

    赈灾口,农科口。

    水利口,海事口。

    就崇祯皇帝所能想到的,便需要大量的底层官员,先在北直隶治下各府州县,逐步的培养出来。

    生员群体,亦是读书人的一份子嘛。

    人家在国朝危难之际,愿意响应天子号召,心甘情愿的做事,做个底层官员,这算不了什么吧。

    相比较于进入官场多年,追求和光同尘的那帮官员,崇祯皇帝的心里,更愿意相信涉世不深的生员队伍。

    毕竟他们的想法很激进,他们很容易被扇动起来。

    或许想从中遴选良才,培养成材,是件很费劲的事情,但至少也比趋于保守,趋于坏掉的官员强吧。

    “王伴伴,去把方正化和骆养性,给朕叫来。”想着想着,崇祯皇帝对王承恩道:“这次押运赈灾粮饷,朕有些事情,要跟他们言明。”

    “喏!”

    王承恩当即作揖应道。

    朝中的赈灾公署,还处于草创阶段,但这丝毫不影响,崇祯皇帝以赈灾公署之名,向直隶和山东,调拨赈灾粮饷。

    凡事都要有第一次嘛。

    以后大明的赈灾权,就不归内阁、户部、工部等有司负责了,各地若再出现灾情,惊动到朝廷这边,那便按比例出赈灾粮饷即可,剩下的交由赈灾公署专办。

    不过恰恰是第一次,这调拨赈灾粮饷一事,崇祯皇帝要做到多方制衡,多方监察。

    锦衣卫和西厂,再从军机处抽调几名参赞大臣,顺利押运到地方去,解决这次的危机。



    第一百四十三章 卢象升发威

    

保定,直隶巡抚衙门。

    “朝廷所面临的困境,还真是够多的啊。”

    卢象升坐在官帽椅上,神情有些凝重,看着手里的公函,囔囔道:“山陕那边的局势,算是很不乐观了,当前保定、真定两府,安置灾民事,还在继续之中。

    这每月所耗钱粮,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保定巡抚这边,先前还积攒这般多的亏空,若是再呈递到朝廷,那陛下的难处,只怕会更多了啊。”

    说到这里,卢象升的眉头微蹙,流露出些许倦意,初至保定府,立直隶巡抚衙门,就遇到这等事情,叫他心里很疲惫。

    亏空。

    这在当前的大明官场,是很常见的事情。

    要么是上任所留,或许是上上人所留,新任官员履职,都要背上这些亏空。

    是叫亏空继续变大,还是缩小,就全看新任官员的操守了。

    可在这吏治**的官场,靠道德约束的操守,又有几个是真正能坚守住的呢?

    “大哥!”

    卢象晋皱着眉头,快步走进正堂,见到自家大哥后,说道:“这原保定巡抚丁魁楚,吃相可真够难看的。”

    “可是吃空饷,喝兵血?”卢象晋这话还没有说完,卢象升抬头反问道:“甚至于说府库的银子,亦少了一部分?”

    “大哥,你都知道?!”

    卢象晋惊愕道:“是啊,这狗贼真的是厚颜无耻啊,明知道……”

    “罢了,别提这些了。”

    卢象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