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运来的都是大黄鱼,大小还算均匀,鱼身上带着冰层,在门市部买东西,没有挑的说法,售货员随手抓起五条鱼搁在称上,超出了一两,拿刀割掉一条鱼尾巴,正正好。
于晚菊像变戏法儿似的从身上掏出一个网兜来,撑开后,售货员把鱼扔了进来,钱找给了徐元。
大黄鱼三毛五一斤,这就一下子花了一块七毛五,听起来有点儿心疼,但是在看到这五条鱼的时候,这一丝心疼就又烟消云散了。
他们这是在内陆,考虑到从沿海地区的运输成本和用冷库的存储成本,水产品的价格会稍微高一些,但也比猪肉便宜就是了。
绕过已经排起了长队的买鱼队伍,祖孙俩进了副食品商店,买了两斤鸡蛋。
在路过卖水果的地方时,想着孙子生病了,于晚菊狠狠心,买了两斤梨。
就这种不顶饱、全是水分的东西,还敢卖一毛钱一斤,老太太属实不能理解,看徐元接过了梨,就拉着他走出了副食品商店的大门,似乎是怕再多停留一秒,就又不知不觉地花出去一笔“冤枉钱”了。
回到钢厂家属院,刚走进筒子楼,就有眼尖的人瞧见了网兜里的鱼,赶忙跟于晚菊打听道:“今天副食品商店来鱼了吗?”
都在同一栋楼里住,于晚菊把楼上楼下的这些人早就认全乎了,跟人打招呼的时候笑眯眯的:“对,我瞅着这次来的鱼不少,你要是想买,这会儿赶过去应该还来得及。”
听到这话的人都有几分意动,对视一眼,也顾不上跟于晚菊继续说话了,草草收拾了一下就匆匆出门了,步子迈得飞快。
可见,无论是猪肉,还是鱼肉,只要跟“肉”字沾边儿的,对人们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因着于晚菊的好心通知,今天买到鱼的人并不少,从整栋楼传出来的鱼香,让在楼下聚在一堆玩着陀螺的孩子们不用等到饭点儿,就一个比一个积极地跑回了家,静等着开饭。
不过,要说香味儿最是诱人的,那还是老徐家做的鱼了,对此,邻居们早有心理准备,谁让于晚菊她爹曾经是国营饭店的大厨呢?家学渊源,同样的饭菜,人家做的就是更好吃,这也很正常吧。
老徐家的饭桌上,看徐元就着今晚的清蒸黄花鱼吃了满满一大碗的白米饭,黄卫英的担心总算是少了许多。
她一个晚上不在家,徐元直接高烧到昏迷不醒、被送进了医务室,还险些成了更严重的肺炎?这叫她怎么可能不担心呢?
不过,看他的胃口一如往常,想来,也已经没什么大碍了。
第5章 非梦
如果今天早上徐元没有发高烧的话,按照他们昨天商量好的,徐来福是要带着他去街道办报名下乡的,这件事情一出,一下子就打乱了原先的计划。
不过,看徐元并没有要“旧事重提”的意思,似乎是已经放弃了下乡的想法,徐来福倒开始觉得,进了一趟医务室,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情嘛。
下一秒,老爷子就知道自己错了,只见徐元放下了碗,对着他嬉皮笑脸地道:
“爷,梅阿姨都说了,我已经没什么大碍了,你看,明天早上,我早起一会儿,咱们去街道办报名,时间来得及不?”
也不怪徐元催着想要把这件事给敲定下来呢,只因这一批知青下乡的报名时间即将要截止了,他再不抓紧点儿,估摸着就得等到明年去了。
老爷子只觉得火气蹭地就冒上来了,开口想骂人吧,这是他一口答应好的事情,可要是不骂上两句吧,他又着实看这个死脑筋的孩子不顺眼,只好没事找事地训道:
“着什么急?你这孩子,都这么大了,也不长点儿眼色,你奶今天又是去医院照顾你,又是给一大家子做饭的,也累得够呛。
你既然要下乡,也总得学着眼里有活儿,家里今天的碗筷就归你洗了!”
突然被训了几句的徐元二丈摸不着头脑,他爷的这脾气呀,可真是叫人难以琢磨!
但是,家里人疼爱他却不溺爱,洗碗这样的小活儿,徐元从小到大也没少干过,这会儿也没什么心理负担地一口应下:
“成,奶你歇着吧,等我爸吃完,剩下收拾的活儿就交给我了。”
“等等?什么报名?什么下乡?我昨天不在家,是不是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黄卫英出声道,只觉得这两个词格外熟悉,熟悉得让人心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来。
正把碗里的最后一口米饭往嘴里塞的徐进生,听到这话被呛了一下,捂住嘴咳嗽了两声,脸上带着些苦涩。
也正是这两声咳嗽,让黄卫英成功地把视线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进生,你来说!”
“就是,元元这臭小子,也不知道听了谁的话,非觉得下乡当知青是个给家里减轻负担、还能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好事儿。
这不,已经磨着爸答应带他去街道上报名了。”知道躲不过,徐进生并没有支支吾吾的,把事情三言两语地说了出来。
说实话,虽然在小家庭里“严父慈母”才是最常见的组合,但在他们家,对付起徐元来,还是卫英的话要更管用一些,徐进生如实告知,也是想让自家媳妇儿把儿子的这个念头给打消掉。
“放屁!谁告诉你的这些话?你跟我说,我找他算账去!真是白瞎了我跟你爸给你掏钱出的高中学费了。
长到这么大,你怎么就不动动脑子好好想想,下乡要是好事儿,最近家家户户能都愁眉苦脸的?
再有,厂子一车间那个□□,他儿子下乡才一年就受不了了,没有正式工的门路,干脆狠下心摔断了自己的腿,用病退的由头才回的城。
好好的一个大小伙子,下乡一年时间,瘦得就跟个骷髅架子似的,怎么着,你也想去摔成个残疾,再灰溜溜地回来啊?”
黄卫英一顿冷嘲热讽的输出,让徐进生和老两口都在为她暗自叫好,没办法,道理谁都懂,但是老两口狠不下心去骂。
徐进生呢,大学一毕业就进了厂子里的办公室,标准的“文人”做派,在脑子里搜刮一圈儿估计都想不到几个骂人的词汇。
这不,骂醒徐元的任务,就只能落到黄卫英头上去了吗?
说真的,徐元也有好长时间没被他妈这么骂过了,仔细算算,四年时间应该是有了的,乍然来了这么一出,完全懵掉之余,他心里竟然还有点儿诡异的怀念的感觉。
不不不,一定是那个梦里,在他死后迅速老得不成样子、再也不见眼前这副精神模样的妈妈误导了他,他才不是喜欢自虐的人呢!
只是,既然又想起来了那个梦,想起来了那种真实的感觉,鬼使神差的,徐元在愣了一下之后,也没接他妈的话茬儿,而是紧紧地盯着他爷,问道:
“爷,你答应了,要带我去街道办报名的,但是,你不会出尔反尔,过后又拿着好酒去找街道办主任,让他把我的名字划掉吧?”
嗯?徐来福眉头一挑,跟他的打算不谋而合,孙子肯定没有这么聪明,能猜透他的想法,所以,是老婆子反水了?
一个询问的眼神递过去,于晚菊哪儿还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啊?她自己心里还正打着鼓儿呢,连忙摇头,示意绝对不是自己透的口风。
老两口的眼神交流虽然短暂,但谁让徐元一直在留心着他爷的反应呢?见状,便知道他这是真的说准了爷爷的打算,一颗心,顿时猛地往下沉了许多。
这件事是他在梦里看到的,绝不存在事先知道才在潜意识里出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那个梦里的内容,很有可能都是真的?
见徐元沉默了下来,徐来福虽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是矢口否认了他刚才的话:
“我是什么人,你还不了解吗?答应你的事儿,哪一件没办成过?又怎么可能背着你去使小动作呢?”
话虽如此,老爷子却是打定了主意,事情嘛,依然要做,就是得换个招儿了,真是奇了怪了,也不知道这小子怎么猜中的,难不成,长了顺风耳?
说真的,徐元也只是个十七岁、刚出校园的少年,即便在梦里见过几年后国家的改变,但那一时半会儿的,也没办法全部转化成他的东西啊,更是不可能给他指出一条具体的路来了。
不过,有一点,徐元很是确定,这下乡去当知青的事儿,肯定是不能做了,赵如茵那个黑心的姑娘,他惹不起,还能躲不起吗?
人家俩一个女主角,一个男主角,那都是有金身护体的,他一个工具人,没事儿跟着瞎掺和,那可是要命的!
所以,还不等黄卫英眼看不行、要上棍子呢,徐元就在一家人的惊讶眼神中,站起身来,郑重宣布:
“爷奶,爸妈,今早进了一趟医务室,我也想通了,就我这体格,又没下过地,还真不是干农活儿的料子。
更何况,早上幸亏是及时去了医务室,但要是在农村,只有村诊所,走十里地都不见得能找到正规医院的地方,要是我生病了,没有被及时送去医院呢?
算了,就我这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样子,还是别去给队里的人添麻烦了!”
第6章 祸首
徐元的态度转变得太快,以至于老徐家的人一时间竟然都有些不敢相信。
徐来福眯着眼睛,狐疑地道:“你说这话,可是认真的?都这么大人了,别一会儿一个主意的,改天又背着我们悄悄地去报了名。”
老爷子这是怀疑孙子只是在家里人面前佯装妥协,随后又来上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呢。
“当然是认真的了,从小到大,我什么时候撒过谎?说实在的,我原本想下乡,也只是因为同学告诉我,说农村不缺粮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去当了知青说不定比在城里的生活还要好呢。
到时候,还能把农村的一些山货给你们寄回来,也让你们看一看我的本事,别老把我当成小孩儿了。
但是,今早生病进了一趟医务室,我才想起来,农村有农村的方便,可城里也有城里的好呐。
这要是下乡了,要什么没什么,洗衣做饭都得自己来,不出三个月,估计我就能把自己饿得只剩骨头了。
所以,下乡的事儿,还是算了吧,学校里的劳动课我都干不好呢,何况是下地做农活儿!”
徐元知道自己在家里人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按着自己平时的性子,把刚刚想好的能够说得通的理由,一一罗列了出来。
徐进生昨天是感受过自家这个臭小子脾气有多么倔的,这会儿看他一下子改了主意,心里暗暗称奇,忍不住咂嘴想着。
真是奇了怪了,发个烧,还能把脑子里进的水都给整没了?连带着平时还有几分孩子气儿的人,此刻说起话来倒也像个大人了!
不过,听到徐元的话,黄卫英的关注点却在另一件事情上,眉头当即一皱,问道:
“你同学告诉你的?哪个同学?还有,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信是吧?你自己都不用脑子的吗?农村的生活要是真有那么好,他们为什么还要挤破头想着进城来当工人呢?
山货?呵,合着就你们聪明呗,人家靠着那块地儿吃饭的人,见了山货都不认识,就等着你们去摘呢,是吧?”
不得不说,黄卫英冷嘲热讽的功力,经过这么多年在百货公司柜台上的磨炼,如今是越发炉火纯青了,就连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徐元,也没忍住被这话说得脸色涨红,只好嗫嚅着嘴唇,转移火力道:
“就是我一个初中同学,叫赵如茵,她爸是钢厂一车间的工人,家就住在老平房那一片儿。
那天我放学回家,是她突然拦下我这么跟我说的,还说她有个表哥就是知青,在农村待了两年时间,比在家的时候伙食还要好呢。”
黄卫英就算关心徐元,也不可能把他的初中同学查得清清楚楚,征询的目光看向婆婆。
于晚菊轻咳一声,知道,这个时候,就该是她老太太发挥作用了,刚刚徐元一说起这个人名,她登时就想起来那丫头的样子了:
“她爸就是一车间的赵大柱,也算是厂子里的老人了,工龄七八年,到现在还是个二级工,元元的同学就是他们家大闺女。
听说当初跟元元一起考上了高中,家里没钱,就没让她上,现在在家帮着她妈做些家务活儿呢。
不过,表哥什么的,这话一听就是哄人的,她妈娘家姊妹四个,只有一个最小的弟弟,哪儿来的表哥?年纪也对不上啊,这丫头撒这么个一戳就破的谎,有什么意义呢?”
在被选进住筒子楼的职工里面,老徐家的名气还是不小的,一则,是因为徐来福,厂子里的五级工可不算多。
二则,是因为他们家有三个挣工资的人,三则嘛,这年头,家家户户都讲究一个多子多福,哪怕已经有两三个儿子了,也不介意再生一个。
只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