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还念了个大学。
第两千五百零二章 死了也要催婚(2)
原身上班没几年,大概也就十八岁的时候,她母亲就开始找媒婆。
给她相亲,找婆家。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所谓自由恋爱的思想虽然已经很流行了,但那也只是一些繁华地区比较流行。
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
以及乡村地区,依旧还是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占据主流,最多也就是不像几十年前那样盲婚哑嫁。
彼此之间会见见面,如果看对了眼,男女双方第一面都还满意。
那就可以尝试着多见几次面。
逛逛街,相处一段时间。
没问题,几个月,或者半年之后,差不多就可以谈结婚的事了。
当时原身所能挑的,也就附近十来个村子的同龄人,所以倒也不至于太挑剔,没相亲几次,她便顺利相中了一个年纪比他大两岁,没有正规工作,靠打工赚钱的男人。
也就是原身后来的丈夫——
宋建国。
最开始,原身父母对宋建国是不太满意的,因为宋建国家还是挺穷的,而且宋建国还是他们家的老大,以后肯定要承担养老责任,而且还得照顾下面的两个弟弟妹妹。
原身父母不用想就觉得。
女儿嫁过去肯定会受苦。
不过奈何女儿愿意,原身父母纠结犹豫再三,终究还是只能点头同意,并且给原身备了不少嫁妆。
一整套新的床单被褥。
一架缝纫机。
两个暖水瓶等一应家居用品。
除此之外,老两口子还将原身过去几年,交给他们充当家用的工资当中的大部分,也就是整整一千块钱,全都给了原身当压箱底钱。
别小看了那一千块钱,那时候原身一个月的工资,不过才四十块左右,一年到头也就赚个五百块。
她总共才工作三年,三年赚一千五百块钱,自己用了一些,家里又用了些,能剩一千块钱并且都给她,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况且陪嫁的缝纫机,床单和被褥之类的,不也要钱买,把那些东西加上的话。
原身的父母恐怕不仅把原身交上去的不到一千五百块钱,全部都给她了,甚至于还倒贴了她不少。
至于她丈夫给的彩礼。
总共不到一百块钱,三转一响之类的也是一样没有,就连迎亲载新娘的自行车,都是跟别人借的。
不过,原身父母念在宋建国家刚起了新房没多久,打家具之类的也花了不少钱,所以终究还是没说什么,只是哭着把闺女嫁了出去。
然后嫁进门原身才知道。
起的那个新房子是给他们家老二的,宋建国住的是老房子,不过宋建国父母也不跟他住,住到给老二的那个新房子里去了,原身虽然有些郁闷,但能不用跟婆婆朝夕相处也不算坏事,再加上刚刚结婚。
终究还是忍了下来。
旧房子就旧房子吧,好歹也是青砖瓦房,不是什么破烂茅草屋。
能遮风挡雨就行。
结婚之后,接下来就是家长里短的婚后生活了,总体来讲还行。
公公婆婆也不算太过偏颇。
唯一让原身有些不习惯的,就是公公婆婆真的还是挺懒的,而且也挺扣的,不说其他方面,光是他们俩种的田,都跟别人截然不同。
第一次下田干活时,原身能清晰的看到,她公公婆婆家田里的小麦,明显比周围其他人家要矮上一截,而且麦田里面的杂草还很多。
再一问,是他们懒得除草。
同时不但嫌农药贵,还嫌化肥贵,因此,她家这地里种的小麦水稻之类的,还真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粮食,可是,那是九十年代初啊,那时候谁会管粮食有机不有机的,量大管饱才是实实在在的。
不过原身也管不了那些,只能在自己家分家分到的那一亩三分地当中多下苦功夫,一个在娘家基本没怎么下过地的人,很快学会了各种农活,甚至学会了挑水和挑粪。
那时候原身丈夫说的很好。
说让她在家干活,他出去打工赚钱,赚钱给她用,原身也还真信了她丈夫的鬼话,把都已经快要转正的工作给辞了,然后回家一边做农活,打理家里面的各种家务活。
一边备孕之类的。
再然后,就是怀孕和生子。
在生孩子之前,原身和她丈夫是真没感觉,他们这样子有什么问题,但是随着孩子出生之后,他们手头就开始有些紧了,特别是等原身带过来的那一千块钱基本用完之后,他们之间的矛盾便被引爆了。
孩子出生后处处要钱用。
原身手里那一千块钱没用完之前,原身还能自己出钱,自己花钱给孩子买奶粉,奶糕之类的东西。
可是等这一千块钱花完了。
她就不得不跟她丈夫要。
但是她丈夫时常是没有的。
甚至还得回去跟他爸娘借。
原身丈夫宋建国倒也不是说把工资都给了自己父母,更没有自己胡乱花用掉,或者不想给原身用。
他手里是真的没有钱。
因为他是外出打工,不是说有个固定工作,每个月按时发薪水。
他这个打工的收入是相当不稳定的,有的时候要等工程结束,上面的包工头才会发钱,有的工程结束了,上面的包工头还得拖一拖。
还有的,可能直接约定等到年底的时候给钱,甚至于拖欠不给。
一些有良心的。
最多也就每个月给点零花。
想要全额拿到,没可能。
如此一来,宋建国手里又能有多少钱,他是一年到头基本没钱。
只有年底的时候。
手头可能会宽裕一点。
运气差的时候,可能年底还在想法讨前年甚至于大前年的工资。
但是,人不可能一年十二个月中前十个月不吃东西,最后年底那一两个月一起吃,生病也不可能前十个月不生病,都挪到年底生病。
原身不差钱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如今真的是没钱用了。
孩子生病都拿不出钱来。
还得回娘家借。
自然就有些后悔了,倒不是说后悔嫁给宋建国,只是有些后悔听了宋建国的鬼话,把工作辞了,如果工作没辞的话,即便每个月多请几天假啥的,那好歹月月有收入。
不至于一连好几个月没收入。
全部身家十块钱凑不到。
让人心里发慌。
第两千五百零三章 死了也要催婚(3)
不过即便原身后悔,辞掉的工作也回不来了,因为那家工厂去年倒闭了,她爸在其他工厂又没人脉。
哪能把她给弄进去。
况且那时候,她大儿子宋浩洋才刚两岁,正是离不开人的时候。
她婆婆还不乐意帮她带孩子。
原身就算想工作,也没有办法工作,更不放心把孩子留在家里。
自己一个人去工作。
所以也只能放弃工作念头。
继续这么节衣缩食的过日子。
至于她婆婆为什么不愿意帮她带孩子,那倒还真不是她婆婆跟原身关系差,或者在刻意刁难原身。
而是她婆婆就那样子。
先前不是有说过原身公公婆婆比较懒嘛,其实相比较于原身的公公而言,她婆婆更懒,家里面的重体力活都是原身公公在干,这一点情有可原,理所当然,但是除此之外,洗衣做饭之类的,也都是原身公公在干,婆婆最多也就刷个碗。
闲下来宁愿跟人闲聊打麻将。
也不愿意做事。
这种婆婆怎么可能会愿意帮助原身带孩子,她自己都懒得照顾自己,还得她丈夫照顾呢,也就是幸亏原身太公公和太婆婆,在她公公九岁那年就去世了,不然估计他们怎么着都不可能看得惯原身婆婆。
有时候原身看她那婆婆。
都觉得羡慕不已。
甚至还奇怪于公公在家那么勤劳,怎么他那两个儿子,却一个个跟得了懒癌晚期似的,酱油瓶倒了都不带扶的,反倒小姑子很勤快。
真是让人有些看不懂情况。
后来,原身还是在她丈夫家待的时间日久,知道了这边的一些习俗,并且听周围一些老一辈人的闲聊,这才知道公公为啥那么勤快。
他们这边嫁女儿,一般都不愿意让女儿嫁给上面没父母扶持,下面没有兄弟和姐妹帮衬的人家,而原身公公的父母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同时他还是个独生子,没有任何兄弟姐妹帮衬,全靠村里吃大锅饭以及自己赚工分活了下来。
而这样的家庭情况。
村里是没人愿意给他说亲的。
各方面条件都不行,原身公公也就只能靠自己殷勤点,想办法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媳妇,正好原身婆婆家条件还行,在家也的确不乐意干活啥的,彼此相处了一段时间。
原身婆婆还真觉得上面没有公公婆婆压着,丈夫干大多数活挺好的,所以特地回去跟家里父母闹了好一段时间,还特地讨了些嫁妆。
毅然决然的嫁了过来。
好在原身公公也不是什么薄情寡义之人,娶了媳妇后,性格依旧没有什么变化,依旧还愿意那么伺候媳妇,并不为媳妇不干活生气。
久而久之,可不就成了习惯。
他是没办法,只能这样,才有可能讨到媳妇,但他那两个儿子又没有这方面的担忧,所以他自然不会管太多,只是随他们两个去了。
反倒闺女一直被他严格要求。
生怕闺女啥也不会。
嫁人之后遭人嫌弃。
毕竟这十里八村也不一定能找到,正好跟她闺女差不多同龄,同时还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的。
当然了,这些与原身无关。
原身自从她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就再也没能从家庭当中脱身。
大儿子宋浩洋两岁多的时候。
她就怀上了第二胎。
也就是她女儿宋明月。
女儿出生后,她一个人需要照顾两个孩子,精力更是有限,别说找工作了,就是做一日三餐都得抓紧时间,而且这时候宋建国也觉得两个孩子压力有点大,所以特地远走他乡,往一些村里人说工资比较高的城市打工,想要多赚一些钱。
好给孩子买奶粉买衣服。
乃至于以后上学。
宋建国不在家,原身一个人在家,那是既要下田干活养鸡鸭,还要照顾两个孩子,一日三餐更是能省则省,要不是原身亲妈心疼自己闺女,隔三差五的带点鸡蛋,鱼或者猪肉之类的,看看闺女,甚至于逼着闺女当着她的面把东西吃了。
那估计原先身体都得熬垮了。
好在那几年国内经济的确开始蓬勃发展,一些大城市的工资也的确很高,再加上宋建国运气相当不错,好几次都没遇到拖欠工资的包工头之类的,所以三五年之后,他们家的经济情况就稍微好了一些。
虽然说与小康生活的距离还很远,但至少也不像刚生孩子那段时间那样,捉襟见肘了,孩子上学也没什么发愁的,学费肯定能交上。
再之后的日子虽偶有波折,但总体来讲还是蓬勃向上,并且越来越好的,当然了,不仅仅他们家的日子过好了,准确来讲,周围大多数人家的日子都是过得越来越好
只有少数家里有人生了重病。
这才会被拖垮全家经济。
但只要家里没病没灾又勤快。
日子基本都能过得很不错。
很快,原身的儿子女儿便按部就班念完了小学,念完了初中,念完了高中,然后又挨个考上大学。
虽然没能考上特别好的大学。
但也都是二本当中很不错的学校,他们小地方师资教育力量本来就相对薄弱,原身儿子女儿又不是什么天才,能考上二本就已经因为他们是学校排名前五十的学生了。
他们整个学校。
总共就只有两个上一本的。
很多人都只能考上专科学校。
甚至于没有大学念。
不过在原身大儿子念大三,二女儿刚刚上大一的时候,原身丈夫宋建国工作的工地出了意外事故。
死了三个人。
宋建国就是其中之一。
知道消息的时候,原身如何悲痛欲绝之类的就不多说了,但反正最终结果是,只能无奈接受这一事实,并且接受工地四十万的补偿。
那一年是二十一世纪零九年。
赔偿不算高,但也不算低,况且事已成定局,他们就算闹,也不可能把宋建国闹活,所以最终结果当然是接受补偿,并且让宋建国入土为安,同时还分了十万块给原身的公公婆婆,算宋建国的养老钱。
再然后,就是原身悲伤了一段时间,便缓慢